互联网思维——传统商业的终结与重塑

978-7-115-33855-6
作者: 【美】Brian Solis
译者: 周蕾廖文俊
编辑: 陈冀康

图书目录:

详情

在本书中,作者引用了几个例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阐述了社交网络时代传统商业模式所面临的威胁,消费者行为方式的改变,以及所有这些给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多带来的巨大影响,提出了具体的思路和方法,阐述了在社交网络时代的生存之道。

图书摘要

互联网思维 传统商业的终结与重塑
[美]Brian Solis 著

周蕾 廖文俊 译

人民邮电出版社

北京

去年夏天,我邀请了几位朋友和同事到我家来吃午饭,在相互问候拥抱之后,我们来到餐厅,我端出了自制土豆沙拉,到露台上看着大家准备开始烧烤。

当我摆好盘子之后,我“听”到了陌生的聊天声从另一个房间传来„„但其实没有这样一间房间,大家都在自顾自地用各种电子设备聊着。如果是在以前,我的这些客人们或者在无聊地打瞌睡,或者安静地呆在一旁对着三文鱼和沙拉大快朵颐。而今天,他们却都坐在桌旁,一个人在看iPad,两个人在用iPhone发短信,还有一个人在疯狂地敲打着黑莓手机的键盘。

我本来坚持要求这顿午餐不得携带任何电子设备的。

你肯定已经注意到,在饭馆里,在球场上,甚至在电影院或者看演出时,人们都不能停止自己的手指运动,过去的黄页时代已经悄悄走远。

今天,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数字化的影响,我甚至还曾设想过人们在呼叫等待时会做什么。现在,手机已经成为微型的计算机,可以在任何地方以无线方式上网互动。

今天的世界正在飞速变革着,就仿佛亨利·福特、怀特兄弟、爱迪生聚在一起,每天都能够产生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发明。

我曾经录下 YouTube 五周年庆典,对于这个庆典,我的第一个想法是:“哇,竟然才过了五年。”我想起当年与美国 ABC 公司著名主持人布莱恩特·冈贝尔(Bryant Gumbel)在“今日”(Today)电视节目上一起解释互联网究竟是什么,这一情景恍若昨日,而今天,我们要宣讲的变成了@代表什么意思。

社会化媒体的出现极大程度地改变了企业的运营方式,特别是对于我而言。媒体受众现在可以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信息进行互动,而不再是被动地看节目;他们还可以一边看电视,一边发微博、发帖,或者在Facebook上讨论,实时地发送他们的各类看法。

去年,布莱恩·索利斯(Brian Solis)在他自己的网络节目中采访了我。在这里,我必须承认我自己有点过于谨慎,因为作为科技界媒体所发出的声音,我必须要从互联网庞杂的信息中找到真正所需的信息。我两年前开始接触社交媒体,一开始是用Youtube,后来开始使用Facebook和 Twitter,以及我自己的“网络秀”应用。但我不认为自己已经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当我把这些隐忧告诉布莱恩后,布莱恩告诉我,他有时候也会有类似的感觉,感到这个世界变化实在太快,没有办法成为真正的专家。我们只不过都是学生,每天在不停地学习新的事物。

布莱恩这席话让我的内心稍稍安定了一些,因为我看到一些所谓的技术专家作出一副无所不知的样子,仿佛他们手中掌握着开启数字化城堡的钥匙。但是布莱恩明显不太一样,当人们在数字海洋中搜集信息或提供内容的时候,他力求做一个领航者,就像是喜马拉雅山上的向导——夏尔巴人一样,带着大家按照自己的步伐向上攀登,而如今,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要在数字山峰上向上攀登。

当我完全融入数字世界之后,我的确看到了在我周围的许多支持者或者反对者。就像我在之前提到的那样,社会化媒体好的一面在于任何人都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不好的一面也同样如此,任何人都能发声,那么声音之浩大与庞杂是不可想象的。

还有一些图书曾经描述了来自社会化媒体的噪声,它们很多是负面的、匿名的,而且以野火般的速度将负面言论迅速蔓延。

但我也看到总体上这种全球性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连接给新闻行业带来积极的影响,让信息更容易分享。

无论生活中或者工作中,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利用社交媒体和数字技术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最有效率、最具产能的道路,寻找这条路也许是一种胆大妄为的行为。但布莱恩则力图担当一位技术方面的“导游”。他的耐心、他的知识,以及他对社会化媒体的理解,令你可以开始向数字巅峰攀爬,享受美丽新世界的风景。

凯蒂·库瑞克(Katie Couric),美国ABC公司著名记者、主持人,作家

前言

变革互联网文化如何创造出一个社交消费主义新纪元

这本书记录了未来的新纪元时代,阐述了企业、消费者以及作为读者的“你”在未来时代里所扮演的角色。

首先感谢你拿起这本书。想必你刚刚认识到,自己是这场消费者变革的一部分,看到消费者变革正在改变企业、媒体和文化的未来,如果你只看了这几行文字就放下,不再读下去,那么,虽然你是这场变革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并没有积极参与到变革中去。

消费者之间相互连接起来,足以构成一个庞大而高效的信息网络,这个网络有巨大的能量,可以塑造并操控消费体验及商业社会。无论你是一位商界人士还是一位普通的消费者,你都是这个相互连接的新时代的一份子。这个时代也可以被称为社交消费时代,你可能以个人身份参与其中,也可能在搜集信息,无论如何,你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产生巨大影响。无论企业还是消费者,他们每天都在社会化媒体中学习和演练社交网络所赋予的权利,人们每天的一言一行都在或大或小地改变经济运行轨迹。所以,像你我这样的普通人联合起来,足以改变商业社会。

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为社交网络中的集体智慧添砖加瓦,而这些集体智慧又反过来实时地教育更多的人,并引导着他们的行为。今天,信息已经成为一种按需供给的商品,这些信息可能是你我所贡献的,也有可能是所学到的,总而言之,人们在不停顿地贡献智慧,收获知识。

这种来自于群众的智慧正在形成一种群众的力量。就在很短的几年之前,维基百科(Wikipedia)在网友的集体智慧作用之下蓬勃发展,取代了《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权威地位。这种群众力量的另外一个体现就是网络中的团购行为,团购已经产生了巨大的交易额,众多的人们一起购买,一起省钱,催生出许许多多类似于Groupon、LivingSocial、Facebook Deals等无数的团购网站。这些人形成一股强大的购买力,将购买打折商品的机会分享在互联网中,或者在现实世界里与他们相互连接的人们。

而消费者在与品牌和企业沟通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类体验,他们将这些体验分享到点评类网站、博客、在线社区等,激发出大量的讨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新型的消费者影响力世界。众多的消费者们相互连接起来,使得这种影响力的能量足以横扫一切。

还记得黄页吗?像Yelp、Craigslist、Angie's List以及Foursquare等这些新兴的网站联合起来,将消费者们的信息和体验搬到在线社区和社交网络之中,很快取代了传统服务提供商。

曾经的大型企业,如大型连锁书店Borders、唱片连锁店Tower Records、二手唱片连锁店 Wherehouse、连锁数码商店 Circuit City、影视租赁商店Blockbuster等,都像恐龙一般倒下了,这些公司都是数字达尔文主义的牺牲品。当消费者开始进化,当社会和技术开始进化之后,这些庞然大物却没有能力进化。而从另一方面看,数字达尔文主义是众生平等的,所有的企业都会感到威胁。

这只是消费者行为改变商业世界的管窥,而商业世界的转型才刚刚开始,这并不是什么新闻。企业需要正视的正是“变革”二字,只有那些已经意识到社会的变革,而已经开始着手创新,创立出适应新时代的文化和流程的企业,才能在数字达尔文时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下存活下来。

消费者也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那么,如何更好地理解“你”个人作为新兴的社交消费者及企业员工这两个角色?由于市场的变革和每个人息息相关,所以,你必须开始研究消费者如何、何时、何地以及为什么会相互连接,他们如何进行消费决策,他们如何影响他人的消费决策。这样可以让你能够更有目标地工作,有目标地创建和操控消费者的体验,并将这些体验转变为你自己企业的优势。

本书展示了数字文化是如何改变企业、消费者和工作环境的,并对位于其中的“你”如何应对新时代提出了建议。

从旁观者到站立潮头

这本书用于勉励那些新时代的领导者,这些人勇于站出来寻求新时代的答案,并积极带领其他人进入这个未知的领域。他们力图研究企业和商业文化、社会变迁,并从中找出趋势,发现这一切变革的意义,这也是我们每个人实现个人成长和职业成长的路线。研究新时代的变革和新媒体的特征,并将洞察力应用于实际工作和日常生活,可以使我们全面融入新时代。

成功企业的要素是什么?是价格优势,还是良好的服务?是广泛的营销渠道,或者更好的产品?没错,这些都是成功企业的要素,但经验告诉我们,成功企业还需要一名雄心壮志、脚踏实地、力图建功立业的领导者。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人们会把客户体验等同于一些数字,比如商业目标、成本降低、效率提升、销售预测等,仿佛所有的企业领导人都认为这才是优秀企业的标准,但是,这一标准能够适应数字达尔文时代吗?如果市场营销和公共关系部门只作为企业的喉舌来存在,那么,企业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目前有两类企业,一类是以市场为驱动,另一类则是以市场营销为驱动,两者的区别正在于市场营销和公关部门的角色。在上述的案例里,企业的真实声音和真实个性很难显露出来。不过,当有客户致电服务部门或当面访问企业索求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方式时,企业的面对方式体现了这个企业的本质。此时,位于一线的服务/销售人员成为关键,他决定客户服务体验的好坏,并且决定了客户可能的下一步行为,比如是否会分享体验等。那么,服务/销售代表是否了解应该如何操控客户体验呢?他们能否有足够的激励去培育客户的良好体验呢?他们有无能力鼓励客户分享正面体验呢?但今天,服务/销售代表通常以传统的方式来衡量,比如用销售额衡量,或者以谁能够更快地响应客户电话或邮件,通过解决问题的时间长短和交易满意度来衡量,显然,这是远远不够的。

通常情况下,在与销售代表沟通之后,消费者带着各种感想离开,也许是正面的,也许是负面的,或者是正负夹杂,人性使然,令他们去与朋友分享刚刚的购物体验,他们还可能与任何愿意倾听他们说话的人来分享。重复一遍,这样的行为并不是什么新发现,这只是人性本质使然。而企业长久以来一直都知道,满意的客户只会告诉几个人,而不满意的客户会告诉很多人。

但是,这类貌似平常的生意经已经发生了转变,这也正是本书的宗旨所在。

当然,对于任何企业而言,与赢得消费者一样重要的事情是留住消费者,而赢得消费者的难度比留住消费者要大得多。一些企业已经看到这个现实,但依然无能为力;还有一些企业发现正面体验的分享可以让他们用更少的成本赢得新客户。

真正的企业本质体现于消费者集体体验的汇总,那么,你知道客户是如何评论你的吗?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兴起,人们之间相互连接,从而形成一个大型的网络,人们可以在这个网络中充分互动。网友的社交图谱正是源于这样一个大型的社交网络,人们可以与他们的受众,以及受众的受众沟通。那么,究竟是谁在掌控网络中的信息流动呢?掌控者不是品牌,不是精心的信息传送,不是吸引人的促销活动,或者创意性的招数,而是网友自身在掌控,他们所做出的消费选择,他们所分享的消费体验,通过他们的语言、关系、行为、影响力等,使得信息在网络中流动。

本书将介绍这些相互连接的消费者的特征,告诉读者他们如何搜索、发现和分享信息,并最终做出购买决定。从很多方面来说,他们并不是你以往所知道的那种消费者。我们中的很多人也是新型消费者中的一员,可以说,我们大家在改变着这个商业社会。我们将自身处于聚光灯之下,我们对这个变化的时代有自己的看法,我们不自知地在把职业与生活连在一起。但是,今天的很多企业却没有意识到消费者的这种转变。

理解了这些新兴的关联消费者,可以帮助我们在两点上赢得未来成功的要素,即有能力感受消费者之间的共鸣,以及有能力去变革企业;而这两点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都被企业文化所摒弃。未来,为了能够从身心两方面都能赢得消费者的关注,我们必须努力投入,让消费者获得难忘的正面体验,并愿意去分享这些体验。

理解这些消费者,知道究竟是什么推动了他们,感动了他们,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更好的竞争力,帮助企业更好地塑造品牌。

有更高远目标的企业不能原地踏步,有更高远目标的人们必须去追求更大的目标。企业的目标应是让客户有机会感受,有机会讨论,有机会分享体验。总之,你就是新数字文化中的一部分,并且塑造着未来的企业文化。变革由你,变革靠你。

最强者不一定生存,最智者不一定生存,唯适者生存。

——查尔斯·达尔文

第1章 静之混乱:信息鸿沟和文化变革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早晨醒来后,发现自己已置身于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我一直乐于收集传统钢笔。钢笔优美的外形、精致的笔尖以及和谐的整体设计都彰显于我写下的每个字中。写字于我乃是一种艺术,但是现实中我不再像之前那样练习书写了,最后一次收集钢笔也是七年前的事了。现在,不仅仅书写感觉已经逐渐消逝,手中的钢笔同样也不具有先前的质感。我开始意识到,儿时以及青年时拿笔的肌肉已经渐渐失去力量,如今,我的大拇指和食指在按手机键盘的时候,比拿笔更加灵巧。

如今,几乎所有写作都是借助电脑、手机、iPad、麦克风/视频头或者其他任何有键盘的东西来完成的,可以预见,在不久的未来,想写的任何事情,都会显示在眼前的屏幕之上。

这只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发生巨变的起始,借助于乔布斯所发明的苹果电脑特殊的操作方式,两个手指的捏放之间,便可实现所需操作,而这种“捏与放”正成为电脑的标准配置。年轻的一代人比我更加适应这样的操作,他们将这类动作视为一种下意识的自然反应。在放大或滚动浏览一份文本的时候,年轻一代人的手指不会有任何迟疑就会做出“捏放”的动作;操作如此简易,已成为年轻人最先掌握的技能之一。

很多事情都在发生着改变,其中,手机对于行为的影响最为普遍。曾经,我们对那些在饭桌上分散大家注意力的事物嗤之以鼻, 2009 年,一位名叫艾米莉·波斯特(Emily Post)的作者还特别为孩子们写了一本书——《餐桌礼仪》,其中很重要一条就是不要在饭桌上使用任何电子设备。而今天,很多人都已经习惯于在吃饭的时候,低着头发短信。1

为何以前认为失礼的事情,现在变得习以为常了呢?究其原因,在饭桌上玩手机,除了可以逃避闲聊之外,还有其他原因。例如,有人是因为性格内向不善言谈,有时候是因为人们需要与线上另一端的人随时保持沟通。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他们在饭桌上时不时地游离于现实之外,而同时却在虚拟世界中保持连通,他们努力在这样两种貌似有些矛盾的行为之间保持平衡。这其实就是一种数字生活和传统文化之间的鸿沟。

有人认为,我们应该认清今天的潮流而不要对诸如饭桌上走神这类事情大加指责,因为每个个体,无论他们是企业、产品、领导或者世界冠军,都必须时刻保持连通状态,随时参与网络沟通。我们应该顺应潮流,让自己成为虚拟世界中的核心,而智能手机的出现更加强了这类行为。在 2010年 12 月份的一期《纽约时报》上,布鲁斯·费勒就在他的文章中阐述了在聚餐时使用Google来加强谈资的现象。2

“如果你能邀请到历史上任何五个人来聚餐,你会请谁?”这类心理问答游戏最近已经不再流行了。为什么呢?因为我发现,我周围的每个人都会在聚餐时请一个“无所不知先生”前来,它现在就躺在你的口袋里,它就是Google。它可以对聚餐时大家提及的任何问题对答如流,它了解名人逸事的每个细节。有了它,聚会聊天变得更加有趣。

由此可以推论出,人们在聚会时使用手机时刻保持沟通,深刻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餐桌礼节”,让大家更方便分享信息。

真理存于现实之中

有一次,我在葡萄牙的里斯本与 20 位朋友聚餐,因为手机国际漫游发生问题,我没法在餐桌上用手机,没法查邮件、发短信,这样一种特殊状态使我能够全方位观察餐桌上的每个人。结果,我惊讶地发现,这些朋友就坐之后的第一件事不是放好餐布,而是拿出iPhone或者黑莓手机。他们每个人都低着头,有的在发微博,有的在发短信,有的在查收邮件,有人在看 Facebook 上的个人主页有没有新的信息,还有人在用搜索引擎搜他们自己的名字,看有没有最新的信息。而我由于手机没法上网,只能和大家用传统的方式聊天。此时,我发现一个现象:和我聊天的“人”并不仅限于饭桌上的人,实际上,与当时饭桌上保持网络通畅的另一端的朋友们,也加入了现场的聊天。于是,我意识到,今天,不可能禁止饭桌上的人与网络另一端的朋友保持沟通。

如果我的手机当时能用,我也会在网上加入他们的聊天。从某种角度上看,我们每个人都像是一名品牌经理,在Facebook、Google+、Twitter或者LinkedIn上经营自己的主页,其实也相当于经营自身这个品牌,所以,现在有句流行语是这样说的:

“人人随时会谈论你,故而你需时时贡献新谈资。”

一言以蔽之,随时与人沟通、随时获取信息乃是当今大势,甚至学生上课时也不忘看手机,司机开车时更会与他人交流,而后者更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曾经,发短信是最快捷的沟通方式,后来随处可见黑莓手机上跳动着大拇指,今天,Twitter、Facebook和其他社交网络成为主流。今天的生活方式是把手机带到餐桌上,带到课堂上,带到车里,用以实现全天候与朋友连通。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方式已经全然发生改变,社交网络成为载体。那么,虚拟社会和现实之间的平衡点在哪里?如何让这种沟通方式释放出更高的生产力?如何让人们分享更具内涵的信息?虚拟世界的沟通如何加强现实世界的交往?

再者,这样的沟通行为已经不仅仅吸引了大众的注意力,它更是一种生活必需品,更是我们的老师、朋友和伙伴,我们需要利用这样的技术手段随时与他人沟通。这样的沟通行为已经跨越了整个社会、跨越了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无论客户在线与否,技术发展之快已经超出了大多数企业或消费者可以适应或接纳的程度。

人类的基因遭遇数字DNA

为什么我们现在迎来了一个公众已经习以为常的时代,那是因为“我们已经相互连接”。

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接受,我们周围的事物正逐渐发生着变化,社会、人生和整个人文环境都随之而变。通常情况下,我们的心态随变革的涨退而起落,如果变革势不可挡,我们会逐渐接受,进而从纤毫间改变我们日常的习俗,这样一个变革的进程,影响着个社会发展、人类行为,并最终改变历史。

我们是如何连接在一起?这一问题已经显得非常过时。新时代的生活模式下,人与人之间紧密相连,人们的互动方式、学习方式和成长过程都与以往不同。如果你位于这张新人类组成的大网之外,你毫无疑问落后于时代,而像我们这样已经位于网中央的人,还在寻求更加便捷的连接方式。人们在改变,改变更倏忽成为历史。

在我研究技术及其对人类的影响时,我发现,“技术改变,而人类不变”的真理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因为我们看到,技术在发展,人类同样为之改变;无论从社交网络的发展,还是从新的设备诸如iPhone、Kindle、iPad等来看,我们都在被技术所改变。技术成为个人自我展现的一个形式,这些五花八门的电子设备每时每刻都在倾诉着我们的心声,而人们也都心心向往之。我们不再生活在那种仅仅因为外形或者功能就做购买决策的时代,而是生活在用电子设备和网络服务来定义个性的时代。你有 iPhone或Android设备吗?这些设备延展了我们大众的身份定义,定义了我们是谁以及我们明天会是什么身份。

通过iPod、iPad以及其他五花八门的电子设备,每一天,我们都在网络中上演着自己的“电影”,发出自己的声音。用一种较为极端的话来说,我们正在创造一种新的人类:“耳机人”,这些人无时无刻不戴着耳机沉浸于听声音、看视频,或者收发短信中。

现在这个时代不仅仅是耳机人的“i 时代”,更是学习如何在线生活的时代,我们必须要学会使用 Facebook、Twitter 这类社交网络工具,使用Foursquare 这样的定位工具,每时每刻更新我们的最新状态,如发微博、签到以及发布信息等。

社交网络从儿童开始

当移动、社交和实时这三大技术金三角稳固矗立之后,技术并不仅仅是极客的玩物,它是大众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人们用这些技术来表达自己,而使用这些技术的人越来越年轻。

AVG及Research NOW公司曾经对北美地区(包括加拿大和美国)、欧洲五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日本的2200 位母亲进行了调研,结果发现,81%的两岁以下的儿童拥有自己的社交网络账号,92%的两岁儿童曾经自己建立了社交网络账户,23%的儿童成为社交网络的活跃用户。3建立社交账号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些儿童已经可以非常娴熟地维护他们的社交网络账号。

变革中……

技术的变革正在重塑社会和人类行为,技术改变了学习、分享和交流的方式。变革最终影响并改变了我们的个人世界和专业领域,人类关系、人际交往、商业、教育、媒体、政府和企业,无不卷入此变革之中。

如希望接触到这些永远在线的消费者,企业不能再以以往的方式来运作;我们必须要研究这一变革,并且追随变革,成为变革中的一分子。当前变革的脚步临近,时间紧迫。企业务必立即以懵懂之心来学习变革中所发生的一切,企业必须积极观察、学习以及深化人类在这一变革中的参与。以数字化的懵懂之心,方能发现光明大道,从而建立并巩固消费者关系、发掘商业机会。4

以懵懂之心融入新的时代。

只有融入新的消费社会,我们才能懂得人类网络行为对商业的影响。只有专注地研究和融入,我们方可建立有效沟通方式,进而获得高效社交网络经验。理解今日之客户更需诚挚之心。通过发掘客户之需求,企业可以超越旁观者的地位,成为消费者群体的一部分。

这个时代是传统商业时代的终结,这个时代更是新商业时代的启蒙,新的商业时代中,企业通过成为客户社交网络的一部分,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焦点关注

我们需要探索如何获得并引领社交网络中的生存体验,而不是就事论事,研究技术如何改变行为。

手机在人类发现及分享信息中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

每个人都是一个品牌经理,担负着在社交网络中维护个人品牌的责任。

今天,人类的连接方式已经颠覆了传统新闻和广播网络的运作方式。

成就明日之企业,必须从今日融入社交网络开始。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互联网思维:传统商业的终结与重塑/(美)索利斯(Solis,B.)著;周蕾,廖文俊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9

ISBN 978-7-115-33855-6

Ⅰ.①互… Ⅱ.①索…②周…③廖… Ⅲ.①互联网络—影响—商业经营—研究 Ⅳ.①F71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104839号

版权声明

Brian Solis

The End Business as Usual

Copyright © 2012 by John wiley & Sons,Inc.Hoboken,New Jersey.

All right reserved.This translation published under license.

Authorized translation from the English language edition published by John Wiley & Sons,INC.

本书中文简体字版由John Wiley & Sons公司授权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专有出版权属于人民邮电出版社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内容提要

当今最流行的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游戏、实时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消费形式,进而对企业的商业模式和经营模式产生巨大的影响。人们现在更多地通过互联网分享信息,实现消费过程,进而通过社交网络来分享消费体验。要顺应社交网络的变革,在这场社会文化的进化中更好地生存下去,企业也必须终结传统的商业模式,积极采用新的经营方式和市场营销手段,更好地迎合消费者的需求。

当今最本书对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理念、行为和方式的变革进行了深入探索,研究这一变革将会如何改变企业的运营,改变媒体,以及如何改变文化。通过不断消亡的传统商业巨头和方兴未艾的商业新贵这两个方向的经典案例,本书向揭示拥抱变化、主动变革之道。本书将改变对企业运营的看法,让你对企业内部的销售、市场营销、客户服务、产品开发以及企业领导力及企业文化都有全新的认识。

本书适合企业领导者、社会化网络研究者、社会化网络营销人员阅读参考。

◆编著 (美)Brian Solis

译 周蕾 廖文俊 

责任编辑 陈冀康

责任印制 彭志环 焦志炜

◆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丰台区成寿寺路11号

邮编 100164  电子邮件 315@ptpress.com.cn

网址 http://www.ptpress.com.cn

大厂聚鑫印刷有限责任公司印刷

◆开本:700×1000 1/16

印张:20.5

字数:264千字  2014年9月第1版

印数:1-4 000册  2014年9月河北第1次印刷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01-2012-4886号

定价:42.00元

读者服务热线:(010)81055410 印装质量热线:(010)81055316

反盗版热线:(010)81055315

相关图书

透明商业:数字时代成功之路(第2版)
透明商业:数字时代成功之路(第2版)
业务敏捷:打造数智时代的高适应力组织
业务敏捷:打造数智时代的高适应力组织
数智化转型:企业升级之路
数智化转型:企业升级之路
企业数字化快速转型:让商业更智能
企业数字化快速转型:让商业更智能
计算广告:互联网商业变现的市场与技术(第3版)
计算广告:互联网商业变现的市场与技术(第3版)
银行信息科技:构建银行数字化发展新图景
银行信息科技:构建银行数字化发展新图景

相关文章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