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饮一江水:湄公河科考纪行

978-7-115-52543-7
作者: 陶宝祥 主编 孙丹平
译者:
编辑: 刘朋

图书目录:

详情

本书作者作为科考队的随行记者,记录了中国在北极建立科学考察站之前,中国科学家在此的考察故事,内容包括作者跟随科学家科考的经历,斯瓦尔巴德群岛的地理环境、动物、居民情况及北极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等。这本书不仅会带你领略北极的神秘,还反映了科研工作者为我国极地科考事业做出的贡献

图书摘要

内容提要

国际河流澜沧江-湄公河流经6个国家——中国、老挝、缅甸、柬埔寨、泰国、越南。澜沧江-湄公河既是联系上述6个国家的天然纽带,也是沿岸民众世代繁衍生息的摇篮;它孕育了6个国家各具特色而又相亲相近的文化,促成了各国间历史悠久、深厚广泛的经济与人文联系。2009年,我国科学家跋涉2000多千米对湄公河流域进行了跨国的多学科大型综合考察。本书作者为科考队的随行记者,她生动地记录了科考队队员沿途的实地考察活动,与各国学术、管理机构的沟通座谈,湄公河流经的5个国家(老挝、缅甸、柬埔寨、泰国和越南)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可持续开发等方面的现状,以及它们在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人文特色。

本书适合对湄公河及其流经的5个国家的自然、人文与科考活动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进入20世纪以来,我国启动和实施了多项科技基础性研究工作,这些研究工作需要通过科学考察、调查等过程,对基础科学数据资料进行系统收集和综合分析,以探求基本的科学规律。科技基础性工作长期采集和积累的科学数据与资料,为我国科技创新、政府决策、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保障发挥了巨大的支撑作用。这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必要条件,也是整体科技水平提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经过十几年的野外科学考察,1994年中国科学家发现和论证了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1998年科考队首次徒步穿越了大峡谷,再次对大峡谷进行测量,进一步确定了其世界最大峡谷的地位。

2000年,在对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地区多年考察的基础上,中国科学家首次提出了保护“中华水塔”、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议。

2005年至今,中国科学家走出国门,与俄罗斯和蒙古的科学家共同考察了贝加尔湖地区、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及蒙古高原,取得了丰硕的科学考察成果,填补了中国在俄蒙高纬度地区长期缺乏数据资料的空白。这对中国同俄罗斯、蒙古等邻国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开展与周边国家的资源、生态环境、经贸及科技领域的跨境合作,维护东北亚国际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尤其是以科技支撑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这套“自然科学考察丛书”涵盖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考察、北极地区科学考察、青藏高原腹地三江源科学考察、澜沧江-湄公河科学考察、亚马孙热带雨林科学考察、中蒙俄贝加尔湖科学考察、塔克拉玛干罗布泊科学考察。这些考察涉及的地区都是对当今世界环境产生重要影响、人迹罕至、条件极其恶劣的特殊地区,也是世界自然资源考察的热门地区。参与此套丛书编写的作者既有科技工作者、新闻记者又有作家,这套丛书是他们亲临科学考察第一线的真实手记。各位作者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深刻体验记录了科学考察中的风风雨雨和酸甜苦辣。从这些手记中,我感受到了科学考察的艰辛和享受自然的乐趣,既被科学家可歌可泣的科学考察故事感染,也为他们生死与共的情谊感动。同时,这套丛书还能让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及青少年了解更多关于野外科学考察的基本知识和真实情况,是难得的科普佳作。

在新时代,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希望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和青少年能发扬科学考察精神,不断探索未知,亲近大自然,认识大自然,热爱大自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

前言

青藏高原这座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是除极地冰盖以外全球第二大的冰川聚集地,孕育了多条亚洲的重要河流,因此被称为“亚洲水塔”。这些河流都流向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其中澜沧江一路奔腾横贯西藏东南部,在藏东南遭遇南北走向、岭高谷深的横断山脉拦截,汹涌着折向南流。澜沧江流经青海、西藏和云南三地,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流出国境,而后改称湄公河(Mekong River)。湄公河穿越大半个中南半岛,流经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五国,于越南胡志明市流入南海。澜沧江-湄公河是亚洲最重要的国际河流。

澜沧江-湄公河流经6个国家,地跨纬度25度。地域跨度如此之大的河流,在全世界也实属不多。澜沧江-湄公河跨越了寒带、亚热带、热带,生物资源极其丰富,是全球生态最具多样性的河流之一。流域内拥有20000多种植物以及7000多种动物。

中国科学院在2009年组织了湄公河科学考察队,前往中南半岛考察这条富有特色的跨国大河。我有幸成为随队记者,跟随科考队从西双版纳的景洪市出发,沿澜沧江-湄公河而下,穿过中南半岛五国,直至越南胡志明市的湄公河入海口。中南半岛五国处于热带,气候湿热,植被繁茂。这次科考真可谓一趟“绿色之旅”,树木葱茏,满眼绿色,非常养眼。一路上见到的珍稀植物种类和数量都极多。

澜沧江-湄公河从青藏高原流下,源头至入海口的高度差达5000多米,是落差极大的河流;很多河段处于山区,主干流上有不少险滩和瀑布,不能通航。科考队无法一直乘船沿河行走,更多时间是乘车沿公路追踪湄公河,而公路要借山川地势之便,经常会离开湄公河。所以读者可能会觉得我们对湄公河的考察有些“碎片化”,这主要是受地理环境所限,但这次科考活动还是基本上包括了湄公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生态区域。

从地形地貌来看,中南半岛五国的主要山脉与河流皆从中国延伸而来,所以人们用“山同脉、水同源”来形容中国与中南半岛五国的地理联系。对此,开国元帅、前外交部长陈毅也有“山山皆北向,条条南流水”的描绘。中南半岛在地理上北高南低,北部多山地、高原、深谷,向南逐渐转化为低缓的山地、缓坡丘陵,并演化为柬埔寨中南部平原,最后在沿海和湄公河三角洲附近成为一马平川、富庶丰产的泽国水乡。

水润万物而不争。澜沧江-湄公河流域面积81万平方千米,有90多个民族依河而居,他们与澜沧江-湄公河相伴而生,获取食物、维持生计,把澜沧江-湄公河视为“母亲河”。一江通六国,山水相连,澜沧江-湄公河是沿岸民众世代繁衍生息的摇篮,孕育了6个国家各具特色而又相亲相近的文化,形成了各国间历史悠久、深厚广泛的经济与人文联系。

尽管横断山脉地区地势险要,交通不畅,却并非“不与秦塞通人烟”。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这片崇山峻岭中就存在着一条由中国通向南亚次大陆(又称印度半岛)及中南半岛的民间贸易商道,被称为“蜀身毒道”(印度古称“身毒”),即由四川经横断山脉通往缅甸、泰国和印度进而连接欧洲的通道,其时代早于由西域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这是国内到海外最早的一条通道,至今还保存有不少驿站旧址。大致同时代,在南边还有一条从海上由中国东南部经越南、泰国、缅甸沿海直至印度半岛的海上商贾之路(南越道)。这两条通道后来都被官方拓展为官道,《史记》《汉书》等古籍中对此都有记载。

所以在历史上,中南半岛五国一直是中国的邻居,它们与中国的经济往来、文化交流贯穿了2000多年的历史。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化2000多年的地域影响。近代中国和中南半岛五国更是有很相似的历史,都有被侵略、被奴役的经历。澜沧江-湄公河连接起中南半岛五国与中国千丝万缕的联系。科考队沿湄公河行经中南半岛五国,到处都能看到各种熟悉的文化元素和传统,以及战争遗留的痕迹,很容易唤起我们的共情,我们似乎随时都在历史长河中反观、温习着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而相似的文化环境和习俗,也使我们更加了解和理解我们的国家,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

1 序篇 追踪果宗木查雪山下的溪流

飞往彩云之南

“澜沧江-湄公河是一条大河,它流经6个国家——中国、老挝、缅甸、柬埔寨、泰国、越南,干流全长4909千米。这条大河在中国境内有2161千米长,我们叫它澜沧江,流出中国进入中南半岛后,它改名叫湄公河,在越南胡志明市附近这条大河流入南海,汇进太平洋。”

这是我跟随湄公河科考队登上飞机出发前对湄公河的一点大致了解。由于在科考队出发前我在外地摔伤了膝盖,治疗、休养花费了不少时间,再加上准备事务繁多,所以没来得及做充足的“功课”。

2009年11月26日,2009天士力湄公河科学考察队开始了对湄公河为期20天的科考活动。科考队一行共16人,包括来自中国科学院(简称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简称地理所)、昆明植物研究所、水生生物研究所、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的专家们及随队记者。

上午,15名队员在首都机场集合。经过安检后,我们沿着长长的通道走向候机厅。科考队队长陶宝祥是中科院地理所的高级工程师,2002年北极科考队的副队长。我也参加了那次北极科考活动,我们一起在北极圈内的斯瓦尔巴德群岛考察了45天,彼此已经很熟悉了。尽管7年过去了,陶老师已经65岁,仍然强健精干。对于此次的科考活动,我从他兴奋的神情中还能看出几分满足。

此次考察活动,我们将从西双版纳的景洪市出发,沿澜沧江-湄公河而下,穿过中南半岛五国,直至越南胡志明市的澜沧江-湄公河入海口。

飞机起飞了。华北平原、秦岭山脉、四川盆地、西南大山……从机翼下一一闪过。这样的风景我已见过不知多少次,因而有点审美疲劳,再加上这两天忙着收拾东西,早晨又起得太早,所以决定还是抓紧时间睡一会儿,但又怎么都睡不着。刚才陪着陶老师去候机厅时,我借机向他了解了一些情况。陶老师说,河流对人类的生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澜沧江-湄公河又是东南亚第一大河,世界第七大河流,流域面积约81万平方千米。一江通六国,各国山水相连,有90多个民族依河而居,因而澜沧江-湄公河是一条很重要的国际河流。20世纪90年代,中科院组织了3次探寻澜沧江-湄公河源头的科学考察活动,查明了位于青海省杂多县的扎阿曲河为澜沧江-湄公河的源头,河流的发源地在扎阿曲河的最顶端、海拔5224米的果宗木查雪山脚下。

“现在,我们要去考察湄公河了!”陶老师很兴奋地说道。

我的思绪仍然集中在湄公河上,那是我们正在前往的地方,是我们此次科考的目标和任务。澜沧江流出国境后,流经的5个国家中的缅甸、老挝、越南都与我国接壤;另外两个不接壤的国家——泰国和柬埔寨也都与我国有着丝丝缕缕割不断的联系,风俗习惯也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所以,此次国际科考跟北极那次不一样,这次是在相邻的国家进行科考活动,我想我们应该不会有太多的不适应。

虽然都是与我国相邻的国家,但我一个也没去过,对它们并不是很了解。它们在古代都叫什么来着?真腊、扶南国、安南、暹罗?好像还叫寮国、高棉、南掌国、交趾?具体哪个名字和现在的哪个国家对应,我的脑中一片混乱。

科考队在昆明转机,换乘小飞机飞往西双版纳。从飞机上向下望去,漫漫云海,苍翠森林,红土梯田,如同五彩缤纷的巨大调色板。河流在群山中切割出一道道深沟,我心想,这其中就有澜沧江吧?是哪一条呢?我打量着机翼下的群山。横断山脉的余脉如巨龙般向东南方蜿蜒着,莽莽苍苍,海浪般层层叠叠。美丽的云南,彩云之南。

又见武素功老师——我心中的不老传奇

飞机抵达了西双版纳。这里很是潮热,让从气候寒冷的北京来的我们有些许不适。在这里,有一名科考队员——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武素功老师——正在等着我们。

武老师是我心中一个不老的传奇。他也参加了2002年的北极科考,是我的队友。他当时67岁,每天在野外采集植物标本,跋山涉水,健步如飞,让我佩服不已。1990年,武老师曾任我国第一次可可西里无人区考察活动的科考队队长。他高大、瘦削,全身没有一点赘肉,在拥挤的人群中格外显眼,这是长期在野外跋山涉水练就的体格。他有着挺直的腰板,豌豆角似的总是带着笑的眼睛。武老师对周遭的人和事总是显露出漫不经心的眼神,但只要一看到植物,他就立刻变得全神贯注。

这次见武老师,他应该是74岁了。岁月留痕,此次见面,武老师的脸庞看起来略为圆润了一点(不是胖,他这样长年在野外奔走的人是不可能胖的,这是地心引力作用的结果),当年花白而浓密的头发现在已经雪白而且稀疏了,腰板也不再像原来那样硬朗地挺直。但令人很欣慰的是,他仍然精神矍铄,面色红润,仍然有笑眯眯的眼睛,仍然行走利落,并不像年逾古稀的老人。但与我见面时,他礼节性的握手和一瞥而过的眼神让我意识到,武老师已然不记得我了!

现在,所有队员集结完毕。当晚全体队员一起吃晚饭,菜肴丰盛。席间有一道鱼,体形短胖,肉厚刺少,我还从没见过这样的鱼。队友告诉我,这是罗非鱼,是东南亚一带很常见的鱼。这是我第一次吃到罗非鱼。在后来的行程中,罗非鱼是我们每天饭桌上的“保留菜”。

从今晚开始的20天里,我们16人会同行、同住、同吃饭。

晚饭时我一直找机会和武老师搭讪,并在交谈间加入了一些提示性的问话,终于,他想起来了:“你是孙丹平吧?”“对呀,武老师!咱们一起去斯瓦尔巴德群岛的呀!这次又是队友了!”

交谈中我得知,从斯瓦尔巴德群岛回来后的7年中,武老师仍然步履不停地奔走在科考路上。2004年武老师去了长江源头格拉丹东冰川,2008年率领《中国国家地理》藏东南冰川摄影考察队进入藏东南地区。这些年,他还做了一个大的科学考察项目——中南半岛的植物调查,特别是蕨类植物的调查。他在2003年、2004年和2006年3次率队去越南,完成了对越南植物多样性的考察;在2007年、2008年他又两次去老挝,完成了对老挝植物多样性的野外考察。现在,他正计划去柬埔寨进行植物调查。“柬埔寨不容易去,我还没找到渠道。”他这样说。他这次加入湄公河科考队的初衷之一,就是想寻找去柬埔寨考察的渠道。

晚饭后大家返回住处。这里的气温与北京相比差别很大——北京的11月底已寒风凛冽,出发时大家都穿着防寒服,到昆明就脱掉了一半;现在到了西双版纳只需穿单衣,早晚再加外套即可。

听陶老师讲澜沧江-湄公河源头科考

回到饭店后,我抓紧时间又去找陶老师,想多了解一些此次国际科考活动的背景和湄公河的情况。奔波一天后,陶老师显得有些疲惫,但一说到此次科考活动,他的话匣子就马上打开了,兴奋得甚至有点迫不及待。

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中国的青藏高原,中国科学家一直很重视对澜沧江-湄公河的考察。陶老师说,这事说起来可就话长了。

澜沧江-湄公河是东南亚第一大河,也是亚洲最重要的国际河流。什么是国际河流?就是指流经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河流,简而言之,即国家之间的河流。澜沧江-湄公河共流经6个国家,这样一条重要的国际河流,它发源于何地却一直众说纷纭。在20世纪90年代初,据陶老师他们收集到的资料,有好几种说法,大都认为澜沧江-湄公河的源头在青海省杂多县北部的雪山之中。然而,澜沧江-湄公河源头区支流众多,连长江、黄河都望尘莫及,到底哪座雪山下的小溪才是澜沧江-湄公河的正源呢?另外,源头地区高寒缺氧,地形复杂,气候多变,还有野兽出没,是名副其实的无人区,以致对这样一条重要国际河流源头的确定,成了国际地理学界的难题。多年来,美国、法国、日本等国都努力寻找过澜沧江-湄公河的源头,但历经10多次考察都未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这个难题理应由中国科学家来解决。为了考察出澜沧江-湄公河的正源,从1994年开始,中科院组织了3次探寻澜沧江-湄公河源头的大型科考活动,陶老师都参加了。在1994年、1995年的两次科考活动中,他都任队长,队员们在平均海拔为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历尽各种艰险。

1994年,他们从云南昆明出发,沿澜沧江下游向上走,经云南北部进入西藏东南部,逐渐接近上游。那一次,他们考察时乘坐的是一辆没有四轮驱动的面包车,单车独行,穿越了地质环境脆弱、山高路险的横断山脉。那个年代,路边的加油站和修理厂都非常少。进入澜沧江河谷后,在悬崖峭壁上开凿的滇藏公路既窄又陡,队员们不时下来推着汽车,翻过一座座雪坡,越过一道道雪沟,曾差点滑入几十米深的悬崖,也曾差点被滑落的巨大山体砸中……

经过1994年、1995年的两次科考活动,中国科学家逐渐逼近真相:澜沧江在流经西藏昌都之前分为两个大的支流——西支为昂曲,东支为扎曲;扎曲的流速、流量、流域面积都比昂曲大,因此把扎曲定为澜沧江-湄公河的正源。扎曲的上游又分为两支,一支为扎阿曲,一支为扎那曲;科学家们根据实地测量,认为扎阿曲是澜沧江-湄公河的正源。但扎阿曲支流的数量之多、河网之密(共有近400条大大小小的支流)远远超过同是世界大江大河的长江与黄河。

1999年,中科院再次组织了探寻澜沧江-湄公河源头科学考察活动,陶老师任第一副队长,再次带领23名科考队员进入海拔4500米以上的三江源地区。科考队克服了高寒缺氧等重重艰险,跋涉40天——其中18天是骑马,在42匹牦牛的帮助下攀登到了海拔为5224米的果宗木查雪山,查明了青海省杂多县的扎阿曲河为澜沧江-湄公河这一国际河流的源头——其位于东经94度41分,北纬33度44分——并于1999年7月19日在扎阿曲的最顶端、海拔5224米的果宗木查雪山脚下安放了刻有“澜沧江源”字样的巨型石碑。当晚7点,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向全世界播报了这一重大地理发现。

“今天,我们此行的科考队里还有两名当年参加考察的队员——从事水文地质研究的周长进研究员和从事水生生物研究的何德奎副研究员。”陶老师说。周长进老师还是1994年和1995年两次探寻澜沧江-湄公河源头科考活动的副队长。

历经10年的多次考察,中国科学家终于实现了一个重大的心愿:揭开了澜沧江-湄公河源头的神秘面纱。此后,陶老师又有了一个心愿,就是要亲自带队去考察澜沧江-湄公河的下游——湄公河。

10年过去了,祖国日新月异,变化天翻地覆。现在,陶老师的这个心愿就要实现了,我们要去探索湄公河流域的情况,从而完成澜沧江-湄公河从源头到入海口的科学考察。

注:本书介绍的这几次探寻澜沧江-湄公河源头的科考活动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进行的。而国际大河源头的确定会受到源头水源地(如冰川)的位置变化和测量方法的影响,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甚至更改了多次。为了避免争议,现在的地理教材往往不再列出大河源头的准确位置和精确长度,只写明源头的大致位置和长度约数。

澜沧江-湄公河是怎样的一条河流

告别陶老师,回到房间后,我抓紧时间做了一些“功课”。

赠缅甸友人

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
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
我吸川上流,君喝川下水。
川流永不息,彼此共甘美。
……
山山皆北向,条条南流水。

陈毅
1957年12月14日

澜沧江-湄公河流经中南半岛。中南半岛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五国以及马来西亚西部、中国云南南部,是世界上涵盖国家第二多的半岛。中南半岛(不含我国云南南部)的主要河流及山脉与中国“山同脉、水同源”,所以陈毅元帅在《赠缅甸友人》一诗中也将此描绘为“山山皆北向,条条南流水”。中南半岛历史悠久,有90多个民族在此生息。

与别的国际河流不同,澜沧江-湄公河有个特点:上下游的名称不一样,这在世界上也独一无二。上游澜沧江,藏语为“拉楚”,意思为“獐子河”。下游湄公河,正式名称为Mekong,源于泰语Mae Nam Khong的缩写。Mae Nam直译为“母亲河”,Khong则由Krom或Khom一词演变而来,是古代泰人(即生活在今泰国和老挝的傣泰民族)对居住于该河流域的高棉人(更准确地说是孟高棉语族诸族)的称呼,因此湄公河是泰人对这条河的称呼,原意为“母亲之河”。后来缅甸语、高棉语都借用了“湄公河”这一称呼。

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流经西藏自治区与云南省,此后成为缅甸与老挝之间,以及老挝与泰国之间的部分国界,还流经老挝、柬埔寨与越南境内,最后在胡志明市(即原西贡市)南面注入南海,汇进太平洋,所以澜沧江-湄公河属于太平洋水系。

神秘的湄公河是全球最具生态多样性的河流之一,流域内拥有20000多种植物以及7000多种动物。近几年,在湄公河流域又陆续有超过1000种动植物被首次发现,这其中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物种,弄清楚它们正是科学家们的任务。

就如同长江、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湄公河对其流经的5个国家的人民也很重要。他们依靠湄公河获取食物和维持生计,把湄公河奉为生命之河。湄公河从北方地区携带来的大量养分和沉积物在这5个国家形成了肥沃的土地,所以东南亚国家有高产的水稻田和其他农作物田。湄公河流域地区是世界水稻的主要产区之一,年均水稻产量可维系3亿人口的生存需要。湄公河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产量最高的内陆渔业区,目前可以确定,在这条河中生活着约850种鱼类,食用这些鱼是这一地区的人们获取蛋白质的主要途径。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涉及的国家除中国和缅甸外,其他均为湄公河委员会成员国。湄公河流经的国家经济大都欠发达,其中缅甸、老挝和柬埔寨为最不发达国家。

湄公河的年径流量为4750亿立方米,居东南亚各河首位;主要水源为流域内的降水和雪山融水,其中降水占河流径流量的1/2以上,雪山融水占1/6左右。湄公河的主要支流有南塔河、南乌江、南康河、南俄河、南屯河、邦非河、色邦亨河、蒙河、桑河、洞里萨河等。最大的支流是泰国境内的蒙河,河流全长550千米;第二大支流是洞里萨河,全长400千米。

中南半岛属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分旱、雨两季,全年高温,降水集中分布在夏季。在这里,6~10月为雨季,降水充沛;11月至次年5月为旱季,干燥少雨。湄公河在旱季和雨季的流量有极大变化,而且很多河段处于山区,主干流上有不少险滩和瀑布,所以湄公河各河段的航运能力很不均衡,一些河段无法通航或者不能全年通航,目前只有下游550千米的河段可全年通航。湄公河也是我国与东南亚各国通航最便捷的黄金水道。

科考队这次要在20天内考察5个国家,行程比较密集。现在已是11月,进入中南半岛的旱季了,天气炎热,路上不会泥泞,行车会比较顺利,但湄公河的水量会比较少,河面就不那么壮观了。

我心想,这次考察活动肯定丰富多彩:热带的中南半岛,滔滔的湄公河,神秘的热带雨林,众多的民族文化,历史悠久的古国……想到这些,我有点兴奋过度,得收一收心早点睡觉了,明天还要出境去湄公河。

登船出发,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野外移动信息作业系统”亮相

11月26日,科考队来到景洪港的海关办理了出境手续,正式出发。景洪港是国家一类对外口岸,下设景洪港中心码头、橄榄坝码头、关累码头。2001年6月,景洪港对外国籍船舶开放,并于6月26日实现了中、老、缅、泰四国商船通航。但此时是旱季,湄公河在景洪段的水位较低,景洪港中心码头无法通行较大的船只,于是我们又乘车到了下游25千米处的橄榄坝码头。我受伤的膝盖还未完全恢复,不能灵活地弯曲,上下车有些不便,但能跟上队伍。

此时,橄榄坝码头正在进行一期建设工程,老码头处停着一艘白色的小游船,船身上赫然印有“金三角8号”几个大字。“金三角”?我猛然想起出发前陶老师曾对我说:“这次我们要去大其力。”当时我在网上查了一下,得知大其力是缅甸的一个贩毒重镇,我由此意识到我们此行将经过国际贩毒重地——“金三角”。“金三角”、大其力这些地名使我的心情在忐忑中又有一种莫名的兴奋。

而现在,“金三角”近在咫尺了。“金三角”是世界著名的毒品产地之一,是著名的毒窟、罪恶之地,由大毒枭们掌控着,传闻这里没有法律的约束,人们只服从枪支弹药。“金三角”,一个充满了危险也充满了刺激的地方。不过我们只是普通人,多加小心就是了,而且我们还是一支团队呢。再仔细看那小游船,在船身上的“金三角8号”下面还印有“金三角跨国游”几个小字——原来那一带还是旅游区,想来前去的人不会少。仔细想想也对,在茫茫人海中,毒贩毕竟是极少数人。

中、老、缅、泰四国的定期客运是从2006年才开始的,从中国的景洪港至泰国的清盛港的对开客运航班皆为朝发夕至。上了游船后,我们看见舱内有几十个座位,在这里乘客无须对号入座,可各自随意坐。除了我们,游船上还有一群中老年女性,她们的长相与我们差不多,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衣着也类似,只是说话我们听不懂。我们推测她们应该是泰国人,可能刚从中国旅行回来。

开船了,游船劈开河面向下游驶去,船尾在江面上带起两道波涛,翻滚着呈“八”字形漫向两侧。

这时,中科院地理所的副研究员吕宁手持一部外观特别的“手机”,站到了船头上。“手机”发出“这里是东经100度81分、北纬21度99分的景洪港橄榄坝码头,即刻开始卫星遥感信息比对……”的人声;然后,他手中的仪器上便实时显示出了当前地点的高精度卫星影像。大家都围上去看他手中的仪器。原来这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野外移动信息作业系统”,将它用在本次湄公河科考活动中,科学家们便如虎添翼,可以更为快捷地采集信息,进行野外遥测、遥感作业。

这一最新的“野外移动信息作业系统”看起来就像一部普通手机,但它的本事大得很,可以说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它具有GPS卫星定位、高精度卫星影像地图下载、超高像素实景拍照、卫星地图与实景照片电子比对、高速数据传输等功能,可谓一机在手,地理资源类科考的一系列工作统统搞定。它还具备防震、防水、防尘的性能,同时能耐高、低温,可以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下实时、翔实地记录湄公河沿岸的生态情况。吕宁很自豪地说:“以前我们到野外考察,总得背着大包小包的测距仪器。这次科考我们就不必那么劳累了,你们看,这台仪器才300克重,装在兜里就可以了。它的效率还高,就是因为它的帮助,刚才我看到的湄公河流域经济林分布的最新信息,现在已经被传送到在北京的中科院的终端数据库中了。”

挂起四国国旗,穿越绿水青山

现在,船的左边是中国,右边是缅甸,河道中心就是国境线。这一带河面开阔;水流平缓,流速不快;河水中夹杂着澜沧江流经中国云贵高原时带走的泥沙,呈黄绿色;两岸都是缓坡丘陵。这里属于热带,植被生长得较好,一片片绿色向远处延展着。游船行驶不久,目之所及的地貌便起了变化,河两岸布满了黑色的嶙峋怪石,河道变窄,水流也变得湍急起来,但两岸的山上仍是一片葱茏。

游船上的那一群外国妇女一直在开心地说说笑笑,甚是热闹,现在又唱起歌来。开始是一两个人小声哼哼,后来歌声逐渐变得高亢起来,继而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去,最后形成大合唱。每唱完一曲,大家就一起大笑着鼓掌。她们的喜悦之情很有感染力,我便拿出卡片相机为她们拍照。这下她们更开心了,很配合地对我微笑,比“剪刀手”的手势,有一位妇女还站出来指挥,这下歌声更加欢快了。

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我远远地看到了关累码头(即关累港)。关累码头位于中、缅、老三国接合部,是澜沧江在中国的最后一站,也是东南亚诸国经湄公河进入我国的第一码头,是这些国家之间直接进行经贸交往的重要水路通道。“关累”是傣语,意思为“追赶金鹿的地方”。游船在关累码头停靠下来,接受边防、海关等部门的联合检查,然后再次启航。

关累码头与缅甸隔江相望。游船再顺江而下20多千米,就到达中、老、缅三国交界的244号国界桩。这里绿水青山,原始森林茂密,被世人称为“绿三角”。从这里开始,澜沧江-湄公河就要进入湄公河河段了,它将穿越中南半岛的群山和平原,一路向南奔腾,直达大海。

从现在的位置开始,河的左边是老挝,右边是缅甸,船尾挂起了中、缅、老、泰四国的国旗。除我们的国旗是红与黄的色彩,其他三国的国旗都是由红色、蓝色、白色组合而成的(缅甸在2011年启用新国旗,新国旗为黄、红、绿、白四色),只是图案不同。四面国旗齐刷刷地随风飘展,真是很特别的画面。

“金三角8号”的设施不错,沿途的风景也很美。但进入湄公河河段之后,两岸的植被类型与之前在我国境内的有很大不同。在我国境内,漫山遍野是整齐的经济林木——大部分是橡胶林。20世纪50年代末,云南这一带的人就开始在热带雨林中开垦土地,种植中国急需的橡胶;60年代末又有来自北京、上海、重庆等地的知青相继到来,他们砍坝烧荒种橡胶,所以现在这里几乎看不到天然林。

而在老挝和缅甸境内,一眼望去都是繁盛生长的原生态热带植物。岸边有丛丛修竹高挑摇曳,其间有热带望天树高高兀立;也有孤零零的大榕树亭亭如盖,枝叶恣意伸展,藤蔓密密麻麻地缠绕其上,又随意垂落,很是飘逸妩媚。远处,浓绿的天然林漫向天际;偶尔有规划整齐的经济林,但地块不大,数量也不多。

丽日晴空,蓝天通透,白云铺展在热带雨林之上,湄公河静静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船行了很久,两岸都看不到人,不似国内村镇密集。游船冲出一个小峡谷后,左边老挝境内出现了一小片沙滩,一大群孩子正在那里玩耍,后面的树丛中露出零星的茅草屋屋顶。见有船只经过,孩子们都跑到河边,远远地望着。对于山村中的孩子来说,这条大河以及河上来往的船只就是每天他们窗外的风景,也是他们了解外部世界的渠道。在河边,有几个成年男子正在用竹篓洗一些绿色植物,看上去不像是蔬菜。船开得很快,走了很远之后,我回过头来还能看见孩子们仍然在那里。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东南亚的小孩。他们的长相与我国两广地区的人们类似,健康的黄皮肤,黑发浓密,穿的衣服也与我们一样,也许就是“中国制造”的,只有一两个女孩穿着他们自己民族的筒裙。孩子们穿的衣服都比较旧,大都不太合身,有的明显小了,有的又很大,可能是哥哥姐姐穿过的或者是父母有意买了大号的,以便能多穿几年省点钱。但是这些孩子里没有一个小胖墩!除了这个村庄的孩子,一路上我们再也没有见到别的人。偶尔有村寨竹楼隐没于河两岸的树林深处,如诗如画,宛若世外桃源。

山坡上时有烧荒的痕迹,地面有遗留的黑色草木灰烬,裸露的黄土似乎在等待着农民播种。老挝和缅甸都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现在我们真实地看到了这里的人们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不过,这似乎也说明他们的人口压力不太大,烧荒轮作的耕作方式就能养活现有人口;不像我国有将近14亿人,以至于“四海无闲田”,将土地利用到了极致。

乘坐“金三角8号”从中国的关累码头到泰国的清盛港,全程达260余千米,因而我们逐渐感到审美疲劳;在船上吃过午饭,大家都眯了一会儿。下午,狭窄的河道中险滩不断,水流冲击着船体,溅起高高的水花,船身颠簸不已。看船上的资料介绍,从中国关累港到泰国清盛港的河道中,共有险滩、浅滩100多处。

行船过程中,来自中科院地理所的研究员、水资源专家周长进教授不时地在奔腾的激流中提取水样,吕宁不断到甲板上用他的宝贝“手机”观察两岸的环境状况。科考队还有两位“鱼专家”——水生生物组的陈毅峰研究员和何德奎副研究员,由于今天在行驶的游船上无法进行科考作业,他们都坐在船内养精蓄锐。天津《今晚报》的两位记者急于往国内的报社发稿,在甲板上架起了卫星电话,在船体的剧烈颠簸中竭尽全力保持着平衡,终于将稿件发了出去。

终于,游船冲过了那段崎岖的峡谷,在傍晚进入泰国,到达清盛港。在夜灯的照耀下,只见一排排凤尾竹轻轻摇曳,浓郁的东南亚风情扑面而来。队友们排队办理了入境手续,晚饭后入住酒店,各自休息。

明天,科考队将正式开始湄公河科考活动。

相关图书

又见芳华:我们眼中的中国植物
又见芳华:我们眼中的中国植物
花朵传奇:大航海时代的植物图谱
花朵传奇:大航海时代的植物图谱
树木简史
树木简史
手绘海洋动物(修订版)
手绘海洋动物(修订版)
名家自然故事
名家自然故事
你不可不知的古生物奥秘
你不可不知的古生物奥秘

相关文章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