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园中的中国珍稀哺乳动物

978-7-115-47361-5
作者: 李健
译者:
编辑: 韦毅

图书目录:

详情

本书几乎收录了目前国内动物园以及其他饲养机构中主要中国本土哺乳动物种类资料,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使读者领略中国野生动物种类的丰富和稀有,以提高人们保护中国珍贵野生动物资源的意识。所有图片都是作者本人游历各地动物园亲手拍摄的。

图书摘要

推荐语

说到动物,你首先会想到哪一种?很多中国人的答案会是狮子、河马、长颈鹿,是非洲大草原上奔腾的迁徙动物。然而就在我们身边,隐藏着许多本土动物。它们是在北京郊区山林中穿行的豹猫,是在东北雪原上横行的貂熊,是在四川大山中与熊猫殴斗的黄喉貂,是在珠江口协作捕鱼的江獭……这样的动物,我们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然而,在我们的媒体上,在我们的科普书中,国外的动物出现得远比本土生灵多得多,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尴尬的遗憾。

但近几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本土的动物,它们也理应获得我们更多的关注。想要了解这些与我们为邻的生灵,这本书是个很好的开始。

陈旻——@花蚀,果壳网新媒体主编

我们总是说这样一句话:中国地大物博。地确实不小,各种动植物种类也确实丰富。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活动的区域不断扩大,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侵占愈演愈烈,加之对野生动物的过度利用,非法野生动物贸易的猖獗,本土动物的生存状况越来越值得关注。李健多年来走访了国内多个动物园与保护区,用镜头记录中国本土的野生动物,让公众通过他的作品来认识这些中国本土动物——也许它们的数量还很多,也许这些照片就是我们见到它们的最后一面。对本土动物感兴趣的读者除了关注本书,还可以关注作者的新浪微博“动拍伽利略”。

杨毅——知名动物达人,动物饲养员,自然博物指导老师

中国地大物博,生活着许多神奇的哺乳动物,或许我们终其一生也无缘在野外看到几种。中国的动物园中曾经展示过大量的本土哺乳动物,但是由于公众对它们缺乏关注,因而动物园将展出的重心慢慢转向国外物种。现在在国内动物园中能够看到的本土哺乳动物已经越来越少,甚至有些可能再也没有机会在动物园中看到了。李健老师用他的眼睛、他的镜头、他的情感,向读者们展示了这些动物园中日渐稀少,甚至目前已经不复存在的本土哺乳动物,这能让更多的国人了解生活或者曾经生活在我们身边的野生哺乳动物,非常难得。

齐新章——西宁野生动物园副园长

中国是世界上动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除了青藏高原、西南山地和少数几个保护区外,中国的大中型动物在野外都极难遇见,甚至很少出现在国内外的纪录片和书籍中。因此,动物园成了我们唯一可以欣赏这些祖国瑰宝的地方。遗憾的是,本土动物正迅速从国内动物园中消失,尚存的很多个体也默默无闻地蜗居于简陋的笼舍中。为唤起公众对本土动物物种的关注,李健先生用多年的时间自费走访了全国多家动物园,用镜头记录了动物园中不为人知的本土动物。它们中有些和大熊猫一样是中国的特有动物,有些在分类学上独一无二,还有些在国外动物园中从未展出过,是无数外国游客不远万里奔赴中国的原因。也有一些在国内动物园被弃若敝屣,但在欧美动物园却被视若珍宝——它们利用当年从中国引进的个体建立了人工种群,使之保有一脉。所有这些物种,都有着令人窒息的美丽和高贵,倘若得到和外国物种同样的待遇与展区,那它们将会是动物园中最耀眼的风景。本书将带您领略国内动物园中鲜为人知的本土物种之美。希望读完本书后,您下次走进动物园时能注意到不一样的风景,收获不一样的知识。同时不要忘记,您在每一个展区前的每一次驻足,都在向园方传达着这样的信号:我喜欢看这种动物,希望你们能改善它的生存条件。

孙戈——野生动物研究人员

一提到野生动物,人们往往会联想到非洲大草原上的雄狮、大象、猎豹,却很少有人关注本土动物。李健老师的这本书里包含了丰富的优秀动物摄影作品和相关科普文字,让人读来惊觉本土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性,同时本书也几乎可以视为目前最完整的中国原生野生哺乳动物的精美影像资料。本书是我在2018年最期待的一本书。

刘竞——自然摄影师,商业摄影师,摄影讲师

孔子曾经说“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但古人肯定想不到在21世纪的今天,城市中可供我们观看、辨识的野生兽类已寥寥无几。这是这个时代和这片土地的不幸。但在我国的动物园中,除了公众烂熟于心的长颈鹿、斑马等“外来种”,亦饲养、展出了一些或珍稀或神秘的中国本土兽类,它们都是中国本土动物物种宝贵的圈养种群和基因库。作者李健奔走于全国各地,用镜头记录它们的影像,并撰写了此书。它既可作为科普读物,又可作为参观动物园的攻略,实在是一本难得的用心佳作,诚心推荐!

梁钊——动物园志愿者,动物爱好者

纽约市一共有4家动物园,大小及风格迥异,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纽约皇后动物园(Queens Zoo)。该动物园的入口处便开宗明义:“我们只关注本土动物,因为它们生活在我们身边,伴随着我们的历史……”不大的动物园内展出了美洲的各种本土动物物种,用生动的方式诠释着本土之丰饶、壮丽。

那么回到我们身边,当国内动物园中充斥着河马、羊驼、斑马、鸵鸟等广为人知的“标配”物种时,那些分布在我国大江南北的具有本土魅力的动物物种却悄无声息,生存空间被无限挤压。世界上现存6个亚种的虎,中国就有4种;世界上有8种熊科动物,中国就有4种……我们有的不仅仅是大熊猫,还有云豹、瑶山鳄蜥、赛加羚羊、孔雀雉等你甚至未曾听闻过的本土动物物种。它们伴随着民族出现,伴随着文明进步。而今天,在我们尚未与之谋面时,它们有的已经走向消亡。本土动物物种需要关注,需要认知,需要保护。所有的需要,可以先从翻开这本书开始。

卢路——动物骨骼标本师,自然、动物讲师,摄影的疯狂痴迷者

这本书是李老师这十几年来的心血之作,它不仅仅是一本动物图书那么简单,希望您不仅把它当作一本动物图书看待,而且能够从中认识和了解野生动物。请与李老师、与我们大家一起保护这些野生动物!

李墨谦——青年插画师,山水画家,齐白石第四代再传弟子

动物园中的中国珍稀哺乳动物

INTO CHINESE ZOOS:RARE MAMMALS OF CHINA

李健 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北京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动物园中的中国珍稀哺乳动物/李健著.--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3

ISBN 978-7-115-47361-5

Ⅰ.①动… Ⅱ.①李… Ⅲ.①珍稀动物—哺乳动物纲—中国 Ⅳ.①Q959.8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016527号

◆著 李健

责任编辑 韦毅

责任印制 陈犇

◆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丰台区成寿寺路11号

邮编 100164  电子邮件 315@ptpress.com.cn

网址 http://www.ptpress.com.cn

北京瑞禾彩色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开本:690×970 1/16

印张:14.5  2018年3月第1版

字数:216千字  2018年3月北京第1次印刷

定价:69.00元

读者服务热线:(010)81055410 印装质量热线:(010)81055316

反盗版热线:(010)81055315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东工商广登字20170147号

内容提要

本书收录了目前国内动物园以及其他相关饲养机构中100余种本土哺乳动物的资料,它们有的躯体庞大,有的小巧玲珑,也有的集凶猛与美丽于一身,甚至还有样貌颠覆了人们想象的奇特动物。作者李健自幼热爱动物,尤其关注中国本土动物在国内的境况。他多年来行走于国内的动物园中,用镜头记录与我们世代相伴却日益减少的中国哺乳动物,以期留住它们的身影。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带领读者领略中国动物种类的丰富和稀有,旨在提高人们保护中国珍稀动物资源的意识。

序1

◎蒋志刚

为了唤起人们对中国本土动物的关注,让人们了解中国的野生动物,李健先生走访了全国多家动物园,用镜头记录了动物园中的中国珍稀本土动物,整理了丰富的影像资料,写作了这本书。李健先生是一位热心人,为了拍摄这些动物,他不辞辛劳,足迹遍布数十座城市。要拍好野生动物,可不仅仅是端稳相机、对准镜头、按下快门那么简单。在动物园的狭窄环境中,要懂得如何尽量避开围栏、笼舍和饲槽。此外,野生动物不会配合摄影师。为了拍好一个镜头,摄影师需要长时间的蹲守,耐心等待动物出现时的最好的角度、最好的光照。要拍好动物,既需要细心琢磨、耐心等待、精心构图,又要善于与饲养员们沟通。李健先生的确花了很大气力才完成了这部书稿。他请我为他的书作序,我看了样稿的照片与文字后,欣然命笔。

现代动物园作为向公众展出动物的固定场所,最早出现在欧洲。1793年,法国巴黎植物园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动物园。后来,法国的动物园模式被欧洲其他各国效仿,英国、瑞士、德国先后建立了由动物学会管理的动物园。后来,这些动物园成为现代城市的元素,逐渐从早期上流社会人士的活动场所、画家写生动物和动物学家研究动物的场所转变为大众观赏动物、了解动物的场所。

动物园在我国的出现比西方晚了100多年。始建于1906年的北京农事实验场附属万牲园(北京动物园的前身)是中国最早的动物园;1907年,齐齐哈尔龙沙公园动物园和无锡锡金公园开始建设;1928年,南京建立了玄武湖动物园。北京万牲园是我国展出动物最多的动物园。早期的这些动物园都在20世纪上半叶的战争中遭到了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动物园事业得到了空前发展。20世纪50年代,先后建立了成都动物园(1953年)、昆明动物园(1953年)、上海动物园(1954年)、重庆动物园(1955年)、长沙动物园(1956年)、兰州动物园(1957年)、广州动物园(1958年)、南昌人民公园动物展区(1959年)等一批国内大中型动物园以及公园动物展区。20世纪70年代,中国新建了南宁动物园(1973年)、天津动物园(1975年)等动物园。在这一时期,北京动物园曾派员前往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肯尼亚等国采购动物,历时4年,收集到大量的非洲野生动物,补充、完善了中国动物园的非洲动物收藏。

改革开放后,中国动物园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1993年,我国第一家野生动物园——深圳野生动物园开园。中国动物园开始大批引入大洋洲、美洲的动物,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动物园饲养的动物种类。同时,中国动物园的设计管理开始引入国外的先进理念,中国动物园的发展开始融入世界动物园发展的潮流。北京动物园等大型动物园率先在园内模拟动物的自然生境,实施丰富动物生境计划。

现代动物园有以下3项使命:动物科普宣传、动物科学研究教育以及野生动物迁地保护。现代动物园是人们休闲的场所,每年中国动物园的游人数量可达1亿多人次,居世界各国首位。在游览的同时,人们在动物园中认识了动物,了解了生物多样性,获得了动物学与生态学的知识。于是,动物园成为对公众进行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教育的基地。参观动物园的人群中占很大比例的是学龄前儿童及其父母。对于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来说,除了通过电视、网络、图书、杂志看到野生动物的影像之外,几乎没有接触野生动物的其他途径,而动物园是很多人能亲眼看见野生动物的唯一地方。因此,动物园对于公众的动物科学知识普及作用不言而喻。

现代动物园还是开展动物学研究的场所,国内外动物学研究者在动物园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例如北京动物园、成都动物园、上海动物园、苏州动物园、重庆动物园等对大熊猫、金丝猴、金钱豹、华南虎、黑天鹅、扭角羚、朱鹮、丹顶鹤繁殖的研究。中国动物园还开展了关于圈养动物刻板行为的研究,如对生境元素丰富化与大熊猫刻板行为的研究,利用气味丰富笼养环境、减少笼养金钱豹刻板行为的研究,以及金丝猴家族中雌性序位和性关系对维系家族关系作用的研究等。

目前,世界上有近3000种鸟兽只有在迁地保护下才能生存。将迁地保护繁育的濒危物种后代放归自然、建立自然种群,是濒危物种迁地保护的目标。一些物种只有同时维持野生种群和人工保护的迁地种群,才能保证不会灭绝。目前中国动物园是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的半壁江山,保存着许多中国特有动物和外来动物物种的遗传资源,人们在动物园、水族馆开展了濒危动物迁地保护工作。现代动物园在扩大面积、营造生境后,将发展成为野生动物物种保护中心。

哺乳动物是地球上适应能力最强的动物类群。从戈壁到深海,从雪山到湿地,到处都有哺乳动物的足迹。中国疆域辽阔,南北跨越近50度纬度,东西跨越60余度经度。中国的地质环境经历了海陆变迁、高原隆升等重大地质事件,境内地貌多样、气候迥异,气温与降水的差异决定了中国哺乳动物的多样性。在第三纪新构造运动中,青藏高原快速隆升,为哺乳动物创造了新的生态位(编辑注:一个物种所处环境以及其本身生活习性的总称)。大规模地质造山运动导致中国哺乳动物区系发生了南北分化,并产生了许多特有种,如藏羚羊、藏原羚、藏野驴、野牦牛、白唇鹿等。全球30种鼠兔中有25种分布在中国,这25种中一半以上为中国特有种。

根据李健先生的观察,国内动物园中饲养和展示的中国哺乳动物只有100余种,其中大多数种类的饲养种群即将消失。在这些动物消失之前,用影像记录下它们的身影确有必要,我祝贺李健先生完成了一件大事。在李健先生的新作即将面世之际,我谨向广大读者推荐这一佳作。在这本书中,大家不仅能够看到难得一见的珍稀动物,还可以获得丰富的动物学知识。

蒋志刚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华盛顿公约》(CITES)中国科学机构]常务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序2 行走在动物园之间,也有一个别样的年华

◎张劲硕

天津博物学爱好者李健兄嘱我为其新书写序,而我一拖再拖,迟迟没有动笔。当我在最后的时间节点前打开他发来的样稿时,我倏地被感动了。

翻阅李健兄发给我的文字和图片,有一种强烈的共鸣立即涌上心头。这是一本写动物园动物、拍动物园动物的书。动物园是我儿时最流连忘返的地方,那里也有我最挥之不去的记忆——我相信很多人的童年记忆都离不开动物园。有时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或博物爱好者在一起聊天时,大家的话题会不约而同地与动物园、自然博物馆联系在一起。

我们这一代人在儿时见证了中国动物园最重要的发展阶段,特别是每个人所在的不同城市的动物园的辉煌时刻。今天回过头来想一想,也许那个时候真的是动物园发展的顶峰——拥有最多的动物种类和最多的动物数量。在我的记忆中,不仅仅是在北京动物园可以看到老虎、狮子、大象、长颈鹿、犀牛、河马、猴子这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物种,在其他城市的动物园也都能看到,而在今天很多动物在北京动物园里已经不复存在,或者在全国其他的动物园中也难觅踪影了。

我无法忘记一进北京动物园正门东侧的狼舍的情景,这里除了有狼与狐之外,还有一只貂熊(亦称狼獾),每次见到它,都觉得它很孤独,它在空荡荡的笼舍内一圈又一圈地转着。我无法忘记园区东北角的豹房,那里曾生活着好几头云豹、雪豹和猞猁,如今这3个物种在国内的很多动物园中都见不到了。我无法忘记中小型猛兽区的那只荒漠猫,反光的玻璃总让我无法看清它的真容;它的隔壁还居住着好几只金猫,而且还是不同的色型。我更无法忘记园区西边的那个海兽馆,这里原来有墨西哥总统送给我国的一对国礼——北美海牛,我会站在水池旁静候许久,等待它们浮出水面换口气……而这个馆后来还饲养了很多来自南美洲的各种狨和;再后来我们帮助动物园捕捉的棕果蝠在这里首次展览并繁殖成功;楼上则是洪氏环企鹅,如今它们也都不在了……

我相信,在李健兄的记忆里也有与我类似的、令他抹不去的与天津动物园的情结。正因为儿时对动物园的喜爱,才有了今天他拿起笔和照相机去记录全国各地动物园中的动物的热忱,也才有了这本书。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选择去野外拍摄野生动物,特别是那些不差钱、不差时间的大爷大叔们,还有为数众多的专业摄影师。但在人世的浮华与忙乱之中,李健兄偏偏为自己确立了一个独特的“生态位”——在动物园里拍摄动物。

很多年前,他就开始了这项工作,从“北上广”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动物园,到新型的商业化野生动物园;从内地的动物园,到港澳台地区甚至海外的动物园。李健兄在金钱与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总是尽最大的努力去探访这些动物园,记录动物园及动物们的瞬间。

起初,我是很怀疑这些工作的——动物园里的动物有什么可拍的呢?它们状态懒散、精神萎靡,即使白天在活动,要么显得疲惫,要么就是重复一个呆板的动作,刻板行为比比皆是。很多动物园的饲养管理水平有限,生活在那里的动物又有什么好拍的呢?要么骨瘦如柴,要么重度肥胖,要么皮毛没有光泽,要么羽毛全部掉光……甚至很多动物保护主义者揭露了众多动物园的黑幕——某些管理者、饲养者是如何虐待动物的,笼舍内毫无丰容(编辑注:在圈养条件下,为丰富野生动物的生活情趣,满足动物的生理、心理需求,促使动物展示更多的自然行为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称),动物的福利全无。

诚然,中国动物园的确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动物园是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机构——它不是一座简单的公园。除了保护野生动物原有的栖息地、自然环境(即就地保护)之外,还要建立动物园、驯养繁殖中心、繁育基地等,开展迁地保护工作。历史上,我们在保护华南虎、朱鹮、麋鹿、普氏野马、扬子鳄,西方在保护美洲鹤、黑足鼬等许多珍稀濒危动物方面,动物园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李健兄意识到了动物园的重要性,并且希望用他的文字和影像作品告诉公众动物园独特的一面,而这一面才是更重要、更值得人们关注的一面。当我看到这些照片的时候,我简直不敢相信我的眼睛——这些野生动物真的是在动物园里拍摄的吗?在作者走访的动物园中,有很多家都把丰容当作头等大事,动物生活在笼舍之中,却宛若野外,其照片都可以以假乱真了——如果作者不告诉我们,我们还真以为就是在野外拍摄的呢!

当家长带着孩子走进动物园的时候,不妨拿着这本书,在欣赏活生生的一只只动物时,来看看这些有趣的文字,了解一下这些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地理分布、保护现状等相关的科学知识。当参观者一时无法找到最佳观赏角度的时候,还可以拿着这本书欣赏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它们都来自动物园,都是动物园里动物们最精彩的一瞬。希望你们下次再来,再来欣赏动物们最美丽动人的一面。

最后,我认为这是一本充分展示中国动物园和园中动物风采的书。我们的动物园大有希望,它们将不再是动物的樊笼,借助李健兄玉润珠圆的文字和美妙绝伦的图片,我重新领略了动物园之美。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动物园的未来一定更加美好!

张劲硕

博士,国家动物博物馆科普策划总监,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作者的话

曾经有一位朋友向我讲述了他的一段经历:有一次他踏入一座陌生的动物园,走了一圈才发现园区的地形竟类似中国的地图;不仅如此,每块游览区域都是参照各省份的地理位置来划分的。最令人意外的是,园中所饲养的动物种类居然全都是在我国有所分布的本土动物。但遗憾的是,当他一觉醒来,才失望地发现自己所看到的一切只不过是一场虚幻的梦。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野生动物种类之丰富在世界各国中都是数一数二的,尤其哺乳动物的种类在世界上高居首位。据动物学家统计,在我国分布的兽类有673种之多,其中中国特有种占比22.3%,此外还包括很多世界公认的珍稀动物种类。正因为我国如此得天独厚的动物资源,所以才有许多国外的自然学者及动物爱好者对我国的本土动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虽然我国的野生动物种类这么多,但可惜大多数国人只认识有限的几种。我曾在公益讲座上问过在场的家长与孩子们:生活在非洲的野生动物都有哪些?孩子们踊跃举手,对答如流。当我问起在中国分布的野生动物有哪些的时候,台下的所有人沉默了片刻,只有屈指可数的人举手回答,所有的答案加在一起居然不超过10种。著名的英国动物学家珍·古道尔有一句名言:“唯有了解,我们才会关心;唯有关心,我们才会采取行动;唯有行动,生命才会有希望。”如果我们对自己国家的本土动物缺乏认识,又怎能期待有效的保护呢?

在与野生动物渐行渐远的灰色都市中,每一个孩子要想认识动物,基本上必入动物园。动物园具有传播科学、保护动物的职能,也是一座城市重要的文化组成部分。为了了解国内动物园对本土动物的展示教育情况是怎样的,多年来我利用业余时间走访了祖国大江南北的动物园。结果显示,在各地的动物园中,绝大多数动物园内所展示的本土动物占比不多,饲养的动物种类雷同,且多数是来自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的外国动物。除了大熊猫、川金丝猴、小熊猫、梅花鹿等知名动物外,还有更多种类的本土动物饲养种群处于稀少或即将消失的状态。

为此,我举起手中的相机,尽可能记录下动物园中的本土动物,并将这些难得的照片汇集为一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大众展现在祖国富饶的大地上还有如此丰富多样的哺乳动物,它们有的躯体庞大,有的小巧玲珑,也有的集凶猛与美丽于一身,甚至还有样貌颠覆了人们想象的奇特动物。

接下来,将由我带领大家步入一座不一样的“中国动物园”,一起来认识与我们世代相伴的中国哺乳动物。

第一章 张牙舞爪——叱咤风云的蛮荒猎手

威武又悲情的兽中之王

国的兽中之王是什么动物?人们的答案会一致性地指向老虎!在古代,虎给人留下的印象早已深入人心:“头圆耳短尾巴摇,身着黑纹配黄毛,牙似钢锯爪似刀,林中一吼震山摇!”可见虎在人们心中不是一般的动物,它们令人感到既危险又有威严,是一种家喻户晓的猛兽。时至今日,人们认识虎不再通过听取那些神话般的传言,而是迈入动物园亲眼一睹虎的“芳容”。

虎在动物园中是集科研与观赏价值于一身的大型猛兽,属于中国动物园的“标配”动物。近年来,国内各大城市动物园的“新花样”层出不穷,陆续引进更加“稀罕”的白虎、雪虎、金虎等“珍稀”虎类。这些毛色各异的虎与我们传统观念中的虎有很大不同,带给人们一种新鲜感,因此受到了人们的青睐。

一只虎的领地可达到1000平方千米,如果猎物的活动范围相对集中,那么它们的领地会相对缩小。雄虎的领地意识很强,只要有其他雄虎抱着争夺领地的心态擅自闯入,必将拼死一搏。在我国,也只有在动物园才能亲眼一睹猛虎搏斗的情形了。

虎那浅黄至深红不等的毛色与体侧的深色条纹,能使它们潜藏在茂盛的植被中不被猎物发现。二者缺一,则不会有隐蔽的效果。

白虎在自然界中出现的概率极小,即便有也不如正常色型的虎有生存优势,况且动物园中的白虎皆属近亲繁殖,没有保育的意义。

金虎与雪虎本不存在于自然界,它们是在人工环境下培育出的近亲杂交虎。它们的面部浮现出迷离的眼神,舌尖一直露在外面,很难让人相信这是正常的虎。

一直以来,传说中国的虎除了有人们熟知的色型,还有两种罕见的色型,即白色与黑色。据说黑虎长有深灰色的皮毛,上面附着黑色斑纹,在20世纪50年代还有目击记录,不过一直没有得到事实的证明。国内未曾发现白虎,但1951年在印度有1只雌白虎与3只虎崽被活捉,其中1只虎崽也是白虎,后被取名为“莫汉”。此后,世界上有很多动物园成功繁殖了白虎,而这些虎都属于“莫汉”的后代。白虎是虎可遗传基因变异的结果,在自然界中出现的概率很小。至于金虎和雪虎,则都是在人工环境下培育出的种类,在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的。

这些“变异虎”越来越多地占据了国内动物园对于虎展示的主导,甚至有的动物园还在搞大规模的繁育工作。实际上,无论白虎、金虎,还是雪虎,都是近亲繁殖,真在野外并不具备生存优势。中国曾是虎分布最多的国家之一,过去拥有上万只野生虎。经测算,如今全国各地分布的野生虎总计不超过50只。动物园有义务建立原生虎的繁殖种群,而大量繁殖和展示“变异虎”与其对野生动物的保育工作是背道而驰的。

虎是亚洲特有的大型猛兽,从北方的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到南方的热带雨林和常绿阔叶林,甚至崎岖的山地,虎都能很好地生存下来。目前世界上被确认的虎亚种一共有9个,其中爪哇虎、里海虎、巴厘虎已相继灭绝。现生的6个虎亚种中,有4个分布在我国,其中还有1个是我国所特有的。可以说,我国是虎的亚种数量最多的国家。

华南虎也叫中国虎,从形态上很容易辨别。它们拥有橙里透红的毛色,看起来光鲜靓丽。为了适应南方的气候,华南虎的皮毛较短,胸腹的毛色呈乳白色,体侧有黑色的宽条纹,而且还经常出现上下相交的菱形斑纹,斑纹的间距比其他虎亚种要大一些。华南虎曾广布于我国南方的很多地区,是我国特有的虎亚种,可以说是国宝级的珍稀动物。可是,在20世纪50~60年代情况就不一样了。原本我国的华南虎还有4000只以上,后来由于人兽冲突激化等问题,华南虎被列为可猎杀的害兽,各地成立打虎队进行剿虎行动,这期间有3000多只华南虎遭到射杀。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才立法保护这种动物,20世纪90年代还有零星目击记录,那之后至今的10多年间,再未出现任何野外存在华南虎的直接证据。据统计,截至2015年年底,中国动物园的华南虎谱系中有131只虎的记录。它们都是20世纪60~70年代从野外捕获的华南虎的后代,虽然血统是否纯正尚存争议,但它们依然承载着我国华南虎的未来。

华南虎是中国特有的虎亚种,目前尚无任何能证明华南虎在野外存在的确切证据。中国动物园是拯救它们最后的“方舟”。

东北虎也叫西伯利亚虎,是体形最大的虎亚种。它们为了适应寒冷的北方,长有长而浓密的浅黄色皮毛,胸腹和四肢内侧的毛色洁白无瑕。到了冬季,它们浑身上下的毛会长得更加丰盛,正因此,尾巴才会显得肥硕有力。与其他虎亚种相比,东北虎身上的条纹没那么密集,颜色较浅,呈深褐色,前肢背面大多没有条纹,尾巴背部常出现菱形纹。东北虎曾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山区,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变迁,东北的森林资源急剧减少,东北虎在多个地区已经绝迹,目前只散布在黑龙江、吉林两省,仅有18~22只。与野外相比,在我国圈养的东北虎多达4000只以上,哈尔滨、沈阳等地都设有东北虎繁育基地。尽管在数量上不必过于担忧,但我国圈养的东北虎尚无统一的谱系管理措施,因此很难保证这些虎的基因多样性。

东北虎是目前世界上体形最大的猫科动物。一只雄虎的体长可达到3米左右,体重能达200多千克,甚至也有过300千克的虎(多为圈养记录)。

正常色的孟加拉虎在国外的动物园展示的不少,但在国内更多展示的是白虎。

孟加拉虎是虎的指名亚种(编辑注:一个物种最先发现或最先命名的亚种),体形大小仅次于东北虎。它们的毛色介于东北虎与华南虎之间,比华南虎的浅,比东北虎的深。虽说原分布地的孟加拉虎毛很短,但它们对寒冷气候的适应性是很强的,天津动物园的孟加拉虎的毛就不比东北虎的短。孟加拉虎体侧的条纹较东北虎细而浓密,也存在菱形纹,前肢背部一般有细小的横纹。尽管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虎亚种就是孟加拉虎,可目前在我国恐怕只有西藏的墨脱还残存8~12只。值得一提的是,白虎、金虎、雪虎这些变种都来源于孟加拉虎,而在国内的动物园中倒很少能看见正常色型的孟加拉虎。

印支虎也叫东南亚虎,从外观上来看,它们和孟加拉虎非常相像,不过体形却比后者要小。印支虎的毛色比孟加拉虎稍微深一些,而体侧的条纹更加密集、细长,多为上下交错的细碎条纹。在我国云南的西双版纳、普洱还存在11~16只跨国游荡的印支虎。2007年,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考察员的红外感应相机拍到了一张清晰的野生印支虎照片。而在国内的动物园中,目前仅杭州动物园有1只雄虎。此前,杭州动物园以6只猪獾与新加坡动物园交换来1对印支虎。2004年,泰国南部与马来西亚分布的印支虎被划分为独立亚种,即马来亚虎,因而这只从新加坡来的印支虎是否也是马来亚虎尚不清楚。

为了拍到中国动物园中这只唯一的东南亚虎,我曾先后3次来到杭州动物园。这只虎不在双休日外展,所以前两次都未能见到。最后在工作人员的热心帮助下,我终于如愿以偿。前两次赴杭州,正值梅雨季节,这一次也不例外,天空乌云密布,显然不太友好。我进园后,沿着曲折的山路直奔虎山,这时的雨像被大盆泼洒而出的红豆一样扑面而来。在骤雨的洗礼下,眼前一只壮硕的虎在过膝的植被中正悠闲地啃草。片刻后,老虎回过身朝洞口疾步而去,接着,浑身上下甩动起来,试图甩干湿漉漉的皮毛,此情此景还真有观看热带虎的感觉呢!那是在2014年8月,它16岁,已经是高龄虎了。

在虎的原分布地中,有虎的食物链是健康完善的,虎对促进生态循环有良性影响。多年来,虎赖以生存的栖息地与猎物不断消失,还有人为的滥捕滥杀,以及对虎骨、虎皮制品的需求,都使虎成了濒危动物。如果我们有条件给虎提供足够大的生存空间、足够多的猎物,那么相信它们能够很快恢复原有的雄风。

逐渐稀少的豹与“豹”

起豹,恐怕没有人不熟悉,它们的体形与虎相似,但却小得多。豹给人印象最深刻的特征,当属浑身布满由众多黑色小斑组成的空心圈斑,这种斑纹的形状不禁使人联想到古代的铜钱,因此豹在民间通常被称为“金钱豹”。

布满豹全身的圆形斑纹对它们起到了隐蔽作用。豹经常栖息在树上或茂密的树丛中,这些浓密的枝叶能把豹的全身遮掩起来。阳光照耀到树叶上所产生的阴影与豹身上的斑纹相交时将会形成极佳的隐蔽效果。

黑豹是豹的黑色型,一窝豹崽中有一定的出现概率。一般来讲,南亚地区的豹才会存在这个色型。虽然黑豹表面看起来通体漆黑,但在阳光的照射下,依然能看出圆形斑纹的存在。

豹在国内很多大中型动物园中都能见到,有黑豹展示的动物园也不少。不过,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相较于虎,豹的说明牌上通常并没有指出园中所展出的豹是何亚种,而国外的动物园是有明确标注的。我曾向一家大型动物园中豹的饲养员请教过这个问题,可结果很出乎意料。他的回答居然是“豹属于猫科动物”,显然工作人员也不清楚。那么国内的豹有没有亚种之分呢?

豹是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的野生猫科动物,足迹遍布亚洲和非洲的许多地区。豹的亚种划分尚有争议,但在中国,已确认有4个亚种。其中,远东豹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东部和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北部,据2007年的普查结果,野生数量不足40只,比东北虎还稀少,是极度濒危的豹亚种。分布于我国华东、华中、华南、四川、贵州、云南以及陕西南部的亚种为华南豹(有说法为印支豹,尚存争议),虽然其数量比远东豹相对多些,但目前尚缺乏详细的种群状况信息。而我国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北部等地分布的华北豹是我国所特有的豹亚种,在数量上没有远东豹稀少,不过依然弥足珍贵。此外,在我国西藏的山南市还生活着少数印度亚种的豹。

华北豹目前在山西还有少量分布,其他多数地区已许久未见踪影。当人们把目光停留在寻找野生华南虎上时,又有多少人还知道我国尚存的特有豹亚种——华北豹亟须保护呢?中国猫科动物保护联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对华北豹的保护工作,衷心希望这一珍贵的豹亚种不要消失于野外。

豹在过去的旧观念中一直被认为是害兽,自20世纪50~60年代开展的“除豹害”以来,绝大多数的豹从原有的分布地消失了。此外,豹骨和豹皮制品买卖、野外栖息地丧失、食物减少也是豹的致危因素。因此,除了对野生豹的保护,动物园有责任向全社会进行豹的相关保护宣传工作。

在猫科家族中,我国还有两种动物的名称末尾也有“豹”字,即云豹和雪豹。实际上,它们与豹是截然不同的动物种类。

说到云豹,早在20世纪90年代,全国各大城市的动物园中还能见到这种猫科动物。它们的体形约有豹的一半大小,形态介于豹与猫之间,泛黄的体侧上点缀的是一片片云斑状的深色大块斑纹。由于它们身上每片云斑的周缘都近乎黑色,中心区域呈现出黄黑相间的暗黄色,看起来像龟背部的饰纹,因此也被叫作“龟纹豹”。

张开血盆大口的豹总会令人感到不寒而栗,其实它们的情感与人类也有诸多相似之处,冷面杀手也有温情的一面。雄豹以殷勤的目光向雌豹缓缓走来,仿佛这种爱慕之情得到了雌豹的强烈回应。雌豹像小懒猫一样瘫倒在地,以妩媚动人的姿态扭动着身体期望能投入雄豹的怀抱。雄豹接到爱情的信号,幸福地用吻部轻轻爱抚雌豹的后颈,此时的雌豹脸上洋溢着甜蜜的神情。希望它们能获得爱情的结晶——健康的豹宝宝。

多年来,关于云豹的野外行为资料一直很匮乏,它们的活动区域多为森林深处,所以不易观测到。在动物园的圈养条件下,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云豹能以身体向后转倒挂的方式,靠后脚爪攀附在树皮上,然后采用头朝下的姿势从树干上爬下来。既然有如此高超的攀爬能力,可推测它们能将身体固定在树干上,在树下的猎物毫无戒备的情况下,随时从树上跃下,朝目标的颈背猛咬一口。

生活在黄山野生动物园(也即皖南国家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的一只云豹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据说它是2003年被救助引入的。我两次来黄山市都没有登黄山,只为见它而来。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我都在观察它,看它打盹儿、看它饮水、看它观望隔壁的藏酋猴。也许相处时间久了,它逐渐接受了我,便试着走到我的跟前,斜着背在我旁边安静地坐下来。不一会儿,它侧过头来对着我发出类似婴儿般的柔和声音,我不知意思为何,但我相信,这是我们彼此增进了了解的信号。当日落西山,只有我们俩彼此相望,它温柔的目光中仿佛传达了某种情感。随着夜幕的降临,我们的第一次会面就这样结束了。次年,当我再次来到它的面前时,它起身后打了一个哈欠,沿台阶以蹒跚的步伐走下,再向我缓缓走来。随后的一个动作令我大为吃惊——它居然朝我抬起前掌,掌心朝向我。这姿势仿佛在对我挥手致意,它难道还记得我吗?不论真意为何,此举令我甚为触动。2016年春,这只云豹寿终正寝,我知道这一天迟早会来,但没想到这么快。

台北动物园根据云豹的习性打造出绝佳的展示环境。云豹依靠它们独特的云状花纹,躲藏在树上或浓密的枝叶当中,不易被发现。作为依赖于森林生存的树栖动物,树是它们生存的关键。当森林被大面积砍伐后,云豹赖以生存的环境也将消失,最终它们将逐渐绝迹。

除了花纹,云豹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牙。在所有猫科动物头骨比例相同的情况下,云豹的上犬齿是最长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尚不清楚。也正因为如此,云豹才有“小剑齿虎”的美称。

正在向我“挥手致意”的云豹,照片拍摄于黄山野生动物园。这只云豹于2003年被救助,这是我国除边境地区外,最后的云豹救助记录。

云豹是一种性情敏感的大型猫科动物,对圈养环境的要求很高。如果不能提供符合其习性的饲养条件,它们将会出现撕扯毛皮、焦虑踱步等应激行为。此外,在它们交配与产崽期间,必须保证环境高度隐秘,不能令其受到任何惊扰,否则,会发生雄豹咬死雌豹、雌豹咬死幼豹的悲惨景象。南昌动物园、长沙动物园等都曾经有过持续成功繁殖云豹的记录,不过遗憾的是依然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种群。

在西宁野生动物园中,生活着一种美丽的猫科动物。它们的体形与豹相似,四肢短而粗壮,体表毛色呈现出类似烟灰一样的浅灰色,上面附带着不规则又模糊不清的黑色环纹。最引人注目的是,它们的身体末端拖着一条又长又粗的大尾巴,上面有七八个不规则的环纹,远远看来,给人“肥而蓬松”的感觉。这就是雪豹。

成都动物园中的这只云豹年龄高达29岁,相当于人类年过百岁的老寿星。一般情况下,圈养条件下的云豹能活17年。我国南方本有大量省区有云豹分布,可遗憾的是,现在很多地方再无它们的踪迹。近年来多数目击报告均把豹猫误认为云豹。目前考察人员只在云南西南部对云豹的数量有可靠的估计,结果显示为70只。

雪豹的尾长接近于体长。如果按照同等体形比例计算的话,在众多猫科动物当中雪豹的尾巴是最长的。它们的尾部肌肉发达,在陡峭山坡上追逐猎物时,尾巴能够起到维系身体平衡的作用。当遇到严寒时,它们会伏下身来,将尾巴环绕在身体周围以保暖。图中为西宁野生动物园向济南跑马岭野生动物世界借展的雄性雪豹。

雪豹善于在断岩峭壁间活动。由于它们的毛色、花纹能与周遭环境很好地融合,所以它们很难被发现。如果它们卧在巨岩旁一动不动,还真像一块大青石。西宁野生动物园专门为雪豹打造了一片符合其生活习性的活动场所,目前园中只有一雄两雌尚有繁殖能力。

雪豹属于中亚高原地区的特有动物,在我国的青海、新疆、西藏、四川、云南、甘肃、内蒙古都有分布。据考察人员估算,雪豹在中国的数量为2000~2500只。过度放牧致使草场退化、野生有蹄动物减少,直接导致雪豹的食物不足;因食物匮乏,雪豹会偷食家畜,引发了牧民的报复捕杀;非法贸易也是威胁雪豹生存的重要因素。

过去我国有雪豹展示的动物园不在少数。不过雪豹是栖息在海拔3500米以上地区的动物,常年穿梭于高山雪线附近,因此,它们对低海拔城市的气候、氧气浓度的适应性较差,这不得不说是雪豹繁育工作的巨大瓶颈。西宁野生动物园的前身西宁市人民公园利用其地理优势,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攻克了人工环境下的雪豹饲养与繁殖难题,不过依然未形成种群规模。

截至目前,国内还剩4家动物园有总计约14只雪豹,其中西宁野生动物园已有一套成熟的繁殖经验,遗憾的是,由于缺乏先进设备而无法保障幼崽的高成活率。

济南跑马岭野生动物世界是近年来唯一实现在低海拔地区成功繁殖雪豹的动物园,幼豹的父母均来自西宁野生动物园。为了目睹这只稀罕的雪豹宝宝,我特地来到济南的跑马岭风景区附近,爬了一段艰难的山路后,才见到期待已久的小家伙。当时幼豹正在二层平台上的母亲跟前欢快地嬉戏,它不时地跳来跳去,用纤细的小尾巴反复摩擦母亲的脸,以此期望引起关注。而雌豹却事不关己一样注视着隔壁的雄豹。没多久,雌豹顺着木梯爬了下来,幼豹紧随其后。此时,不知从什么地方蹿出一只白鸽,原来这是饲养员为了锻炼幼豹的捕食能力特意准备的活食。可是这并没有难倒幼豹。它先是匍匐下来,用圆润的小眼睛紧紧盯着鸽子的一举一动,待记下它的活动规律后猛地一扑,一把按下了鸽子——这时幼豹就可以美美地享用餐前甜点了。

据了解,国内只有西宁野生动物园、济南跑马岭野生动物世界、天山野生动物园和拉萨罗布林卡动物园4家拥有总计约14只雪豹。

雪豹幼崽在我国的动物园中是非常难得一见的,这只小家伙繁殖自济南跑马岭野生动物世界。令人遗憾的是,在我为小雪豹拍照后不久,便传来了它夭折的噩耗,为此我深表难过,但更心痛的还是它的父母与为它的成长不懈努力的工作人员。

雪豹与云豹在我国的动物园中都曾盛极一时,如今均已罕见。云豹除了在海峡对岸的台北动物园有1只外,只剩重庆动物园的2只了。虽然雪豹的情况稍微好点,但全国具备繁殖能力的圈养雪豹已经不多。各地应当集结起来建立雪豹繁育基地,利用现有的经验,结合国外先进的技术与设备进行专项雪豹繁育工作。相比之下,国外早已有这两种动物的先进繁殖技术了。尽管我国动物园中饲养的豹还有一些,也有很多成功的繁殖案例,但从长远角度来看,缺乏严格的谱系管理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体小精致的“中国小猫”

起猫科动物,许多人在动物园中见到的都是如老虎、狮子、豹这样集美貌与威猛于一身的大型食肉动物。实际上,目前全世界已知的猫科动物共有38种,其中分布在我国的种类有12种之多。这12种中国的猫科动物当中,除了前面我介绍的4种大型猫科动物——虎、豹、雪豹、云豹之外,还有5种小型猫科动物生活在为数不多的中国动物园内。虽然它们行为上谨小慎微,但仔细观察的话,依然能从它们身上找到大型猫科动物的影子。

在20世纪90年代,很多人在动物园内还能见到这样的动物名称——“猞猁”。它们那有别于家猫的奇特体貌常常会引起游客的注意。猞猁的体形在小型猫科动物当中是较大的,约有豹的一半大小。不同地域和个体的猞猁毛色各不相同,从红褐色、浅棕色到近似雪豹的灰白色不等,体侧还长有若隐若现的不规则斑点。它们与绝大多数猫科动物的区别在于面颊两侧下垂的长毛和极短的尾巴,以及耳朵尖端耸立着的一小撮黑色簇毛。

图中的猞猁拍摄于夏季,猞猁的体毛颜色在夏天会变深,身上的斑点能清晰地显现出来。

耳上长有簇毛的“中国小猫”可不止猞猁,生活在西宁野生动物园的一种国宝级猫科动物也是其中之一。它们叫荒漠猫,是我国所特有的珍稀动物。荒漠猫栖息于海拔2500~5000米的高山灌丛中,分布于我国的青海、甘肃和四川。

猞猁分布于我国新疆、西藏、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四川、河北等地。它们主要依靠灵敏的听觉和视觉进行捕猎活动,耳尖上的簇毛能追随声源的方向而运动,有助于分辨声音。

与家猫相比,荒漠猫的身材更高大一些,四肢更为修长,脚掌上具有粗密的长毛,能在深厚的积雪上行动自如。它们的毛色就如同它们的名字一样,和沙漠的颜色非常类似,呈土黄色,且浑身上下没有显著的条纹,只有又粗又大的尾巴上才有数条黑褐色的环状条纹。

作为中国特有的猫科动物,荒漠猫在中国动物园中却实属罕见。北京动物园还有荒漠猫的时候,它并未能引起多少人驻足。这种珍稀动物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与了解,就逐渐消失于人们的视野,这说明我们对该物种的科普工作做得还不够。目前,西宁野生动物园是世界上唯一还展示荒漠猫的动物园。

在西宁野生动物园中,荒漠猫的隔壁还住着一种非常另类的小型猫科动物。怎样另类呢?无论是它们的名称,还是长相,都不像传统意义上的“猫”。先说名称,这种动物叫兔狲,从词面意思上来看,似乎是像兔子的猴子,实际上它们属于猫科动物。可是为何兔狲被取了不像猫类的名称呢?这已无法考证了。再说长相,兔狲的耳朵又短又圆,位置接近脸的两侧,吻部较短,从侧面看,五官并不突出,看起来还真有点像灵长类的面容;它们的身形与绝大多数猫科动物的修长形体大相径庭,给人的感觉是圆乎乎的矮胖子。其实这只是一个假象,它们黄白相间的体毛长而蓬松,在寒风凛冽的严酷环境下可以有效保持体温。

从外观上瞧,荒漠猫看似温柔,实则不然。我稍微靠前一步,它就立即露出狰狞的面目朝我怒喝。据说它们生性倔强、攻击性强,就连验明性别这项工作对动物园的工作人员来说都是一大难题。

我国的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四川等地都有兔狲分布。它们善于与环境周边的岩石缝隙、天然石洞混为一体来躲避天敌,也会利用旱獭的废弃洞穴来做窝。

北京动物园也曾经饲养过兔狲,不过它似乎很不情愿出来走走,每次我特地来看,都会失望而归。运气最好的一次,我曾见它出来遛了一圈,仔细瞧去,发现它已经老态龙钟,面目无神,步履艰难,尾巴严重打卷,我预感到它已经时日无多了。它真的没能活过那年的冬天。

虽然北京动物园的兔狲走了,但它的隔壁邻居豹猫还依然健在。不过,豹猫可是全园内最神秘的动物之一。也就是说,你想一睹它的芳容,还得靠十足的运气。

豹猫的外表近似家猫,棕黄色的体毛上布满不规则的黑色斑点,尾巴背面的花纹呈斑点或半环状。它生性较为凶猛,看起来就像是小型的豹子。豹猫可以说是我国最常见的野生猫科动物,除了一些干旱地区,在其他各地广泛分布。但这并不表示它们没有生存危机,在大型猫科动物日益减少的当今,豹猫沦为了盗猎者的目标,经常被作为皮毛制品、野味的来源而遭到捕杀,甚至还会被当作宠物来进行贩卖。

在动物园内,豹猫不太多见。杭州动物园中的豹猫几乎一整天都在笼舍内攀爬物的最上层,趴在其中最阴暗的一个角落里,地上的一块鸡肉根本无法引起它的兴趣。我耐心等到下午的黄昏时分,它才缓缓地从台阶上走下来,待它落地之时我才发现,它没有了左前掌。动物园中的豹猫大多数都是从野外救护后引入的,这只显然曾被人为布置的捕兽夹夹到过,我真是为它感到无比惋惜。

在动物园中,基本上能见到的豹猫都来自救护行动,有的因为种种原因无法进行放归。把失去野外生存能力的豹猫留下来向公众进行展示教育,就是为了减少类似的悲剧发生。

在杭州动物园内,还有一种非常难得一见的猫科动物。为了拍到它的画面,我几经周折才终于如愿以偿,这就是亚洲金猫。

亚洲金猫的体形较大,体重可达到家猫的3倍。它们的两个内侧眼角各有一条约20毫米长的白纹,一直延至头顶又转变为红棕色,面颊两侧还有黑白相间的条纹与不规则的细碎白纹,看起来就像是大花脸。它们的毛色在不同个体之间不太一致,一般大多数亚洲金猫的体毛都是艳丽的红棕色,但在我国的川藏地区,还出现了体侧长有花斑的个体。不止于此,亚洲金猫还有黄棕色、深棕色、灰色的,在亚洲的热带地区还会出现纯黑色的。亚洲金猫在我国的中部至东南部曾广泛分布,目前只在陕西、四川、西藏、云南等地被发现过。它们栖息于森林或灌丛,在野外比较罕见。亚洲金猫主要以啮齿动物为食,也能捕捉小型鹿类。有资料显示,亚洲金猫多选择在树洞中产崽。

广州动物园的这只亚洲金猫就是典型的红棕色。我拍到它的照片后,经过数月才得知,我们的第一次见面已成为最后一面。

杭州动物园里唯一的一只亚洲金猫是动物园自繁的。如果想看到它,就得赶一个大早。每天上午9:30是它的喂食时间,刚一过9:00它就迫不及待地在笼子边缘来回踱步。亚洲金猫的体形很像豹,四肢强健,步伐稳健,看起来颇有虎的气势。住在它隔壁的赤狐发出令人作呕的骚味,凡是路过的普通游客连一分钟都不愿多待。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我在一旁看着饲养员由最左侧的豹猫笼舍到最右侧的猪獾笼舍“挨家挨户”地摆放食物。亚洲金猫吃东西的方式和老虎不同,它们不是大大方方地当着人的面进食,而是躲在黑暗处伺机而动,趁你不注意时迅速叼起肉,再蹿到笼舍最阴暗处的树墩上偷偷摸摸地吃起来。

成都动物园的亚洲金猫体毛呈深棕色,园中的两只多年来均未产崽,现已被移往后台(编辑注:游客看不到的兽舍)饲养。

杭州动物园的亚洲金猫大多数时间都趴在笼舍最深处的树墩上打盹儿。从外观上看,照片中的这只亚洲金猫年龄已经很大了,真是看一眼少一眼。

在世界上所有的动物园中,展览亚洲金猫的并不多,它们在圈养环境下的繁殖是个难题。我国的上海动物园曾有1只雄性和4只雌性亚洲金猫,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几乎连年繁殖。但只有1只雄性支撑,不足以壮大一个种群。目前,全国动物园中除了杭州动物园,只剩重庆动物园还有亚洲金猫的展示了。

人们对中国小型猫科动物的了解不如大型猫科动物,知道的种类也不多,在动物园中的展示就更少了。比如猞猁,在国内的动物园中曾经并不少见,近年来却很少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受到“外国动物热潮”的影响,很多大型动物园中的猞猁被外国的猫科动物所替代,随后被运往后台饲养。这样的话,人们就更不认识这些“中国小猫”了,它们的命运也就更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了。

似猫非猫的“灵猫”

北京动物园的小兽展示区住着这么一种动物,它们身体的背部直到四肢、尾巴前半段的毛色为棕黄色,而头部、四足、尾巴的后半部却是黑色的,最具特点的当属脸部中央由鼻端延至枕后的一条宽白条纹。大部分前来参观的游人看了后都充满疑惑,有人抬头向玻璃墙上的展牌望去,顺着名称读了起来:“花面……狸。”因其中有一个“狸”字,所以很多人得出了这种动物属于狐狸一类的错误结论。

实际上,花面狸属于灵猫科动物,而狐狸是犬科动物,二者的亲缘关系相差甚远。灵猫科动物具有修长的体形与尾巴,爪子能够伸缩,有极强的攀树能力。外观上的种种特征容易使人误以为它们是猫科动物,二者的亲缘关系确实很近。不过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它们的脸形与猫科动物区别很大,不同于猫科动物的圆脸短吻,灵猫科动物的吻部是锥形,看起来尖嘴猴腮的。除了脸形,灵猫科动物的习性与猫科动物也不太一样,它们属于夜行动物,大多数种类主要在树上生活,尽管它们也食肉,但有的种类主要以果实为生。

花面狸在我国分布广泛,足迹遍布河北、陕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以及华东、华中、华南地区。它们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的森林中,主要食物是各种果实,因此也叫果子狸。又因为脸部中央有一条显著的白色条纹,所以它们也被称为“白鼻心”。

经确认,目前在我国分布有8种灵猫科动物,除了上面提到的花面狸,还有3种在国内少数的动物园中尚有展示。

在广州动物园内的小兽区,有一处小型的下陷式兽笼。走到跟前向下俯视,会发现两只体形像猫一样细长,而吻部又像老鼠一样尖长的动物,这种长相奇特的动物是大灵猫。大灵猫在灵猫科动物当中属于体形较大的一种,全身灰褐色的体毛又粗又硬,体侧模糊不清的斑纹看起来好似相互联结,好像斑驳的云纹。颈部两侧的花纹有别于体侧,是黑白相间的弯状条纹;长于身体一半的尾巴上,还有数条环环相扣的黑白环纹。

大灵猫在我国分布广泛,但数量较少。陕西、广东、海南、浙江、四川、云南等地区的森林或灌丛中都能发现它们的踪迹。它们常昼伏夜出,独来独往,主要以鼠类、鸟类、蛙类为食,也吃昆虫或果实。

大灵猫在中国动物园中难得一见,杭州动物园曾先后饲养过十几只,至今全无。大灵猫的繁殖问题对国内动物园来说一直都是一个难题,圈养条件下的大灵猫不仅会常年不育,即便生下来,幼崽也有可能因某些原因被雌兽吃掉。如果不计野外救护个体的话,广州动物园的这两只大灵猫恐怕是目前全国动物园内最后的两只了,目前它们已被运往茂名动物园安度晚年。

在广州动物园的大灵猫笼舍后方,还有一排小型兽笼,其中一间的主人是小灵猫。不要被这样的名称所误导,它们可不是大灵猫的幼崽,而是一个独立的物种。

小灵猫的体形只有大灵猫的一半大小,与家猫体形相仿,只是身形显得更加细长。不同于大灵猫的是,小灵猫的体毛呈淡淡的黄褐色,体侧布满的黑褐色斑点形成纵列,背部还有数条黑褐色的纵纹,尾巴上深浅不一的环纹显得格外醒目。

小灵猫与大灵猫在我国的分布大体上是一致的,在香港、台湾也能看到它们的身影。它们通常会在林边茂密的灌木、草丛中单独活动,到了夜晚,会捕捉小型兽类、蛙类、蛇类等动物,也会采食野果来吃。

小灵猫是一种警惕性很强的动物,没有躲避物的话,它们很容易受到惊吓。我接近小灵猫准备拍照的时候,竟然吓得它惊慌失措,在笼子的两端之间来回乱窜,修长的身形如同一道曲折的闪电。不过它疾步逃窜的动作给我一种不协调感,它的奔跑姿势看起来缺乏平衡,待它停下片刻,我才发现它的一只前脚掌被截断了,这只小灵猫恐怕又是偷猎者所设陷阱下的牺牲品。

为何这只小灵猫会遭到如此不幸呢?实际上小灵猫还有个名称,叫麝香猫。与大灵猫一样,小灵猫的雌雄外生殖器与肛门之间有一腺体,叫麝香腺。它们会通过在自己领地内的岩石或植物上摩擦麝香腺,以留下特殊的气味来做标记。这麝香腺所分泌出来的灵猫香,恰恰是贵重的香料,可以入药。无论是小灵猫还是大灵猫,在我国都曾是常见的野生动物,过度的捕杀和栖息地的逐渐减少都是它们的致危因素。

以上我们见到的灵猫科动物都有修长的身形、尖长的吻鼻,面部或体表都带有花纹,但并非所有的灵猫科动物都是这样的,在广州长隆野生动物园内的青龙山上就有这么一种特别的动物。它们全身没有美丽的花纹,而是布满黑黝黝的蓬松体毛,毛的尖端呈棕黄或灰色,只有耳的外缘有半圈白色的毛,再搭配较短的吻部和粗壮的身形,看起来还真像是迷你版的黑熊。这就是目前已知世界上体形最大的灵猫科动物——熊狸。

熊狸在我国属于边缘性分布,在野外数量非常稀少,目前只在广西、云南两省确定有它们的存在。在全国的动物园中,熊狸也很罕见,北京动物园与上海动物园都曾经饲养过熊狸,但最后皆以失败告终。不过,在亚洲其他国家的动物园内,熊狸似乎是比较常见的。

熊狸栖息于海拔不超过800米的热带雨林中。一般情况下它们很少下地,都是在树上活动的,因此,森林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广州长隆野生动物园的熊狸将身体悬挂在树枝上,正企图掏食下方的鸟蛋。它们除了利用尖锐有力的钩爪来牢牢抓住树干,身后那条长而粗大的尾巴还能弯曲缠绕住树枝,以此支撑身体来觅食。

广州长隆野生动物园中的熊狸主要以行为展示的方式供游人观赏,每天会有数只进行轮流表演。这种表演不同于马戏,并非使动物做出违背自身行为的动作,而是展示它们在生活中应有的自然行为。这种展示方式到底好不好,目前还很难下结论。此外,在江苏省的常州淹城野生动物园内也有一只熊狸,我于2015年4月曾拍到过,据说现在已经看不到了。

灵猫科动物长得像猫,又不是猫,与猫科动物比起来,是比较古老的一个类群。无论在电视上还是在动物园中,都很少能发现它们的身影。由于人类偷猎行为的屡禁不止和森林的减少,它们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果没有人类的干扰,相信它们能够回到原本的生活中来。

常州淹城野生动物园的这只熊狸,食量绝不有负于它那壮硕的身躯,它正在大快朵颐——享用饲养员为它准备的满盆食物。对于比较大块的食物,它会一口叼起来,再仰脖向上,一点一点地将食物纳入口中。不一会儿,盆中的食物就被一扫而光。不同于大灵猫,熊狸的食性相对偏素,它们主要以植物的花果、多种榕树的果实为食,也捕食小型动物。

林中“彪鼠”与捕蛇“专家”

我国,从来不缺长相奇特的野生动物。与猫科动物外观相似的物种不止前面提到的灵猫科,还有一种被称为“彪鼠”的小动物与以擅长捕蛇闻名的兽类。在国内,只有在两家动物园内才能一睹它们的风采,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们。

在成都,有一家叫“国学精品动物园”的小型动物园,这里专门收养因非法捕捉而无法放生于野外的小动物们。在一排空间不是很大的铁丝笼当中,有一种体形娇小的动物显得与众不同,它有一双晶莹剔透的大眼睛,身形像笔杆一样又细又长,浅黄色的体背遍布小型的黑色斑块,近似于身长的大尾巴上具有9条黑色环纹。从它矫健的四肢和可伸缩的锋利脚爪来看,它还真像是一种罕见的小型猫类。不过,它那类似老鼠一样突出的吻部却蒙骗不了任何人,这是世上仅有的两种林狸科动物之一,叫斑林狸。

斑林狸分布于我国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它们曾经被划归到灵猫科,最近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显示,相比灵猫科,它们与猫科的亲缘关系更近一些,因此被划分到林狸科。

斑林狸栖息于我国海拔2000米以下的森林中,轻巧的体形令它们可以在地面上快速移动,就连爬树的动作也非常敏捷,远远望去,它们既像松鼠,又像猫,所以它们还被称呼为“彪鼠”。虽然斑林狸看起来小巧玲珑,非常可爱,但它们实际上却是不折不扣的掠食者,鼠类、蛙类、爬行类、小型鸟类都会成为它们的口中物。

在国学精品动物园,饲养员将一只冷藏后的乳兔放入斑林狸的笼子当中。看到食物来了,斑林狸立即从栖架上跳了下来,受到灵敏嗅觉的指引,它一步步走到食物的跟前,然后张开它的袖珍小口,耐心地将兔毛一点点撕扯下来,几番周折之后,才开始享用美味的大餐。

如果说斑林狸像一只体态纤细的小猫,那么在我们海峡对岸的台北动物园中还生活着一种被叫作“棕蓑猫”的“肥猫”,别看名称里有一个“猫”字,但它们可不属于猫科动物,而是獴科动物,人们一般称之为“食蟹獴”。

与斑林狸一样,食蟹獴也长有尖尖的嘴巴。不同的是,它们的被毛既粗长又蓬松,显得肥而壮硕,看起来就像是身披着棕色的蓑衣,因此也叫棕蓑猫。食蟹獴的尾巴形状比较特殊,尾基部非常粗大,越往末端延伸越细。它们最显著的特征,是从吻部两侧一直延伸至前肩的一对白色条纹。

面对我的镜头,这只斑林狸的表情显示出极大的内心波动,它立刻张开玲珑小口发出类似“吱!吱!”的叫声。尽管它的声音不像老虎那样震耳欲聋,但我依然能感受到它强烈的怒意。此时我才意识到,眼前的小动物并不是惹人怜爱的“萝莉”,而是令人敬畏的掠食动物。

说起食蟹獴的名称,一般人会想到它们以吃螃蟹为生,实际上并不完全是这样。食蟹獴常会穿梭于湿润的溪流间觅食,专门捕捉在水边生活的小动物,其中包括啮齿动物、昆虫、两栖动物等,它们尤其喜欢吃带壳的,譬如蟹类。尽管螃蟹的外壳比较坚硬,但这对它们来说并不是难题。当食蟹獴捕捉到螃蟹后,会将其叼到岸边来,用一对前爪夹住食物,再朝石壁扔出去进行撞击,如此反复,直到螃蟹的外壳碎裂为止。

食蟹獴在我国南方分布广泛,浙江、安徽、福建、湖北、广东、云南、海南,以及香港、台湾都有它们的踪影。它们栖息于海拔较低的森林、溪流边缘,会利用石缝、草堆或树洞作为巢穴,常晨昏活动。

注意观察的话,能发现食蟹獴的脚趾间具有蹼膜,这说明它们的游泳本领高强。不仅如此,它们还能潜入水下捕食。

食蟹獴不仅能吃外壳坚硬的螃蟹,就连令人生畏的毒蛇遇到它们,恐怕都见不到转天的太阳。当食蟹獴与蛇进行对峙时,会先如同骤雨般连续攻击,当蛇打算反击时,它们还能迅速地跳开。等到蛇感到精疲力竭之时,食蟹獴会抓准这个绝好时机冲上前去,一口将蛇的颈部咬住不放,直到蛇死亡。最后,可怜的蛇只能成为食蟹獴的腹中之食。

在台北动物园内,食蟹獴不是被关在空间狭小的铁笼子里,动物园为它们打造的是一处完全符合它们自然习性的“豪华”展区。这里有丰富的植被、仿真的树藤、疾驰的溪流,简直与食蟹獴的原栖息地别无二致,就连飞到此地的夜鹭都会落在这里歇息片刻。园内食蟹獴的活动时段依然与野生环境下一样,如果你想看到它们的身影,还得来对时间才行。除了清晨时段,每到下午约3:00之后才能见到它们游走于溪流之间的唯美画面。

为食蟹獴拍照可远不如拍大象那么容易,你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才行。我蹲守在细栏杆的外围,手持着相机,眼球一直跟踪取景器中的一只食蟹獴——它的动作实在太快了,容不得我半点分神。我在幽暗的光线下难以拍清它活动的瞬间,只能等到它稍微停顿片刻,再立即按下快门进行连拍,每停一次只有不到一秒钟的时间,这期间失败的抓拍不在少数。

在分类学上,斑林狸与食蟹獴这两种貌似不相干的动物,都曾被归入到灵猫科这一类别当中,现如今斑林狸被划分到林狸科,食蟹獴则被划归于獴科,不过它们与灵猫科、猫科同属于猫形亚目,这就不难理解它们在形态上为何与猫科动物相似了。

斑林狸与食蟹獴都曾被作为野味、毛皮兽而遭到非法猎杀,栖息地的减少对它们来说也是一大威胁。在动物园中,很难见到对它们的保护宣传。除了台北动物园,国内就找不到第二家动物园有食蟹獴的展示了,与之相反的是它们远在非洲的亲戚细尾獴,却在国内大多数动物园中大放异彩。

珍稀“红犬”与其他犬类

直以来,在中国的民间人们常说的一个词就是“豺狼虎豹”,这是4种令广大老百姓谈之色变的动物,专门用来比喻作恶多端的恶人,可见它们是多么凶残。虎、豹、狼都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动物了,而这个“豺”指的是什么动物,可能就众说纷纭了。

这豺到底长什么样?我们还就得去动物园找找。国内的动物园中有展示豺的已越来越少,只有十几家,北京动物园就是其中之一。

走进动物园,我们能发现高挂在玻璃墙上的一块展牌中明确写着“豺”这个字。可大伙儿往里面随意瞧了瞧,发现笼子内的动物没有想象中那么神秘,它们看起来有点像狼,体背布满鲜艳的赤棕色皮毛,腹部的黄白毛色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往它身后一瞧,还拖着一条毛发长而浓密的大尾巴。看到这里,人们不禁异口同声地问:“这不是狐狸吗?”

豺的外表与赤狐较为相似。它们在动物园中是不易繁殖的动物,根据欧洲动物园给出的经验,若圈养豺群大于4只,繁殖是相对容易的;如果只饲养一对的话,繁殖失败的概率是极大的。为避免它们同类相残,饲养场地不可过小。豺需占据制高点俯视游客,才能减小心理压力。

其实这种动物还真不是狐狸,况且它的体形比狐狸还大一些呢。乍一看,二者在外表上没什么区别,而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差别还是很明显的。先看外形,豺的身躯较短,四肢较壮,头宽吻短,耳朵又短又圆;狐狸的身形细长,四肢偏瘦,吻部细尖,耳朵又尖又长。再看体色,豺的耳朵、四肢的外侧毛色与体背的颜色基本无异,尾巴的尖端呈黑色或黑褐色;而狐狸的耳背呈黑色,四肢外侧的毛色为黑色或褐色,尾巴尖端的毛色是白色的。

赤狐就是人们常说的狐狸,在我国分布广泛,除了海南和台湾,几乎遍布全国。它们对控制鼠患有很大作用。在国内,对赤狐进行展示的动物园越来越少。其实正因为这是一种相对常见的动物,才更应该让人们熟悉它们,不去恶意捕捉它们,知道怎么与之正确相处。

豺这种外表看似平凡的犬科动物很容易被人轻视,其实它们的本领可没有表面上看起来这么简单。别看豺的体形不如狼大,它们的猎物却都是大家伙,包括鹿类、野猪、鬣羚、羚牛,甚至是野牛这样的庞然大物都会被其制伏。豺的捕猎方式与虎不同,不是凭单只的爆发力追逐到猎物,再咬中咽喉使之窒息而亡,而是集群对猎物进行追捕,凭借十足的耐力边追边咬,当猎物体力不支停下来时,它们就会一窝蜂地奔上前去,有的咬四肢,有的咬头部,有的咬腹部,还有的咬臀部……用不了多久,一只大型动物就被活生生地瓜分了。

豺是野猪的天敌,有它们在就能够合理控制野猪的数量,保护农地的庄稼不受侵害。因此,一些地方的人奉豺为“神狗”。

在自然界,虎与豹都会成为豺的天敌,但集成大群的豺是不惧怕它们的。豺群不仅能合作捕猎,还有胆量抢夺豹的食物,甚至在印度还有一大群豺合作杀死孟加拉虎的记录,尽管其中的12只牺牲了。

豺群中包括一对具有优势的成体伴侣,数只其他成体,以及它们的幼崽,少则2至3只,多则10只以上。它们彼此团结友爱,是强大的集体。

我国除海南、台湾之外,大部分地区都曾是豺的分布地,包括黑龙江、新疆、青海、西藏、四川、云南、江西、福建、山西等,但现在绝大多数地区的豺已经绝迹很多年了,目前在青藏高原、四川与甘肃的山区还能发现少量残余。具体它们在一些地区为何消失还很难说清,不过最有说服力的说法是它们的栖息地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可捕食的猎物也越来越少,无奈只能往村落扩散,猎捕家畜,因此人们将它们认定为害兽来加以对待,于是它们成了濒危物种。

犬科动物在世界上的地理分布很广,生存在我国的就有6种,除了藏狐,其他5种在全国的动物园中尚可见到。

狼算是中国动物园中所展示的标配犬科动物了。在空间狭小的铁笼中,我们总能见到这一情景:一只略微枯瘦的狼脚踏着坚硬的水泥地面,身子紧贴四周的墙壁不停地疾步小跑,也许跑的时间久了,它细长的口吻中甩出长长的大舌头来散热,表情中掩盖不住自己躁动不安的情绪。狼之所以这样顺着笼子边缘跑圈,并非它喜好锻炼身体,而是长时间过度紧张的情绪所引起的刻板行为。因此,有的动物园为了加强它们的安全感,不仅增加了狼的家庭成员,还会提供面积较大、空间开阔的展区供它们释放野性。

在我国,除了海南、台湾外,狼基本遍布全国。不过人们普遍认为狼是一种会伤害人与家畜的动物,应当被作为害兽加以消灭,再加上栖息地的缩小,导致国内的狼越来越少,在很多地区已经绝迹。目前在我国,东北、西北等人口密度较小的地区是狼的主要分布地。

以铁笼饲养狼的方式早就该淘汰了,动物园应该参照狼在野生环境下的习性,打造出符合它们自然行为的开放性展区。照片拍摄于西霞口野生动物园。

狼嚎是狼进行警示、召唤同伴、传达彼此位置的一种行为表现。狼是一种具社会性的食肉动物,狼群以核心家庭的形式组成,包括一对伴侣及其子女,甚至会有收养的狼崽。

狼在我国乃至全世界是现存体形最大的犬科动物,那么在我国体形最小的犬科动物是什么呢?答案是沙狐。在北京动物园的夜行动物馆附近就能见到它们。

沙狐的体形只有赤狐的一半大,身材给人的感觉比较袖珍。不同于赤狐的赤棕毛色,为了适应开阔草原与半荒漠地区的环境,它们的体毛呈浅黄色,背部附带淡淡的烟灰色,好像蒙上了一层白霜一样。沙狐尾巴的毛色与背部近似,只是尾部末端的颜色是黑色。

体形如此娇小的沙狐在国内的动物园中并不多见。北京动物园根据沙狐的野外习性,设计了两个串联的展区,高低起伏的地貌与可供躲藏的地穴对它们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沙狐的胆子很小,我刚用镜头对准它,它就紧张地一路小跑钻到地洞中——我知道考验自己耐心的时候到了。只要能静下心来等,不一会儿就能看到它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用谨慎的目光盯着我,这时才是用镜头与眼前的动物进行交流的时刻,我便立即抓准时机记录下眼前的画面。

沙狐主要分布于我国北部,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这些地区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它们居无定所,会选择被旱獭遗弃的地洞作为巢穴。沙狐一般在夜间单独觅食,主要食物有啮齿动物、鼠兔及鸟类等,它们也有捡食腐肉的习惯。

沙狐的夏毛明显不如冬毛丰满,看起来光秃秃的,毛色略微发红。

在沙狐的隔壁,曾经住着一种体形短小粗胖的犬科动物,那就是貉。一般人们常说的成语“一丘之貉”,其中的“貉”就是它们。

从身形来看,貉就像是矮胖版的狐狸。它们的耳朵像豺一样短而圆,面颊两侧的毛长而突出,浑身上下的蓬松体毛以灰黄色为主,体背与体侧夹杂着些许黑毛,短小的四肢呈黑色,只有尾部与面部的毛色较淡。由于它们面部两侧各有一大片黑色面斑,看起来像戴着一副墨镜,因此才会被广大游客错认成浣熊。

貉主要广泛分布在我国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浙江、广东、福建等地区。貉的适应能力很强,可生活在森林、农地、城市中,通常住在废弃的洞穴里。它们主要在夜间出来觅食,食物有啮齿动物、小型爬行动物、鱼类、果实、农作物等。

一次机缘巧合,我有幸在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为貉进行零距离拍照。在拍摄过程中,它们受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好奇心驱使,小心翼翼地向我迈步前行。我望着它们如玻璃球般清澈的小眼睛,觉得眼前的小家伙们与小狗无异,便默许接受它们靠近。其中一只貉径直走到我的鞋边,低下头试探性地嗅了嗅气味,这时我脑中浮现出像拥抱小狗一样将它们纳入怀中的画面,可谁知它竟然朝我的鞋尖轻轻咬了下去!这时我才反应过来,自己只是被它们可爱的外表欺骗了,它们就是野生动物,绝不能当作宠物来看待。随后我立刻将脚后撤,再用力跺地吓退了它们。

一直以来,我国的犬科动物似乎没有受到大众的关注。豺与狼正在默默地消失,其他小型犬科动物虽然数量还不少,但依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只有杜绝非法皮毛制品的生产和交易、非法放生行为,以及流浪动物的蔓延,加上对其栖息地的保护,才能有效延续它们的生存。

从外观上看,我国南方的貉与北方的貉有显著区别。南方貉整体毛色较浅,体毛更短,面部斑块的范围更小,身侧看不到显著的黑色体毛。图中的貉拍摄于上海动物园,运气好的话,在这里还能邂逅野生貉。

水陆并行的“军团”

大众来说,鼬科动物可能比较陌生,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偶尔也能见到它们穿梭的身影,例如黄鼠狼。在分类学上,鼬科属于食肉目,是该目中种类最丰富的一个类群,旗下有59种之多——这个数字还会变。这个“大家族”的成员中,长什么样的都有,有大的也有小的,有瘦的也有胖的。最引人关注的是,绝大多数鼬科动物都生有肛腺,里面可以滋生味道极度浓烈的分泌物,这种分泌物既有利于个体识别,也可用于自我防护。

来到北京动物园,在浣熊住处的隔壁,生活着一种体大如猫、身形细长的动物。它的面部、四肢、臀部,还有身后那条粗长的尾巴都是深黑褐色,唯有下颌是白色的。最夺目的地方当属由它的颈部延展至背部、体侧的黄褐色体毛,看起来就像穿着一件颜色鲜艳的毛衣。过往的游人凑上前去,用手掌斜扣在玻璃上,瞪大眼睛朝里边看,只见这只动物动作灵敏,在栖架上来回跳蹿。待它驻足后,游人们这才半信半疑地发问:“这是黄鼠狼吗?”其实这种动物叫黄喉貂,论个头,可比黄鼠狼大多了。

黄喉貂也被称为青鼬,是一种大型貂类。它们分布很广,遍及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苏、浙江、云南、西藏等地。黄喉貂栖息于森林中,非常善于爬树,常住在树洞内。它们主要在日间活动,食物包括小型兽类、鸟类、鸟卵、果实、蜂蜜等,偶尔会追逐大型有蹄动物,会集群吃大型动物的尸体。

在众多鼬科动物当中,黄喉貂的体形不是最大的,在我国东北的齐齐哈尔龙沙动植物园内还有更大的家伙!那就是貂熊。

貂熊属于环北极型的动物,在我国曾广泛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一带,目前仅在大兴安岭北半部林区与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脉还有极少的数量,因此显得弥足珍贵。

图中的貂熊正在大口啃食鸡肉,据说它们可以在三天之内吃完一只驯鹿,因此它们在美国被叫作“贪吃之徒”。除了吃肉,貂熊也会吃鸟卵、果实和菌类。

貂熊是世界上现存体形最大的陆生鼬科动物,体长在66至105厘米之间,成年雄性的体重可达到20千克。它们头大吻短,看起来颇具咬合力,不过耳朵却短小而圆。它们壮硕的体形再配上锐利的长爪,简直就是浓缩版的熊,但与熊不同的是它们短粗的尾巴。貂熊全身的体毛以深棕色为主,腰部到臀部的毛尤其粗长,身体两侧自肩部到尾基部各有一条半环状的淡黄色斑块,在它们的胸前还有类似亚洲黑熊一样的乳白色斑块。

从彪悍的外形来看,貂熊与同等体形的动物对阵的话,具有一定优势。它们会闯入赤狐的洞穴进行捕杀;就算体形稍大的猞猁见到它们前来夺食,都会弃食而逃;甚至体形更大的熊、狼遇到它们,也会无心恋战。可以说貂熊算得上是我国北部林中的“小霸王”了。别看它们无法列入大型猛兽之中,但当积雪达到一定深度的时候,它们有能力猎杀一头成年驼鹿,而更多的时候则是捡食或偷抢大型动物的尸体残骸。如果一次吃不完的话,貂熊就会将食物储藏在积雪下或石堆中。

在我国的动物园中,貂熊是极度罕见的,哈尔滨、北京、成都市的动物园内都饲养过。目前,齐齐哈尔龙沙动植物园中的这只貂熊已是全国动物园中唯一的一只了。为了拍到这只貂熊的画面,我从天津坐了近17个小时的火车特地赶到齐齐哈尔。到了之后,我才遗憾地了解到这种动物早已停止对外展示了。在工作人员的热心帮助下,我有幸目睹了这种神奇的动物。当时,它被关在一间暗无天日的后舍中,当我迈入门内,它正在呼呼大睡,呼噜声听起来不比熊的小,就像熟睡中的小地主。也许是听觉或嗅觉灵敏的缘故,不一会儿它就缓缓起身了,这时饲养员大声喊着:“老貂!老貂!有人看你来了。”随后它居然伏下身来压低身段,并发出“呼哧……呼哧”的嘶吼声,显然是因被我们吵醒而不高兴了。在接下来的两天中,我每天都会来探望它。临别前,我对园中的工作人员说明了这种动物的珍贵性,建议给它一个室外活动空间。令我喜出望外的是,我的建议最终真的被他们采纳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老貂”就能够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内欢欣雀跃地奔跑了。

貂熊因其凶猛残暴的个性,也被称为狼獾。“獾”这个字在我国一般说的是狗獾。它们的体形虽然没有黄喉貂那么纤细,但也不像貂熊那样壮硕,用肥大来形容会更准确些。

据工作人员介绍,这只貂熊是园里繁殖的,但全体员工中却无一人知道它的具体年龄,只知道他们来这儿工作的时候,它就已经在这里了,可见这只貂熊已到古稀之年。

狗獾的体背遍布又粗又硬的褐色皮毛,每根毛的尖端又呈白色,给人的感觉就像蒙上了一层耀眼的银霜。它们除了四肢与喉部是黑色外,还有在白色的面部上自吻鼻周围通过双眼延至头顶的两条黑色面纹。狗獾虽然长得奇特,但这种肥硕的身躯与像墨镜一样的面斑还不是它们独有的。在我国还有一种与狗獾体征相似的动物,那就是猪獾。

猪獾与狗獾无论从体形上看,还是从毛色上看都没多大区别。那么它们不一样在哪儿呢?在杭州动物园的一间兽笼里,猪獾与狗獾曾是被养在一起的,在这种直观的条件下我们仔细观察的话,不难发现它们吻鼻部的差异一目了然。猪獾的吻部狭长,粉嫩的鼻子大而突出,看起来与猪鼻子无异,不了解的人还真会误以为这是一只小野猪呢!反观狗獾,它的鼻子倒有几分像狗鼻子。

照片拍摄于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狗獾身后的环境是一位有为的工作人员以一己之力根据它的生活习性所精心打造的。狗獾在我国属于常见兽类,分布于东北、西北,以及云南、贵州、福建、河北等广大地区,但一些地区的数量已显著减少。它们可适应多种生境,包括森林、灌丛、农地、半荒漠地区。狗獾常利用自己锋利的长爪掘洞而居。它们食性很杂,主要吃土壤中的无脊椎动物,也捕捉鼠类、鼩鼱、野兔、小鸟等,还会吃果实、谷物、蘑菇。

在鼬科动物这个大集体中,长“猪鼻子”还不是猪獾的专利。在位于成都市的国学精品动物园中,还有一种体形更小的鼬獾也长有“猪鼻子”。鼬獾的面部特征与猪獾、狗獾有很大区别,它们的面颊两侧至颈侧、腹部是黄白色的,在一对黝黑的小眼之间有一片白色斑块,正是这样的面部特征,使它们经常被误认为是灵猫科的花面狸。

鼬科动物中不仅有丰富的种类在陆地上生活,还有一个分支家族是以水生为主,那就是水獭亚科。独特的身体构造使它们可在水中来去自如,浓密的体毛还具有防水效果。在我国共有3种水獭分布,在旁人看来,不同种类的水獭之间外表极为相似,根本难以分辨。下面我们来一起看看3种中国水獭的区别在哪儿。

猪獾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华南、华北以及辽宁、青海、甘肃等地。它们的习性与狗獾相似,至于鼻子为何演化成“猪形”,或许与它们的生活方式有着莫大关系。为了弥补视力的不足,它们只有依靠灵敏的嗅觉来感知周围。

鼬獾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华南、华东以及山西等地,可栖息于森林、草丛、农地中。它们白天躲在洞穴里,只在夜间出来觅食,在潮湿的山洞、溪流边都能发现它们的身影。鼬獾主食土壤中的蚯蚓、果实、植物的根,也吃小型兽类、小鸟、卵、腐肉等。

在台北动物园的水獭展区内,清澈的水面上漂着一个排球一般大的浮球,不一会儿,浮球被一道“黑影”顶了起来,原来是一只欧亚水獭在水中快速游动。我透过取景器跟着这只欧亚水獭,发现它在潜泳的时候耳朵会紧贴头部,前足靠在腹部两侧能减小阻力,而后足会配合像船桨一样的尾巴来回摆动以控制方向,整套动作比游泳运动员的还要优美。当它游了几个来回之后,终于嘴里叼着一条拼命甩动尾部的鱼上岸了。这时我才看明白,原来浮球内装有数条活鱼,欧亚水獭触碰到球,导致内部的鱼受到惊扰,然后鱼通过圆洞蹿了出来,灵敏的欧亚水獭这才对鱼进行了一番追捕。这个浮球是工作人员为欧亚水獭精心设计的,为的是还原它们的野外生活,延长捕食时间,避免“饭来张口”,而且这个浮球还会不断升级改进。看到正在岸边享用自己劳动果实的欧亚水獭,我才注意到它外观上的细节特征:它的鼻孔间距较大,上唇看起来相对厚重,从侧脸来看,吻鼻部向外扩散形成锥形。此外,它的四足趾间皆为全蹼,难怪游起来那么快。

在我国,欧亚水獭曾遍及全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青海、四川、福建、台湾等多地均有所分布,但目前数量已很少。国内现在只有台北动物园有欧亚水獭的展示,面对它们即将消失于台湾地区的危急现状,台北动物园决定对救护而来的欧亚水獭宝宝进行人工喂养和捕食训练,向公众进行展示教育,以此唤起人们的关注。

近些年来,我国的其他动物园也相继引进了水獭,但这种水獭与欧亚水獭却大不一样。与欧亚水獭相比,它们的体长约有欧亚水獭的一半,鼻孔间距较窄,吻部短小,不仅尾巴相对较短,尾毛看起来也稀疏一些。最具特点的是它们那两对娇小的兽爪,趾间仅有半蹼,它们是最小的一种水獭——小爪水獭。

在上海动物园的小爪水獭展区内,曾混养着一名“巨人”。它看起来就像是小爪水獭的放大版,不同的是它体格粗壮,看上去结实有力,体背毛色较浅,尾巴又宽又扁,尾部后半段的毛极为稀疏,足部很大,而且与欧亚水獭同样是趾间全蹼,这是亚洲地区体形最大的一种水獭——江獭。虽然它与小爪水獭住在一起,但它们之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和睦,而是时而爆发一场战争。江獭看起来体形很大,单打独斗具有绝对优势,不过面对团结的小爪水獭们那势如破竹的攻势,也只有逃跑的份儿。它曾一度被小爪水獭“军团”由陆地追入水中,再从池塘逼到岩石上,真是狼狈不堪,谁见了都会同情吧!当我过了一年再来的时候,它已经不在了,这是目前国内动物园中最后的一只江獭。

小爪水獭在我国的野外数量极少,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云南、海南、西藏等地。它们会栖息在远离人类的较高海拔的山溪中,主要捕食甲壳动物,其次是鱼类与软体动物。

这是小爪水獭宝宝,拍摄于上海动物园。不同于欧亚水獭,小爪水獭喜欢结群,有高度的社会性。对小爪水獭的家庭来说,亲情是至关重要的,为了下一代的茁壮成长,家族成员都会参与抚育幼崽的工作。

江獭在我国的分布区域非常狭窄,仅广东珠江口附近和云南有。它们栖息于江河与沿海地区,有高度的社会性,能够集体协作捕鱼。在一些地区,渔民会驯养江獭来捕鱼。

尽管鼬科动物家族庞大,但栖息地的消失与环境的恶化对陆生鼬科动物的威胁是很大的,食物的匮乏会严重影响它们正常繁育后代。对水獭亚科的动物而言,栖息地被过度开发、环境与水质遭到污染,会导致它们受到不可抗拒的危害。我所见过的所有鼬科动物,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种不屈不挠的特质,这种特质会引领它们迎难而上,不达到目的决不罢休。希望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能够引导它们顽强地生存下去。

表里不一的憨熊

到动物园,对许多游人来讲,“逗狗熊”是必有的娱乐项目之一。我在天津动物园见到过一家人,几乎每个周末都会来到熊山去喂熊,大人与小孩的手里各拎着数个装得满满的塑料袋,里面装着生肉、鱼、大白菜、胡萝卜,等等。他们为何如此热衷于把大量食材带到动物园来喂熊呢?理由就是为了好玩儿。熊面对食物的诱惑时,为了得到食物,会做出各种滑稽可笑的动作以达到吃到美食的目的。如此一来,人们既获得了乐趣,熊也如愿以偿享用到了各种食物,这种看似和谐的画面岂不是双赢?但事实却并不是这样。

尽管熊或其他动物对人们所携带的食物会产生浓厚兴趣,但这并不代表它们真的需要。就像我们不能吃野生动物的食物一样,动物吃了人的食物会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引发疾病,严重了会死亡。而饲养员会用科学的方法为动物进行每天的食物配比,而且这些食物对动物来说都是安全的。此外,熊在乞食的过程中会因为长时间的站立动作,导致身体对后足的压力过大而引发关节损伤,严重了会瘫痪。所以,不要被它们含情脉脉的眼神欺骗了,真的爱它们,就不要喂食。

棕熊的这种类似作揖的动作就是它们的乞食行为表现。熊类是很有智慧的动物,它们发现摆出这样的姿态,能够非常有效地获取人们手中的食物。长此以往,它们就养成了经常坐在墙边等待游客投食的习惯。

照片中的两只棕熊幼崽正在水中嬉戏打闹。试想一下,如果它们每天守在墙头等人扔东西,我们还能看到它们作为野生动物应有的姿态吗?到动物园来观看动物的自然行为,才是最大的乐趣。

我曾在动物园中听到旁人说过这样的话:“你看豹子那眼神凶巴巴的,再看旁边的棕熊,虽然它看起来五大三粗的,比豹还大,但是我和你说,我都敢摸它一把。”这话体现出熊在大多数人眼里是一种憨厚老实的动物,可事实真的如此吗?如果我们在野外不幸遇到它们,别说摸一把,能顺利逃命都是万幸。野生熊会出于维护领地和自我保护的目的向人示威,这时候企图逃跑、爬树、跳水都不好使,因为野生的熊不仅跑得快,爬树、游泳也是样样精通,唯有在不激怒它们的条件下缓缓地倒退离开,才有一定概率全身而退。

在食肉目这一类别中,熊科动物是陆地上平均体形最大的一个类群,世界上已知有8种。包括大熊猫在内,有4种熊科动物分布在我国,它们因栖息地不同而导致体形上有很大差异。

在动物园,我们最常见到的一种熊是亚洲黑熊。它们被毛漆黑,颈部两侧的毛显得长而突出,吻鼻部是显著的深棕色,而白色的下颌则与体毛的颜色形成了鲜明对比。最引人注目的是它们胸前醒目的新月形图案,所以亚洲黑熊也被人们称呼为“月熊”。亚洲黑熊是在我国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熊,东北地区以及华北、西北,直到南方各地都有它们的踪迹,但许多地区的亚洲黑熊已趋于绝迹。

照片中的亚洲黑熊为台湾亚种,在栖息地缩减与非法猎捕的双重威胁下,它们的野生数量已极度稀少。因此,台湾全省各地的台湾黑熊饲养单位通过合作互相交流经验,一起为开展台湾野生黑熊的挽救计划做准备。

熊科动物虽然在分类学上属于食肉目,但绝大多数种类是以食素为主,照片中的亚洲黑熊正在啃食禾本科植物。一直以来,由于它们对食物的选择有从肉食转向素食的趋势,所以它们的牙齿构造与消化道都发生了改变。它们除了4颗最大的犬齿适合撕咬肉类食物外,其他的臼齿都十分适合咀嚼植物。

亚洲黑熊属于林栖动物,常在日间出来觅食。别看它们站起身高高举起利爪的样子凶神恶煞,其实它们的食物主要以素食为主,食物包括嫩叶、青草、野菜、竹笋、蘑菇、浆果、坚果,等等。此外,它们也会吃小型兽类及昆虫,甚至会到蜂巢掏食蜂蜜。

除了亚洲黑熊,还有一种熊在国内大多数的动物园中必不可少,那就是棕熊。棕熊的体形在熊科动物当中排行第二,有亚洲黑熊的2~3倍大,生活在北美洲的棕熊体重可达750千克。因为它们看起来身躯庞大,所以也被人们称为“老熊”。一般大家口中所说的“人熊”指的也是棕熊,其后脚掌与人的脚掌十分相像,它们偶尔会直立行走,远远望去就像一个浑身长毛的“巨人”。

棕熊是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大型动物,足迹遍及欧亚大陆与北美洲,在我国的东北以及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均有分布。它们栖息于森林与苔原地区,食性很杂,主要以素食为主,也会捕食鱼类、鸟类、兽类等。 有意思的是,生活在不同地区的棕熊亚种之间的毛色差异比较明显。在国内的动物园中比较常见的有东北棕熊与西藏棕熊。

东北棕熊的毛色看起来黑黝黝的,很容易被人误以为是亚洲黑熊。

东北棕熊主要生活在我国东北长白山林区以及大、小兴安岭。它们的主要特征是体毛颜色很深,呈现出近似于黑色的黑褐色,所以当不知道的人看到它们,还以为自己见到的是亚洲黑熊呢。实际上二者的区别不仅限于体形,还有就是棕熊那高高隆起的肩背,如此发达的肩部肌肉是它们通过长期用锋利的爪子挖掘食物所练就的,而亚洲黑熊的肩背则显得比较平坦。

在我国的青海、甘肃、西藏以及四川等地分布的是西藏棕熊,它们还有一个别称叫“马熊”。从个头来看,西藏棕熊明显不如东北棕熊大,但它们的体毛看起来长而蓬松,在棕熊的所有亚种中像是一个“小胖墩儿”。一般来讲,棕熊的毛色是比较单一的,但西藏棕熊却是个特例。它们的面部是金黄色的,耳朵与四肢呈黑褐色,体背的毛色为深褐色与黄褐色混杂而成。西藏棕熊最显眼的特征是由喉部至胸部、肩侧有一大片乳白色的环状色斑,整体颜色看起来光鲜靓丽,简直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熊。

西藏棕熊的体毛色彩相对丰富,这一点有别于其他棕熊亚种。

在我国的西藏、四川、云南等地还少量分布着一种熊,这种熊的体形可以说是“小巧玲珑”,它们就是体形最小的熊科动物——马来熊,其体重只有亚洲黑熊的一半。它们与亚洲黑熊的毛色相似,呈乌黑色,但与后者不同的是,马来熊的体毛较短,耳朵也非常短小,吻鼻部至面部部分区域呈淡黄色,胸前还有一块类似马蹄形状的橘黄色或乳白色的色斑,因此它们也被叫作“太阳熊”。

马来熊与生活在寒带地区的熊类不同,它们主要栖息于气候温暖的南亚热带雨林,因此不需要囤积大量的脂肪来御寒,也没有冬眠的习性,所以它们的体形较小。马来熊主要在白天活动觅食,如活动区域附近有人类居住,则会选择在夜间出行。它们主要食用果实、昆虫和蜂蜜,偶尔也会捕食爬行动物、啮齿动物等。

马来熊属于典型的林栖动物。仔细观察它们的爪子,会发现其爪形是弯钩状的,锐利的前爪使它们可牢牢地抓住树干,爬起树来既灵活又迅速。除此之外,爪子还有一个用途就是刨坑,马来熊会利用挖土机般的利爪扒开蚁巢,再享用一顿丰盛的“虫宴”。

马来熊的前爪既便于攀树,又是挖穴的好工具。

照片中的马来熊吐出了又细又长的舌头,这是它们用来取食的利器。当马来熊扒开虫巢后,会用那修长的舌头来回舔食里面的成虫、虫卵,包括蜂巢内的蜂蜜也不放过。

动物园中的熊科动物那笨拙的体态与滑稽的动作早已深入人心,但在野外它们则面临着活动范围缩小的威胁,人类对熊胆与熊掌的需求会致使它们的野生种群惨遭人为捕杀。因此,为了留住这些“憨憨的笑脸”,应当抵制食用熊掌以及其他使用熊制品的行为。

恩宠之星——“大国宝”与“小国宝”

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迭戈动物园内,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们拥挤在一座“豪华”展馆的周围,大家耐心地排着长队,都以翘首期盼的神情握着手中的相机,希望能尽快见到展馆中的动物,这种动物就是闻名于世的大熊猫。

为何外国友人对大熊猫的热情如此高涨呢?理由主要有如下几点:早在800万年前,大熊猫就已经居住在地球上了,因而被人们誉为“活化石”;它们奇特的形态特征与习性对人们探究物种进化来说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作为一种珍稀的国宝级动物,大熊猫是我国所特有的,也是花重金所买不到的,只会作为“国礼动物”赠送给其他友好国家,因此国外的动物园展示大熊猫的并不多;大熊猫不仅是国宝,还是一种外表惹人怜爱的动物,它们身躯圆胖,总能做出憨态可掬的动作,见过的人无不连声喝彩。综上所述,大熊猫在国外备受追捧是当然的。

不过在国内的动物园中,大熊猫在大众中间的受欢迎程度似乎没有国外那样高,我觉得原因主要有两点:一个是在我国绝大多数的中大型动物园中,大熊猫已经成为标配化展览的珍稀动物了,正因为如此,人们才对大熊猫多少有些习以为常;另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在动物园观看大熊猫的时候,发现它们大多数时间都是在睡觉,一动不动的,很没意思。

事实上,大熊猫经常睡觉属于正常行为,它们每天约花10个小时来睡眠,其他时间用来进食与活动,尤其到了深夜,它们的精神状态是最为活跃的。因此,想要在动物园看到大熊猫活动的姿态,看准时间是很重要的。以天津动物园为例,每天上午9:30正是大熊猫在室外活动场吃竹子与玩耍的时间,约过了一个半小时,它们就该回室内休息啦。如果不慎错过这个时间也没关系,下午2:30是它们的第二次室外活动时间,一样能看到其“天真烂漫”的一面。

大熊猫是我国所特有的珍稀物种,分布于我国的四川、甘肃、陕西,被誉为“国宝”。早年间,大熊猫被人们称为“猫熊”,意为“外表似猫的熊”。目前,大熊猫被归类为熊科,所以叫“大猫熊”是再恰当不过了。至于“猫熊”为何被叫成现在的“大熊猫”,即是因为早年被人们叫错的缘故,久而久之大家就习惯这个叫法了。

每到一座城市的动物园内,我一般优先观看的都是平时难得一见的中国本土动物,但唯独这只大熊猫比较特别,它令我足足停留了长达3个小时。它叫“华龙”,是黄山野生动物园所饲养的一只大熊猫。照片中的它,在栖架上摆出一副“倒挂金钩”的姿态,非常讨喜。虽然它体态浑圆,姿势看起来还有些笨拙,但每一个看似惊险的动作它都能游刃有余地顺利完成。在野生环境下,大熊猫本就是非常善于爬树的动物,它们喜欢在树上望远、打闹、睡觉,甚至躲避敌害。

来到南方的一些动物园,我见过有人抱怨说:“外面天气这么好,动物园为何不让大熊猫出来透透气呢?非要在这样狭小的房间内关一天。”游客对此有所质疑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动物园这样做可是为了大熊猫好。为什么呢?因为野生大熊猫栖息于1400~3500米的高海拔山地竹林中,那里人迹罕至、气候凉爽,常年在这种环境下生活,大熊猫养成了喜欢清静与畏寒惧暑的特性。所以,动物园为了提供给它们一个舒适的环境,只要天气状况良好,室外气温不超过25摄氏度的话,就会让它们到外面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好好戏耍一番,过于炎热的天气倒不适合它们活动。

水池在大熊猫的展区中是不可或缺的,水可以帮怕热的大熊猫消暑,尤其到了发情期的大熊猫非常热衷玩水。照片中的大熊猫就像滑倒的醉汉,其实它正在尽情享受溪流的清凉。

大熊猫所生活的高海拔地区到了冬季会积起厚厚的一层雪,所以它们对雪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只要室外下起了雪,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饲养员会让大熊猫到外面尽情玩耍。瞧,照片中的大熊猫在雪地里翻滚的样子多可爱啊!

在动物园观看大熊猫吃竹子的话,一定得留意它们紧紧攥住竹茎的前掌。因为大熊猫的前掌除了明显的五趾外,还有一个不起眼的“假拇指”,我们一般称之为“籽骨”。籽骨上的指垫能有效地帮助它们握紧竹子食用。这个籽骨能有如此大的作用,是大熊猫长期高度特化(编辑注:特化是由一般到特殊的生物进化方式)的结果。

在食肉动物当中,大熊猫的食性是极其特殊的,有99%的食物是竹笋、鲜嫩的竹叶以及竹茎。它们取食的竹类高达60种以上,包括箭竹、刚竹、木竹、玉山竹等。一只野生成年大熊猫为了补充足够的热量,每天会拿出一半的时间用来寻找竹子和食用竹子,一天能吃下多达20千克的竹子。当食物匮乏的时候,它们也会选择其他植物的根、叶来充饥,偶尔还会捕捉小动物。

大熊猫爱吃竹子是人尽皆知的,但主要以竹为食的食肉动物不止大熊猫一种,小熊猫也是其中之一。

小熊猫偶尔会被人们误会是大熊猫的幼崽,虽然名称就差一个字,但是二者不是同一个物种,从分类学上有所差别。大熊猫属于熊科动物,而小熊猫却自成一科,单被划分在小熊猫科。一般认为,小熊猫与浣熊科的亲缘关系较近。

与大熊猫呈黑白两色不同,小熊猫的体色主要是如同火焰般的棕红色。它们的体态就像大而肥壮的猫,圆润的面部两侧各有一条月牙形的深褐色线痕,看起来就像哭过一场一样。粗壮的四肢与腹部的毛色皆为黑褐色,尾毛蓬松的大尾巴上还有约9条黑褐色的环纹。此外,不同地域或不同个体之间的小熊猫在颜色的深浅度上有所差别。正因为小熊猫的毛色鲜艳美丽,所以它们还被人们叫作“红熊猫”。

小熊猫在我国的分布地区与大熊猫有部分重合,除了四川、甘肃、陕西外,也分布在云南、西藏、青海等地。它们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上的温带森林中,是一种较为耐寒的林栖动物。

或许是沾了大熊猫的光,国内有的动物园为小熊猫设计的活动场地比虎的还要大,在这样开阔的场地里想要找到这些小家伙,还得多留神。如果看到展区内栽了几棵树,那就不妨仰头朝树的枝干扫视,没准儿它们在某个树杈上正“调皮”地望着你呢。小熊猫主要在树上活动,除了觅食之外,树能为它们提供安全感,令其可以在不受天敌威胁的情况下高枕无忧地睡上一觉。

小熊猫与大熊猫的食性相近,主要以竹子为食,有趣的是它们的前掌也长有类似于大熊猫的“籽骨”,一样能够有效地握住竹子来吃。除此之外,它们也会吃其他果实、树叶、小鸟等。

大熊猫与小熊猫在我国的历史分布面积比现在的要大得多,由森林砍伐所造成的栖息地丧失对它们来说是灾难性的。虽然在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正式宣布大熊猫已由“濒危”降至“易危”,说明我国对野生大熊猫种群的保护工作有所成效,但这并不意味着大熊猫脱离了危险。破碎化的栖息地导致大熊猫的种群间无法进行交流,不仅如此,预计几十年后会发生大规模竹子开花枯死的灾难,这会致使相当数量的大熊猫因饥饿而死。

照片中的小熊猫躲在树干后,以充满好奇的神情凝视着我。小熊猫是一种生性谨慎的动物,对外界的动向非常敏感,观察它们的时候要保持安静。

照片拍摄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大熊猫本是一种在人工环境下繁殖非常困难的动物,经过多年来的不断探索与经验总结,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以最初的6只大熊猫为基础,到现在已养育成活上百只了。

几十年来,经过不懈的艰苦努力,我国对大熊猫与小熊猫已有一套成熟的饲养繁殖经验。希望它们能够早日重返自然,为延续种群而努力。

相关图书

又见芳华:我们眼中的中国植物
又见芳华:我们眼中的中国植物
花朵传奇:大航海时代的植物图谱
花朵传奇:大航海时代的植物图谱
树木简史
树木简史
手绘海洋动物(修订版)
手绘海洋动物(修订版)
名家自然故事
名家自然故事
你不可不知的古生物奥秘
你不可不知的古生物奥秘

相关文章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