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星球:揭秘史前巨型杀手(修订版)

978-7-115-41981-1
作者: 【英】卡万•斯科特(Cavan Scott)
译者: 石纬穹
编辑: 韦毅

图书目录:

详情

《恐龙星球:揭秘史前巨型杀手》(修订版)是纪录片《恐龙星球》的同名图书,揭示了神秘的恐龙世界的真相,真实展现了史前五十多种恐龙和它们的居住环境,让我们得以看到难以想象的巨大、凶猛、奇特的生物曾经在这个星球上留下的印记。《恐龙星球:揭秘史前巨型杀手》通过纪录片中数百幅精彩的图片,完整展现了根据化石资料还原的史前最真实的恐龙。

图书摘要

PLANET DINOSAUR

THE NEXT GENERATION OF GIANT KILLERS

恐龙星球:揭秘史前巨型杀手(修订版)

[英]卡万·斯科特(Cavan Scott) 著

石纬穹 译

人民邮电出版社

北京

彩插

引言

人类正处于发现和认识恐龙的黄金年代。随着每年新种类恐龙化石的发现,人类对这些传奇怪兽繁荣衰亡历史的认识也正发生着质的飞跃。

恐龙诞生于距今2.3亿~2.4亿年的三叠纪时期。但是直到那之后4000万年的早侏罗世,恐龙才取代了其他爬行动物,成为地球的统治者。从此,它们在地球上繁衍生息,在大自然中历练,探索生存方式和杀戮技巧。恐龙在6500万年前的一场毁灭性大灾难中灭绝,而它们的直系亲属——鸟类,却奇迹般地生存了下来并繁衍至今。

1999年,纪录片《与恐龙同行》(Walking with Dinosaurs)在BBC首次播出,采用计算机图像合成技术(CGI)和动画将这些史前巨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屏幕上,从此彻底改变了人们对恐龙的看法。这一自然历史纪录片带领观众探索了几千万年前恐龙的日常生活。12年后,纪录片《恐龙星球》(Planet Dinosaur)再续历史。此时的CGI技术已今非昔比,人们对生活在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等时期的生物的认识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纪录片《恐龙星球》和本书将一同认真考察过去30年来恐龙学界最令人震惊的发现。从中国繁茂的森林到非洲炽热的沙漠,从南美尘土飞扬的平原到北极寒冷的冰原,我们将直面这些杀戮机器、巨型怪物以及那些奇特甚至诡异的野兽。我们还会遇到恐怖的海洋巨兽、狡猾的“杀手”,甚至目睹血腥的同类相残。最后,我们将重温历史,再次体验那场将不可一世的恐龙帝国从地球上彻底铲除的巨大灾难。

当然,如今还有很多关于恐龙的秘密埋藏于地下,还有更多未知的事物等待人类发掘。尽管尚有无数谜团困扰着我们,但古生物学也正因此而令人着迷。每一个新发现都预示着新的可能,引导人们从全新的角度思考有关这些壮观生物的生死谜团。我们会看到,有些思考采用了严谨的外推法和横向思维:科学家总是致力于弄清楚世界曾经的样子,但这一谜团中有很多部分已经无法证实了。专家们只能通过目前掌握的恐龙遗骸以及对现今生物的研究来做出大胆而严谨的猜测。虽然古生物学家们在对证据的理解上难以达成共识,但是他们对史前生物的热爱却不分轩轾。

毫无争议的是,即使危险十足,恐龙星球也绝对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居住之地。

恐龙星球的地貌变化

中三叠世和晚三叠世

2.4亿年前,当恐龙刚刚出现在地球上的时候,我们的世界呈现出与今天截然不同的外貌。干燥的大陆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片被称为泛大陆的巨大陆地。

晚侏罗世

时间推后8000万年,这片泛大陆分裂成两块巨型大陆。北边的大陆叫作劳亚大陆(Laurasia),南边的则被称为冈瓦纳大陆(Gondwana)。

晚白垩世

到了晚白垩世,地球的面貌和我们现今的世界已经比较相似了。劳亚大陆和冈瓦纳大陆都分裂成更小的板块,南美大陆和北美大陆被海洋隔断。9400万年前的欧洲大陆还是一片温暖的群岛,浅海覆盖着低海拔地区。

晚侏罗世的世界

晚白垩世的世界

术语解释

以下是对本书中的一些主要生物类型的解释。

蜥臀目(Saurischians)【Sore-IS-kee-anz】

两大主要恐龙种群之一。它们的盆骨构造与蜥蜴十分相近,因此得名,含意是“蜥蜴的臀部”。蜥臀目恐龙有着与体型相称的长的颈部、巨大的趾以及其他一些独特的构造。大多数蜥臀目恐龙的骨头是中空的。

鸟臀目(Ornithischians)【Or-ni-THIS-kee-anz】

这是与蜥臀目并列的另一大类恐龙。它们的盆骨构造与现代鸟类相近,因此取名为“鸟的臀部”。但奇怪的是,鸟类的祖先并非来自于鸟臀目,而属于蜥臀目。

窃蛋龙类(Oviraptorosaurs)【OH-vi-RAP-tor-oh-sorz】

这是一种长相与鸟相近、有喙的兽脚亚目恐龙,部分窃蛋龙拥有五颜六色的羽毛。高等窃蛋龙的下颌没有牙齿,但是上颌却具有两根牙状的嘴刺。

古生物学家(Palaeontologists)【Pal-e-on-TOL-o-gists】

聪慧的人类学者,主要研究古代生物和植物的化石残骸。他们经常在野外恶劣的条件下挖掘化石,也会在博物馆或大学中潜心研究。古生物学家的意见经常与同行相左。

翼龙(Pterosaurs)【TER-o-sores】

它们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进化出真正有力翅膀的脊椎动物,长长的前肢和趾骨支撑着膜状翅膀。翼龙经常被错认为恐龙,虽然所谓的“有翼蜥蜴”是恐龙的近亲,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蜥脚类恐龙(Sauropods)【Sore-o-podz】

这是一种颈部极其细长、拥有四足且为植食性的蜥臀目恐龙,其中包括部分有史以来体型最大的动物。它们名字的意思是“蜥蜴的脚”。

兽脚亚目(Theropods)【Sore-o-podz】

这个名字的意思是“野兽的脚”。这些两足蜥臀类恐龙大部分都以捕食其他动物为生,当然也有一些是杂食动物或植食性动物。这群恐龙进化出叉骨和羽毛。在侏罗纪时期,有一群类似鸟类的兽脚类恐龙出现了,最终只有这群恐龙成功地度过了白垩纪并一直繁衍至今。

霸王龙科(Tyrannosaurids)【Ti-RAN-o-SORE-idz】

名叫“暴君蜥蜴”的霸王龙科恐龙是那个时代的终极杀手。这是一种长着巨型头颅的兽脚类恐龙,前肢很小,后肢有力,巨大强壮的下颌上整齐地排列着钉子状厚重的牙齿。霸王龙科属于霸王龙类,早期的霸王龙都是些小型有羽毛的肉食性动物。

恐龙时代表(详见“本书中出现的恐龙”一节)

距今2.27亿年    晚三叠世

距今2.05亿年    早侏罗世

距今1.8亿年    中侏罗世

距今1.59亿年    晚侏罗世

距今1.44亿年    早白垩世

距今9900万年    晚白垩世

第1章 新生巨龙

那些有史以来体型最大的恐龙最近几年才被挖掘出来,可以被看作恐龙星球的一张名片了。它们为何长得如此巨大?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在这个星球上,难道还有什么动物能够攻击它们吗?

巨大的发现

蛋壳表面开始出现裂纹。蛋微微颤抖着,蛋内的小生物敲打着易碎的蛋壳,挣扎着要破壳而出。裂纹越来越大,最终蛋的顶部完全被打破。恐龙宝宝打破了曾维持它生命的黏液囊,伸长了细细的颈部。

这只新孵化出来的小恐龙扬起头,感受着白垩纪温暖的阳光照在它的鳞片上。它第一次尝试着睁开双眼张望外面的世界,面对着突如其来的强烈光线,小家伙只能眯着眼。它挣扎着,想看清这片笼罩在昏暗天空下荒无人烟的大地。随着羽翼的呼扇声,死亡从空中悄然降临。小恐龙抬起头,直视着这只落在旁边的朝阳翼龙的眼睛。这只朝阳翼龙显然是被这片土地上星罗棋布的巢穴吸引了。它的翼展长达1米,无论在空中还是地面,它都可谓是致命杀手。

阿根廷龙(Argentinosaurus)的幼仔

当朝阳翼龙的喙伸入巢穴,新生幼仔惊慌地嚎叫起来。前几次它躲开了翼龙的攻击,但是好运不长,朝阳翼龙最终将新生幼仔叼在嘴里。但是无助的新生幼仔体表还裹有一层恐龙蛋里的黏液,身上很滑,致使它从朝阳翼龙口中滑落,掉回巢穴里。朝阳翼龙只得再次把喙伸进巢穴。突然它停住了。沉重的脚步声从远处传来,大地开始随着颤动,一定是某个大家伙要来了。朝阳翼龙扭过脑袋,看到了一只庞大的阿根廷龙向着巢穴地奔跑而来,它急忙飞到空中。虽然它乐于寻找无助的幼仔为食,但要是因此惹到幼仔愤怒的巨型父母就绝非明智之举了……

朝阳翼龙(Chaoyangopterid

行走在恐龙蛋上

1997年,由来自美国纽约国家自然博物馆和阿根廷卡门·菲耐斯市立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们组成的联合科考队,顶着烈日在南美巴塔哥尼亚的荒野中搜寻化石。起初,科学家们并未抱有特别的希望。他们步入一片平坦的泥岩地面,搜索着化石存在的迹象。5分钟后,科考队意识到他们可能站在某些不可思议的发现之上。

科考队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大的恐龙巢聚集地。这些恐龙巢的年代可以追溯到晚白垩世,也就是距今9000万~7000万年。这片巢穴占地2.6平方千米,恐龙蛋分布十分密集,几乎让科研人员无处下脚。科学家们在惊叹之余,将这片地区重新命名为奥卡·玛胡夫(Auca Mahuevo),而其中“hue-vo”在西班牙语中是“蛋”的意思。

上万个恐龙蛋遍布于奥卡·玛胡夫地区,但其中有很多都没有孵化。惊人的是,有的蛋中甚至保存了数千万年前死去的蜥脚类恐龙的胚胎残骸。有的胚胎保存得十分完好,已经石化的皮肤甚至还连在骨头上,下颌、钉状的牙齿以及细小的鼻孔都清晰可见。这些体态特征表明它们是属于蜥脚亚目的泰坦巨龙。

在奥卡玛胡夫挖掘恐龙巢穴。

胚胎化石

未生先死

为什么这么多的恐龙蛋都没有被孵化出来呢?在白垩纪时期,这片荒地上河流交错,经常发洪水,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非常不同。因此科学家们猜测,这些未孵化的蛋很有可能是一次洪水袭击的受难者。洪水退去后,这些蛋便被埋藏在淤泥之下,免于自然环境的损害和食腐动物的侵扰。数百万年来,同样的事情反复发生,也就是说,地层下仍有更多的恐龙蛋等待我们去发现。

世界上最古老的恐龙胚胎化石

虽然在奥卡·玛胡夫的发现已足够令人震惊,但是这里的恐龙胚胎却不是最古老的。1976年在南非发现的恐龙蛋可以追溯到早侏罗世,即1.9亿年前。蛋中保存着未孵化的巨椎龙(Massospondylus)的骨骼。这种史前蜥蜴类爬行动物是巨型蜥脚类恐龙的祖先。这些恐龙蛋残骸里有着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的最古老陆生脊椎动物的胚胎。

危险初体验

幼龙被一只气势汹汹冲过来的阿贝力龙(Abelisaurid)吓得惊声尖叫。这只大型肉食性动物仔细端详着脚下的恐龙巢穴。它的头凑近幼龙,鼻孔不停地喷着粗气。这只庞然大物貌似温柔地抓住瑟瑟发抖的幼龙的尾巴,将其拎了起来,又把它摔回地面。这只毫无抵抗能力的幼龙立刻死去了。

巢穴强盗

就算泰坦巨龙(Titanosaur)的蛋能够幸免遇难,恐龙幼仔也不一定能够顺利活过生命初期的1小时。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孵化场所对所有的新生幼仔而言都是十分危险的地方。

蝎猎龙(Skorpiovenator)是一种在孵化场所周围徘徊、依靠食用幼龙生存的食腐动物。它虽然名字叫蝎猎龙,但却并非以蝎子为食。之所以叫蝎猎龙,是因为在发掘它们的场地周围发现了大量的蝎子。蝎猎龙化石是恐龙史上的重要发现,它的骨架几乎保存完整,只有右前肢和尾巴末端部位缺失。

蝎猎龙的头骨短小、结实,被脊状突起包围着,布满了褶皱和结节。大部分兽脚亚目阿贝力龙科恐龙的头上都存在凹凸不平的瘤状物。它的前肢又粗又短,几乎毫无用处,但是后肢却非常强壮,支撑着重达2吨的巨大躯体,长条状的下颌里排列着剃刀般锋利的牙齿。

但是蝎猎龙和其他的恃强凌弱者一样,专门挑性格与自己体型相近或小得多的对手下手。它们当然不会傻到去挑战幼龙的父母——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恐龙之一——

阿根廷龙(Argentinosaurus)。

蝎猎龙赫然耸立在阿根廷龙的巢穴旁。

与巨兽同行

南美洲

恐龙档案

阿根廷龙(Argentinosaurus huinculensis

发音

ar-jen-TEE-no-SORE-uss hu-win-cul-EN-sis

发现

1988年,阿根廷牧羊人加里尔莫·赫莱迪亚(Guillermo Heredia)在他位于巴塔哥尼亚的农场里发现了一件化石。当时他以为这是一块石化了的树根。然而,经过进一步的观察后,赫莱迪亚先生认识到他也许发现了更令人兴奋的东西。没错,当他将此事上报之后,来自卡门·菲耐斯市立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们确认,这件长达1.5米的化石是一只巨型恐龙的胫骨。

紧随其后的是对这片地区的大规模挖掘。两年之后,更多有关此种恐龙的证据被发掘出来。恐龙搜寻者罗多佛·科里亚(Rodolfo Coria)领导的科考队发现了一块岩石。他们相信这块岩石里面埋藏着一种巨型恐龙的化石,于是花费了数日对其进行发掘。这块铁锈色的岩石十分巨大,5个人一起用力才勉强把它搬运到地面,然后用吊车将其吊上卡车运走。令人吃惊的是,这块巨石里面仅有一件化石——一块脊柱,比人类的平均身高略高。考古学家对赫莱迪亚的农场进行进一步发掘之后,才发现了这只恐龙的其他残骸。发掘出来的化石并不是很多,只有一些椎骨、荐椎——脊柱上与盆骨相连接的骨头,以及一些破碎的肋骨和胫骨。但是这些足以证实一种全新植食性巨型恐龙的存在。它不仅仅是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的最大的恐龙,也是有史以来人们发现的最大的陆生动物。

食草机器

当阿根廷龙的幼仔被孵化出来之后,它们就得学会独立生存——它们的父母体型过于庞大,难以提供有效的保护。在奥卡·玛胡夫挖掘现场发现的恐龙蛋表明,泰坦巨龙胚胎已经生长出了微型的牙齿,足以用来撕咬叶子。

动物体型越大,生长得就越快。阿根廷龙出生时长30~50厘米,重约5千克。它看似虚弱,却以惊人的速度生长。成年时,也就是长到25岁的时候,它已重约82吨。在不同年龄阶段,阿根廷龙生长的速度并不相同。幼年和少年时期,它的体重几乎是以冲刺的速度在增长,每天增重多达40千克。

移动的盛宴

为了拥有足够的体重,维持成年后日常的能量消耗,泰坦巨龙每天必须摄入多达100千克的植物。但是如此巨大的胃口引发了一些问题,对于蜥脚类恐龙这种群居动物而言,情况更是如此。不久后它们就会独自到栖息地外觅食,吃掉土地上的每一片绿叶。也许它们只得常年处于迁徙之中,走到哪儿吃到哪儿。

恐龙遗址

有1.63亿年历史的蜥脚类恐龙脚印发现现场,英国牛津郡,阿德利。

2002年,一连串蜥脚类恐龙足迹化石在英国牛津郡的阿德利采石场被发现。这片遗址可追溯到中侏罗世。距今大约1.63亿年,大概有40多只恐龙在一起行走。最近的一片绿地远在20千米之外,因此科学家们推测这些巨兽正从原栖息地迁往另一片栖息地。一些专家估计,这群恐龙为了寻找食物,有时可能会跋涉数百千米,移动的速度大概与今天的大象相仿。

关于蜥脚类恐龙的6点小知识

1.蜥脚类恐龙是最早出现在晚三叠世的一种四足大型恐龙,距今约2.2亿年。它们的头部很小,但却长着极其细长的颈部。最有名的蜥脚类恐龙包括梁龙(Diplodocus)和腕龙(Brachiosaurus)。

2.事实上,蜥脚类恐龙的种类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自2002年以来,人们发现的蜥脚类恐龙种类增加了50%。

3.对化石研究表明,蜥脚类恐龙是一种叫作原蜥脚龙的两足恐龙的后代。一种巨型原蜥脚龙经过进化后,体型变得巨大,并不时使用前肢辅助行走,最后慢慢进化成了四足蜥脚龙。

4.科学家们一致认为蜥脚类恐龙是在晚侏罗世灭绝的。但现在,人们的这种观念发生了改变,他们认为其中某几种蜥脚类恐龙在侏罗纪、白垩纪时期幸存下来,有的甚至一直存活到晚白垩世。

5.第一件蜥脚类恐龙化石是1941年在英国牛津郡的奇平诺顿被发现的。维多利亚时代的解剖学家理查德·欧文(Richard Oven)将它们命名为鲸龙,也就是“鲸鱼蜥蜴”的意思,因为他误将这种恐龙当作鳄鱼一样的水生动物。在20世纪的绝大多数时间里,科学家认为蜥脚类恐龙是两栖动物,生活在小溪、河流中。现在,我们知道蜥脚类恐龙是一种陆生动物,生活在森林、平原或其他陆上栖息地中。

6.蜥脚类恐龙一直在地球上繁衍生息,直到6500万年前,那场末日劫难才将它们从地球上完全抹掉。

为什么蜥脚类恐龙长得如此巨大?

一些进化学的理论解释了为什么蜥脚类恐龙能长得如此巨大,可是这些解释中哪些才是最重要的,古生物学家们对此各执一词。

囫囵吞咽

蜥脚类恐龙并不咀嚼食物。它们将大把植物从枝头扯下并整个咽下,然后把最艰苦的工作交给消化系统。这种觅食习性决定了它们不需要强壮的咀嚼肌,所以它们的头部、口部与其整个身体相比就会显得小而轻。与拥有强壮、沉重的头骨的恐龙相比,蜥脚类恐龙的颈部能够长得更长。

食物获取

蜥脚类恐龙长长的颈部给它们带来了很多便利,因为它们可以吃到高处的植物,从而避免和长得比较矮小的植食性恐龙争夺食物。有些恐龙,比如梁龙,甚至可以依靠后腿站立去够到更高的植物。

环境改变

虽然三叠纪干燥炎热,但到了侏罗纪,气候变得凉快起来,促使生物大量生长。茂密的森林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比下层林木高出一截,带来了大量的食物资源,足以让蜥脚类恐龙尽情取用。

自由迁徙

在晚三叠世和侏罗纪时期,蜥脚类恐龙正处于早期最重要的进化阶段。那时候,地球上仅有两块分裂的超级大陆——北边的劳亚大陆和南边的冈瓦纳大陆。这些巨大的连续大陆使得蜥脚类恐龙可以不受地理限制,自由迁徙,随意觅食。

缓慢新陈代谢?

一些科学家猜测,蜥脚类恐龙的新陈代谢周期远低于后来的哺乳动物。这也许意味着,蜥脚类恐龙的能量损耗相对较低,它们可能更善于从食物中摄取能量。

身体温度

体型越大,提高或降低身体温度所花费的时间就越长。蜥脚类恐龙的身体十分巨大,可以自然减缓热量流失速度,维持身体温度。蜥脚类恐龙本可以长得更大,更好地利用这项能力,这样,它们就不需要靠持续进食来保证身体的温度了。

阿根廷龙骨架

快速新陈代谢?

在恐龙研究中充满了矛盾和讨论。有的科学家认为蜥脚类恐龙的新陈代谢很快,这样它们就能比其他的生物繁衍得更快,长得更快,吃得更快,消化得更快。这些优势也许与蜥脚类恐龙巨大的身型有关。

难以侵犯

蜥脚类恐龙长得越大,就越不可能受到侵犯,即使是最凶猛的捕食者也会对这些庞然大物望而却步。但是,如果它们受到围攻,情况会怎样呢?

高昂的头颅?

蜥脚类恐龙是如何把头举得高高的呢?博物馆或者电影习惯上都喜欢把这些巨型恐龙描绘成将头水平前伸的状态。但是,2009年,英国朴茨茅斯大学的麦克·泰勒博士(Dr. Mike Tylor)、达伦·纳什(Darren Naish)以及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健康科学西部大学的马修·威戴尔(Matthew Wedel)共同宣称,这是错误的。

泰勒以及他的同事在现生生物(如兔子、乌龟以及鳄鱼)身上做实验,发现它们的颈部事实上是一种向上的S形曲线。因为没有理由可以证明蜥脚类恐龙是一个例外,所以泰勒和他的同事们认为,蜥脚类恐龙和其他动物一样是向上高举着颈部的,与天鹅有些相似。

其他的科学家却不以为然。澳大利亚科学家罗杰·萨穆尔博士(Dr. Roger Seymour)认为,如果是这样,蜥脚类恐龙必须要有极其高的血压才能把血液输送至高处的大脑。

恐龙死亡坑

对于那些体型稍小的恐龙来说,与这些庞然大物生活在一起是一件危险的事。2010年一项惊奇的发现告诉人们,在中生代,追随别人的足迹不永远是正确的。

10年之前,来自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皇家蒂勒尔古生物博物馆的大卫·A.艾伯斯(David A.Eberth)、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徐星以及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詹姆斯·克拉克(James Clarke)3人来到中国西北部的新疆地区,在上侏罗统岩层中搜索化石的痕迹。他们在这套沉积岩层中发现了3个大型坑的遗址。

这3个坑深1~2米不等,里面隐藏着令人不解的谜团。第一个坑里塞满了小型兽脚类恐龙,另外一个坑里有9只小型植食性恐龙、4只哺乳动物、2条鳄目动物和1只乌龟。

情况不止如此。这些动物的残骸是一层层堆叠起来的,好像是谁把它们的尸体叠放起来,形成了这个恐怖的墓穴。

崎岖地表

这3个坑里的化石骨架被整块挖掘出来,用石膏固定好,然后用木箱打包运往北京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那里,科学家们对这些标本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岩石本身的构造就很奇特,似乎是火山泥岩和沙石的混合物。看上去,在这些动物死去的同时,地面似乎发生了剧烈的运动。

侏罗纪沼泽

很显然,这场屠杀并非是肉食性恐龙造成的。这些尸体身上都没有创伤的痕迹,而且骨架交叠摞放的方式表明,这些动物是一个接一个跌落此坑的。但是这解释似乎难以令人信服。

现在,这些巨坑所在地已经是戈壁沙漠的一部分,但是在晚侏罗世,这里却是一片潮湿的沼泽地。这种地方通常不会布满大洞等着恐龙往下跳。另外,即使恐龙不算是在地球上行走的最聪明的动物,它们也应该能看到前方的死亡陷阱吧。

死亡坑道

1 一群阿根廷龙正在迁徙途中,在一片布满灰烬的沼泽上缓慢行走。体型相对渺小的棱齿龙(Hypsilophodonts)在巨兽的两脚间来回快速穿越着。

2 巨大的阿根廷龙步伐所到之处,制造出一个个脚印大小的巨型流沙坑。

3 两只棱齿龙对眼前的危险一无所知,跌落在黏黏的脚印坑里。随后的阿根廷龙大队鱼贯而过,棱齿龙渐渐沉入水底的坟墓。

隐藏的危险

火山泥石的出现为科学家们揭示真相提供了一条有用的线索。在侏罗纪末期,中国新疆地区是一片火山活跃的地区。火山经常爆发,将大量的岩浆和火山灰喷向空中。当它们落回地面时,火山灰冷却凝固,给沼泽覆盖了一层不十分坚固的表面。这片火山灰下是厚厚的、黏稠的沼泽泥。大多数恐龙可以安然通过这片新形成的表面,但是当一个体重巨大的家伙走过时,就是另一回事了。

冠龙

那么就是说,这些陷在大坑里的恐龙压垮了火山灰层导致其表面断裂?这个结论是令人怀疑的。在坑里发现的最大骨架属于一种叫作冠龙的恐龙。这种恐龙在2006年被发现、命名,是早期霸王龙属的一种,因此也是北美霸王龙的远亲。冠龙依靠两条强有力的后腿行走,但是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它头顶上的冠饰,这也是它名字的由来。这种冠饰对肉食性恐龙来说是非常罕见的。但是,冠龙与其著名的远亲霸王龙相比,显得非常渺小,直立高度仅有66厘米,体重也只有40千克。这样的体重不大可能压垮火山灰层。

嫌疑者

嫌疑更大的恐龙是生活在当地的巨型蜥脚类恐龙——中加马门溪龙(Mamenchisaurus sinocanadorum)。它长达12米的颈部可以加入历史上最长颈部之列,超过其体长的一半。中加马门溪龙的体重超过55吨,足以压垮这层薄薄的火山灰表面。

暴露行踪

马门溪龙穿过新疆平原时,巨大的脚掌踩在火山灰层上。脚下的沼泽泥迅速渗透上来,填满脚印,因此肉眼难以识别,但是一脚踩上去却有致命的后果,就像是踩在了流沙上,像冠龙这样的小型兽脚类恐龙根本不可能穿过。由于无法用脚爬出去,四周也没有可以支撑身体的物体,陷入坑内的冠龙一点点被吸入坑底,然后窒息而死。在跌落坑中后,冠龙的羽毛上沾满了泥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冠龙的体重慢慢增加,导致其下沉得更快。四足恐龙也许有可能利用强壮的前肢支撑身体,增加逃脱的可能性。还有一种可能是,当坑里堆满了死去的动物后,后来跌落的动物有可能站在逝者的背上,然后得以逃脱。

马门溪龙

巨兽之河

即使完全是巧合,但不可否认,被发现的巨型恐龙都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点。

发现巨兽

2001年,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支科考队在寻找一块最早由巴伐利亚地理学家恩斯特·斯特姆·冯·海因巴赫(Ernst Stromer von Reichenbach)在20世纪初发现的遗址。斯特姆在1915年到1936年之间记录了自己的发现,但是他发现的化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被损毁了,他所发现的遗址的具体方位也不得而知。

科考队知道遗址大概位于一片叫作巴哈利亚绿洲的地方。他们计算出遗址大致的地理坐标,将其输入全球定位系统(GPS)后,便朝着沙漠进发了。

但是他们犯了个错误。在兴奋之余,他们弄错了坐标,偏离了目的地达数千米之远。他们知道自己不可能到达目的地,便打破了4个小队、每队4人的队列,开始寻找便于识别的地标。他们没有找到地标,但却意外发现了一块突出地面的骨头。

一年之后,他们回到这里,花了3个星期的时间对这里进行发掘。他们一共挖出了7吨岩石。越来越多的骨头被挖掘出来,还有一些似乎是100年前遗留下来的野营残余物品,其中包括旧靴子、罐头,还有德文报纸。这些是斯特姆留下的吗?

后经研究证实,被挖掘出来的骨头来自一种霸王龙属的新恐龙。为了表达对前辈的敬意,2001年,这只恐龙以斯特姆(Stromer)的名字命名,这就是——

罗氏潮汐龙(Paralititan stromeri)。

1 在旱季,食物和水聚集在一条被称作巨兽之河的河岸周围。一群潮汐龙来到水边,急切地寻找水源解渴。它们谨慎地低下小小的头颅,大口喝着水。

2 但河流是一片危险的地方。鳄鱼猛地冲出浑浊的河水,差点咬住潮汐龙的颈部。随后,更多的鳄鱼冲出水面。感受到了危险的潮汐龙紧张地退到安全距离以外。可它们并不知道,在水下还有更大的威胁——

帝王鳄(Sarcosuchus imperator)。

恐龙档案

帝王鳄(Sarcosuchusimperator)

发音

Sar-koh-soo-kis im-per-ay-tor

漫长而暴力的生命

对于鳄鱼而言,鳞甲上的年轮就跟树干上的一样,每过一年就增加一轮。塞里诺带领的小组检查了一条成年帝王鳄的鳞片,发现其大小已经达到完全发育的鳞片的80%,说明这条帝王鳄已经活了50~60年,其寿命是现代鳄鱼的两倍。

发现

1964年,法国古生物学家阿尔伯特·弗里茨·德·拉朋特(Albert-Félix de Lapparent)在尼日尔的泰内雷沙漠测绘地图时,发现了几颗圆锥形的牙齿、脊椎骨和一些30厘米长的鳞甲。这些化石只可能来源于一条人们从未见过的巨型鳄鱼。这种鳄鱼被命名为帝王鳄,意思是“肌肉鳄鱼帝王”。

在随后的数十年中,虽然有越来越多的残骸被发掘出来,但其中最令人惊叹的是芝加哥大学保罗·塞里诺(Paul Sereno)及他的同事在1997年和2000年的远行中的发现。他们到达了据称是“骆驼都畏惧”的偏远沙漠地区,当地温度高达52摄氏度。付出最终得到了回报,在那里埋藏着大量的头骨、脊椎骨、鳞甲和肢骨,几乎是帝王鳄的半个骨架。凭借这些发现,人们最终得以计算出帝王鳄的真实长度。

北非

帝王鳄 如何捕食?

帝王鳄真能一下就撕咬开恐龙厚厚的皮和骨头吗?

现代鳄鱼是偷袭的高手。它们安静地潜伏在水下,耐心等待动物经过,然后伺机发动袭击,用强有力的上下颌死死咬住猎物,最终将猎物拖回水下,使其窒息而死。

帝王鳄也许采取了相同的捕食方式。除了捕食小型鱼类和甲壳类动物,它们也会袭击大型肉食性动物。帝王鳄的眼睛可以竖直向上,与今天的印度鳄非常相似。也就是说,它们可以将自己巨大的身躯隐藏在水下,只露出双目来观察猎物。有了这点优势,它们就可以从容地监视猎物,伺机发出致命一击。

保罗·塞里诺和他的团队认为,突然袭击的进攻方式、强有力的头骨、分布在上下颌的大量锋利的锥形牙齿,这所有的一切都使帝王鳄具备了成为恐龙杀手的特质。

帝王鳄颅骨

咬合力

2003年,来自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生物学家格雷格·埃里克森(Greg Erickson)与他的同事共同发表了一篇关于现代鳄鱼咬合力的文章,给出了令人非常震惊的结论。

埃里克森的团队对位于佛罗里达的圣奥古斯丁短吻鳄农场和动物园里的60多只鳄鱼和短吻鳄进行了研究。科学家们把这些鳄鱼和短吻鳄引离水面,然后引逗它们尽全力咬一条咬棍。这条咬棍是2米长的铁棍,外面裹着皮,皮下藏着特制的传感器,可以精确测量鳄鱼施加的咬力。获取数据是一件非常危险的工作,因为这时候工作人员必须坐在鳄鱼背上。同时这也是一件耗费巨大的实验,因为鳄鱼仅仅咬一下,价值6000英镑的精密仪器就面目全非了。

实验结果并不出人意料,最高纪录来自公园里最大的一条鳄鱼,那是一条重450千克、长3.6米的美洲短吻鳄。它的咬合力达到了964千克,每颗牙齿都能施加相当于一辆小卡车质量的力度。所以可以想象的是,猎物被鳄鱼死死咬住后,是不可能逃脱的。

成倍放大

埃里克森发现,现代鳄鱼的咬合力和它的体型是成比例的,这也为我们估算帝王鳄的咬合力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对帝王鳄体型的了解,科学家们计算出了帝王鳄的咬合力,结果令人十分震惊,它的咬合力达到了9吨。扒开一条帝王鳄完全闭合的上下颌所用的力相当于单手举起一头非洲野象。

因此我们不难想象,有了这样强大的咬合力,帝王鳄可以轻易地将一只小恐龙拖进水里,然后尽情地搅动身体,撕裂动物的骨肉。

帝王鳄

不算头骨和鳞甲,帝王鳄全身约有250块骨头。

咬合力大比拼

下面是各种动物以及人类的咬合力与帝王鳄的咬合力的对比。

拉布拉多犬 57千克

人类 77千克

非洲狮 560千克

大白鲨 1800千克

霸王龙 3100千克

帝王鳄 8164千克

以下是3种估计史前生物的咬合力的方法。

1.检查头骨结构,然后估测附着在头骨上的肌肉群大小。肌肉块越大,咬合力越大。

2.虽然有点取巧,但通过牙印来估算动物的咬合力也是可行的。如果能找到一颗恐龙牙齿和带有牙印的骨化石,我们可以把牙齿敲进现代骨架模型中,以此推算咬合力的大小。

3.先计算现生生物的咬合力,然后按比例放大以推算出古代生物的咬合力。这也是我们上文提到的计算帝王鳄的咬合力的方法。

成年帝王鳄的头骨长达2米。

恐龙档案

罗氏潮汐龙(Paralititanstromeri

发音

pa-RAL-ih-tie-tan STROM-ear-E

发现

埋葬潮汐龙化石的岩石是沙石和泥石的混合物,很明显是在浅水滩内沉积而成的。岩石中还含有植物和根的残留物,似乎这里曾经是一片红树林沼泽。

巨鳄来袭

1 一只10岁的潮汐龙陷在巨兽之河岸边的烂泥中。帝王鳄慢慢靠近这只潮汐龙,咬住它的后腿,用力把它拖回水中。潮汐龙发出了惊恐无助的吼叫。

2 厄运还没有结束,它们嘈杂的叫声吸引了一只鲨齿龙(Carcharodontosaurus)的注意。鲨齿龙咬住潮汐龙的颈部,牙齿撕裂了潮汐龙的肌肉,深入骨髓。一场巨兽之间的拉锯战开始了……

3 最终,鲨齿龙更胜一筹,帝王鳄只得作罢。已经残废的蜥脚类恐龙惊声尖叫着,被鲨齿龙咬着颈部拖出了烂泥。帝王鳄悻悻而归,再次潜入水中,等待下一只猎物的出现。

杀手——陆地蜥蜴

更大的奖励

有时候,成为菜肴的不仅仅是幼年蜥脚类恐龙。你也许认为,对任何一个捕食者而言,阿根廷龙都显得过于富有挑战性。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对于某些恐龙来说,正是阿根廷龙那庞大的身躯激起了它们的斗志,这就是——

玫瑰马普龙(Mapusaurusroseae)。

南美

恐龙档案

玫瑰马普龙(Mapusaurusroseae

发音

mah-puh-SORE-uss row-say-uh

狼群战术

马普龙属于鲨齿龙科,是异特龙的近亲。对它的发现迅速引起了全球科学家的关注。自从1996年它被发现以来,一些科学家相信,这种14米长的怪兽比肉食性恐龙之王——霸王龙还要大。尽管马普龙与其骇人的表亲相比体型小了一些,但是在阿根廷卡尼亚达-德戈拉托发现的化石说明,马普龙可能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武器。

由于大量的马普龙被同时发现,专家猜想它们是在集体行动的时候死于洪灾。有些科学家认为马普龙集体捕食,但是没有证据可以证实它们采取狼群战术通力合作。马普龙的大脑只有霸王龙的一半大小,它们有能力团结协作吗?也许,它们只是以多胜少,凑在一起毫无章法地围攻罢了。

掠食者

即使是像马普龙这样的一群暴徒,在面对阿根廷龙的时候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如果它们不需要杀死猎物就能填饱肚子,情况又会怎样呢?

马普龙的牙齿如同刀刃一般,非常适用于刺破、撕裂肌肉。它们可以冲向体型与阿根廷龙相仿的恐龙,当它们还在行走的时候撕下一块肉来。这样的创伤会很疼,但是对于阿根廷龙这样的庞然大物来说绝非是致命的。也就是说,蜥脚类恐龙继续前行,马普龙群不断偷袭,撕下自己的大餐。这样,马普龙并不需要杀死猎物,阿根廷龙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它们提供食物。

马普龙也许通过偷袭可以高效地获得食物,但攻击比自己大10倍的猎物总是要冒巨大的风险的。

危险的进食

1 一群马普龙正对着一队阿根廷龙虎视眈眈。

2 一只马普龙脱离了队伍,在阿根廷龙队伍中穿梭着。

3 一只受到惊吓的阿根廷龙惊恐地举起前肢。

4 马普龙被阿根廷龙重重地踩在脚下,顿时魂飞魄散。

5 马普龙躺在自己的血泊中,旁边阿根廷龙群缓缓走过。

以腐肉为食

当然,阿根廷龙最终可能死于马普龙造成的创伤,失血过多、精疲力竭或者细菌感染都可能促成它们的死亡。剩下的泰坦巨龙会继续跋涉下去,留下它们受伤的兄弟孤独地死去。

它们不会永远孤独。这平原上,捕食者眼尖,能很快发现受伤的动物,尤其是阿根廷龙这样体型庞大的美味。同现代肉食性动物一样,死去的动物是它们重要的食物来源之一。对于捕食者来说,即使是腐肉,因为省去了捕食的麻烦,也是不可多得的美味。过不了多久,蜥脚类恐龙尸体四周就会围满虎视眈眈的猎手,它们享用着这顿免费午餐,为争夺更多的食物大打出手。

我们已经充分掌握有关这些巨型恐龙的生物学资料,能够推算出一只重79.4吨的动物的组成部分:

12吨骨头,

4吨血液,

4.4吨皮肤,

16吨脂肪,

以及43吨肉和软组织。

在烈日下举行的这场烧烤盛宴足以养活一个完整的生物圈。

相生 相死

阿根廷龙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捕食者的繁荣。

9500万年前,阿根廷龙在南美灭亡。不久后,马普龙也消失了。相同的故事在全球各地一次次上演。9300万年前,潮汐龙在非洲灭绝,鲨齿龙随后也销声匿迹。类似的事情在恐龙历史上不断发生。也许,捕食者过于依赖大型蜥脚类恐龙为生,以至于当这些巨兽全部倒下后,灭绝成为了它们共同的命运。捕食者与地球上最大的生物一起化作了尘土。

相关图书

又见芳华:我们眼中的中国植物
又见芳华:我们眼中的中国植物
花朵传奇:大航海时代的植物图谱
花朵传奇:大航海时代的植物图谱
树木简史
树木简史
手绘海洋动物(修订版)
手绘海洋动物(修订版)
名家自然故事
名家自然故事
你不可不知的古生物奥秘
你不可不知的古生物奥秘

相关文章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