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说你懂思维导图

978-7-115-38705-9
作者: 赵国庆
译者:
编辑: 李莎

图书目录:

详情

本书详细讲解了思维导图的理论、操作和应用,并就思维导图爱好者广泛关注的话题展开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本书认为,思维导图的重点不在“图”,而在“思维”,或者说是“图导思维”。思维导图其核心价值是激发思维和整理思维,核心特征是非线性和可视化。 本书适合所有对思维导图、思维可视化以及思维训练感兴趣的人。

图书摘要

别说你懂思维导图
赵国庆 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北京

推荐序1 差不多先生需要思维拐杖

看了赵国庆的书稿《别说你懂思维导图》,不禁让我想起1918年胡适写的一篇传记题材寓言《差不多先生传》,意在讽刺中国社会常见的那些处事不认真、不严谨的人。其中道:“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1931年,陶行知在他编辑的科学普及读物里写了篇“笼统哥”,引发他写这篇“笼统哥”的是,有一天,一个学生高兴地跑来告诉陶行知:“蛇被王三伯咬啦!”陶行知一时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仔细询问才知道,原来,被蛇咬过的王三伯伤好后下地捉蛇,把捉到的大蛇剥皮后烧着吃掉了。这个学生想用这句话表达这个过程,结果是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于是,陶行知创作了个“笼统哥”,说他是混沌国,含混省,糊涂县,囫囵村人。有一天,“笼统哥”到科学园去玩。谈话间,有人问他:“多大年纪?”他说:“几十岁了。”人问:“有几个儿子?”他说:“好几个。”人问:“你母亲多大岁数?”他说:“已老了。”人问:“你一个月能挣多少钱?”他说:“不很多。”人问:“你一顿吃几碗饭”他说:“很不少。”再问他:“贵国离这里有多远?”他说:“很远很远。”

胡适和陶行知所描写的“差不多先生”和“笼统哥”现象是中国人身上的顽症,当今仍有不少这种人,甚至一些戴上硕士帽或博士帽的人中也不乏其人。他们的创作与讽刺都是希望中国人以科学、缜密的态度对人对事,反对含含糊糊、模棱两可。然而,近百年来这个目标还未达到。

现今不少人的“差不多”和“笼统”的主要原因有二:一就是这种马虎态度;二是缺少严格的逻辑思维训练。对于前者,自然需要每个人端正态度;对于后者,还需要经过相应的过程,找到适当的方法,学会运用思维。思维导图就是帮助人学会思维的一根拐杖。

本书作者在读博士阶段开始对思维导图和概念图的研究发生兴趣,十余年来把最宝贵的青春时段用来做这方面的研究和推广,在对众多人的培训过程中,通过互动和思辨已经把这一领域的问题研究得比较透彻、完整、清晰。现在,他把自己十余年辛勤汗水的结晶写成一本书,以比较简明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以期解决更多人提出的关于如何提升思考力和学习力的问题,从而提高更多人的学习和工作效率,这确实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又是众多人所急切需要的。

思维导图的适用性比较广泛,凡想改善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技巧的人都可以灵活使用。不少人的思维不够全面、深刻并非是自愿的,而是在遇到具体问题时,由于缺乏思维的基本能力和技巧,以自己的肤浅和狭隘认识当作已经思考到位了。此时,思维导图可以作为一种检验工具,也可作为催化剂,促进一个人在使用它后将思维引向更加深入和全面。

学习使用思维导图的过程并不难,人们能否使用好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想不想用决定的,而非会不会用。一旦学会使用,它就能成为人们很好的帮手。使用者需要注意的是,思维导图永远只是个工具,只是个台阶。客观事物的逻辑和内在机理要比思维导图更复杂,还需要通过更多的实证;人的思维特性也不完全依着导图的形式千篇一律,每个人的思维都会带有其独特性。因此,人们在使用这个工具时不要为其所囿,只把它当作登堂入室的钥匙就好。入室之后,要想办法让自己的思维达到更高境界,在运用思维导图工具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自己思维的优势。这就如同100位木匠用斧头,斧头是一样的,工匠的手艺高低是不一样的,制造出来的家具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能否充分有效地用好思维导图,最终还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

储朝晖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2015/1/23于北京

推荐序2 图导思维,正本清源

赵国庆博士关于思维导图的书即将付梓出版,他要我也写几句话。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学校长,我深感压力巨大,但依然勇敢地应邀了。原因有这么几点:思维导图让我与我们学校的发展规划更清晰;我与我的同事们应用思维导图已有了一定的经验;我们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在赵博士的引领下用对思维导图,用好思维导图。

2012年冬天,我参加教育部第53期小学校长培训班的学习,有幸聆听了赵国庆博士关于思维训练的讲座。那时,我正在为撰写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而苦苦思索。此前,学校引进了启发潜能教育理念更新学校文化,取得了一定成绩,获得了2012年度国际启发潜能教育大奖。但是,启发潜能教育理念如何落实?学校如何实现优质可持续的发展?我虽然有很多的思考,文案写了一万多字,但仍然觉得缺乏一个清晰的架构。那天,赵博士约我一起吃饭,我们在北师大的饭堂里边吃边聊,他告诉我:用思维导图画出来,很清晰的。吃完饭,他用十几分钟做了一个示范,用思维导图把我在吃饭时谈的内容很快就整理出了一个框架。他告诉我:这样可视化出来的东西,既简洁,又清晰。听了赵博士的建议,我边学边绘,边思考边完善,越绘越熟练,思考越清晰。当为期一个月的培训结束的时候,我已非常熟练使用思维导图及iMindMap软件,名为“华成小学知行合一的精致教育”的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已成为一幅清晰的思维导图。两年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精致教育”文化已然融入师生潜意识,这幅思维导图也不断得到修改完善。

2013年,我们就在赵博士的指导下开始了思维训练的探索,思维导图是最先引进的思维工具,也是在学科学习与日常活动中应用最多的思维工具。在阅读活动中,我们应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分析与感悟;在习作教学中,我们指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来激活思路、理清写作顺序;在数学单元学习中,我们指导学生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点整合;在英语学习中,我们探索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进行文本再构;在班队活动中,我们指导班队干部用思维导图编制活动筹备分工等。这些应用实践给了我们许多的启发,也印证赵博士给我们的指导,即思维导图是思维工具,它的意义在于激活思维、整理思维、提升思维。

但是,仍然有很多人在误用思维导图,有些是自己没有理解透其背后的“思维训练”的意义,有些则是受商业培训机构的误导,由教师创作好提供给学生看,只是把思维导图作为知识呈现或记忆的工具。我们应用越多,跟赵博士思想碰撞就越多,看到报纸上、网络上各类“思维导图学习法”的宣传越多,我们就越觉得要有一本对思维导图以及思维导图学习法进行“正本清源”的书籍。赵博士的《别说你懂思维导图》就是这样一本书,他用朴实易懂的语言、生动丰富的案例,把思维导图的起源与理论基础、思维导图的应用技巧与注意事项、思维导图与其他思维图示的关系娓娓道来,让读者对思维导图的“形”“神”“道”“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强调了思维导图“图导思维”而非“图示知识”的根本要求。

那么,让思维导图不断激活我们的思维,引领我们走向思想自由的王国。在此,非常感谢赵博士对我们一线教师的帮助,祝贺赵博士“正本清源”之作《别说你懂思维导图》正式出版!

郭海英(天河区华成小学校长)

2015年1月26日

作者序 思维导图:思维成长的忠实助手

我与思维导图

第一次接触思维导图是在2003年,当时我刚刚由攻读硕士转为提前攻读博士。由于直接跳过了硕士毕业论文的训练,面对挑战激增的博士阶段的学习和研究,我感到非常茫然,从“做什么”到“怎么做”都充满着深深的恐惧。也正是在这艰难的时刻,我的导师黄荣怀教授带我走进了思维导图和概念图研究的新领域。从第一次接触思维导图至今已有十多年了,这期间我个人身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我博士毕业留校任教,实现了从学生向老师的身份转变;另一方面,我从事的具体工作也从当初的软件工程师过渡到软件项目经理,后来再进一步转变为教师、培训师和研究生导师。如果说以上的转变都是年龄增长带来的必然结果的话,那么真正的也是最大的转变是我的研究兴趣和研究领域,我从当初高度关注计算机世界转为高度关注人类世界,从高度关注计算机是如何工作的转为高度关注人类是如何思考的,从高度关注如何通过编程让计算机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转为高度关注如何提升人的思考力和学习力从而更高效地学习和工作。

这一转变是艰难的,也是幸福的。可以说,思维导图是这一转变过程的催化剂,也是这一转变过程中最为亲密而又最忠实的朋友。在这十余年中,思维导图始终陪伴着我,对我的影响不言而喻。首先,思维导图是我学习和工作的重要帮手,每每遇到复杂的工作需要处理,晦涩的知识需要理解,艰难的选择需要抉择,我都会在第一时间想到思维导图,用它计划工作、整理知识或做分析决策,我的博士论文的顺利完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次,思维导图是我的研究对象之一,从博士生就读开始,我相继在思维导图、概念图、知识可视化、思维训练及学习力领域发表了系列论文,这些论文获得了较高的关注度,从而也帮助我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最后,思维导图还是我的谋生手段之一,在这些年中,我为中小学校长培训班、骨干教师培训班等开展了大量的以思维导图为主题或者与思维导图相关的培训,培训收入对处于艰难的“青椒期”(青椒,是高校青年教师的简称,通常是指初入职场、年龄小于40岁、中初级职称的一类人群)的我来说犹如雪中送炭。

思维导图是高效的思维工具

思维导图对我十年来的成长功不可没,但它给我带来的影响还远远不止这些。我认为,思维方式上的改变才是思维导图带给我的最大财富。

第一,思维导图是可视化思维工具。人的思维在大脑中进行,看不见摸不着,让思维可视化是认识思维并训练思维的第一步。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的可视化思维工具,能帮助人们将思考过程中的片段以及思考的结果可视化呈现出来,从而为反思和改进提供了物质载体。从这个意义上看,思维导图也是元认知支持工具。

第二,思维导图是非线性思考工具。常言道,千言万语不如一张图,一图胜过千言。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语言和文字是线性的,而图是非线性的。对于复杂关系的描述,语言和文字总显得力不从心,一张图却能清晰地表达出文字表达不出的意思。思维导图作为思维的图示工具,其非线性特征,帮助人们得以从语言文字的线性枷锁里摆脱出来,放飞思维。

第三,思维导图是思维激发工具。传统的头脑风暴从一个主题出发联想出更多的相关主题,本质上依然是线性激发。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图上的每一个节点都可以作为新的思维激发起点,从而为拓展思维创造了更多的可能。

第四,思维导图是思维整理工具。思维整理犹如房间整理,或者电脑磁盘的碎片整理。在经历了思维激发的过程之后,我们获得了大量的思维材料,但是停留在这个阶段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琐碎的思维材料并不能构成意义并形成价值。因此,我们需要利用思维导图做进一步的整理、归类、合并或舍弃,让思维从“有物”走向“有序”。此外,思维导图工具软件也为思维整理提供了最大程度的便利。

第五,思维导图是系统思考工具。传统的思维往往是局部的、碎片的,思维导图展现的整体与全景,让我们的思维得以系统化,规避了“盲人摸象”的窘境。

第六,思维导图还是高效的交流沟通工具。人和人之间的分歧和误解源自双方理解上的偏差,而理解上的偏差又源自思考问题时的语境。思维导图展现的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或想法,而是一个更为丰富的语境,这为提升沟通效率、快速达成一致提供了可能。

总之,思维导图是革命性的思维工具,它带来的思维方式的改变是面向未来的。毫无疑问,掌握了思维导图这把利器,我们将长期享用其带来的思考“红利”。

合理期待与理性应用

近十年来,思维导图走进人民大众,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师、学生和工作人员的欢迎。然而,在某些社会培训机构的夸大宣传下,思维导图被包装成“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这让人们对思维导图有了很多不切实际的期待,反过来影响了思维导图的声誉,并阻碍了人们的合理使用。因此,一方面,我们不能轻信社会上的夸张、虚假宣传;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由于上了虚假宣传的当就弃之不用。我们要做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还原思维导图的本来面目,科学、理性地去应用,只有这样,才能让其为我们的教育、学习和工作服务。

本书内容及结构

为了帮助思维导图初学者、爱好者和研究者更好地认识和应用思维导图,我将自己应用思维导图的体会和感悟写成这本书,以期与各位读者交流探讨。由于本书是针对思维导图一些具体问题的思考,称之为学习反思或许更为合适。

本书分为四篇:理论篇、操作篇、应用篇和观点篇。理论篇重点阐述思维导图背后的原理,即思维导图“为什么有用”的问题;操作篇重点阐述思维导图制作中的规则规范,引导您一步一步做出像样的思维导图,即“如何做”的问题;应用篇介绍思维导图在自我分析、教育、学习、工作中的典型应用以及应用背后的理论支持,即“应用场景”的问题;观点篇实则本书的重点,书中将围绕思维导图的一系列争论展开讨论,并在知识可视化和思维训练的语境中论述思维导图,从而还原思维导图一个真实的定位,也为思维导图的深入应用寻找新的方向。为了让思维导图的初学者也能从本书快速起步,本书特地增加了软件实操部分,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详细讲解了iMindmap和MindManager两款软件的使用。但考虑到软件操作部分与正文的风格有异,因此作为附录呈献给读者。

阅读建议

本书适合所有对思维导图、思维可视化以及思维训练感兴趣的人!不仅可以作为各级各类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读物,也可以作为高校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思维教育通识课教材,还可以作为企事业员工、学生家长自学思维导图的枕边书。

不同类型的读者在阅读本书时可以有不同的顺序和侧重点。对于将此书作为思维导图启蒙读物的读者来说,先读理论篇第一章是比较适合的,之后可以读操作篇和应用篇,在参照附录的软件操作制作一批思维导图后,再回过头来读理论篇的剩余章节以及观点篇。而对于那些有过思维导图使用经验并对思维导图有一定感悟的读者,建议重点读理论篇和观点篇即可,其余章节也可简单浏览。

期待大家有个好的阅读体验并有所收获!

是为序!

赵国庆

2014年8月31日于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第一章 初来乍到——如何读图

万事开头难,学习思维导图也一样。对于初学者来说,思维导图是神秘的,为了消除这种神秘感,本章将首先介绍描述思维导图的几个术语,然后教您如何读图,在此基础上带您认识思维导图的“潜规则”,从而为您揭开思维导图的神秘面纱。

描述思维导图的几个术语

为了说明思维导图的组成,我们需要先介绍与思维导图相关的几个术语,它们是:中心主题、主节点、父节点、子节点、主分支和子分支。下面就以本人用作自我介绍的一张思维导图为例来说明(见图1)。

图1 自我介绍的思维导图

中心节点(中心主题)——思维导图要表达的核心内容,通常位于思维导图的中心(在分支数量小于或等于3时可以采用右侧布局,此时中心主题就位于左边了)。由于本图是用来做自我介绍的,所以用了我的照片来表示中心主题。中心主题也可以用文字来表示,那样就可以写成“赵国庆的自我介绍”,“基本信息”分支下的姓名就成了冗余信息,需要删除。

主节点——直接隶属于中心节点的下一级节点,也是整个思维导图的一级节点。图1中包含“基本信息”“求学经历”“研究兴趣”和“讲授课程”4个主节点。

父节点和子节点——处于相邻层级的相连的两个节点构成父子关系,如图1中“姓名”是“基本信息”的子节点,“基本信息”是“姓名”的父节点。

主分支——直接隶属于中心主题的节点及其节点的子孙节点构成的分支,也称为一级分支。图1中包含了“基本信息”“求学经历”“研究兴趣”和“讲授课程”4个主分支,共同构成了这幅思维导图的骨架。

子分支——隶属于某个非中心节点的分支都可以称为该节点的子分支。如图1中“工作单位”所在的分支就是“基本信息”所在分支的子分支。需要说明的是,节点和分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节点仅仅局限于节点本身,分支则指的是节点及其子孙构成的整体。

思维导图的读图顺序

对人类来说,最好的学习方式是模仿,大到治国之策,小到一个具体技能,莫不如此。婴儿能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熟练掌握母语就源自于不厌其烦的模仿,我国清朝末年曾发起的“洋务运动”的核心指导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也无非就是“模仿”。我们不可低估模仿的威力,要创新先模仿,把模仿做到极致后,创新自然不期而至。

要想掌握思维导图这一思考工具,最好的学习方式也是从模仿开始。这就要求我们先学会读图,从别人优秀的思维导图中获取思想,思考别人为什么这么画图以及为什么如此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捕捉到别人绘制的思维导图背后的丰富内涵。

因此,在讲述如何制作和应用思维导图之前,我们要先教大家如何读图。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心得供大家参考。

1.了解主题——从中心开始读取中心主题

当一幅思维导图放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最好的方式是从中心读起。这是因为每一幅思维导图都有一个唯一的中心主题,其余的都是为中心主题服务的。那么为什么需要中心主题呢?因为人的思维最大的问题之一是容易偏离主题,偏离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我们或许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几个人约好一起开会讨论工作,但一见面就不经意唠起了家常,话题随之越来越分散,参会者也就越来越兴奋,快到会议结束时才猛然发现真正要讨论的问题还没开始。偏离主题是众多会议效率不高的根本原因之一(还有其他原因,如后面要讲到的对抗性思考)。个人同样也容易偏离主题,本来计划好要做一件事,中途一件事情插进来,再回来时就把原先计划要做的事情忘到九霄云外了。

思维导图的中心主题帮助我们设置了思考的焦点,时时刻刻提醒我们真正要做的是什么,并时刻审视子节点所代表信息与中心主题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思维的偏离。我参加过太多严重偏离主题的会议,深感痛苦。后来我在开会的时候经常干的一件事就是用思维导图做会议记录,把会议的主题和参会人员说过的观点都画到思维导图上,同时用投影投到大屏幕上,此时会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参会人员大多会紧紧地盯着大屏幕,针对会议主题进行深层次讨论,在很大程度上也避免了重复和遗忘。

2.把握整体——从右上角45°开始,沿顺时针方向寻找主分支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读完中心主题并对思维导图有了整体期待后,我们接下来往哪看?我的建议是从右上角45°的主分支开始,沿着顺时针的方向看。在看的过程中,不断去思考每一个主节点与中心节点间的关系以及主节点之间的相互关系。

3.读取细节——先父后子,先一般后具体,从内而外

在整体把握了思维导图的内在逻辑后,就可以进一步去读取细节了。这时我们可以一个分支一个分支地仔细研读,在主分支内,我们可以按照先父节点后子节点,先一般后具体,从内而外的顺序读取信息。

4.识别关联——理解跨越不同分支的连线所代表的含义

有很多思维导图并不是简单的树形结构,而是包含很多跨越不同分支间的连线的网状结构。我们认为,每一条连线都是一条思考的路径,既然作图者画了这条线,读图者就该去想想为什么会画这条线。

5.修订补充

最后一步就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作者的原图进行修订和补充了,这样你就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一幅拥有自己见解的思维导图。对于具体如何绘图,我们会在后面的章节做详细的阐述。

当然,我们主张这么读图还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图的作者也是按照这个思路来组织内容的。但实际情况并没有这么乐观,我们发现网上有很多思维导图都是严重缺乏内在逻辑顺序的,这样的思维导图是令人头痛的。

思维导图的“潜规则”

我为什么建议从右上角开始以及沿顺时针方向读图呢?这里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思维导图必须要有良好的内在逻辑顺序,否则读图就存在着很大的逻辑障碍;二是越来越多的思维导图软件也都遵循这个顺序。以最为强大的商业思维导图软件MindManager为例(见图2),在随机添加几个主分支以后,为各分支添加自动数字编号,你会发现右上角的主分支编号为1,二级分支编号为1.1,然后沿着顺时针方向递增。可见,“层级关系”“右上角开始”“顺时针方向”已经成为思维导图绘制的潜在规则了,我们就把它当作思维导图的“潜规则”吧!

图2 MindManager软件里的思维导图绘制规则

东尼·博赞(Tony Buzan,以下简称博赞)将思维导图定义为一种“放射性思维”,只要自由发散打开思路就好了,所以认为思维导图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想用什么顺序就用什么顺序,甚至没有顺序也无所谓。我是不赞同这种观点的,这就好比开车,如果是在自家院子里练车,也就无需遵守任何交规,可以随意开着玩,但若开上马路还是老老实实遵守交规为好。回到思维导图上,如果思维导图只是画给自己随便看看,自然什么顺序都无所谓;但若要拿出来交流,特别是在你无法当面解释的场合,还是遵守大家都遵守的“潜规则”为好。

除了“中心开始”和“顺时针方向”这两条规则外,我们还要解释一下节点之间的关系。思维导图暗含了两大关系:层次关系和兄弟关系。层次关系指的是父节点和子节点之间的关系,兄弟关系指的是同级节点之间的关系。根据具体情况,层次关系又可以具体化为包含关系、从属关系和示例关系等,兄弟关系按照有无顺序要求又可以分为并列关系(没有顺序要求时)和顺序关系(有顺序要求时)。

下面看个具体例子。

图3 思维导图的顺序关系示例

以图3为例,这两幅思维导图都对二十四节气按照春、夏、秋、冬四季进行了分类。但由于四季之间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有顺序要求的兄弟关系,二十四节气之间亦是如此,图3(a)一级分支和二级分支均没有考虑顺序,这就导致其对记忆的促进和正确理解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修改成图3(b)后,因其不仅考虑了层次关系,也考虑了顺序关系,读起来就更加自然了。

本章要点

1.思维导图的读图顺序是从中心开始读起,然后从右上角45°沿顺时针方向读图,同时遵循“先父后子”“先一般后具体”的基本原则逐层深入。

2.非线性的思维导图看似无序,实则暗含了逻辑关系。读图如同读心,需要努力识别作图者赋予的、暗含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一般可分为层次关系和兄弟关系。

3.根据具体情况,层次关系又可以进一步具体为包含关系、从属关系和示例关系等,兄弟关系可以进一步具体为并列关系(无顺序要求)和顺序关系(有顺序要求)等。

4.对于没能清晰识别内在逻辑的思维导图,可能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读者没能找到,二是绘图者根本没有理清思维。两种情况均无法有效实现知识(或思维)的有效传递。

5.思维导图暗含的逻辑关系(层级关系、右上角开始和顺时针方向)要求我们在作图和读图时都要尽量去遵守,我们将之称为思维导图的“潜规则”。

第二章 追根溯源——思维导图发明的故事

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必须感谢思维导图的发明人东尼·博赞,是他不甘于现状的精神让思维导图得以问世,更是他一辈子的不懈努力让思维导图走入寻常百姓家,让越来越多的人享受着思维导图带来的思考“红利”。

为了了解思维导图诞生的过程,本章将带您回顾博赞发明思维导图背后的故事。

传奇的博赞

如果说思维导图的发明人博赞是一位传奇人物,相信没有人会反对。博赞1942年生于英国伦敦,毕业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拥有心理学、英语语言学、数学和普通科学等多种学位,是英国大脑基金会总裁,创办了世界记忆力锦标赛和世界快速阅读锦标赛,发起了思维奥林匹克运动会。他是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超级作家、顶级演讲家和企业顾问。除此以外,他还有一些让我们感到惊讶和意外的身份,如运动员和教练等。

博赞取得了让普通人望尘莫及的成就,仔细分析会发现这一系列的成就都与他的研究密切相关。总体上看,思维导图、记忆力和快速阅读是博赞研究成果的核心,这些研究为他赢得了很多声誉,如大脑和学习方面的世界顶尖演讲家、智力魔法师、世界大脑先生等。他曾因帮助查尔斯王子提高记忆力而被誉为英国的“记忆力之父”,他曾在英国BBC电视台主持《开动大脑》系列节目,在英国独立电视台主持《打开思维》系列节目等。通过这些节目,他发明并倡导的思维导图和记忆术获得了极大的关注。2003年,我最初接触思维导图时,网络上就宣称有2.5亿人在使用思维导图,我们知道这个数字无从验证,但也不必对这个数字较真,因为思维导图获得了广泛的欢迎这一事实是毋庸置疑的。

事出必有因,因为被偶然落下的苹果砸中了脑袋,牛顿受到启发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那么博赞发明思维导图又是因何而起呢?我们不妨也来探寻一下让思维导图得以诞生的“苹果”。

学生时代的博赞并无特殊之处,他和我们一样经历了从小学到大学的“朝圣之旅”。进入大学后,他和众多大学生一样陷入了思维能力与学习任务严重不匹配的困境,那就是:要学的知识越来越多且越来越难,要记的笔记和要写的作业越来越多,可是由于记忆力、理解力、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不足以支撑学习的基本要求,无论如何努力,学习成绩却总是越来越糟糕。博赞没有选择屈服,而是前往图书馆寻求帮助,可是他却惊讶地发现没有一本与教导如何正确有效使用大脑有关的书籍。在短暂的失望之后,他意识到这可能是一块研究空白,于是他开始思索并寻找新的解决这些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线性笔记的不足

博赞想到,要研究如何高效思考,就得首先去研究那些天才式的人物(被博赞称为“杰出大脑”)是如何思考的。可思维毕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想研究“杰出大脑”的思考方式可没那么容易。于是博赞转向研究记录人类思考的人造物(Artifact)——笔记。他大量收集普通人的笔记和“杰出大脑”的笔记,并对它们进行了详细的对比。

博赞(1999)惊讶地发现,在全球各地,不管什么语言或者国家的学校或职业当中,95%的人在记笔记和做摘要时主要采用3种风格:①段落式——把要说的话以完整的句子形式写出来;②条列式——以列表的方式记录要点;③大纲式——按照层级、次序记笔记,该层次主要由主分类和次分类构成。在这3种笔记中,段落式追求一字不落的记录,只有经过特殊训练的速记员才能做到。但即使是速记员,在他记录完之后去问他写下的是什么,他常常也答不出来,因为他的所有注意力都放在记录上,而无暇去思考句子承载的真实含义。条列式是段落式的改进版,但条和条之间的关系依然没有被梳理出来,对记忆和理解非常不利。大纲式是这3种笔记中最好的一种,层次化本身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理解和记忆,但依然还存在诸多不足。

博赞(1999)把这3类风格的笔记称为线性笔记,他认为这种标准线性笔记有4大不足:①埋没关键词——关键词是重要思想的核心载体,也是记忆的关键所在,而在标准笔记中,这些关键词被埋没在一大堆相对不重要的词汇之中,在空间上给大脑理解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增加了认知负荷,阻碍了大脑在各个关键的概念之间做出合适的联想。②不易记忆——使用单一颜色表达的笔记非常单调,不能有效地刺激大脑,这样就容易被我们的大脑拒绝和遗忘。另外,标准的笔记列出来的东西看上去往往很相似,没完没了,光是列出这样的单子本身就够烦的,而且找不到重点,大脑必须对笔记进行二次加工,从浩繁的笔记中找出关键词加以理解,这无形中让做笔记成为一种机械的记录,无疑使人脑处于一种半催眠状态,几乎不可能记住什么东西。③浪费时间——标准的笔记方法在各个阶段都浪费时间,记录时花费在那些与记忆无益的词语上的时间大约占到90%,重读时花费在那些重复而又无意义的词语的时间也大约占到90%,在理解时需要反复搜寻记忆性关键词,此时又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博赞,1999)。④不能有效地刺激大脑——记忆的主要工作方式之一是联想,标准笔记的线性表达使得记忆性词语被隔离,知识间的关系被打断,这些因素严重限制了非线性思维的表达,阻碍大脑做出联想,因此对创造性思维和记忆都造成负面影响。

然而,那些“杰出大脑”的手迹与普通人的笔记却大相径庭。通过分析“杰出大脑”手迹,博赞发现他们的笔记看似混乱,实则内容极其丰富。他们大量使用了图像、图标、颜色、线条,充分发挥了联想、想象和创造力,建立起的是知识的网络,博赞将这类笔记称为“非线性笔记”。

思维导图的诞生

在反复对比普通人的笔记和“杰出大脑”手迹的同时,博赞还悉心研究心理学、神经生理学等领域。在这过程中,博赞知道了人类大脑中有数以万亿计的脑细胞,这些脑细胞之间的相互协作让人类大脑有了无法估量的潜力。如果和谐巧妙地运用关于大脑的各种技巧,让这些脑细胞更好地协同工作,将比让其彼此分开工作产生更高的效率。

结合线性笔记的不足和“杰出大脑”手迹的优势,博赞设计了一系列大脑运用技巧,并将这些技巧用来训练一群“学习障碍者”和“阅读能力丧失者”,这些曾被称为“失败者”或曾“被放弃”的学生很快回到好学生的行列,甚至有一部分还成为同伴中的佼佼者。

1971年,博赞开始将他的研究成果集结成书,逐渐形成了放射性思考(Radiant Thinking TM )和思维导图(Mind Mapping TM )的概念,从而开启了思维导图的新时代。

思维导图的优势

最初,博赞的思维导图只是作为一种非线性笔记工具展现在世人面前。那么,这种非线性笔记工具与传统的线性笔记相比又有哪些突出的优势呢?

博赞(1994)认为,思维导图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因此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思维导图有5个基本的特征:①焦点集中——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像上;②主干发散——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图像向四周发射;③层次分明——分支由一个关键图像或者写在相关线条上的关键词构成,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以分支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④节点相连——各分支形成一个相互连接的节点结构;⑤使用颜色、形状、代码等。

焦点集中,是指我们在画思维导图的时候,一定要能够突出中心,如果我们拿到一张导图而一眼看不出它的中心,那么这种图无疑是失败的。而突出中心最常用的办法就是使用中心图形或醒目的艺术字来代替普通文本,这样容易让我们一眼就能抓住导图的核心。就像当我们看到下面的思维导图时,一眼就可以看出这张图是要讲思维导图的特征(见图4)。这一点至关重要。

主干发散,是指在我们拿到一张导图的时候,我们能够一下子找到它的主干分支,而不是一片混乱。在图4中,我们很快就可以知道,思维导图的特征是分为5大部分的,每一分支下面有各自的内容,条理非常清晰,这就保证了我们能够快速高效地对思维导图进行理解加工。

层次分明,这主要强调的是,导图内容并不是随意发散、随意安排的,是按照知识内部的结构来进行分级加工的,重要的话题、与焦点联系密切的话题要尽量放在靠近导图中心的位置,而一些相对来说次重要的内容安排在导图边缘的位置,这样就能够保证学习者很快地掌握导图所要讲的重点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之间的层级关系等。

图4 思维导图的特征

节点相连,顾名思义就是思维导图的内容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线条连接成了一个整体。这里每一条连线都代表着一条思考路径。

图形、颜色和代码,这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当我们在绘制思维导图的时候,为了可以有效地刺激大脑,一般使用丰富的图形、颜色等,当然图形一定要与内容紧密联系方可使用,可以不用,但也不可滥用,如果用得不合适反而是对主题内容的干扰。不可否认的是,使用这些元素可以让思维导图变得美观、和谐、舒适,但这绝不是使用思维导图的最终目的。很多人在刚开始绘制的时候,往往舍本逐末,看起来很漂亮的思维导图,却没有多少实用价值和意义。

大量研究证实,思维导图对于记忆、理解、信息管理、思维激发、思维整理都有不同程度的作用,让思维导图开始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运用方式。今天,在我们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各个环节,思维导图都在展现着它无穷无尽的生命力。

本章要点

1.思维导图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东尼·博赞(Tony Buzan)在20世纪60年代发明的思维工具。

2.平常人的笔记方式以线性笔记为主,主要体现为段落式、条列式和大纲式;而“杰出大脑”们则善于运用图形、图像、颜色、线条等来丰富他们的笔记。

3.线性笔记有4大弊端:埋没关键词、不易记忆、浪费时间、不能有效刺激大脑。

4.思维导图是为了改进线性笔记的不足而被发明的一种非线性思维工具。与线性笔记相比,思维导图具有5大优势:焦点集中,主干发散,层次分明,节点相连,使用颜色、形状、代码等。

本章参考文献

[1] 东尼·博赞.开动大脑[M]. 李斯,译. 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

[2] BUZAN B, BUAZN T. The mind map book:how to use radiant thinking to maximize your brain’s untapped potential [M]. NewYork: Dutton, 1994.

相关图书

Python金融量化实战固定收益类产品分析
Python金融量化实战固定收益类产品分析
专利写作:从创意到变现
专利写作:从创意到变现
程序员的README
程序员的README
开发者关系实践指南
开发者关系实践指南
科研论文配图绘制指南——基于Python
科研论文配图绘制指南——基于Python
走好学术路 科研萌新的自我修养
走好学术路 科研萌新的自我修养

相关文章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