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Warrior中文版(第2版)——思科网络工程师必备手册

978-7-115-29065-6
作者: 【美】Gary A. Donahue
译者: 孙余强孙剑
编辑: 傅道坤

图书目录:

详情

本书对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网络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彻底的介绍,同时还讲解了对拥塞网络进行故障排除的方法,以及网络升级的时机和原因。通过本书的学习,网络管理员和工程人员可以成功应对当前网络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图书摘要

版权信息

书名:Network Warrior中文版(第2版)——思科网络工程师必备手册

ISBN:978-7-115-29065-6

本书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发行数字版。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您购买的人民邮电出版社电子书仅供您个人使用,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和传播本书内容。

我们愿意相信读者具有这样的良知和觉悟,与我们共同保护知识产权。

如果购买者有侵权行为,我们可能对该用户实施包括但不限于关闭该帐号等维权措施,并可能追究法律责任。

著    [美] Gary A.Donahue

译    孙余强  孙 剑

责任编辑 傅道坤

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丰台区成寿寺路11号

邮编 100164  电子邮件 315@ptpress.com.cn

网址 http://www.ptpress.com.cn

读者服务热线:(010)81055410

反盗版热线:(010)81055315


Copyright © 2011 by O’Reilly Media, Inc.

Simplified Chinese Edition, jointly published by O’Reilly Media, Inc. and Posts & Telecom Press, 2012. Authorized translation of the English edition, 2011 O’Reilly Media, Inc., the owner of all rights to publish and sell the same.

All rights reserved including the rights of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in any form.

本书中文简体字版由O’Reilly Media, Inc.授权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未经出版者书面许可,对本书的任何部分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或抄袭。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本书是一本详尽而实用的Cisco网络维护与故障排除手册,提供了Cisco认证考试未涉及但在实战中却经常会用到的网络知识,能够帮助读者解决在Cisco网络运行中所遇到的问题。本书涉及的网络技术层面范围十分宽广,从交换技术到路由技术,从无线技术到网络安全技术,从QoS技术到网络的整体设计不一而足。这些技术均与实战中的应用,也就是所谓的“经验”紧密结合,绝非纸上谈兵。

本书适合从事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和运维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阅读。本书层次分明、阐述清晰、分析透彻、理论与实践并重,可以让初学者迅速上手,全面具备各种常用网络技术的实战能力。本书同样可以作为高校计算机和通信专业本科生或研究学习网络技术的参考资料。


O’Reilly Media通过图书、杂志、在线服务、调查研究和会议等方式传播创新知识。自1978年开始,O’Reilly一直都是前沿发展的见证者和推动者。超级极客们正在开创着未来,而我们关注真正重要的技术趋势——通过放大那些“细微的信号”来刺激社会对新科技的应用。作为技术社区中活跃的参与者,O’Reilly的发展充满了对创新的倡导、创造和发扬光大。

O’Reilly为软件开发人员带来革命性的“动物书”;创建第一个商业网站(GNN);组织了影响深远的开放源代码峰会,以至于开源软件运动以此命名;创立了《Make》杂志,从而成为DIY革命的主要先锋;公司一如既往地通过多种形式缔结信息与人的纽带。O’Reilly的会议和峰会集聚了众多超级极客和高瞻远瞩的商业领袖,共同描绘出开创新产业的革命性思想。作为技术人士获取信息的选择,O’Reilly现在还将先锋专家的知识传递给普通的计算机用户。无论是通过书籍出版、在线服务或者面授课程,每一项O’Reilly的产品都反映了公司不可动摇的理念——信息是激发创新的力量。

“O’Reilly Radar博客有口皆碑。”

      ——Wired

“O’Reilly凭借一系列(真希望当初我也想到了)非凡想法建立了数百万美元的业务。”

      ——Business 2.0

“O’Reilly Conference是聚集关键思想领袖的绝对典范。”

      ——CRN

“一本O’Reilly的书就代表一个有用、有前途、需要学习的主题。”

      ——Irish Times

“Tim是位特立独行的商人,他不光放眼于最长远、最广阔的视野并且切实地按照Yogi Berra的建议去做了:‘如果你在路上遇到岔路口,走小路(岔路)。’回顾过去Tim似乎每一次都选择了小路,而且有几次都是一闪即逝的机会,尽管大路也不错。”

      ——Linux Journal


在本书第1版的译者序中,我曾提到“这是一本难得一见的传授网络实战经验的好书,amazon.com上与本书有关的评论就能够证明这个论点。作者GAD—一位有着丰富经验的老牌网络工程师—通过本书,将其24年的工作经验和所见所闻向读者娓娓道来。而且作者所授的经验还并不局限于技术,他还在本书中专辟几章,以其亲身经历为例,来教导网络工程师如何为人处世,如何跟领导打交道。这也是本书的看点和精华所在。”但是在翻译本书第2版期间,我却发现,在第1版中出现的错误(常识性错误、技术性错误)和模糊不清的地方,仍然在第2版中得以重现。因此我只能说“本书的立足点和创意虽不落窠臼,但其质量却因为作者马虎的行文和非严谨的写作态度而遭受制约,本书自然也难步经典的殿堂”。当下的IT技术书籍,无论是“著作”还是“译作”,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很大程度上都在向“快餐式的文化消费”靠拢,具体原因此处按下不表。单就我所了解的网络技术图书,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目前为止,在我参与翻译的所有网络技术图书中,没有一本算得上行文流畅、深入浅出”。

之所以说这么一堆,不是在自我标榜“该书翻译的多么出色”,而是说,我本着负责的态度,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尽了全力。我还听取了许多反馈意见(无论是积极的、鼓励的、谩骂的、不屑的……),对译文通篇进行了修改润色,而不是在本书第1版译稿的基础上,堆砌上新译内容。此外,为了保证译文容易理解,我一般都采用意译的方式来处理原文,如因故不得不直译,我也会一一注出。最后,需要提及的是,原书第21章(T1)和第22章(DS3)由于不符合我国目前使用的电信标准,使用面极窄,因此在本书第1版译作中予以删除,而第20章(Telecom Nomenclature)也根据该原则进行了删节。没有想到,此举招致了某些读者的抗议。在本书第2版的翻译中,我本来准备翻译那些内容,但由于东南大学出版社已经出版了本书第2版英文影印版,相信那些抗议的读者一定会购买本书的影印版,因此本书第2版译作仍剔除了相关内容,请读者留意。

感谢刘丹宁女士,没有你的指点,本书第28章“VoIP”我根本翻译不出。愿你和田果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在大洋彼岸笑望东方。

感谢我的姨父王恩松先生、姨母虞明珠女士,当年(IT行业方兴未艾之时),如果不是你们动用自己的人脉“送”我进IT公司,今日我不是在工厂做工,便是失业在家。我相信我也没有让你们失望,大恩不言谢!翻译本书,等于又让我重温了一遍刚接触网络技术时所实施的小型网络项目。辛酸一一浮现眼前,十几年就这么一晃而过,令我唏嘘不已。

感谢红盟过客(代工)等读者,感谢你们自我从事这项“业余活动”以来所提出的每一次意见。

感谢本书的编辑傅道坤先生,感谢你一直以来对我的信任。

孙余强

sunlengxie@gmail.com

2012年6月28日安徽合肥


本书所举示例,均取自笔者以及笔者有幸曾与共事的同事们的工作经历。当然,出于法律和名誉上的原因,笔者已对具体细节,以及任何可能会暴露相关当事人身份的信息,进行了“改头换面”。

本书一律以Cisco设备为例,所有示例亦毫无例外地基于TCP/IP。有人可能会说,此类图书应以不同协议,外加多个厂商的设备来加以举例。在一定程度上,这是正确的。然而,在涵盖本书所包含的宽广技术面的同时,还有余力从不同厂商的观点来展示这些技术示例,那只有一部卷帙浩繁的巨著才能做到。Cisco Systems执网络界牛耳(笔者确信,此言会令其竞争对手颇为懊恼),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同理,TCP/IP是运行于Internet之上的协议,也是绝大多数网络设备(制造商)所采用的协议。该协议或许算不上最好用,但实际上是如今大家都在用的协议。这就是本书所有示例均基于TCP/IP协议的原因所在。不久以前,Cisco CCIE认证考试还包括令牌环源路由桥接、AppleTalk以及IPX等内容。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甚至连Cisco都已经懂得TCP/IP才是王道。本书将专辟一章来介绍IPv6,看苗头,该协议最终应该能够修成“正果”。

WAN技术无所不包,从拨号modem(谢天谢地,这种技术几乎已经绝迹)到ISDN、T1、DS3、 SONET和MPLS等。本书覆盖了其中的多个主题,但并不会对这些主题做深入探讨,因为上述主题中的每一个都可以独立成书,而这些大作可能和本书第1版一样,已经进入读者的O’Reilly图书书架。

容笔者再次重申,本书例举的所有示例均筛选自实战经验,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是笔者职业生涯(笔者曾当过网络工程师、顾问、经理以及主管)中的亲身经历。笔者已经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网络公司,在这此前,笔者亦曾与业界众多俊杰有过愉快的合作经历。本书通篇所呈现的各种解决方案,都是笔者和共事者们探索及研究的成果,这些成果也是我们在遭遇并处理问题的过程中逐渐积累而成。

写作本书时,笔者曾面临过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是应该继续保留CatOS命令示例,还是将相关示例剔除,以新款Nexus交换机的NX-OS命令示例取而代之呢?之所以说该决定非常艰难,不仅是由于本书第1版包含了CatOS命令示例,并得到了众多读者的好评,而且还因为在编写本书之际(2011年初),笔者仍能在大型企业和电子商务网络中看见CatOS交换机的身影。最终,笔者决定在本书中继续保留CatOS命令示例,只是增加了NX-OS命令示例。

根据读者的反馈,笔者为本书添加了许多新内容,其中包括:Cisco Nexus、无线、MPLS、IPv6以及IP上的语音(VoIP)等。与Nexus和VoIP有关的内容篇幅较多,无疑会让本书的页码大增。此外,笔者还删除了与服务器负载均衡有关的章节,删除的原因是:相关章节所涉及的技术,并非笔者的兴趣所在;笔者手头也没有ACE模块或设备,因此也就无法更新与负载均衡有关的示例了。

至于本书所举示例,笔者也在相关章节中进行了更新,以展示新款硬件的配置。比如,本书第1版中,与Cisco 3550交换机和PIX防火墙有关的示例,现已全部更新为Cisco 3750交换机和ASA防火墙。此外,在笔者认为有必要的每一章内,还会举出与Cisco Nexus交换机有关的示例。因此,本书多章内容同时涉及CatOS、IOS以及NX-OS示例。享受这一切吧,过了这村可没那店了,笔者已经决定在下一版中不再保留与Cat OS有关的内容。

本书专为掌握了初级数据网络认证知识的读者而著。任何具备CCNA或同等(更高)知识水准的人都能从本书获益。笔者写作本书的目的就是要以通俗易懂的风格,来解释复杂的概念。虽然本书探讨的主题众多,但读者可将本书视为实现与那些主题有关的常见任务的参考书。笔者生而好为人师,本书令笔者的“教化”所及更是超乎想象。书中所包含的各种论述既翔实,又生动,笔者希望读者能感受到这一点。

近几年,笔者注意到,计算机、网络以及电信从业人员所掌握的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并不正确。笔者深信,在大多数情况下,这都是因为施教方法不当,或使用的参考资料没有合理地覆盖诸多复杂的概念。对于本书,笔者希望向从业人员展示,正确掌握这些概念其实非常容易。当然,笔者要说:“会者不难!”因此,笔者将尽力帮助购买本书的读者,去理解书中所含的所有概念。

读至此处,读者也许想对网络技术有更深入地了解。正所谓,于我心有戚戚焉!学海无涯,能成为读者求学路上的一段风景,笔者深感荣幸。过去29年来,笔者一直孜孜于计算机、网络以及电信技术的研习,本人的学习之旅将永不停歇。

本书不会去解释何为OSI参考模型,但会扼要说明HUB、交换机以及路由器之间的差别。不过,读者需要知道网络的第二层指的是什么,因为这涉及OSI参考模型。除此之外,本书不对读者的理论知识水平做任何要求,这也是本书与其他同类书籍的最大区别。

本书试图向读者传授实战中必知必会的网络知识。何时应选择三层而不是二层交换机?如何判断网络是否运转正常?如何修复网络风暴?如何确定网络正经历网络风暴?如何判断和修复生成树环路?何为T1?DS3又是什么?它们如何运作?在本书中,读者均能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当然,本书的内容还远不止这些。笔者还在书中添加了许多有关实战的注意事项,不少网络工程师似乎都在那上面栽过跟头。本书所举的配置示例均来自于真实的设计方案和现场实施,并同时涵盖笔者在职业生涯中亲历过的奇闻轶事——请享受这一切吧!

 

 

提示

这个图标用来强调一个提示、建议或一般说明。

 

 

 

警告

这个图标用来说明一个警告或注意事项。

 

本书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读者完成工作。一般而言,你可以在你的程序和文档中使用本书中的代码,而且也没有必要取得我们的许可。但是,如果你要复制的是核心代码,则需要和我们打个招呼。例如,你可以在无需获取我们许可的情况下,在程序中使用本书中的多个代码块。但是,销售或分发O’Reilly图书中的代码光盘则需要取得我们的许可。通过引用本书中的示例代码来回答问题时,不需要事先获得我们的许可。但是,如果你的产品文档中融合了本书中的大量示例代码,则需要取得我们的许可。

在引用本书中的代码示例时,如果能列出本书的属性信息是最好不过。一个属性信息通常包括书名、作者、出版社和ISBN。例如:“Network Warrior, Second Edition, by Gary A. Donahue (O’Reilly). Copyright 2011 Gary Donahue, 978-1-449-38786-0.”

在使用书中的代码时,如果不确定是否属于正常使用,或是否超出了我们的许可,请通过permissions@oreilly.com与我们联系。

如果你想就本书发表评论或有任何疑问,敬请联系出版社:

美国:

O’Reilly Media Inc.

1005 Gravenstein Highway North

Sebastopol, CA 95472

中国:

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南大街2号成铭大厦C座807室(100035)

奥莱利技术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我们还为本书建立了一个网页,其中包含了勘误表、示例和其他额外的信息。你可以通过如下地址访问该网页:

http://www.oreilly.com/catalog/9781449387860

关于本书的技术性问题或建议,请发邮件到:

bookquestions@oreilly.com

欢迎登录我们的网站(http://www.oreilly.com),查看更多我们的书籍、课程、会议和最新动态等信息。

Facebook: http://facebook.com/oreilly

Twitter: http://twitter.com/oreillymedia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oreillymedia

Safari在线图书是一个按需订阅的数字图书馆。它有不少于7500本技术和创意相关的书籍和视频供你参考和搜索。

通过订阅,你可以在线阅读任何页面或任何视频,甚至可以从手机或移动设备上在线阅读。你可以在书籍出版前访问到它们,并给读者发送反馈。其他功能还包括:复制和粘贴代码、组织收藏夹、下载和标记章节、做笔记、打印等。

O’Reilly Media已经将本书英文版上传到Safari在线图书服务。在http://my.safaribooksonline.com上免费注册,你就可以访问本书所有章节以及类似主题的书籍。

著书的艰辛远超常人想象。我虽曾独自在键盘前夜以继日,但若无他人相助,本书将无法完成。

我要感谢爱妻Lauren,感谢你对我的宽容、关照以及你对我的爱。作为本书的编外校对,Lauren,你铸就了我预防语法混乱的第一道防线。尽管书中的许多章节让你感到无聊透顶,但是,我知道你还是能从中获取哪怕些许乐趣。感谢你助我得偿所愿。

感谢Meghan和Colleen,你们总是努力去弄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爸爸写作的时候,是没法陪你们玩的。通过完成本书的写作,希望我已经向你们灌输了毅力的重要性。要是没能做到,请相信:在你们的一生中,我会一直这样坚持下去。我爱你们胜过爱这宇宙。

我要感谢我的母亲——因为您是我的妈妈。您从未对我失望,并且一直信任我。即使有时并无必要,她也会对我施以援手(嗨,妈妈)。

我要感谢我的父亲,感谢您从小对我的严加管教。感谢您教会我逻辑思考的能力,是您让我知道如何去鉴赏内在之美。我们坐在我那心爱的Radio Shack Model III计算机前,一起输入杂志上Basic程序的情景,是我脑海中浮现的最美好的回忆。我有今天的成就很大程度是因为您的影响和谆谆教诲。是您让我成才,谢谢您,爸爸,我无时无刻不在想您。

我要感谢我那忠实的纽芬兰犬Cozy,她在我怀中悲惨地溘然长逝,这也令她不再遭受癌痛的折磨。写作本书第1版时,她的身体日渐衰弱,要不是因为她,本书可能时至今日都未必能够出版。她的离去给我造成了巨大的伤痛。正是通过写作,我才能够稍显平复。我的Cozy,知道我是多么想你吗?请在天堂欢奔,直到我们隔世再见。

我要感谢Matt Maslowski,是你让我使用实验室中的设备,这些设备是我手头所没有的;是你帮忙解答我所不能确信的Cisco问题。在网络技术方面,除了你之外,我想不出还有什么人能给我更多帮助了。谢谢你,老兄。

我要感谢Jeff Fry(CCIE #22061),谢谢你让我临时访问那对空配置的Cisco Nexus 7000交换机。你可真帮了我个大忙,只有包含了Cisco Nexus交换机的内容,本书才能算是“功德圆满”。

我要感谢Jeff Cartwright,你不但给了我第一份“带劲”的ISP工作,还教会我与电信沾边的几乎所有知识。时至今日,我仍能记得,Jeff一边载我在80号洲际公路上飞驰,一边教我何为密度,他把便笺放在膝盖上信手画出波形图示例,而我却要装着若无其事。我还要感谢他审校了本书中电信技术的相关章节。我到哪里找,像你这样的挚友。

我要感谢Mike Stevens,感谢你提高了本书的可读性,本书收录的某些与网络技术相关的多彩回忆也涉及到你。你提供的PIX防火墙,对本书第1版的完成起到了关键性作用。那些图片与你没有任何干系,都是我从Secaucus数据中心弄到手的,这个你可得感谢我。

我要感谢Peter Martin助我搭建与某些技术主题有关的实验环境,而在这之前,我缺乏这方面的经验。你作为本书的技术审稿人给了我太多帮助,我要额外对你表达感激之情。你的评论总是那么一针见血,本书的质量因你的努力而提高。

我要感谢另一位技术审稿人——Yves Eynard:你指出了书中的某些错误,而这些错误也确实让我有点难为情。感谢你抽出宝贵时间评论本书,本书因你而增色不少。

我要感谢Sal Conde和Ed Hom让我使用6509E交换机及模块。

我要感谢Michael Heuberger、Helge Brummer、Andy Vassaturo、Kelly Huffman、 Glenn Bradley、Bill Turner以及North Carolina团队的其他成员,感谢你们让我有机会全面接触Nexus 5000交换机平台,并容忍我在每日例会上反复本书说事。在我看来,没有什么事情要比天天和自认为“大拿”的技术作家打交道更糟糕了。

我要感谢Christopher Leong对本书的电信和VoIP相关章节做出的技术方面的审校工作。

我要感谢Robert Schaffer帮助我回忆起你和我曾共同经历,但我却早已忘怀的陈年往事。

我要感谢Jennifer Frankie,没有你,我无法接触到那些人、那些事。

我要感谢本书的编辑Mike Loukides,让我永不松懈,对我绝不放弃,并在本书策划之初就相中了我。在你的提携之下,我成为了一名还算不错的作家,我对你感激不尽。

我要感谢Rachel Head,本书第1版的文字编辑,你提高了本书第1版的可读性。

我要感谢O’Reilly公司的一干才俊。正是得益于O’Reilly公司众多同仁的关照,才令本书的写作成为绝妙的体验。

我要感激我的挚友John Tocado,你曾经告诉过我:“想写只管去写!”你凭着只言片语就能改变他人命运,本书就是证据。你可能会反驳:是我自己改变了我的生活,这很好,但是你错了。当手头的大量工作压得我透不过气来的时候,我曾认真地考虑过放弃。你的言语是我未曾放弃的理由,谢谢你!

我还要对曾给我鼓励的所有其他人一并表示感谢。与作家一起工作和生活随时会让人发疯。在最后交稿期限的压力之下,我无疑会焦躁不安、歇斯底里甚至还会有点神经质,我为此道歉。

在过去的一年,我的愿望是完成本书的写作。除了健康和家庭之外,所有其他职责都拖了我的后腿。本书的出版对我来说可谓是梦想成真。每个人都会有梦想,对此,我可以提供一点建议:朝目标进发,你将会实现它。真的就是那么简单!


Gary A. Donahue (GAD) 是一名网络咨询师,曾经以程序员、大型机管理员、技术支援中心工程师、网络管理员以及网络架构师身份在计算机行业摸爬滚打了27年。他还在一家全国性的咨询公司中担任过网络基础设施主管,目前在自己创办的GAD Technologies咨询公司(位于新泽西)中担任总裁一职。


本书的封面动物是德国大猎狗(boarhound),人们更喜欢将其称为大丹犬(Great Dane)。德国大猎狗强壮威猛,体态高雅,善解人意,其体重通常在45~60千克,身高在70~80厘米。这种狗的颜色从斑点到浅棕直至花斑不一而足,其寿命为7~10年。

关于德国大猎狗的来历还有一点儿争论,有些人认为这种狗起源于丹麦,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起源于德国。然而,今天的大猎狗的确是由德国饲养者历经多年才培育而成的。

在人们以狩猎为生的岁月里,这种狗能够将野猪、狼以及雄鹿等猎物扑倒在地,这也是德国大猎狗名字的由来。丹麦和英国王室过去往往将猎狗视为圣物,据说德国的每座城堡一度曾全都饲养了德国大猎狗。

埃及古墓墙壁上的图案中也不乏德国大猎狗的身影。英国长篇史诗《贝奥武夫》中的猎犬Dene正是德国大猎狗。在中世纪,德国大猎狗会随主人一起陪葬,因其被认为是通往来世的灵魂向导。但是,这种狗的习性却并非总是受到青睐——有时,德国大猎狗被认为是地狱之犬(hellhound),在柯南道尔的第三部福尔摩斯小说《巴斯克维尔的猎犬》中,有只幽灵般的小黑狗,柯南道尔的创作灵感很可能正来源于此。


开始讲解之前,要先划下道来,定义一些“切口(术语)”。为了既不偏离本书的观点,也不与读者的职业生涯背道而驰,笔者给计算机网络下的定义是“为达到信息共享目的,互连两台或多台计算机的手段”。请不要费心在RFC中查找这一定义,这只是笔者一家之言,但也正符合本书所涉内容。

网络的类型五花八门: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城域网(MAN)、园区网(CAN)、以太网、令牌环网、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FDDI)网、异步传输模式(ATM)网、帧中继网、T1网络、DS3网络、桥接式网络、路由式网络以及点对点网络,举不胜举。要是读者的阅历足够丰富,应该还会记得Laplink程序,用该程序,通过一条专用并口电缆,便可在两台计算机之间复制文件。这种两机之间的连接也勉强称作网络。此类“网络”虽难以扩展(仅限于连接两台计算机),且传输速度较慢,但仍可算做一种通过一条连接,在两台计算机间传输数据的手段。

“连接(connection)”的概念非常重要。有了这一概念,才能将实际的网络与sneaker net(用移动硬[磁]盘,在两台计算机之间复制数据)区分开来。将U盘(软盘还有人用吗?)插入计算机时,并无任何迹象表明,所要复制的文件是来自于另外一台计算机——因为尚未建立任何连接。连接是指针对网络内节点之间,做出的某种寻址或识别操作(哪怕执行主/从(master/slave)或主/次(primary/secondary)操作也是如此)[1]

一般情况下,网络中的计算机都是用网线(电缆)以物理方式互连。可由于无线网络用无线电波来建立连接,因此其物理层连接看不见,摸不着。无线网络中的每个节点都有一个地址。与任何网络相同,在无线网络中传输的帧也有明确的源和目的地址。

网络常以所能覆盖的范围来进行分类。根据覆盖范围,人们将网络划分为LAN、WAN、MAN以及CAN。LAN,顾名思义,其中的“L(local)”意谓本地,通常是指一幢单独的建筑物或一个楼层。WAN覆盖的区域则要更为广泛,往往用来互连LAN。WAN的“势力”范围有时可跨全球,也没有比其覆盖范围更广的网络了。MAN在有些地方非常常见,在那样的地方,可能会用类似于城域以太网之类的技术来作为MAN的底层连接技术;在特定地区(比如,某个市区或城镇)内,常用MAN来互连(扩展)LAN。CAN与MAN非常相似,但前者的覆盖范围仅限于一个园区(campus)(园区通常是指由单一实体管辖下的一组建筑物,比如,一所大学或一家公司)。

有人可能会抬杠:术语MAN和CAN可以互换,这样讲有时也不能算错(但反过来,有更多人可能会反驳,只有某些特殊场合才会有CAN,以其他的称谓来命名CAN的人准是一傻帽)。MAN和CAN的差异是,在园区网环境内,建筑物之间可通过物理的方式直连,而在城区内,则一般不可能跨街区铺设私用光纤。一般而言,在市区内,会由电信运营商牵头,提供某种“线路”,来满足MAN连通性的需求。

事实上,MAN和CAN都属于WAN,只是说法不同。若两栋建筑物隶属于同一园区,但却通过帧中继链路互连,那么,这样的网络是MAN还是CAN呢?若用来连接那两栋建筑物的帧中继网络由该园区所属单位(自行建设)的网络基础设施提供(而非电信运营商提供),那按此搭建的网络又算是哪种网络呢?有什么区别呢?若该园区所属单位遍布整个城区,能够将其网络也称为MAN吗?

通常,网络设计人员会根据自己的习惯来称呼一个网络,这一习惯性称谓会伴随该网络的一生。要是几名网络顾问为某个公司搭建了一个WAN,但在递交的文档中却将其命名为MAN,那么,只要该网络一直在用,该公司或许会一直将其称为MAN。

LAN可以连CAN,CAN也能连WAN,讨论了所有概念之后,读者也应该知道这些术语是多么容易混淆了吧,对于外行,更是如此。

问题的关键是,业界流传的“切口(术语)”,并非每个人都能运用得当。此外,在以上所举示例中,对术语的定义更是含糊不清,造成混淆自然也不足为奇。

说技术术语时,读者应出口谨慎。要是公司CIO将某网络称为WAN,而工程师却称其为CAN,那么,读者要么设法说服一方,令其接受自己的称谓有误,要么就得选择以“左右逢源”的方式和双方沟通了。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之高超乎读者的想象。将一个网络称为MAN 、WAN 或CAN时,读者应三思之后再开金口。在网络技术的其他领域,对于术语则有很明确的定义。

为方便读者理解,现给出上述网络类型的定义。

局域网(LAN)

LAN是一种“龟缩”在有限空间(比如,一栋建筑物或一层楼)内的网络。通常,LAN采用的都是短距(short-range)连接技术,比如,以太网、令牌环等其他类似的技术。一般而言,LAN都受控于需要其发挥效力的公司或实体。

广域网(WAN)

WAN是一种用来连接(通过第三方提供商)LAN的网络。用帧中继电路(由电信运营商提供),将公司驻纽约、波士顿、洛杉矶以及圣安东尼奥办事处连接在一起网络,就是WAN的一例。

园区网(CAN)

CAN是指归属或受控于单一实体,用来连接分处不同区域内的多个LAN和/或建筑物的网络。由于该网络受控于单一实体,因此可能会在建筑物之间开挖地下管道,通过铺设光纤的方式来“互连互通”。园区网的例子有大学校园网和工厂厂区网络。

城域网(MAN)

MAN也是指连接多个LAN和/或建筑物的网络,但其覆盖的地理范围往往要大过园区网。比方说,可利用MAN(由电信运营商所提供的业务)来连接某公司同一城区内的各家办事处。再次强调,千万别认死理。比如,对很多位于曼哈顿(纽约州的一个区)的公司来说,在纽约河对岸的新泽西州都拥有自己的数据中心或写字楼。一般人都认为新泽西和纽约属于“同城”,因此,即便那些公司的站点分居异地(属于不同的州),用来互连站点的网络也应称为MAN。

技术术语的说法如同任何礼节。日常生活中,说到技术术语时,不但要持谨慎态度,而且也不应当面直指别人言谈中的错误,这肯定会让人下不了台。相反,应耐心倾听,然后委婉地纠正他们的错误。是否拥有分享知识的强烈意愿,是IT技能平庸人士与出类拔萃者之间的最大差别。

[1] 译者注:原文是“A connection involves some sort of addressing or identification of the nodes on the network (even if it’s just master/slave or primary/secondary)”。实在不明作者的原意,按字面意思翻译。


相关图书

Cisco IOS XR技术精要
Cisco IOS XR技术精要
网络管理:计费与性能管理策略
网络管理:计费与性能管理策略

相关文章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