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脉动:前所未见的自然之美(修订版)

978-7-115-42594-2
作者: 【英】阿拉斯泰尔•福瑟吉尔(Alastair Fothergill)
译者: 人人影视
编辑: 韦毅

图书目录:

详情

本书基于英国BBC的著名纪录片《地球脉动》改编而成,对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我们的行星地球生物多元性的一次权威、惊人探查。本书展现了地球各种地形地貌中生物是如何应变四季变化的挑战,以及它们如何在环境最恶劣的栖息地挣扎求生。(第一版分类K91)

图书摘要

彩插

BBC自然探索

planet earth

as you’ve never seen it before

地球脉动 前所未见的自然之美(修订版)

【英】阿拉斯泰尔·福瑟吉尔(Alastair Fothergill) 著

人人影视 译

人民邮电出版社

北京

序言

如今我们为地球拍摄的照片,其细节的展现和精致程度以及技术之精湛程度定会震惊老一辈摄影家。仅仅几十年的时间,我们不仅能够通过外太空的卫星拍摄整个大陆,甚至可以探索水滴内部的微观世界。即便在暗到伸手不见五指的地方,我们也能进行拍摄;就连拍打着翅膀的食蚜蝇,我们也能在胶卷曝光的那一瞬将其定格。我们曾带着相机爬上世界最高峰的峰顶,也曾把它安置在非载人探测器上,投入海底深处。随着相机机身逐渐变小,我们甚至可以将它系在鸟背上,让它随着鸟儿的飞行进行拍摄,还可以把它塞入动物的巢穴深处,在丝毫不让鸟儿察觉的情况下,拍摄巢中动物。就在最近,我们又拥有了一项本领,其效果令人赞叹:通过高空飞行的直升飞机,我们可以对野狼的头部和后背拍摄特写。当直升飞机在距离地面很高的位置时,野狼根本听不见发动机的轰鸣声,因为螺旋桨旋转过程中产生的向下气流不会像飓风那样横扫植被。毋庸置疑,本书—以及根据本书拍摄的电视系列纪录片——将向您展示一个您从未见过的世界。

然而,现实情况却令人担忧。若干年后的世界可能完全异于现在。体形巨大、驼毛又厚又长的双峰驼是生命力最顽强的哺乳动物之一,然而这些曾经成群漫步于中亚地区戈壁滩上的生灵,如今在野外存活的数量却不足1 000头。野生远东豹的存活数量已不足40只,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减少。

作为野生动物的家园——地球上那些偏远且尚未开发过的地区——如今也濒临险境。穿过北极苔原的石油管道正在兴建;穿过亚马孙丛林的高速公路亦在兴建;为了兴建油棕榈树种植园,热带雨林被大量砍伐,动辄就是数平方千米;珊瑚也因海洋污染而死亡。即使这些草木丛生的荒野之地到目前为止可以躲避这些劫掠,但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变暖,这些地方也将很快发生巨大的改变。

本书视角独特、异彩纷呈,它不仅是在展示和赞美21世纪初地球上仍然留存的物种奇迹,也是在有力地号召所有关心地球福祉的人们,加倍地注意保护这些奇迹。

大卫·阿滕伯勒(David Attenborough)

其他

1 阿留申群岛

2 加拿大荒地

3 加拿大丘吉尔港

4 美国切萨皮克湾

5 美国华盛顿州奥林匹克半岛

6 大卫森海底山脉

7 内华达山脉

8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死亡谷

9 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峡谷

10 美国新墨西哥州卡尔斯巴德洞窟国家公园龙舌兰洞

11 墨西哥境内索诺拉沙漠

12 美国得克萨斯州布兰肯洞穴

13 墨西哥燕子洞

14 墨西哥尤卡坦半岛

15 尼加拉瓜湖

16 委内瑞拉安赫尔瀑布(也称“天使”瀑布)

17 东太平洋海隆

18 智利阿塔卡马沙漠

19 巴西潘塔纳尔湿地

20 巴西伊瓜苏大瀑布

21 阿根廷卢斯阿莱尔塞斯国家公园

22 智利瓦尔迪维亚雨林

23 智利百内国家公园

24 阿根廷火地岛国家公园

25 挪威斯瓦尔巴群岛

26 波兰境内比亚沃维耶扎原始森林

27 法国肖维岩洞

28 克鲁布拉山洞

29 埃及西部沙漠

30 苏丹

31 埃塞俄比亚高地

32 达纳吉尔凹地

33 坦桑尼亚塞伦盖蒂国家公园

34 博茨瓦纳奥卡万戈三角洲

35 马达加斯加贝马哈石林国家公园

36 鲁卡哈利沙漠(意为“空旷的四分之一”)

37 巴基斯坦吉德拉尔高尔国家公园

38 喀喇昆仑山

39 乔戈里峰(K2峰)

40 尼泊尔卡利甘达基河谷

41 珠穆朗玛峰

42 印度玛纳斯国家公园

43 印度卡齐兰加国家公园

44 恒河-不拉马普特拉河三角洲

45 印度中央邦

46 印度高韦里河

47 阿穆不河(黑龙河)

48 越南下龙湾

49 沙捞越鹿洞

50 沙巴州哥曼东洞穴

51 印度尼西亚四王群岛

52 澳大利亚大堡礁

53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巴特克莱福特洞

54 新西兰芒加洼地考洞

第1章 地球一览

从月球上看到的地球——如我们所知,是一颗在恰当位置、以恰当角度围绕太阳运转,并适宜生命存在的行星。

宇宙大爆炸、宇宙尘、引力作用、核聚变、静电力作用、阳光、液态水、太空碰撞、月球、地轴倾斜,最终,一个适宜生命存在的独特星球形成了。将我们的星球视为一个整体,所有呼吸着的生命,其能存在皆因幸运。

类上一次回眸独自在漆黑太空中的美丽地球已是35年前了。自1972年阿波罗17号登月任务完成,人类就再也没有过登月经历,再也没有站在足够远的地方从特别的角度观察我们的地球家园。人类后来所有的探索都在近地轨道上,近地轨道距地球只有350千米,由于离直径12 700多千米的地球太近,除了地表变形之外什么都看不见。而在月球上回望,我们能看见一颗孤零零的蓝色星球包裹在层层白云之中。透过云层,可以瞥见陆地上的些许绿色。我们都知道,绿是生命的颜色,我们的星球在太阳系中是独一无二的。因为生命只存在于地球上,这似乎仅是个小概率事件,但意义非比寻常。宇宙的骰子一经掷出,我们的星球便得到两个六点。

幸运的星球

太阳系产生于50亿至45亿年前,脱胎于宇宙大爆炸时产生的尘埃和气体云。受引力的作用,尘埃和气体云开始向其中心坍缩,并开始旋转。在这个旋转盘的中心,温度不断升高,氢气聚变为氦核,于是就形成了太阳。接下来,灰尘颗粒在静电力和其他力的作用下聚拢起来,并逐渐形成越来越大的岩石。引力再将这些岩石吸引过来,岩石越来越大,最终形成了各个行星。离太阳最近的4颗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是拥有金属内核的岩石行星,其组成基本都是高熔点的固体物质。而离太阳稍远些的是气体行星,包括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地球在形成初期,便从其自身分化出许多不同的层面。地球中心的放射性物质经过自然衰变,产生了巨大的热量,将大多数岩石熔化,形成了液态的“地幔”。地幔表面又形成了温度较低的坚硬地壳,地壳的厚度之于地幔,相当于桃的果皮之于果肉。因此时至今日,熔岩还是会定期地从“薄薄”的地壳之下喷涌出来。熔岩喷发伴随着氮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的释放,这些气体是地球大气层的形成基础。水蒸气伴随着这些气体大量排出,当它冷凝之后,就形成了海洋。40亿年前,正是在这片汪洋之中,进化产生了最初的简单生命形态。

夏威夷基拉韦厄火山的滚滚岩浆持续不断地流入大海。基拉韦厄火山位于地球浅薄地幔上的活跃点,是最活跃的火山之一。

宽干谷温泉的硫黄矿床和酸池,位于埃塞俄比亚达纳吉尔凹地的火山口。达纳吉尔在海平面以下,位于东非大裂谷(薄地壳上的一条巨大裂缝)的北端,曾经是红海的一部分。这里是地球上火山运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地球的邻近星球上也存在熔岩活动及各种气体(包括水蒸气)的释放,但据我们所知,太阳系里还没有第二个星球存在生命。究其原因似乎只是简单的宇宙巧合。地球碰巧在恰当的轨道上围绕着太阳运转。水星是离太阳最近的行星,通常测定距离为5 790万千米,没有大气层。水星是所有行星里昼夜温差最大的,白天的表面平均温度有430摄氏度,而夜间则骤降为零下180摄氏度。难以想象,有任何生命形式能够在如此极端的温度下生存,更不必说还有如此之大的昼夜温差。金星距离太阳1.82亿千米,其大气层厚实,富含二氧化碳。强烈的温室效应使得金星终年高温,表面平均温度可达480摄氏度。

对生命而言,如果说金星太过炎热,火星可能就太过寒冷了。火星距离太阳2.278亿千米,其大气层非常稀薄,二氧化碳含量极少。火星的表面平均温度常年维持在零下50摄氏度,即使其地表下或是极地有水存在,那也只可能是冰冻状态的水。

而我们的星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却恰到好处,适宜生命存在。地球距离太阳1.496亿千米,大气层厚度中等,二氧化碳含量适中,这些都有助于将地球的表面平均温度维持在完美的17摄氏度。我们居住在一个“金凤花”星球(译者注:出自童话《金凤花姑娘和三只熊》),就像童话里的那碗粥一样,地球既不会太热又不会太冷,而是“恰到好处”,适宜生命存在。

源自月球的生命

当宇航员从月球上回望地球时,他们也许并没有完全意识到,他们脚下的这颗卫星对于地球上生命的产生和延续,曾经扮演过并且依然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月球是生命进化的设计师,如果没有它,也许就没有了今日的我们。宇宙巧合再一次站在了人类这一边。人们普遍认为,月球形成于45亿年前,由一颗火星大小的行星和早期地球相撞而产生。剧烈的碰撞将大量地壳残骸抛射到宇宙空间,这些碎片相互吸引,逐渐结合起来,形成了围绕地球旋转的月球。而撞击地球的行星碰巧也拥有一颗液态铁的金属内核,它在碰撞的高温作用下,与地球上已存在的液态铁相结合,于是我们的星球就有了一颗更为庞大的铁核。正是这颗铁核产生了地球的磁场,作用就如同防御盾牌,可以抵御诸如太阳风这样的从太阳上喷射出的粒子群。在地球的两极,磁场强度有所减弱,太阳粒子得以穿透进入大气层,产生绚丽多彩的发光现象,令人叹为观止,这就是北极光和南极光。不过,大多数情况下,大气层都能保护地球免受致命的紫外线辐射,若非如此,地表就会被烤焦,所有生灵都将遭到毁灭。

在北半球,从北方森林中缓缓升起的一轮满月。月球是所有卫星中占母星(地球)体积最大的卫星,月球对地球的引力使得地轴保持在一个稳定的倾角。如果没有月球,地轴倾角将会混乱无序,地球的生态环境将会截然不同,不会这样适宜生命存在。

这场撞击还有其他的深远影响。地壳残骸的大量碎片被抛射到宇宙空间,形成了月球,以至于地球上剩下的地壳大概只有原来的30%,而且剩下的部分过于稀薄,致使大陆板块更容易向四处移动。大陆漂移说对于推导物种的进化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过去的1 000年间,自由漂移的陆地不断地重塑地貌。它们相互碰撞,产生了像喜马拉雅山这样的巨大山脉;它们相互撕扯,又形成了像非洲大裂谷这样的宽阔峡谷。在这一过程中,形形色色的生态环境层出不穷,各种各样的生命通过发展进化,得以开拓利用不断变化的环境资源。如果没有这次碰撞,大陆板块就将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就像金星上那样,那么地球上就不会拥有今天如此多样性的生态环境了。

这场碰撞还产生了另一个戏剧性的结果。由于它的撞击,地球相对于太阳不再是绕竖直轴旋转。撞击使得地轴倾斜,形成了偏离垂线约23度的夹角,这一倾角维持至今。如果没有这个倾角,地球上的生命将会大不相同。全球的白昼长度将会终年相等,太阳的升温效应也将在全年保持不变,季节变迁将不复存在。没有了夏天的高温,两极地区将普遍变得更为寒冷,极地冰冻的影响也将进一步延伸至赤道地区。亚热带地区将不再出现干湿季节交替,地球的沙漠面积将更加广阔。如此这般,动物也不必随季节而迁徙,生物种类可能会因此少了许多。

月球是所有卫星中占母星(地球)体积最大的卫星,这使得它对地球产生了强大的引力影响。月球对地球所施加的引力是形成潮汐现象的主导因素。较不为人所知但却同样重要的是,月球引力对地轴倾角具有抑制和稳定作用。如果没有这样一颗近距离的大型卫星,地球就会任由太阳和木星双重引力作用摆布。这种引力的大小会随着木星运行距离的远近而有所变化。如果没有月球这个陀螺仪的稳定作用,地球的地轴倾角将会变得混乱无序,与垂线的夹角有时甚至会达到90度。这可能将导致北极直接指向太阳,从而引起冰盖融化,洪水泛滥整个地球。因此,月球是地球至关重要的气候调节器,它为物种进化提供了稳定的生存环境。

阳光和水生命之源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归根结底都靠两个关键要素——太阳能和液态水。长久以来,这一观点被广泛接受。直到1977年,深海探险家在海底灼热的火山口周围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动物生态系统。海底3 000米的地方一片漆黑,但这一群落却像最富饶的珊瑚礁一样多产,当时没有人知道它们是如何获取能量的。最终有人发现,这种特殊的细菌是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硫化物中摄取自身所需的能量的。但即使是处于这一食物链中的动物,也不能脱离太阳生存。它们都需要利用氧气来消耗通过固氮菌提供的化合物,或是消耗通过食用细菌本身获取的化合物。这些氧气是由浅水中的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制造的,而这些植物本身又通过太阳来获取能量。乍一看,火山口的生物群落似乎不需要太阳,但它们终究只能在太阳可以照射到的星球上生存。

水是地球生命的另一个必要元素。一头加州海狮在巨藻丛林里嬉戏玩耍——由于阳光充足,营养物质丰盈,海藻长得十分巨大。

太阳能泵

地球上有各种各样数不尽的生态环境,从富饶的热带丛林到贫瘠的极地荒原,地形地貌主要随着阳光和水分这两个关键要素的变化而变化。地球各处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各不相同。赤道附近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因为太阳光在此处经过的大气路程比在两极的短。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越小,这意味着等量太阳光所辐射的面积比在热带时要大。

热带上空,海水蒸发形成的云。降落到陆地上的淡水有90%都来自海洋生成的云。

陆地上可以被生物所利用的水资源分布十分复杂,但即便如此,其很大程度上还是受太阳的影响。地球上90%的淡水都来自海洋的蒸发,其中大部分来自近赤道的温暖的热带海洋,其余10%则来自江河湖泊的表面蒸发或是由植物释放。向上运动的热空气将水蒸气送入大气,水蒸气在这一过程中冷却凝结形成了云,然后被风吹散到世界各地。云究竟会在何处下雨取决于许多因素,但山体的存在起了关键作用。山体的阻隔迫使云爬升,水蒸气因此冷凝成了雨水。又由于大部分的太阳辐射都落到了赤道地区,因此我们会发现,在这里,上升的热空气绝大部分都携带着水汽进入了大气层。随着空气的上升和冷凝,瓢泼大雨便倾盆而至。这部分因为降水而损失了水分的空气,由于地球自转而发生转向,从赤道分别流向南北两侧。当它到较冷的高纬度地区时,便会下沉,正是这样的干燥空气形成了南北回归线两侧附近热带地区的沙漠。

海洋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主要取决于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太阳光能够照射到海面以下大约100米的深度,在这一深度以上,生存着90%的海洋生物。海洋生物群落的形成,关键取决于重要养分尤其是磷和氮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水源。尽管热带海洋接收的太阳辐射最多,但除了珊瑚礁和海草群落之外,大部分海域仍不富饶。这是因为这里的海水过于平静,大部分营养物质都沉于海底。海洋中物产最丰富的地方最有可能存在于波涛汹涌的温带海域,或是可以提供丰富营养物质的上升流海域。

博茨瓦纳的奥卡万戈三角洲。淡水从高原倾泻而下,河流淹没了干渴的大地。

富饶的赤道 贫瘠的两极

环绕布纳肯岛的硬珊瑚花园,苏拉威西,印度尼西亚海域——这里或许是地球上最富饶的海域。珊瑚礁被称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尽管营养物质匮乏,但是这一复杂多产的生态系统依然通过生态循环得以发展壮大。

由于全年阳光充足,淡水资源丰沛,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自然而然地拥有地球上最多产的生态系统。热带雨林孕育着非常丰富的生物资源,与其他生态环境相比,这里的植物生长最为繁盛。0.01平方千米的面积上生长着多达200种树木,而在温带森林,相同面积上仅有10~20种树木。尽管目前热带雨林仅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3%,但普遍认为它所孕育的动植物种类超过了已知物种的50%。这里有得天独厚的植物生长条件,全年气温保持在20~28摄氏度,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2 500毫米。

植物是初级生产者,几乎所有的动物最终都依赖于植物所提供的能量,因此,植物每年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碳总量可以很好地衡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生产率。根据这种衡量标准,热带雨林可谓陆地上的纪录创造者,每平方米每年可产出1 000~3 500克碳。而根据另一项针对生态系统生产率的衡量指标——动植物总重量,即生物量,热带雨林也独占鳌头,每平方米的碳产量达到4 500克。

珊瑚礁只能生长在同样的热带地区,被称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鉴于其高效的生产率,这种说法可谓名副其实。每平方米珊瑚礁每年可产出1 500~3 700克碳。考虑到珊瑚礁生长在热带浅海海域,像氮和磷这样的重要营养元素含量非常低,这个数字已经是相当惊人了。在该生态系统中共同生长的珊瑚礁和其他动物,凭借其所需养分的高效循环,最终实现了生态系统的高效生产率。

干旱的热带地区

如果从赤道出发,分别向南北半球的热带地区前进,气候会发生明显变化。尽管阳光依旧充足,气温依旧常年温暖,但雨量却没有那么充沛了。一年之中干湿季分明,植物生长不得不适应这种气候变化。生长在印度北部和东南亚的季雨林就是典型的例子。热带雨林特有的常青树被柚木、乌木这样的落叶树种所取代,它们通过每年落叶来减少水分流失。这些树都很矮小,但地域分布广泛,和热带雨林的树种相比,根系更为发达。这里是叶猴和老虎的栖息地,每年11月到次年4月,在季雨造成洪涝灾害之前,都会经历一个旱季。在干旱地区,诸如澳大利亚北部,都会大量种植桉树这类树木来改善两个“大湿季”之间的旱情。

在最干旱的亚热带地区,树木被草地所取代——广袤无垠的草原地貌。这样的栖息地适合大型动物大规模栖息。这里全年温暖,但是动植物寿命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每年干湿季循环交替的影响。一年中的大部分时候,东非大草原都被炙烤成金黄色,但随着雨季的到来,这里又重新萌发绿意。一年一度的塞伦盖蒂牛羚大迁徙紧随新草原而至。热带草原的生产率只及热带雨林的一半,每平方米每年能产出200~2 000克碳,考虑到其生物总量只有热带雨林的1/10,这个数字仍然十分可观。热带草原是地球上最高效的生态系统之一。

热带雨林的黎明,婆罗洲。赤道地区终年温暖多雨,形成了地球上最多产的生态系统。

干涸的土地

当你到达南北回归线,你也就到了地球上最干旱的地方。这两处地方受高压控制,干热空气下沉,雨水极少,年平均降水量不足100毫米。到了真正的沙漠地区,其降水量甚至不足50毫米。这里并不缺少阳光,然而由于空气湿度低且少有云层遮盖,90%的太阳辐射都直接抵达地面。白天,气温经常能超过38摄氏度;夜间,由于热量迅速散发回大气,气温在短短几小时内,就会锐减至26摄氏度,甚至更低。尽管大部分沙漠都是常年高温,但是有一些高纬度沙漠,如蒙古戈壁,则异常寒冷,其冬季温度能低达零下21摄氏度。这些低温沙漠一般深入内陆,且位于山脉的阴面,来自海洋的潮湿空气很难抵达。生活在沙漠地区的动植物既要忍受极端的天气,又要面对淡水稀缺的困境。这里植物稀少,产出率相当低,每平方米每年仅能产出300克碳。

高纬度地区及无冰水域出口处的产出率和这里一样低。大片蓝色、荒芜的热带海域能接收到充足的阳光,但养分的缺乏又一次限制了绝大多数海洋的食物链基础——海藻等浮游植物的生长。热带海域是著名的无风带,因此深海中的养分很少能被搅动上来。这里也不像大陆架的浅海地区,能时常得到河流带来的养分。

从太空看到的非洲西南部的纳米布沙漠。虽然紧邻大海,但除了近海晨雾之外,纳米布沙漠鲜有水分补给。与其他海岸沙漠一样,这里位于大陆的西侧,盛行风将离岸形成的降雨云全都吹回了大海。

温和的气候

横亘在热带和极圈中间的区域,就是地球的温带。在这里,你能看到北欧的草地和阔叶林,还能看到北美洲的大草原和针叶林。这里的太阳辐射没有热带地区多,但夏季依然温暖潮湿,年降水量能达到500~1 500毫米。温带地区盛行季节性气候,生长在这里的动植物需要适应四季分明的气候。冬季气候非常恶劣,尤其是北部温带的冬季,绝大多数淡水都被封冻成了冰雪。

在欧洲,橡树、山毛榉、白蜡树和栗树等阔叶树成了野猪、鹿和松鼠的遮蔽所,森林结构也比热带地区更简单,仅有两层树冠,阳光可以轻易地穿透树木,照到灌木、花草和青苔遍生的森林地被上,令它们得以繁茂生长。如此多产的森林生态系统,平均每平方米能孕育3 000克的生物量。

在北美洲,针叶林也很常见。其中最壮观的当属太平洋海岸的巨大红木林,温暖湿润的海岸气候在这里孕育出了地球上最高、最大的树木。

继续往北走,针叶林越来越常见。贯穿北美北部和欧亚大陆的针叶林带,被称为北方森林或泰加林。地球上每3株树木就有一株出于此,这里更是狼、山猫、麋鹿和驯鹿等动物的栖息地。这里的冬天漫长而严酷,大部分可用水都被冻成冰雪,冰冻期长达9个月。

旱季,博茨瓦纳的非洲象不顾尘土飞扬,艰苦跋涉,寻找远方的河流和水坑。年长的母象记得通往水源地的路线,所以象群通常是由它们带队。

季风卷起1.5千米高的沙尘暴,横穿撒哈拉沙漠。沙尘暴有可能横跨大西洋,甚至远达巴西,为亚马孙丛林“施肥”。

骞驴,又称西藏野驴。西藏野驴几乎只以草为食,与很多草原动物一样,它们的奔跑速度很快。夏季它们小规模聚居,冬季则会大量聚集到有草的地方。

春季冰雪终于开始融化时,由于永久冻土只有表层吸水,地面会迅速变成一片泽国。植物慢慢腐烂,酸性土壤会将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都锁在土中。短暂的生长季和恶劣的环境使得阔叶树根本无法存活,而针叶树却长势良好,因为针叶树锥状的树形和裹有蜡质的针状叶子,能够助其安然度过这里寒冷而干燥的冬天。这里的年均降水量仅有400~600毫米,部分地区甚至低至150毫米。这种降水量并不比有些半沙漠地区高,但在寒冷的环境下,因蒸发而损失的水分要少很多。不过这片北方森林每平方米的碳产量只有200~1 500克,只有南方温暖地区阔叶林产量的一半。

大草原

在北美和欧亚大陆的广阔内陆上,你将体会到显著的大陆性气候。这里没有海洋的温和调节和水分滋润,所以冬天寒冷,夏天炎热干燥。树木在这样干涸的环境中难以适应,只能让位于广阔的温带草原。

在北半球,北美大草原上活跃着大量叉角羚、草原土拨鼠和少量残存的北美野牛群,这些野牛的数量曾一度多达几百万头;俄罗斯大草原上不久前还有大量赛加羚羊漫步其上。而南半球的南美潘帕斯草原和南非草原,和北半球的草原几乎完全如出一辙。同样的光照和雨水条件创造出环境相似的栖息地,就像镜像一样在赤道的南北两边分布开来。

温带草原的生产能力和赤道附近的热带草原差不多,都以一种坚韧的幸存者——草——为主。草对气温变化及缺水环境具有极强的忍耐力,已成为地球上数量最多的一种植物。如今,草已经覆盖了地球陆地面积的1/4,其养育的大型动物比其他任何类型的栖息地供养的都要多。

生猛而富饶的海洋

姥鲨,世界上第二大的鱼类。它们并没有在清澈的热带海域活动,而是在养分充足的温带海域活动。它们以温带海域中丰富的浮游生物为食。

热带地区的陆地一片生机盎然,海洋中却恰恰相反。由于受洋流等局部因素的影响,海洋中的生物分布非常不均衡,但总体来说,温带海洋是最多产的。北上的赤道气流与南下的极地气流在这里相遇,造成了这里多变的天气。

北大西洋气流的锋面切入欧洲,给西海岸带来剧烈的风暴。尤其是大陆架上的浅海地区,这些风暴能够搅动深达200米的海水。每年春季,风暴将深海里的磷和氮搅动上来,使得浮游植物得以大量繁殖。这些养分到夏末即被消耗殆尽,但到了冬季,海水会被再次搅动,重新为海洋补充“给养”。

冰冻的两极

北纬65度的地方已经超出了森林线,进入了阴冷而贫瘠的苔原地界。这里的冬季漫长而黑暗,温度能低至零下30摄氏度。由于地处高压带,在冷空气的控制下,这里的降雨很少。冬季过低的气温使得树木无法生长,故这里的生产能力和南方的沙漠一样低,每平方米每年仅能产出100~400克碳。冬季只有少数几种动物能够留在这里过冬,如麝牛和北极狐;而到了短暂的夏季,很多动物,如雪雁和驯鹿,便从南方迁徙而来,趁机享受这里长时间的白昼和短暂的生长季。

南北纬66.5度以上分别是南北极圈,极圈内地区每年至少有一天极昼。越靠近极点,极昼的天数就越多,到了南北极点,太阳每年只升落一次。而更糟糕的是,冰雪将本来就少量的阳光中的85%都反射回去。南极洲海拔高,和其他大陆不接壤,这使得那里更加寒冷,年均气温在零下60摄氏度到零下55摄氏度,每年只有约50毫米的降雪。在这片被冰原覆盖的大陆上,鲜有几处冰山顶部长有苔藓。南极洲几乎是一片不毛之地,碳产出能力接近于零。

季节变换

形成月球的那一次偶然碰撞使得地球开始倾斜旋转,由此给野生动植物带来的改变远超其他任何因素。在地球绕太阳公转时,不同的地区轮流朝向太阳。北极在12月离太阳最远,此时的北极将经历一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季。地球沿着轨道年复一年地继续运行,北极开始慢慢朝向太阳,每过一天,太阳便升得高一点,白昼的时间也长一些。到了3月的春分,太阳刚好直射赤道,所有地方昼夜等长。

南极洲的隆冬时节。一只帝企鹅背对着南极光站在那里。在两极地区,拥有铁质内核的地球所产生的保护性磁场较弱,当太阳喷发出的强烈的带电粒子和高层大气中的原子相碰撞时,就产生了南极光或北极光。

一头座头鲸母亲和它的幼仔在汤加的温暖海域中活动。等到幼鲸长大,可以离开热带的“育婴地”时,它们便开始南迁,南迁到盛产磷虾的冷水海域中,并且在整个南半球的夏季期间都在那里觅食。座头鲸的迁徙之路是所有海洋哺乳动物中最远的。它们不吃不喝,仅靠体内的脂肪储存,可以支撑8个月。

太阳对于北半球的影响越来越强烈,到6月21日的夏至达到最大程度,这一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夏天达到最盛,北极圈以内有极昼现象。从这以后,北极便开始远离太阳,昼长变短。时节由夏入秋,到了9月21日的秋分,太阳再次直射赤道。此后,南半球开始渐渐偏向太阳,到12月21日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这标志着北半球的冬天和南半球的夏天达到最盛。

两极地区的冬夏交替突然而剧烈,比如南极海冰封冻后,整个南极洲的面积能在短短几个月内扩大一倍。这无疑是地球上最剧烈的季节变换。绝大部分野生动物都别无选择,不得不追随远去的太阳而北迁。

极圈和热带地区之间的温带地区是季节变换最明显的地方。这里四季分明却又不极端,生活着很多能适应四季变化的永久定居生物。温带海洋也要经历四季的更迭。在浅海,春季白昼日益变长,浮游植物得以大量繁殖,从而促进了整个海洋食物链的发展。甚至在完全黑暗的深海底部,季节性循环依然存在。科学家们利用延时摄影技术,捕捉到了大量随季节循环流动的海底“雪花”(上层海水沉淀下来的腐屑)。这种季节性循环和阳光能照射到的上层海水的运动情况紧密相关。

热带地区附近昼长几乎常年不变,因此只形成了两个季节——湿季和干季,而这也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结果。当太阳直射时,海水蒸发出更多的水分,这些水分被热空气带入大气层,形成更多的云、风暴和雨水。6月,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热带地区进入雨季;到了12月,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便迎来雨季。只有在太阳升落时间终年不变的赤道上才不存在这种季节变换。

对于地球上的亿万动物来说,栖息地的季节变换意味着它们要不停地迁徙,以跟上温暖的太阳或多变的珍贵淡水补给。每年秋季,大量赤蛱蝶都要离开北欧,长途飞行将近3 200千米到北非避寒。每年夏季,300万头北美驯鹿都会跋涉3 000千米去寻找新鲜的牧草,这是陆地哺乳动物里最远的迁徙之路。欧洲雨燕则要一成不变地飞行18 000千米,去追随温暖的太阳和它们的昆虫猎物。它们先是飞越撒哈拉沙漠至西非,等食源变少后便转战东非,最后再飞回欧洲繁衍后代。在海洋中,大部分须鲸都要迁徙很长的路程,从热带海域中的温热繁衍地一直游到高纬度的夏季觅食点。事实上,地球上所有动植物的生命完全有赖于一场偶然的宇宙事件——这场碰撞使我们的幸运星球倾斜了23.5度,并在随后的过程中改变了地球的整部生命史。

一只飞行中的赤蛱蝶。与其他大型动物群落一样,赤蛱蝶要通过迁徙躲避冬天的摧残。这张图片中,它们是从欧洲迁徙到非洲。

相关图书

又见芳华:我们眼中的中国植物
又见芳华:我们眼中的中国植物
花朵传奇:大航海时代的植物图谱
花朵传奇:大航海时代的植物图谱
树木简史
树木简史
手绘海洋动物(修订版)
手绘海洋动物(修订版)
名家自然故事
名家自然故事
你不可不知的古生物奥秘
你不可不知的古生物奥秘

相关文章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