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地理大发现:雅鲁藏布大峡谷

978-7-115-51470-7
作者: 陶宝祥
译者:
编辑: 李宁

图书目录:

详情

自然科学考察丛书真实地记录了对北极、亚马孙、三江源、罗布泊、雅鲁藏布大峡谷、澜沧江、湄公河、中蒙俄经济走廊等地区大规模的综合科学探险考察,记录了考察地区的自然生态和地形地貌,再现了我国科学考察人员的探险历程。本书讲述了作者参与的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探险考察的组织策划工作,以及首次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探险考察的亲身经历。

图书摘要

自然科学考察丛书

百年地理大发现:雅鲁藏布大峡谷

陶宝祥 主编  陶宝祥 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北京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百年地理大发现:雅鲁藏布大峡谷/陶宝祥主编;陶宝祥著.--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9.9

(自然科学考察丛书)

ISBN 978-7-115-51470-7

Ⅰ.①百… Ⅱ.①陶… Ⅲ.①雅鲁藏布江一峡谷—科学考察 Ⅳ.①P942.700.7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116248号

◆主编 陶宝祥

著 陶宝祥

责任编辑 李宁 刘朋

责任印制 陈犇

◆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丰台区成寿寺路11号

邮编 100164  电子邮件 315@ptpress.com.cn

网址 http://www.ptpress.com.cn

北京富诚彩色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开本:690×970 1/16

印张:12.25  2019年9月第1版

字数:166千字  2019年9月北京第1次印刷

定价:59.00元

读者服务热线:(010)81055410 印装质量热线:(010)81055316

反盗版热线:(010)81055315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东工商广登字20170147号

内容提要

在被誉为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上蕴藏了中国的两大地理之最: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和世界最大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1998年,中国雅鲁藏布大峡谷科考队的各路分队在扎曲胜利会师,地球上的最后一块秘境被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作为人类首次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探险考察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作者以第一视角详细记录了科学考察的重重磨难和科考队员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宝贵品质,大峡谷中淳朴的藏族、门巴族和珞巴族老乡以及雅鲁藏布大峡谷无人区中珍贵的自然资源。

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一次惊心动魄的科学探险活动,无论你是好奇还是敬佩科学家的精神,都可以拿起本书细细品味,探寻属于自己的宝藏。

其它

谨以此书献给世界第一大峡谷

——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主要发现者

中国科学院杨逸畴教授

中国科学院刘东生院士

中国登山协会王富洲主席

进入20世纪以来,我国启动和实施了多项科技基础性研究工作,这些研究工作需要通过科学考察、调查等过程,对基础科学数据资料进行系统收集和综合分析,以探求基本的科学规律。科技基础性工作长期采集和积累的科学数据与资料,为我国科技创新、政府决策、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保障发挥了巨大的支撑作用。这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必要条件,也是整体科技水平提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经过十几年的野外科学考察,1994年中国科学家发现和论证了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1998年科考队首次徒步穿越了大峡谷,再次对大峡谷进行测量,进一步确定了其世界最大峡谷的地位。

2000年,在对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区多年考察的基础上,中国科学家首次提出了保护中华水塔、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议。

2005年至今,中国科学家走出国门,与俄罗斯和蒙古的科学家共同考察了贝加尔湖地区、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及蒙古高原,取得了丰硕的科学考察成果,填补了中国在俄蒙高纬度地区长期缺乏数据资料的空白。这对中国同俄罗斯、蒙古等邻国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开展与周边国家的资源、生态环境、经贸及科技领域的跨境合作,维护东北亚国际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尤其是以科技支撑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这套“自然科学考察丛书”涵盖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考察、北极地区科学考察、青藏高原腹地三江源科学考察、澜沧江-湄公河科学考察、亚马孙热带雨林科学考察、中蒙俄贝加尔湖科学考察、塔克拉玛干罗布泊科学考察。这些考察涉及的地区都是对当今世界环境产生重要影响、人迹罕至、条件极其恶劣的特殊地区,也是世界自然资源考察的热门地区。参与此套丛书编写的作者既有科技工作者、新闻记者又有作家,这套丛书是他们亲临科学考察第一线的真实手记。各位作者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深刻体验记录了科学考察中的风风雨雨和酸甜苦辣。从这些手记中,我感受到了科学考察的艰辛和享受自然的乐趣,既被科学家可歌可泣的科学考察故事感染,也为他们生死与共的情谊感动。同时,这套丛书还能让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和青少年了解更多关于野外科学考察的基本知识和真实情况,是难得的科普佳作。

在新时代,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希望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和青少年能发扬科学考察精神,不断探索未知,亲近大自然,认识大自然,热爱大自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

前言

我的工作单位是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现改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正是这份工作让我的一生与科学考察、科学探险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我经历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科学探险考察:南、北两极及珠穆朗玛峰科学探险考察;尼罗河、亚马孙河、长江、黄河、澜沧江-湄公河科学探险考察;撒哈拉沙漠、澳大利亚沙漠及塔克拉玛干沙漠科学探险考察;东非大裂谷、亚马孙热带雨林、俄罗斯贝加尔湖、印度尼西亚火山科学探险考察等。

经常有人问我:“你到过世界上这么多常人难以到达的地方,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哪里?”我总是不假思索地回答: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

1998年12月3日是一个被载入史册的日子,经过38天披星戴月、风餐露宿、流汗洒血的艰难跋涉,中国雅鲁藏布大峡谷科考队的各路分队在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扎曲胜利会师,它标志着人类首次徒步穿越世界第一大峡谷的胜利。从此,地球上最后一块秘境的面纱也被揭开了。

1998年,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探险考察引起了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在这段时间内,全国各大媒体聚焦雅鲁藏布大峡谷。人们为雅鲁藏布大峡谷绮丽的风光而折服,为科考队员的艰辛探索而感动,为考察中一项项的新发现而欢欣鼓舞。

党和政府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国务院批准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定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叶笃正、孙鸿烈等认为,雅鲁藏布大峡谷是20世纪的重大地理发现,它将改写世界地理教科书。

我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第一发现人杨逸畴教授在同一个单位工作,又都担任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的副秘书长。我了解杨逸畴教授发现和论证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的全过程。同时,我们还共同参与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探险考察的组织策划,亲自参加了首次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探险考察。我在本书中把亲自参与、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一些事情如实地讲给读者,有3个目的。一是发现和论证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是杨逸畴等科研人员历经10多年多次深入雅鲁藏布大峡谷进行考察,并与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和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进行详细的对比后提出的。二是想说明科学探险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会产生两个结果:科学上的新发现和对自我的挑战。正如杨逸畴教授所说,科学探险除了在科学上可能有新发现之外,它的意义就在于亲身体验,而不在胜利、庆功、奖励和荣誉,个人的体验比其他一切都更有意义。在这种体验中,你能明白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生命的含义,明白自身的价值,明白什么是困苦、饥饿、危险、灾难,明白什么是亲情、友情,明白什么是享受、欢乐、付出、幸福。总之,它会让你明白世间很多难以明白的道理。三是论证和发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杨逸畴教授、刘东生院士、王富洲主席都已驾鹤西去,愿此书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铭记他们。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关怀及指导下,雅鲁藏布大峡谷已建立了大面积的自然保护区,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公园也在积极筹建中。青山绿水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一定会成为中国人民的金山银山。

1 发现世界第一大峡谷

最后的秘境

被世人称为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蕴藏了多项世界之最。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造就了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同时也为世界留下了最长最深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

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杰马央宗冰川、被藏族儿女称为母亲河的雅鲁藏布江,沿着喜马拉雅山脉北麓莽莽向东,流到东经95度附近一个叫派的地方,猛然纵身劈开两座7000多米高的大山,扭头向北向东又向南,环绕喜马拉雅山东段的最高峰——南迦巴瓦峰,甩出了一个漂亮的马蹄形大拐弯,之后,便朝一片神秘的密林中流去,经我国西藏墨脱县的南部流入印度后被称为布拉马普特拉河。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是一条非常有特色的国际大河。它流经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地理单元,显示了不同地域的河流特征和地理风貌的巨大差异,而且孕育出了不同民族的古老文明和辉煌灿烂的文化。特别是在峡谷中段近200千米的距离内,落差就达2000多米,实属世界罕见。

中国的两大地理之最——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与世界最大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同在西藏的喜马拉雅山地区,它们咫尺相望,一个最高,一个最深,山与河相依共存。世界各国的地学科学家都把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看作打开地球历史之门的金钥匙。多年来,很多科学工作者和探险者曾猜测在雅鲁藏布江上一定有一个或几个巨大的瀑布,它极可能比著名的尼亚加拉大瀑布、黄果树瀑布还要雄伟壮观。很多人认为这里极可能是世界上最后的秘境,特别是在大拐弯两侧的100多千米的无人区中,科学家认为这里很可能有重大发现,能解释很多科学上的待解之谜。一个世纪以来,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一直是科学工作者和探险者梦寐以求、魂牵梦萦的地方。

雅鲁藏布江是我国第五大河,在我国境内长达2057千米,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之一。奔流不息的雅鲁藏布江养育了勤劳勇敢的藏族、珞巴族和门巴族人民,哺育了古老的藏族文化。著名的水汽通道就是沿着这条江进入藏东南的,使藏东南地区成了西藏的“江南”。强大的印度洋暖湿气流沿雅鲁藏布江水汽通道进入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为雅鲁藏布大峡谷带来了丰沛的降水和热量,使这里拥有从海拔百余米的热带河谷到海拔5000多米的白雪皑皑的山峰。随着水热组合的变化,生态系统的类型也发生着巨大变化,这里是世界植被类型垂直分布最完整的地区之一。雅鲁藏布大峡谷优越的水热条件和复杂多样的立体生态环境,使这里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据1998年及以前的资料,该地区有大型真菌686种,哺乳类动物63种,鸟类232种,爬行类动物25种,两栖类动物19种,昆虫类1500多种。本次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探险考察共采集到昆虫、无脊椎和脊椎动物标本3000多种。在这些标本中,有古老的“活化石”昆虫——缺翅目,还有以前在西藏从未有过记录的科(如突眼蝇科)的物种。这些古老稀少的物种使雄伟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充满了活力,焕发着青春。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各色杜鹃花从谷底到高山竞相开放,不断变换着色彩,使雅鲁藏布大峡谷成为花的海洋。翩翩起舞的蝴蝶、飞在花丛中的各色鸟儿和游戏在茫茫林海中的珍禽异兽,使雄伟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充满生机。

勤劳勇敢的藏族、门巴族和珞巴族兄弟在这块富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以雅鲁藏布大峡谷中人口最少的珞巴族为例,在我国的实际控制区内珞巴族只有4000人左右。珞巴意为“南方人”,他们生活在西藏东南角的珞瑜地区,以血缘聚居,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地缘组织,加上高山、峡谷的阻隔,长期以来形成了众多彼此孤立的部落。他们讲着难学的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珞巴语言,大多数人懂藏语,极少数人也会一些汉语。他们过着刀耕火种、男猎女织、自给自足、互助互惠、平静欢乐的生活。他们信仰佛教,每个村都有一个寺庙供奉神龛。神龛上有两尊佛像浮雕和一个吉祥徽,供奉着青稞类的供品;神龛前竖着3根较粗的旗杆,挂着经幡。逢年过节,这里便是村民们聚集的地方。20世纪60年代末,珞巴人从山上搬到条件好一点的山下居住,盖起了仿藏式的木石结构的房子。房子相当坚实,宽敞明亮。家家房内的中桩上都挂着毛主席的画像,还挂着两束小麦和几条哈达。在他们的心目中,哈达代表着吉祥如意,小麦代表着五谷丰登,而毛主席永远在他们心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当时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人民的生活十分原始和落后,交通闭塞是一个重要原因。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入口处在派乡(现为派镇,位于西藏米林县),途经西藏林芝地区的米林、林芝、墨脱三县,其中米林县、林芝县的部分地区在川藏公路沿线,而米林县派乡的格嘎、直白、白马格雄等地和林芝县排龙乡的扎曲、门忠、巴玉等地没有一寸公路。特别是墨脱县,它是当时全国唯一一个不通公路的县。以上地区都是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核心地区,交通闭塞制约了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旅游及其他各方面的发展。以林芝县排龙乡为例,全乡共有8个行政村,764人,1997年人均年收入只有120元(大部分是狩猎的收入),全乡大部分地区基本保持着刀耕火种的原始落后状况。在这里,木犁耕水田,竹片刮杂草,骨棒搓玉米,石臼捣稻米。一群群衣衫褴褛的孩子拿着小竹弓练习射箭,成年后他们也要像父辈一样进山狩猎。国家为改变这一地区的落后状况,为了培养新一代有文化的门巴族、珞巴族和藏族同胞,在排龙乡政府所在地建立了一所小学,学生全部住校,国家免费提供食宿,免除一切学杂费。但仍有很多孩子辍学,原因是孩子从家到学校往返一次需要在家长的陪同下走三四天,有的甚至需要走七八天。

进入墨脱县就更为困难了。墨脱县在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下段,是我国的边境县,从政治和军事意义上来讲都非常重要。当时通往墨脱的路线有4条,每年只有在7~9月山口的冰雪融化后才能通行,而且所谓的路是只有行人与野兽能通过的羊肠小道。这4条路线分别是:1.从川藏线的波密翻越嘎隆拉山口经达木到墨脱;2.从米林县的派乡翻越多雄拉山经背崩到墨脱;3.从林芝县的排龙乡经扎曲翻越巴玉到墨脱;4.从川藏线的古乡翻越嘎隆拉山口经加热萨到墨脱。通往墨脱的这4条路,实际上都是不能称其为路的路,每一条都是人们靠脚踩手抓走出的路,每一条都是充满艰险、困难重重的路。墨脱,藏语意为鲜花盛开的坝子。它风景秀美,是西藏的“西双版纳”,犹如人间仙境;民风淳朴,是神秘的处女地;生态系统多样,是独一无二的天然动植物博物馆;化石标本丰富,是洪荒时代遗留下来的活化石。

千百年来,雅鲁藏布大峡谷就像一位蒙着美丽面纱的少女,深藏在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它企盼着与人类的交流与合作。

发现和论证世界第一大峡谷

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以峻美、粗犷闻名于世,多年来被世人尊称为世界第一大峡谷。而雅鲁藏布大峡谷由于深藏在喜马拉雅山的密林中,一直无人知晓。

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中外许多科学工作者和探险者为揭开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秘面纱,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探索;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1994年走进了地球上最后的秘境。

19世纪中叶,当时的英国殖民者开始对亚洲国家进行掠夺,相继占领了印度,控制了锡金(现为印度的一个邦)、不丹和尼泊尔等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的国家,对我国的西藏地区也虎视眈眈,并多次提出领土要求。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英国人以印度为据点,多次派人到我国西藏(包括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搜集资料,这在许多著作中都有详细的记载。目前,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植物标本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从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获得的。19世纪中叶,A.K.克旦纳斯、F.K.沃德、F.M.贝利等科学工作者和探险者进入了大峡谷地区。

20世纪50年代,国内也有一些人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当时去的主要有两部分人:一是派往墨脱县的干部,二是派往墨脱县的解放军。他们中的部分人在离开后写了一些回忆性的文章,我对藏东南地区(包括墨脱县)的初步了解就始于这些文章。进入80年代后,更多的人民解放军、干部、作家、新闻工作者及旅游爱好者都到过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他们以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表达方式,向世人展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独特的民俗风情及他们自身刻骨铭心的感受。因此,不论是国外的科研工作者、探险者,还是到过大峡谷地区的解放军和干部群众及生活在大峡谷地区的人民,都对中国的科研工作者了解和研究雅鲁藏布大峡谷直到最后论证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世界地位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探索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1973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考队派出峡谷水利资源考察队,科研人员有杨逸畴、何希武、章铭陶、关志华、郑锡澜、鲍世恒等。这支科考队考察了西让—背崩—墨脱—加热萨—甘登—八玉—扎曲—通麦的峡谷河段,这也是有史以来中国的科研工作者第一次对雅鲁藏布大峡谷进行深入考察。

1974—1975年,以孙鸿烈为首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考队的生物、地学专业人员,先后深入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的墨脱县进行考察,杨逸畴是科考队的主要成员。这是中国科研工作者第二次对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进行科学考察。

上述两次大规模的科学考察获取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完成了对大峡谷地区资源环境综合考察的任务。但必须说明,对于从白马格雄经西兴拉、扎曲到甘登近百千米的大峡谷核心河段,由于条件极其恶劣,未作沿江考察,留下了科学研究的空白。

1982—1984年,中国科学院登山科考队以刘东生为队长,杨逸畴、高登义、王振环为副队长,配合国家登山队攀登南迦巴瓦峰。他们又先后4次考察了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共有百余人参加,涉及26个专业。这4次科学考察由于相同的原因也没有进入大峡谷核心河段的无人区。

这十几年间,只有杨逸畴教授一人全部参加了上述所有的对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的综合科学考察,并发表了多篇关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论文和专著。

杨逸畴,1935年生于江苏武进,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后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对青藏高原的研究工作和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探险考察。杨逸畴曾任南迦巴瓦峰登山探险科考队副队长和雅鲁藏布大峡谷科考队副队长,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陈嘉庚地球科学奖和中国科学院科学进步特等奖,出版了《西藏秘境》《南迦巴瓦峰自然地理》《神奇的雅鲁藏布大峡谷》等多部专著。除了学术论文及研究报告,他还写了不少科普文章来介绍和宣传大峡谷。他在文章中多次提到雅鲁藏布大峡谷可能是世界上最深、最大、最险的峡谷,也曾产生过把它与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做对比研究的想法。但当时他错误地认为谁是第一好像不是科研工作者的事,就这样阴差阳错,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在这十几年中,他还是心系大峡谷、情系大峡谷。他曾对我说过一句让我终生难忘的话:“我一生都在研究大峡谷,现在年龄越来越大了,我希望在死后能把我的骨灰撒在雅鲁藏布大峡谷中。”杨逸畴一直把雅鲁藏布大峡谷视为自己的生命。

1994年年初,杨逸畴教授和李渤生教授应邀去台湾省访问与考察。在台湾大学的学术交流会上以及在接受台湾新闻媒体的采访中,杨逸畴所讲的主要是青藏高原和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研究成果,这引起了有关方面的广泛注意和强烈反响,当地报纸曾大力宣传。台湾的地学专家对雅鲁藏布大峡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指出美国的地学界也对雅鲁藏布大峡谷感兴趣,同时他们希望杨逸畴把自己多年来实地考察研究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成果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进行比较研究,看看谁是世界第一大峡谷。他们认为,科学上的发现永远要争世界第一!同行的话对杨逸畴的启发很大。回京后,杨逸畴与几个长期从事雅鲁藏布大峡谷考察的朋友高登义、李渤生、张继民(新华社高级记者)、杜泽泉(《人民画报》高级摄影记者)等聚会。在聚会上,杨逸畴谈了雅鲁藏布大峡谷可能是世界第一大峡谷及台湾同行给他的启发。张继民以科技记者的敏感性指出:这件事很重要,科学上的发现不是个人的事,是代表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大事,是要力争的,并表示希望杨逸畴尽快论证。

此后的3月下旬至4月底,一个多月的时间,杨逸畴翻箱倒柜找出以前多次进入大峡谷的原始资料,以及科罗拉多大峡谷和秘鲁科尔卡大峡谷的资料,同时找来这些地区的1∶50000及1∶100000地形图、卫星图像等资料,把自己关在斗室内进行整理、测量、统计、对比和分析。

杨逸畴认为,科学论证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世界之最,主要是根据实际资料进行综合性的科学论证和比较。其中,峡谷的长度、深度、宽度及峡谷中河流的流速、流量等都有具体数据,比较直观,有很好的可对比性,因此,这些成为他研究世界第一大峡谷的重要比对指标。

杨逸畴当时的论证方法如下。

1.确定什么是峡谷。地理上关于峡谷的定义比较笼统,并不严谨。《辞海》上说:峡谷就是两侧为高地而中间低下去的地方,一般由河流切割而成,呈“V”字形,且“峡”还多用于地名。因此,杨逸畴把峡谷定位为由河流侵蚀切割所造成的“V”字形地区。它的深度远远超过河床的宽度,而且在定义其“大”时要强调它“V”字形峡谷坡面的连续性和纵向上的连贯性。

2.确定峡谷的边界条件。既然峡谷的定义是两侧高地中的“V”字形凹下去的地方,就以谷地两侧靠得最近的分水岭为边界,计算它与下方谷底河床水面线之间的相对高度差,并将其作为峡谷深度。具体到雅鲁藏布大峡谷及其马蹄形拐弯地区,它的南侧由以南迦巴瓦峰(7787米)为首的喜马拉雅山东段为分水岭;北侧由以加拉白垒峰(7257米)为首的念青唐古拉山东段为分水岭;东侧由以里勒峰(6050米)为首的冈日嘎布山为分水岭。

3.具体测量计算。利用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最大比例为1∶50000的地形图,在其上勾画出上面所说的大峡谷周侧的山地分水线。从地形图上查阅和测量大峡谷河床的海拔高程,特别要查出自己多次深入峡谷丈量和用气压高度一步一个脚印地测量得到的高程数据,按一定的密度和考察中得知的地理特征河段,在垂直于河道的方向上切横剖面,得到一个“V”字形的峡谷剖面。计算它们的相对高度,并进行平均数和特征极值的统计,从而得到峡谷最大深度、平均深度和连续“V”字形峡谷的长度数值。用这种方法得出:雅鲁藏布大峡谷在南迦巴瓦峰与加拉白垒峰之间最深达到6009米,峡谷从入口经白马格雄、西兴拉、扎曲到甘登、加热萨、墨脱为峡谷的核心河段,平均深度也都在5000米左右;峡谷最深处“V”字形剖面上方南迦巴瓦峰到加拉白垒峰之间的直线距离为25千米,峡谷河床的宽度为200米,最窄处在大拐弯的扎曲,宽度为78米;实测江水流速最大达到16米/秒,连续的峡谷全长达504.6千米,峡谷的平均流量在4000米3/秒左右。1998年10月,杨逸畴再次参加了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科学探险考察。他与国家测绘局(后改为“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现被划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的科研人员釆用高精度的测量设备——双频精码GPS接收机、两秒级经纬仪和适用于丛林作业的GPS导航仪,再次对大峡谷进行了测量,最后得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长度为504.6千米,极值深度为6009米。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的长度为446千米,极值深度为2133米。秘鲁科尔卡大峡谷的长度为90千米,极值深度为3200米。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雅鲁藏布大峡谷比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和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都更深更长,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为了让数据和方法更加准确,杨逸畴针对大峡谷的世界之最,专门请教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遥感地理学家陈述彭教授。陈先生告诉他,一定要做全面的科学分析,从综合角度来论证大峡谷之“大”,并做出三维空间的遥感立体图和全部格网式数字地形模型,用事实说话,让人们认识到世界第一大峡谷非雅鲁藏布大峡谷莫属。至于他人对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的种种猜疑和诋毁,可以暂时不去管它,任人评说吧!任何新生事物都要耐心等待人们慢慢接受。陈先生的一席话对杨逸畴的启发很大。

杨逸畴在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之后,考虑到论证和发现世界第一大峡谷应该是整整一代青藏高原科学家科学考察的集体成果,他只是做了他应该做的工作,为此在最后的成果署名上,又加上了长期在这一地区考察的大气学家高登义教授和生物学家李渤生教授。1994年4月17日,在刘东生院士的指导下,在新华社高级记者张继民的积极推动下,杨逸畴、高登义、李渤生发表了论证结果: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深度超过世界公认的最深峡谷秘鲁科尔卡大峡谷,峡谷的长度超过世界公认的最长峡谷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最深最长的峡谷。张继民同志将这一最新论证成果通过新华社向世界做了报道。

1997年12月,杨逸畴、高登义、李渤生、张文敬、关志华等人根据多年在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的考察,联合撰写了《神奇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一书。该书由海燕出版社出版,是第一部全面反映世界最大峡谷情况的科学专著。从此,在世界版图上,雅鲁藏布大峡谷与珠穆朗玛峰一样为世人瞩目。

杨逸畴等人在论证了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最深最长的峡谷后,一些人提出了质疑,认为他们也是大峡谷的发现者,特别是一些到过大峡谷的人。

何谓发现?《辞海》中的解释为:本已存在的事物,经探索、研究而被揭示。发现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用脑思索、推理、分析,最终揭示客观规律;另一种是用眼睛看。如果杨逸畴等人仅仅把雅鲁藏布大峡谷看成一个峡谷,那他们确实不是第一发现者。在他们之前有许许多多到过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人早于他们看见了大峡谷,特别是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峡谷地区的门巴族、珞巴族及藏族同胞。但是,杨逸畴等几位科学家不仅多次看到雅鲁藏布大峡谷,同时对雅鲁藏布大峡谷多年的考察资料和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在与世界上公认的最深最长的大峡谷进行比对、论证后,首次提出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最大的峡谷”,这才能称为科学上的发现。

雅鲁藏布大峡谷命名

在向世界公布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最大的峡谷后,我和杨逸畴开始筹备人类首次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探险考察。在准备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很多材料对大峡谷的叫法不统一,如:雅鲁藏布江马蹄形大拐弯、大拐弯峡谷、雅鲁藏布江峡谷、雅鲁藏布峡、雅鲁藏布江下游大拐弯峡谷、林芝大峡谷、墨脱大峡谷、西藏大峡谷。国外也有“南迦巴瓦大峡谷”等20多种叫法。特别是1995年冬季,河南洛阳的一支漂流队的负责人给了我一份雅鲁藏布江漂流探险考察计划,上面把大峡谷地区称为“底杭峡”。后来我找到1991年出版的全国分省地图,这张地图也把这个地区称为“底杭峡”。“底杭峡”这个名称从何而来?带着这个问题我请教了外交部亚洲司的相关负责人。外交部的答复是该名称来源于《辞海》,我又与上海辞书出版社联系,答复是编撰这一词条的同志已经退休。我又与原国家测绘局地名研究所负责青藏地区地名的高级工程师武振华联系,他也对这一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们商定分头查找。

“底杭峡”的问题使我想到了珠穆朗玛峰的定名。海拔8844.43米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位于我国和尼泊尔的边境,是喜马拉雅山的主峰。珠穆朗玛为藏语“女神第三”的音译。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编绘的《皇舆全览图》中称此峰为“朱母朗马阿林”,并精确地标出了此峰的位置。1858年,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测量局擅自以该局前局长英国人埃菲尔士的姓氏命名此峰。为了更正被颠倒的历史,1952年中国政府将此峰正名为珠穆朗玛峰。

历史有时就是惊人地相似,我想“底杭峡”这个名称可能与珠穆朗玛峰的事件如出一辙。

为了搞清“底杭峡”名称的来源,我与武振华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现已查明汉语文字图书中最早对这一地区的提法是:1959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徐近之先生编撰的《青藏自然地理资料》一书中称这段峡谷为“底项大峡谷”。随后,1979年出版的《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中有“底杭峡”词条。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1992年我国出版的各种版本的汉语地图册大都把这一峡谷标为“底杭峡”。

在外文资料中,西班牙文版的《阿吉拉尔大图集》和英文版的《哥伦比亚地名大词典》把雅鲁藏布江下游段标注为“Dihag”。这个词从何而来?我们认为它源于1929年英国人F.K.沃德绘制的一张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顶端(也就是现在的扎曲)以下近南北走向至墨脱河段的地图,他把这一段标注为“底杭峡”。在我国的地图上把雅鲁藏布江下游段标注为“底杭峡”是一个“洋为中用”的历史错误。

1998年4月,在进行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探险考察预察时,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向民政部汇报了大峡谷的命名问题。民政部把大峡谷的命名作为一个任务交给了科考队。科考队在大峡谷地区征求了很多老乡及有关部门的意见,都认为用“雅鲁藏布大峡谷”来命名为好,因为雅鲁藏布江在中国家喻户晓,在世界上也有很高的知名度,大峡谷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预察回来后,科考队为此专门写了一个考察报告给民政部。民政部同时也请西藏自治区政府提出相关意见。西藏民政厅与林芝地区(现为林芝市)的三县领导开会讨论后,提出的意见与科考队的想法完全一致。

1998年8月19日,民政部全国地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持召开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命名学术研讨会”,各界专家学者30多人参加了会议,10多人宣读论文,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峡谷的命名进行了科学论证。全国地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集中了各方面的意见上报国务院。

正如参加会议的同志所讲,为一个地名专门召开这样大规模的专家讨论会,在中国地名界没有先例,这说明我国政府对世界第一大峡谷命名的重视和慎重。

1998年10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将大峡谷定名为“雅鲁藏布大峡谷”,其罗马字母拼写为“Yarlung Zangbo Daxiagu”。雅鲁藏布大峡谷将作为中国人民的珍贵财富和世界人民的共同遗产而为世人铭记。

相关图书

又见芳华:我们眼中的中国植物
又见芳华:我们眼中的中国植物
花朵传奇:大航海时代的植物图谱
花朵传奇:大航海时代的植物图谱
树木简史
树木简史
手绘海洋动物(修订版)
手绘海洋动物(修订版)
名家自然故事
名家自然故事
你不可不知的古生物奥秘
你不可不知的古生物奥秘

相关文章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