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口才 这样学

978-7-115-60054-7
作者: 陶辞
译者:
编辑: 贾鸿飞

图书目录:

详情

学会说话和沟通,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本书内容围绕说话与沟通的逻辑、意识和方法展开,详细讲解了说话与沟通的所需要的知识与技巧。全书共5章,分别介绍了如何赞美他人、如何正确地拒绝、如何把握沟通时的分寸、如何控制沟通的节奏,以及如何表达自己的意见。 书中没有关于理论知识的赘述,而是通过对方法与例子的讲解,告诉读者如何正确地说话与沟通,如何化解沟通中的困境等,从而把自己的想法、建议等真实而巧妙传递给目标受众。

图书摘要

版权信息

书名:好口才 这样学

ISBN:978-7-115-60054-7

本书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发行数字版。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您购买的人民邮电出版社电子书仅供您个人使用,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和传播本书内容。

我们愿意相信读者具有这样的良知和觉悟,与我们共同保护知识产权。

如果购买者有侵权行为,我们可能对该用户实施包括但不限于关闭该帐号等维权措施,并可能追究法律责任。

著    陶 辞

责任编辑 贾鸿飞

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丰台区成寿寺路11号

邮编 100164  电子邮件 315@ptpress.com.cn

网址 http://www.ptpress.com.cn

读者服务热线:(010)81055410

反盗版热线:(010)81055315

内 容 提 要

说话和沟通,可以说是每个人的必修课。无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拥有好口才都能让人更上一层楼。

本书共五章,分别介绍了如何赞美他人、如何正确地拒绝、如何把握沟通时的分寸、如何控制沟通的节奏,以及如何说服他人。本书告诉读者如何通过简单实用的方法好好说话和高效沟通,从而把自己的想法、建议等真实而巧妙地传递给受众。

本书适合广大想提升说话水平、丰富沟通技巧的读者阅读,也适合相关的培训机构作为教材使用。

自  序

会说话有两个作用,一个是锦上添花,另一个是雪中送炭。良言一句三冬暖,会说话不仅可以温暖人心,还可以让陷入僵局的事情峰回路转。

很多人因不会说话而吃过亏,不经意间得罪人,给自己增加了很多麻烦。有些人因为不会说话,丢了工作,事业发展受阻;有些人因为不会说话,一份原本好好的感情,成为过眼云烟;有些人因为不会说话,每天为糟糕的人际关系所扰;有些人因为不会说话,工作中的项目推进经常受阻。

会说话这件事,越是有阅历的人,往往越认可它的重要性。比如在职场上,如果你有硬实力,再拥有“好口才”这种软实力,你的工作效果就会大幅提升,事业发展也会更顺利。因为口才是一种通用能力,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需要沟通和交流,需要跟人打交道。口才好不仅可以“润滑”人际关系,减少不必要的精力消耗,还可以提升工作效率。在生活中也是一样,口才好不仅可以帮助你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和家庭关系,还可以帮你广结善缘,提升幸福指数。

这也是我写本书的初衷:帮助更多人解决“会说话”的问题。因为我知道有太多人被如何说话的问题困扰,就像书中提及的很多新励成学员一样。选择他们的故事作为案例,是因为真实,而且很有代表性,你现在面对的问题也是他们曾经面对的,所以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很可能适合你。而且,很多问题虽然看似不同,但本质上是有共性的。

有些人害怕当众讲话尤其是演讲,还没上台呢,心脏就开始加速“突突”了;有些人一跟领导说话就紧张,手心冒汗;有些人不知该如何向心仪的人表白,结果错失了佳人。这些表象其实都指向一个根本问题——不敢说。

有些人想处理好婆媳关系和妯娌关系,但总是弄巧成拙;有些人和领导谈升职加薪,不仅无功而返,还给领导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有些人想和同事处好关系,却不知不觉就得罪了别人。这些表象都指向另一个问题——不会说。

正如下页图所示的那样,“会说”其实并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而是三个问题:能说、敢说和巧说。“能说”是意识的问题;“敢说”是心态的问题;“巧说”是技巧的问题。我们要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什么情况下要直说,什么情况下要委婉地说。

有了这个认识后,口才学习的思路就更清晰了。本书内容正是以此为内核展开。读完本书,你不仅可以掌握说话的方法,还能建立起良好的表达和沟通意识,让自己真正掌握说话的能力,尤其是五种最核心的能力:懂得欣赏他人,能够夸到点子上的赞美能力;敢于回绝和善于说“不”的拒绝能力;说话适度,把握分寸的能力;主动把控节奏的能力;通过说话对别人产生积极影响的说服能力。

因此本书每章都围绕一种核心能力,从意识、逻辑和方法三个角度进行阐述,这样可以让你透彻理解,而且可以马上就能运用相关的方法。选择这五种能力作为本书的核心内容,主要是因为大量的数据清楚地告诉我,这五种能力是平时最常用的,也是新励成学员们最想拥有和提升的。掌握了这五种能力,日常的绝大多数情况,你就都可以轻松应对了。而本书内容来源于新励成公司在演讲与口才培训行业深耕18年的经验,和超过15万名学员的切身经历。

多年来,新励成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培训经验,还建立了深厚扎实的理论体系。本书的写作就基于新励成研究院研发的“4P理论”。有理论的支撑,方法使用起来会得心应手,学到的知识也可以更好地内化。为了帮助你更好地内化和应用,本书还配有一门视频课。新励成一直以来的理念就是,学习的目的在于知识,但更在于行动。

只有行动起来,把内化的知识外化为行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才会发生真实的改变。拥有好口才后,你的社交成本会变低,不必要的精力消耗会减少,每天的心情会更愉悦,人际关系的质量会变高……这就是我们的初心:帮助更多的人解决“会说话”的问题,让更多的人拥有好口才,从而让工作和生活都越来越顺利。

本书虽然由我执笔,但创作它的不是我,而是“我们”,是18年来每位站在讲台上授课的老师,是每一位用心学习和交流的学员,还有制作视频课的导演、摄影师及后期制作的伙伴们。感谢每一个人。感谢人民邮电出版社给予指导的老师们,尤其是从始至终给我支持的李莎老师,非常感谢。

一位前辈曾对我说:“好口才,可以把人生的小幸运粘在一起,变成一个大幸福。”现在,我把这句话送给你,愿你拥有好口才,拥有美好的未来。

第一章 赞美,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一、四种好用的赞美方法

我的宝宝两岁多时,有个行为挺有意思,他吃饭时总会先给自己塞一口,然后张着嘴看着妈妈,等妈妈一说“ 太棒啦,宝贝”就立马摇头晃脑地开始嚼,可欢实了。他还特别喜欢挑红色的衣服穿,一听到我们说他帅,就开始手舞足蹈。在他的身上,我可以很直观地看到人天生喜欢被夸奖、被赞美。

你喜欢被别人赞美吗?很坦白地说,我喜欢。虽然我懂得赞美的原理,而且能直接拆解别人的语言结构,但别人夸我时我还是会开心。这是一种本能,我们喜欢被赞美,特别是真诚的赞美,哪怕你知道别人是带着目的的,你也能理性对待,但心底还是会有一丝波动和喜悦。无论是大人小孩还是男人女人,都需要赞美。赞美是别人认可你、欣赏你、尊敬你的一种表达,这种表达是我们与别人建立关系的非常好的方式。

我们需要别人的赞美,同样,别人也需要我们的赞美,人与人之间因为喜欢、认可、欣赏、尊敬而建立的关系才是良性的关系。我们要建立良性的关系,有个很简单却容易被忽略的真理——给别人需要的,别人就会给你需要的。这些需要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很多人的人际关系之所以紧张,是因为平时不能给予别人想要的,哪怕只是一句赞美。你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 每天,你会被别人赞美几次?”认真地想一想,这其实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关乎你的人际关系质量。换个角度,你再问自己一个问题:“ 每天,你会赞美别人几次?”这个问题的答案更为重要,它关乎你的幸福指数。如果你问我,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哪种沟通能力最为重要,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赞美。

赞美是性价比最高的沟通方式,一句恰到好处的赞美胜过千言万语。善于赞美别人的人不光能使别人开心,也会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如果你能真诚地赞美别人,你的语言可以像洒在身上的阳光一样温暖,那么别人从你美言善语中感受到的,是你的善良、坦诚、谦虚、阳光和自信。自信的人给予别人的赞美更令人喜欢,你想想是不是这样?你更喜欢自卑的人赞美你,还是自信的人赞美你呢?自信的人内心充满力量,当他赞美你时,你也会感受到这份力量。同样,如果你经常赞美别人,别人也会反馈给你更多的认可和赞美,你会因此越来越自信,内心的力量越来越足。

这部分内容我就介绍如何赞美。曾有很多学员问我:“ 老师,怎么夸人才能夸到点子上呢?”遇到这个问题,我一般都会反问:“ 你觉得,夸和赞美这两个词有没有什么区别?”能清楚回答这个问题的学员并不多,但大多数学员想清楚这个问题后,思路就打开了。赞美并不只是说一句话那么简单。为什么有些人赞美别人的时候,别人会觉得虚、假、别扭呢?因为赞美除了说出的那句话外,还涉及意识、心态、时机和表达技巧的问题。

有些人并不是不会夸人,并不是说不出赞美的话,而是心里别扭,明明对方是自己看不上的人或者没什么可夸的,为什么还要夸对方?这就是赞美的意识和心态问题。夸和赞美这两个概念的确是有区别的,关键在于:赞美,是表里如一的;夸,可能是表里如一的,也可能不是表里如一的。

赞美是什么?是对发自内心的肯定的一种表达。赞美是内外一致、表里如一的。你去景区旅游时,站在山顶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那种发自内心的感叹就是赞美。赞美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所以当你赞美别人时,别人会感受到你的真诚。

与赞美相比,夸可能是表里如一的,也可能不是表里如一的。夸,奢也、大也,本义指奢侈、张大,后引申为夸张、浮夸、赞美之意。夸字,上面一个“大”,下面一个“亏”,这个“亏”字能给我们什么启发呢?当你比较浮夸地表达一些事情时,内心多少会有点“虚”。当你刻意把别人说得“大”时,自己就会相对显得“小”,这时你就不是表里如一的,内心会有一种虚幻的落差感,这也是一种“亏”的感觉。为什么自信的人夸别人的时候会显得很真诚?因为自信就会无所谓这种虚幻的落差感,不会有什么“亏”的感觉,自然大大方方。

另外,赞美是个褒义词,而夸是个中性词。当表里如一时,夸和赞美是同一个意思;当表里不一时,夸就有“亏”的成分在,这种亏有时还体现为精力的消耗。因为夸别人时,是要组织语言、调动情绪和耗费精力的,这也是很多人不愿意夸别人的原因,觉得累。你从现在开始要有这样一种意识:无论别人是发自内心地赞美你,还是带着目的夸你,都请感谢他们。从情绪价值的角度看,别人耗费了能量来提高你的情绪感受,这就是一种付出。

同样,你也不必等到赞美的意愿特别强烈时才夸别人。作为一种沟通技巧,夸别人也是日常社交的行为,一样可以有很好的社交效果。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句话的道理是对的,也很真实。只是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可不可以再进一步,做到“ 信言亦美,美言亦信”呢?

只要你能够把握好赞美的意识和心态,使用好技巧,把握好时机,就可以做到“信言亦美,美言亦信”。无论是赞美别人还是夸别人,都要尽可能真诚,要恰到好处。下文中,我为你提炼了四种赞美方法,这是我在多年的教研教学中总结出的、学员反馈最为实用和高效的方法,把这些方法融入日常的沟通中,将对改善你的人际关系大有裨益。

1.细节中藏着天使

如何夸别人能夸到点子上呢?这是学习口才的学员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我在这部分要重点谈论的内容。怎么夸别人?很多人其实是没有思路的,也缺少一些基本的沟通意识,以为把话说出去了就算是夸完了,但实际上别人并没有什么感觉。怎么才能让别人对你的赞美有感觉呢?你首先要建立一种意识,在夸别人时,你可以选择两种倾向的语感:一种是相对模糊的表达,我称之为“泛泛之夸”;另一种是相对清晰的表达,我称之为“具体之夸”。

泛泛之夸是一种对于整体感觉的表达。比如你夸一个人很有气质,这个“气质”就是整体感觉。当使用泛泛之夸的时候,你的语言是相对笼统、感性的,这种情况下如果想让对方有感觉,你需要借用巴纳姆效应的原理。巴纳姆效应说的是,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含糊不清、含义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对方往往很容易接受,并认为这些描述的就是自己。比如,你说:“我感觉你人很善良,平时工作你都会为团队的伙伴着想,也很有担当,有时被人冤枉了也不怎么抱怨。”这种表达方式就是符合巴纳姆效应的泛泛之夸,人们听到别人这样夸自己,多数情况下会接受和认可。

具体之夸是一种对于局部或细节感觉的表达。比如你夸一个人好看,好看是整体感觉,五官精致是更进一步的表达,柳叶弯眉、樱桃小口就是更为精准的细节。与泛泛之夸相比,赞美细节更容易让别人有感觉,尤其是那些看得着、听得见、摸得到的细节,别人更容易理解、感知你夸的内容,感受也会更强烈些,而且你表达起来语言也好组织。比如你的同事刚完成一场演讲,你可以说:“你讲得真好。”你也可以说:“你台风真好,尤其是号召我们时以手指天的那个动作,有大将之风!”很明显,后一种表达给别人的感觉会更强烈,也更容易让人接受。这部分重点讲解如何通过细节进行赞美。

想一想平时的生活中你更容易因为什么而感动?细节,人们更容易因为细节而感动。一个不经意的举动,一个眼神,一句暖心的话,一件用心的伴手礼,都可以让人感动,细节中藏着天使。如果夸别人的时候,能够表达好细节,你的语言就会像天使一样给人力量。通过细节进行赞美时,你可以使用一个公式:具体之夸 = 细节 + 感受。使用这个公式的要点在于,你要对细节有所感受。

什么是细节?细节是可以感觉到的形状、大小、颜色、气味和变化等,但你的表达不能停留于此,而是要在描述细节的基础上再加一些感受。

什么是感受?感受的本质是一种影响。你为什么要赞美别人呢?你就是要用语言告诉对方:“你很好!你很重要!你对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所以,用细节赞美别人时,表达的关键是在描述细节的基础上加上感受。

早上在公司遇到同事时,你可以说:“我感觉你戴这种黑框的眼镜,真干练。”这句话就比你说“黑框眼镜真好看”或者“感觉你真干练”要更有感觉。要用好这个公式,还有一个关键就是你要留意细节。当你能够用心留意,抓取别人不容易抓取到的细节的时候,你的赞美就会比别人的赞美更有力量,而且这种力量是可以传递的。

在新励成有一条潜在的行为准则,这条准则在公司的规章制度里找不到,大家平时也不会提起,但都会照这条准则做。这条准则就是,只要有老师在讲课,你离场时就要先鞠一躬。为什么大家会这么做呢?就是因为一次赞美。很多年之前,不是所有人都这么做,只有个别老师会这么做。有一次,在我们的“当众讲话”大课上,有位听课的老师提前离场时,给授课老师鞠了一躬,然后倒退着离开教室,这个细节被来听课的一位嘉宾看到了。在课后的研讨会上,这位嘉宾高度赞扬了这一行为:“刚才那位老师背身鞠躬、退出场地,可见他有多尊重老师,我们都应该向他学习。”正是从这次表扬开始,我们教学团队内部就达成了共识,鼓励这种仪式感十足的行为,这一行为后来成了上文所说的潜在的行为准则。一次赞美,改变了一家公司的行为。

“细节+感受”这种方式可以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多加使用,着重细节的夸奖可以让对方有真切的感受,相对于那些泛泛的溢美之词,更能让人体会到你的真诚和用心。

知识

具体之夸 = 细节 + 感受

行动

每天完成最少一次具体之夸,夸不同的人,持续一个月。

2.曲线赞美要借力

上文介绍了通过细节赞美别人,这种方法的着力点是对方的感受。这部分内容介绍的方法焦点在自己身上,重点关注自己赞美时的感受。

曾有学员和我交流过一个问题,他说:“老师,我也知道沟通时先夸夸别人有利于沟通,但每次要夸别人时我还是会觉得特别扭。”这个问题其实很有代表性,很多人并不是不愿意赞美,而是不善于赞美,担心一开口就夸会不会显得很刻意,会不会让对方觉得自己很冒失。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担心,你用一种方法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将赞美说出口,而且自己也不会那么纠结,这种方法就是“曲线赞美”。

曲线赞美是一种借力赞美,借助人、事、物来赞美别人。你可以借他人之口来赞美对方,可以通过某件事情来赞美对方,也可以通过某个物件来赞美对方。曲线赞美相对委婉和含蓄一点,是在沟通开始时比较好的预热方式。

我们公司的企业内训部有位何经理,人缘很好,业务能力也很强。有一次和他去一家企业拜访客户,路上我问他和对方熟不熟。他说第一次见,之前该客户咨询过几次我们的课程,这次特地去拜访一下。到了目的地,客户的助理先接待了我们,何经理询问助理是否可以随便看看,得到许可后,他就开始在客户的办公室转。很多人第一次拜访客户多少会有点拘谨,但他完全没有,好像在自己办公室一样。等客户到了办公室,何经理的第一句话是:“张总,桌子上那本《百年孤独》是您的书吗?”张总点头,并示意大家坐下聊。我们一起看看何经理接下来的沟通方式,是否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他说:“张总,今天来拜访您,本来是想看看您这边的需求,也跟您介绍下我们的产品,但我发现我遇到了一位让我尊敬的人。”当时我和张总的耳朵都竖起来了。何经理又说:“我拜访企业家,他们的桌子上放的一般是经管类的书,而您桌上则是《时间简史》和《百年孤独》这种书,还有几本哲学书。在我看来,这些书只有思想深刻、精神层次高的人才会喜欢看。”后面的谈话很自然地沿着《百年孤独》和对马尔克斯的看法展开了,当天的拜访也如期顺利完成。我当时的直观感受是他们这哪是第一次见面啊,看起来更像是老友叙旧,整个沟通的过程非常顺利,双方也非常开心。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于沟通而言也一样,曲线赞美就是一种好的开始方式。何经理通过一本书完成了对张总的赞美,也让后面的沟通变得顺畅。

掌握了曲线赞美,就不必再为怎么开口的问题而纠结了。当你再纠结时,你就告诉自己:“我可以用曲线赞美。”曲线赞美的作用决定它可以在一些不便于直接夸奖的场景中使用,比如两个人不太熟的时候,面对异性长辈的时候,不专业的人面对专业的人的时候。两个人不太熟时直接夸对方会显得是在刻意恭维,容易引起反感。面对异性长辈的时候,直接赞美可能会有失礼节。不专业的人直接夸奖专业的人,会有一种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感觉,会让对方感到被冒犯。面对这些情况时,使用曲线赞美就比较合适:面对不熟的人时,可以借物夸人;面对异性长辈的时候,可以借他人之口夸人,借用另一位长辈或者晚辈的话来夸;不专业的人面对专业的人时,可以借事夸人,因为事情做得好,所以做事的人就更好。曲线赞美如下图所示。

中间借力的内容不是重点,重点是要用所借之人、事、物托起对方,你的语言不要停留在借力的内容上,而要转向衬托对方的好。

在使用曲线赞美的时候,还要注意一个问题,一个很多人会出现的问题:把握不好赞美和评价的火候。明明是在夸别人,结果别人感受到的却是评价,一旦让别人感觉你在点评他,那赞美就变味了。这种情况时常出现在不专业的人面对专业的人的时候。

有一次公司和一位广州很有名的摄影师约好拍我们的讲师团队职业照。拍摄场地有很多约好了等着拍摄的人,有位客人沟通的意识很好,一边翻看摄影师的作品一边说:“你的摄影技术挺好啊,照片水准挺高。”我猜这位客人的本意是想夸一下摄影师,但她的表情和语气所透露出来的那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让人觉得她是在点评摄影师的作品。摄影师很礼貌,点头示意了一下,但微表情还是透露出了一丝反感。快到我们时,一位老师走到摄影师身边说:“我们有位陈老师,总说您不仅人长得帅,拍出来的片子也大气、有质感。我今天在现场看到您的作品,太有感觉了!一会儿拍片给老师添麻烦了!”摄影师听完说:“谢谢,你准备一下吧。”能明显感觉到的是,拍摄时摄影师对这位老师更有耐心。这位老师用的赞美方法就是曲线赞美,既借了陈老师之口,也借了现场的作品。如果直接夸对方的审美和技术,可能会把握不好语感,给人一种评判而非赞美的感觉,使用曲线赞美,度就更好把握一些。

在我们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维护婆媳关系也非常适合用曲线赞美。如果你是位男士,我给你的建议是,平时多在婆婆面前说媳妇夸她了,也多在媳妇面前说婆婆夸她了,一直这么做,你的家庭关系就会越来越好。这种沟通平时要多进行,不必很刻意,但效果会很好。

其实,曲线赞美适用于大多数沟通场景,而且有时候对方的性格让你不得不使用曲线赞美。有些人比较含蓄内敛,你当面直接夸奖,他还磨不开面子,过于直白地夸奖效果并不一定好。曲线赞美还有一个好处,当你借他人之口赞美的时候,因为有第三人信息的介入,被你赞美的体验会变“厚”,赞美的可信度也会提升。除此之外,你还能通过这种方式让对方和第三人建立更深的连接。在平时的人际交往中,多做一些积口德的事情,要相信“爱出者爱返”。希望你看完这部分内容,未来多使用曲线赞美。

知识

曲线赞美要借“人、事、物”来衬托对方(参考曲线赞美图)。

行动

每天完成最少一次曲线赞美,观察关系质量的变化,持续一个月。

3.夸夸镜子里的人

几年前给一个女装品牌做企业文化咨询,到门店和员工交流时,有位大区“销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次服务客人,她都会和客人在镜子前有说有笑。我问她都和客人聊什么。她说:“我主要就是夸夸客人呗,夸她们好看,还有穿搭展现出的优点,而且我会站在客人的角度和她们一起欣赏这些优点。”我在旁边观察时,发现她和其他销售给人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别的销售给客人的感觉是在销售,而她给人的感觉是她好像是和客人一起来的朋友。这就是关键。她无疑是个沟通高手,她和客人沟通时有个细节,那就是她不会在客人的对面进行夸奖,而是和客人站在一起,从同一视角看向镜子时才会夸奖,这样夸客人比站在客人的对面夸显得更加真诚而自然。沟通时用的不光有文字语言,还有情绪语言和肢体语言,这些都很重要。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位“销冠”夸奖客人的细节,暗合了同理心沟通和镜子效应,所以她的沟通效果非常好。当你和对方站在一起,从同一个视角欣赏时,对方下意识会觉得你是站在同样的立场和视角去看问题的,这时你所说的也就更容易被对方接受。这种感觉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同理心沟通。同理心沟通的关键是能从对方的立场和视角出发来看问题。更重要的是,这种沟通方式也符合镜子效应的机理。当你夸镜子里的人时,使用的是一种曲线赞美,借着镜子中的镜像夸照镜子的人。正如去朋友的画展,你夸的不是画,而是作画的人。

那什么是镜子效应呢?“销冠”所用的方式利用了狭义的镜子效应。狭义的镜子效应,是指当你照镜子时,镜子会对你的状态进行直观的呈现。除了狭义的镜子效应,还有广义的镜子效应,后者所说的“镜子”指一切对你的状态有反应的人、事、物,你可以通过其反观自己的存在。《旧唐书·魏徵传》中唐太宗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话既提到了狭义的镜子效应,又提到了广义的镜子效应。现在我把镜子效应的内涵拆分为三点。

第一,人对自己的判断,不完全自信和确定,需要“镜子”。

第二,照镜子可以帮助人通过比对外在反观自己。

第三,反观自己可以帮助修正内在,继而影响外在。

日常赞美使用更多的还是广义的镜子效应,可以借物、借事、借人。如果我们单看“以人为镜”,镜子效应在人际关系方面也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正因为人都是不完美的,每个人对自己的判断都可能出现偏差,人与人之间才存在相互支持和影响的空间,也就有了通过沟通来影响彼此的可能。当你处在人生低谷时,可能会暂时失去自信和勇气,可能被眼前的情况所蒙蔽,也可能轻易地就否定自己,这时家人和朋友给你的鼓励和赞美,就是你的镜子,可以让你看清自己,重拾自信。我有个朋友,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在和我们分享育儿之道的时候,就常常分享如何用镜子效应进行亲子沟通。她总是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然后再站在妈妈的角度给予孩子教导,我觉得她特别有智慧。

那如何使用好镜子效应呢?可以用逆向思维来考虑这个问题。很多人每天都会照镜子,这个过程是人找镜子照。如果反过来想呢?是否可以让镜子自动找人呢?你是不是可以每天把自己当作镜子给别人照一下呢?你作为镜子反射真诚的赞美,别人也会因为你的认可和赞美而受到鼓舞。当你用镜子效应赞美的时候,选择语言并不难,难点在于你是否能够转换一下表达的角度,让对方能够感受到你是从他的角度出发的。这种感觉非常重要,对方有这种感觉后,你说的话他才会听,才会照照你给他的“镜子”。你要通过镜子衬托出对方的好。你每天都可以把自己当作镜子,然后夸夸照镜子的人。思路转变后,你就可以使用好镜子效应了。

之前有位广州番禺的学员,每次上课都是第一个到学训中心,自己先在讲台上练习,我们的老师很感动,鼓励他:“在我的印象里,你是最认真、努力的,现在我发现你不仅认真、努力,还最能坚持,为你的状态点赞。”因为老师的鼓励,这位学员不仅和其他学员打成一片,建立了很好的交际圈子,而且演讲水平也突飞猛进。老师的鼓励正是利用了镜子效应,“照镜子”对比,说出来的感觉就是“你比好的更好”,用这样的赞美方式是很容易夸到别人心里的。

使用镜子效应赞美,有个细节要注意:要用好的对比好的,而不能用不好的来对比。比如你夸一位女生好看,你可以对她说:“咱们这层楼有好几个女生真好看,但是一看到你,我就忘了她们了。”如果你说:“咱们这层楼的女生真难看啊,还是你好看。”是不是感觉怪怪的?用好的对比好的,这种赞美的感觉是上楼梯的感觉,一阶更比一阶高。如果用不好的对比好的,感觉就不是赞美了,而只是对比。

镜子效应如果用好了,对你日常的沟通大有裨益。它不仅可以帮助你调整赞美角度,还可以帮助你调整心理状态。如果你照镜子的时候,看到自己的头发乱了,你会怎么做?拨弄一下自己的头发,还是去收拾镜子里那个人的头发?这个问题听起来有些荒唐,谁会去收拾镜子里的头发啊!可如果把“镜子”换成“别人对你的态度”呢?当别人对你的态度不好时,你是进行自检,还是盯着别人对你的态度?

知识

和对方一起照镜子,再通过镜子转换语言表达的角度来赞美对方。

行动

每天完成最少一次转换角度的赞美,同时体验和对方沟通时双方的位置关系怎么处理可以更好地拉近关系,持续一个月。

4.给粉色花盆浇浇水

一个年近40岁、长着络腮胡子、体重200斤的壮汉,坐在你对面抽泣,请问你有过这种体验吗?我有过。在征得了他本人的同意后,我现在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他是一位上过我的课的学员,在课堂上,他的言行都是正常的,但他有个隐秘的爱好——插花。你能想象到这个画面吗?一个彪形大汉,掐着兰花指摆弄一束束花。他其实打小就喜欢摆弄花花草草,是那种骨子里带着的喜欢,但在他的回忆里满是周围人的白眼和嘲笑,还有父母严厉的批评:“一个男的弄这些干什么,丢人不!”结婚后,他开始对插花情有独钟。他尝试性地向妻子表露过一次,结果遭到了一顿挖苦,从此陷入了自我怀疑之中,也不再跟周围的人吐露这些心事。

当他第一次给我展示他的爱好和作品时,说实话那一刻我也是有些诧异的,但他的插花的确好看,我当时就赞美了他。赞美是有力量的,他哭了,哭得很委屈、很伤心,面对一个哭泣的彪形大汉,我也是手足无措的,只能默默地陪着。他一边哽咽一边说:“老师,谢谢你!”其实看到他的作品时,我并不是特意鼓励他,只是单纯地因为好看而赞美了一番,但对于他来说,长时间的压抑,让他心里的那个花盆早已干涸,而真诚的赞美润泽了它。

很久之后,我收到了一个包裹,里面装着一个粉色的小花盆,上面刻着一行字:“这是我的获奖作品,它属于你。”现在这个粉色的小花盆,还在我家阳台摆着,和一众瓦色的花盆在一起,突兀而美丽。

为什么一句赞美会对学员有这么强烈的影响呢?并不是我的语言多有力量,而是因为心理补偿机制起了作用。我们是群体动物,并不是一个人孤零零地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需要关心、照顾、认可、尊重和赞美,这是我们的共性。但我们每个人又有自己的个性,只是有时别人无法理解你的个性,就会产生偏见。如果这种偏见可以消除,心理未被满足的那部分需求就得到了补偿,但如果这种偏见无法消除,粉色的小花盆就会干涸。其实,我们的内心都有一个“粉色的小花盆”,需要别人浇浇水。那什么是心理补偿机制呢?

心理补偿机制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会对自己产生认知,认识到自己的短处和缺陷时会产生自卑感。同时,认知会存在偏差,认知偏差会带来心理的落差。面对自卑感和心理落差,为得到补偿,人就会主动发展自己的长处或寻求别人的认同和安慰,以获得心理适应。

为了更方便地在沟通中应用心理补偿机制,可以把心理补偿机制分为两种:一种是有预期的心理补偿,另一种是没有预期的心理补偿。当你的女朋友问你“这件衣服好看吗”时,她对你的回答是有预期的,符合或者超出这个预期就会给她带来正面的情绪。当你的领导问你“你觉得这个方案怎么样,给点建议吧”时,他对你的回复也是有预期的,很有可能他只想让你再确认一下他的方案是可行的。这两种情况都是有预期的心理补偿。

还有一种是没有预期的心理补偿,不过它不是真的没有预期,而是这种需求是隐性的、潜在的。比如送我粉色花盆的学员,他想获得接纳和认可,但一直求而不得,他跟我聊天也没有期待我会怎样,但我突如其来的赞美让他心里的潜在需求被激发,并得到了补偿。在社会中,每个人都可能面对不被接纳和认可的情况,因为人对某个群体或某类事物会有刻板印象,比如说到程序员的头发,你会想到什么?我们不喜欢“地域黑”和“身份黑”,不喜欢别人对我们妄加评判,正是因为这种刻板印象的存在。我们喜欢别人打破刻板印象后对我们产生的真实的认知:我是一位程序员,但我一样作息规律、脊椎健康、头发浓密。当你在夸一位程序员时,你可以说:“你技术真好!”你也可以说:“你怎么衣品和技术都这么好!”每个人都可能因被误解而委屈,同时每个人的内心也都有柔软的地方。所以,在平时把心理补偿机制融入你的赞美,你的赞美就可以夸到对方的心坎里。

别人眼中的你和真实的你,永远不可能完全一样,偏见会一直存在。《傲慢与偏见》中有一句话:“爱是摈弃傲慢与偏见后的曙光。”我想说,是赞美让人们感受到了曙光的温暖,是赞美将爱传递。

知识

人不是完美的,心理补偿机制在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体现。

行动

爱是摈弃傲慢与偏见后的曙光,用你真诚的赞美让别人开心起来,持续做,观察别人对你的态度和与你关系质量的转变。

二、选好时机,赞美才更有效果

你有过这种感觉吗?有人夸你,但是你却很不自在,你知道对方想夸你,但是你感受不到真诚,你感受到的是对方在很刻意、很努力地夸你,这种感觉真的太糟糕了。有时你明明夸了对方,也很真诚,但为什么对方就没反应或感觉不舒服呢?原因之一很可能是时机不对。

赞美的目的,在于对方的正向反馈,对方会因为你的赞美而心情愉悦、受到激励、感到欣慰、变得开心、精神振奋、更认可你等,这些都是正向的反馈。有正向反馈的赞美才是有效果的赞美。要想赞美有效果,要把握好两个关键:一个是上文说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另一个就是时机。

另外,除了自己的状态、情绪和表达方式要合适之外,还要看沟通时所处的环境及对方的状态和情绪。有些赞美要直截了当,有些需要委婉含蓄,有些赞美适合当时就说,有些可能缓缓以后说更有力量。时机把握得好,赞美就会事半功倍。

1.小红花,要及时赞美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如果班上谁考了第一,老师就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给他戴上一朵小红花。我很幸运,三年级时戴过一回,而且那回的情况很特别。平时同学们戴的都是红色的纸花,但那次可能是没库存了,老师灵机一动,去操场边给我摘了一朵鲜花。我现在还记得那花的香味,第一名的香味。

那天戴上小红花后,我上课背挺得特别直。放学铃刚响,我就一个箭步蹿出教室,一口气跑到我妈的办公室,满头大汗、喘着粗气说:“妈,我考了第一!”原本期待着妈妈特高兴地说“儿子真棒”,结果妈妈坐在那儿,只是淡淡地说了句“好,坐那边休息一会儿吧”就继续工作了,我当时特别失落。因为憋屈,那天我晚饭都没吃,直到快睡觉时都没脱校服,最后受不了了,跑到我妈床边委屈巴巴地说:“妈妈,快夸夸我吧,要不明天小红花就蔫了。

我妈一下子被我给逗乐了,赶紧抱着我的头:“好的,儿子,妈妈今天太忙了,忘记表扬你了,你还没吃饭呢,想吃啥妈妈给你做。”妈妈表扬完,我特别开心,消灭了一桌子菜。也是从那一天起,我懂得了一个道理:送出赞美“小红花”要在今天,明天花可能就蔫了。鲜花都是有保鲜期的,要在它绽放的时候及时赞美,关键是及时。

想得到“小红花”是人的天性,我们都有被喜欢、被认可、被赞美的心理需求,小孩子有,大人也一样有。

我曾经给一对年轻夫妻做辅导,他们找到我的时候已经在离婚的边缘了。其实原本不至于走到这一步。他们表面的矛盾是妻子总说丈夫不爱她了,但丈夫不明白,努力赚钱养家怎么就不爱了呢?妻子说得多了,丈夫就懒得回应了,时不时地冷战。深入交流后,我分别和他们约定要积极面对这个问题,并且对我们之间的约定保密。

我对丈夫说:“每天坚持做两件事,哪怕现在内心不一定想,也要做,因为这些事并不难,你都能轻松地做好。一件是早上起来亲一下妻子,额头、脸颊都可以,无论她什么反应都轻轻地吻下去。另一件是每天赞美妻子,最少一次,因为一件衣服、一件首饰、一道菜、一次对你的认可和赞美都可以,发现了马上赞美她,要心平气和,要发自肺腑地赞美,绝对不能阴阳怪气。”他答应了我。

我对妻子说:“每天坚持做两件事。一件是下班之前联系一下丈夫,询问他是否回家和自己一起吃饭,如果不回家吃饭,大概什么时间回家,约定好最晚时间。无论他回来得是否准时,都以平常心对待,他回来晚了可以自己先睡。说话时语气平和,不要瞋目切齿,不要用冷暴力,比如回来晚了就要怎样怎样。另一件是如果丈夫按照约定时间回家了,睡觉前可以给他捏捏小腿、捏捏脚,无论他愿不愿意都去捏两下,他愿意就多捏一会儿。扎扎实实地捏也行,象征性地捏一会儿也行。他愿意聊点儿白天的事就聊,不说话也行。捏完了如果心情好,说句‘工作辛苦了’,心情一般,不愿意说,也行。”她也答应我了。

当时我们约定的是坚持一个月的时间,结果怎样呢?十多天后,这位妻子给我打电话说:“老师,周末是否有时间,可以出来坐坐吗?我们夫妻俩想请你吃个饭。”我说这是啥情况啊,她说:“我们现在又开始盖一床被子睡觉了。

其实这种情况很多夫妻也经历过,处理好了就可以顺利地挺过来。可能你会觉得上面约定的做法有些牵强,但对于当时的夫妻二人而言,这些做法可能是效果最好的选择了。夫妻之间产生问题要看症结在哪里,他们能来找我就说明二人的关系还有挽回的余地。其实他们的根本问题只有一个:日常沟通中及时、正面的反馈太少了。很多人亲密关系的冷淡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从及时、正面的反馈开始,让双方心底的冰雪一点点消融。

在平时的沟通中,一个确认的眼神、一个积极的回应、一次及时的赞美,可以提升当下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这些对于提升生活的品质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因为生活的压力忽略了这些是得不偿失的。我们都知道生活中女人需要被关注、被看见,男人需要被理解、被尊重,但是你会怎么表达你关注了,你看见了,你理解了,你是尊重对方的呢?及时回应、赞美和肯定。妻子今天很开心,穿了一条漂亮裙子,你三天后才想起来赞美她,她可能自己都忘记那天穿的是什么了,那赞美的效果不就打折扣了吗?日子得一天天过,饭得一口口吃,话要一句句好好说。以后的日子里,如果对方需要你的回应,请记得及时给对方“戴上小红花”,让你的赞美在当时绽放。

这里提炼一下对及时赞美的理解,结果如下图所示。射线原点代表沟通的当时,射线代表关系延续的时间,进行及时的赞美是因为对方对你此刻的反馈有期待,如果对方有期待,那就是好时机。

图中射线的部分是随时间而延续的,如果事情发生的当时是原点,在原点右面部分进行的赞美,就被称为“延时赞美”。

知识

及时赞美的关键在于,当时对方是否期待你的反馈。

行动

每天捕捉到至少一次及时赞美的时机,并用前文所说的方式进行赞美,持续一个月。

2.延时赞美,要借东风

无论是职场上还是生活中,交际节奏都是很重要的。上一部分介绍了及时赞美,这部分介绍另外一种节奏的赞美——延时赞美。

什么是延时赞美呢?其实不难理解,假如你正在打一场篮球比赛,队友突然来了一记超帅的扣篮,你马上就夸:“兄弟,太帅了!”这是及时赞美。等比赛结束后你们聚餐时,你端着一杯酒和队友说:“兄弟,敬你,今天那个暴扣太帅了!”这就是延时赞美。如果这次聚餐你没夸队友,下一场比赛开始时,为了激励队友,你对他说:“再来一个暴扣吧,上一场的那种,我还想看。”这也是延时赞美。

当你想赞美一个人时,你可以马上就夸,如果当时不便于表达,也可以等合适的机会时再表达。选择使用及时赞美还是延时赞美,主要不是看想不想,而是看赞美的时机对不对,这是一个沟通节奏的问题。为什么有些人夸你的时候你会不舒服?不一定是对方说的话有什么问题,很可能是因为时机不对、场合不对。

看了这部分内容,你就不必因为该赞美而没赞美的事情纠结了,如果这次想赞美但没表达出来,就留到以后有更好的机会时再表达,及时赞美还是延时赞美是一种选择。怎么才能做出更好的选择呢?先看看及时赞美和延时赞美的区别和联系。

无论及时赞美还是延时赞美,都是节奏和时机的选择。这个问题就好比在上班时,同事给了你一个苹果,你是当天就给对方一个橘子呢,还是过几天给对方几根香蕉呢?选择赞美的时机主要看两个条件,这两个条件可以帮助你判断你该在什么时间赞美。

第一个条件是对方当时是否对你有期待。如果对方当时对你的反馈和赞美有期待,你就选择及时赞美;如果对方当时并不期望你有反馈和赞美,你就可以选择延时赞美,把这次想说的话留作以后沟通的话题。

第二个条件比较隐蔽,相对来说难以把握,就是你当时要判断赞美的内容,未来是否可以“借东风”。“借东风”是《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中的故事,讲的是诸葛亮于仲冬时节作法借三日三夜东南风,助周瑜火攻破曹操大军,后用来比喻借势而为。把握好第二个条件需要你有一定的人际关系敏感度,要能够记得别人的好和一些细节,同时还要能够借“势”而夸。

怎么从感性上来判断什么是借“势”呢?如果对方夸的是你过去的事情,但此刻你听的时候没“违和感”,不觉得突兀和刻意,反而还会觉得对方心挺细,那么就可以认为对方的延时赞美借到“东风”了。

回到理性的角度,在选择赞美时机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借东风”的方式来进行,如果“东风”借得好,延时赞美也会有超预期的效果。那什么是“东风”呢?

这里说的“东风”主要有两种:一种跟人相关,另一种跟事相关。跟人相关的主要指人的情绪状态,跟事相关的主要指与事情的相关性。下面介绍如何找到这两种“东风”,把握好赞美的时机。

第一种延时赞美的时机,是对方情绪处于极值状态时,极值状态就是情绪处于高位或低位。人的情绪通常呈波动状态,有高位和低位,也有逐渐变坏和变好的过程。在对方的情绪波动过程中,情绪处于高位或低位时是最好的赞美时机。这时人的内在情绪力量是最足的,也最容易被激发。

如果你能在对方情绪处于极值状态时赞美对方,就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在华为公司有一句话: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同事顺利完成一个项目后,你们要一起庆祝,把你最真诚的赞美送给他。当同事的项目陷入困境时,你拼死相救就是在告诉他:你可以的,不用感到沮丧,你还是那个优秀的你,我们来救你了。

在对方处于极值状态时和他的情绪共振,就像球场看台上球迷们的山呼海啸,是对进球球员最好的赞美一样。

第二种延时赞美的时机,与事情的相关性有关。这种情况下的赞美是一种借势夸人,也是一种借事夸人。前文介绍过曲线赞美。曲线赞美的时候就可以借事夸人,所以借事夸人既是夸别人的一种方法,也体现了对时机的选择。其实选择好的时机并不难,只要抓住了事情的关键,就可以让赞美的效果加倍。借事夸人的关键就是前后两件事情的相关性。

2019年有一次全国性的演讲大赛,赛前有位参赛选手在选手区外踱步,神色有些紧张。新励成的一位辅导教练看到了,走到他身边鼓励他。当时距离他上台还有不到一小时的时间,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鼓励他?很多人鼓励别人上台演讲时都会说:“别紧张!放松,不要紧张!”但结果往往是演讲者变得更紧张了。我们的这位辅导教练当时是这么说的:“快比赛了哈,感觉你还挺兴奋。我记得上次你在海珠学训中心的演讲,真的太精彩了,台风特稳,而且你的动作特别有劲。加油啊!”对一些演讲比赛选手而言,如果在这个时间点不对他们的心理状态进行干预,他们的演讲大概率就要砸了。我们这位辅导教练很专业,他用的方式就是通过延时赞美进行鼓励,而且这位教练提及的点都是这位选手的强项和出彩的地方。在当时的情况下,用语言告诉选手“不要紧张”是没用的,要用语言确认他的强项,暗示他着重发挥强项才是正确的干预思路。当然结果也很好,最后这位选手顺利进入前三名,赛后也专门感谢了我们这位教练。

如果说及时赞美是有感而发的,那延时赞美往往带着明确的目的,可能是要鼓励对方、安慰对方或驱动对方去做一件事等。我们的辅导教练赞美这位选手的目的就是使他消除紧张、正常发挥,最后的效果很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为什么这次延时赞美可以产生效果呢?关键是相关性。当你的延时赞美能够从两件事的相关性中借力,对方就不会觉得突兀,也不会觉得你在刻意做什么,因为你说两件事时的逻辑是自洽的。

要确定借事夸人的最佳时机,你需要找到两件事的相关性,同时,你的表达也不要让对方觉得你很刻意,要给人一种不经意间脱口而出的感觉。这种感觉会让对方更加觉得把这两件事放在一起是自然而然的,而且对方还会觉得你很有心,能够记得他以前的细节,对他很关注,对方的这种心理状态也会使他更容易接受你的赞美和认可。

这种方法还可以用于你想让别人做事时。比如对你的下属,你原来可能会说:“小张,这周内你把知识产权这件事做了。”你现在可以说:“小张,上次知识产权的工作,我觉得你做得很细致,效率也很高,这次任务也靠你了,这周内没问题吧?”同样的一件事,相比于直接强势的表达方式,后面的这种普适性更好,也让人心里更舒服,更愿意去做。

这里归纳一下对于延时赞美的理解。延时赞美是带着明确目的的一种赞美方式,选择时机时主要考虑人的情绪状态和事情的相关性。成功的延时赞美可以让你的赞美特别自然地被对方接受,能够起到很好的激励、鼓励、安慰的效果。延时赞美适用的场景非常多,未来可以多使用。

知识

延时赞美要借势才会让人感觉自然,借势的重点是看准人的情绪状态和事情的相关性。

行动

如果要安慰别人或驱动别人做事,使用延时赞美,体会一下对方对你的态度是否有变化。

相关图书

Python金融量化实战固定收益类产品分析
Python金融量化实战固定收益类产品分析
专利写作:从创意到变现
专利写作:从创意到变现
程序员的README
程序员的README
开发者关系实践指南
开发者关系实践指南
科研论文配图绘制指南——基于Python
科研论文配图绘制指南——基于Python
走好学术路 科研萌新的自我修养
走好学术路 科研萌新的自我修养

相关文章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