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场馆与智慧学习

978-7-115-55056-9
作者: 刘德建黄荣怀闫伟
译者:
编辑: 罗芬

图书目录:

详情

本书通过对我国大中型城市场馆的智慧学习现状进行调研,对我国场馆的数量分布、地区分布、信息化建设,以及场馆与经济、人口、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创新创业、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本书共 5章,主要内容包括智慧社会与场馆智慧学习,我国场馆智慧学习发展现状,国外场馆学习比较分析,我国场馆智慧学习的主要特征,我国场馆智慧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本书适合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以及校外教育工作者、科研机构研究人员、智慧学习研究人员阅读。

图书摘要

智慧场馆与
智慧学习

场馆智慧学习研究

Research on Smart Learning in Libraries and Museums



刘德建 黄荣怀 闫伟 著




人 民 邮 电 出 版 社

北 京



定价:89.90元

读者服务热线:(010)81055410 印装质量热线:(010)81055316

反盗版热线:(010)81055315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东市监广登字20170147号

内 容 提 要

课题组

前言

第1章 智慧社会与场馆智慧学习

1.1 我国智慧社会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智慧社会”。智慧社会是在智慧城市普遍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逐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种新型社会形态。它是继农耕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之后的一种更为高级的社会形态。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蓬勃兴起是建设智慧社会的根本动力,智能成为企业、行业、地区乃至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构成要素,是智慧社会到来的重要特征。

近年来,我国在吸收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智慧城市建设已从理念转化为实践。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融资创新等一系列创新不断为全球城镇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以及城市文明创新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在这一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智慧社会,这一重要的理论创新是对新时代我国社会发展前景的展望,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智慧社会正是“四化”同步发展的基本载体,也将是“四化”同步发展的必然结果,有利于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核心引领作用,从而更好地实现“四化”同步发展。

建设智慧社会有利于从社会发展全局角度进行智慧化发展顶层设计,有利于发挥智慧城市以及城市群、城市带、智慧小镇的引领辐射作用。建设智慧社会对加快网络强国建设、数字中国建设、制造强国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和宜居城市建设起到了大力推进作用,对深入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实现“四化”同步发展等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1 智慧社会的特征

智慧社会的提出是对信息社会发展阶段的超越,是在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发展实践基础上的理念创新,涵盖了社会发展、政治治理、文化建设等人类生产生活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智慧社会具有开放、共享、多元互动、协同治理、去中心化的特质。它在标志性技术、生产基础设施、主要生产特征、劳动力、生产工具、劳动对象、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社会治理、文化体系等方面与信息社会存在不同。智慧社会有以下8个主要特征:第一,标志性技术向智能化演进;第二,重要基础设施从物理世界进入虚拟空间;第三,主要生产特征出现全定制、柔性化、实时协同、主体多元的新趋势;第四,生产力三要素从自然禀赋发展到比特禀赋;第五,社会关系越来越多地打破空间和时间限制;第六,人与自然走向共生共融;第七,社会治理方式向着透明化的多元协同进步;第八,文化体系愈加鼓励寻找生命个体的乐趣和意义。

1.1.2 智慧社会的发展趋势

智慧社会推动生活方式和水平的全面创新与改善,呈现出以下9个发展趋势:第一,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向信息空间持续延伸;第二,经济形态呈现融合跨界、资源共享的新趋势;第三,分析和运用数据价值成为新型生产方式;第四,创新体系以开放协同为导向加速重塑;第五,新一轮企业竞争聚焦开源生态系统构建;第六,泛在、群智是信息基础设施的主要规划方向;第七,城市操作系统功能日趋丰富和完善;第八,多元共治开创社会治理新模式;第九,信息安全、道德伦理、法律法规面临严峻挑战。

1.2 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状况

IBM(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国际商业机器公司)于2008年提出“智慧地球”与“智慧城市”的概念,之后智慧城市成为许多国家建设智慧政府和开展数字政务的愿景和目标。各个国家通过建设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来整合城市信息资源,为市民提供无处不在的公共服务,为公共管理提供高效而又具有竞争力的手段。2014年8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发布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智慧城市是具有学习、适应和创新能力的全新城市形态,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它是以物联网、电信网、无线网等网络融合为基础,以多种高新技术为工具建立的一个包含政府、市民和商业组织的城市生态系统。智慧城市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健全、透明、充分的信息获取,通畅、广泛、安全的信息共享和有效、规范、科学的信息利用,来提高城市运行和管理的效率,改善城市公共服务的水平,增强城市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让城市成为政府、企业、市民高效管理、生产、生活的绿色载体。

智慧城市建设是我国城市建设的新阶段,智慧城市的本质在于信息化与城市化的高度融合,是城市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智慧城市将成为我国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作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城市提升的新引擎。建设智慧社会能提高民众生活的幸福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发布了一系列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文件,这些文件对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2016年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推进城市智慧管理,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2016年12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明确了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行动目标:到2018年,分级分类建设100个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到2020年,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新型智慧城市是智慧社会建设的基础,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军民融合发展等战略的综合载体。新型智慧城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建设实效,本质是改革创新。

1.2.1 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

目前,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及欧洲地区均已启动智慧城市相关项目的研究,在一些试点工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美国率先提出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和全球信息基础设施计划,接着欧盟又着力推进“信息社会”计划,并确定了欧洲信息社会的十大应用,将其作为欧盟信息社会建设的主攻方向。在2007—2013年,欧盟为信息和通信技术研发所投入的资金达20亿欧元。欧盟委员会更是将信息和通信技术列为欧洲2020年的战略发展重点。2015年,西班牙IESE商学院发布了2012—2014年全球智慧城市排名,排名前5的城市分别是伦敦、纽约、首尔、巴黎、阿姆斯特丹。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发展迅速。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已把智慧城市列入重点研究课题,纷纷加入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希望借助物联网布局在未来的经济竞争中脱颖而出。[1]《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大幅增强,综合竞争优势明显提高,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网络安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智慧城市发展的目标是:第一,建设幸福宜居的信息化城市;第二,打造集约高效的经济发展模式;第三,形成科学合理的规划决策机制。科学合理的规划决策机制是以建设幸福宜居城市和打造集约高效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两个目标为基础的。因此,智慧城市在微观层面注重的是市民的宜居生活环境,在宏观层面注重的是城市的创新发展环境,这就形成了智慧城市建设的两个核心。

1.2.2 智慧城市的双核心框架

智慧城市建设是以“市民宜居体验”和“城市创新活力”为双核心,以智慧出行、智慧居家、智慧学习、智慧经济、智慧环境和智慧治理为基本特征。双核心既是助力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促进城市良性运行的核心目标,还是目前建设智慧城市的有效途径。基于双核心的智慧城市框架如图1-1所示。

智慧城市中的智慧学习系统是指对智慧城市提供综合社会服务的系统:一方面,它表现为智慧城市的具体智慧学习要素,提供了城市智慧教育系统与市民学习的环境;另一方面它表现为智慧城市的智慧治理要素,提供城市自组织学习环境。因此,智慧学习可以贯穿智慧城市的各类业务系统,对智慧城市建设的两个核心(市民宜居体验和城市创新活力)起到了综合提升的作用。发展智慧学习可以对城市创新活力起到文化引领的作用。

图1-1 基于“宜居与创新”双核心的智慧城市框架

1.3 智慧学习

智慧学习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智慧学习是通过物联网技术、大数据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现代化高科技来全面感知学习情境、识别学习者特征、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与便利的互动工具。它能自动记录学习过程和测评学习结果,并能有效支持人们的终身学习、职业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智慧学习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智慧教育层面,其本意是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依然停留在工业时代的学校教育思维,提升教育系统的效率和信息化程度,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和需求的人才;二是智慧城市与学习层面,其路径是通过信息社会的资源整合与跨界合作来督促人们自觉形成终身学习、不断求知的习惯,以适应信息社会快速变化的节奏。从城市的宏观视角来看,智慧学习是智慧城市提供的具有高学习体验、高内容适配性和高学习绩效特点的一类学习型社会系统。

智慧学习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学习者视角来看,智慧学习是一种学习者自我积极参与、以学习者为中心、具有完整学习体验的新型学习范式;它有助于学习者进行富有成效的社会协作、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定制个性化学习服务以及回溯反思完整的学习历程。其次,从技术视角来看,智慧学习广泛利用了轻巧、智能、便利的智能设备(如智能手机等)、社交网络(如Web2.0、Web3.0等)、传感器(如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等架构起新型的智能学习环境,具有支持情境觉知(Awareness of Context)、学习过程记录、学习数据分析、学习服务维护、学习诊断与评价等诸多重要功能。从人—技术环境关系的视角来看,智慧学习旨在充分利用智能设备无缝接入,并自由订制个性化服务、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培养具有良好价值取向、较高思维品质和较强思维能力的人才。换言之,学习者通过有选择地参与智能学习环境中的各种活动,使没有智能技术环境支持的某些学习方式(如移动式协作学习)由不可能转化为可能、由小能转化为大能,从而培养出更多“聪慧”的学习者。这种人—技术的互动互惠关系可以简述为:在智慧学习环境或空间中,学习者可以借助智能终端,通过无缝接入方式访问泛在网络,快捷提取所需的知识信息,选择适宜的网络服务,将有限的注意力和心理资源投入到更需要它们的、更有价值的学习任务之中;学习者可以直接参与到问题定义、快速形成解决方案和灵活采取行动的过程中,从而不断提高应对复杂情境和问题的智慧能力。

一个完整的智慧学习系统以学习者为核心,从内到外包含学习者体验、教学学习支持技术、学习情境要素、教与学逻辑关系4个层次。教与学的逻辑应遵循学习资源匹配、教学逻辑自洽、学习体验丰富、学习反馈及时4个基本原则。

1.3.1 智慧学习环境

智慧学习系统离不开智慧学习环境的支持。智慧学习环境是指一种能感知学习情境、识别学习者特征、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与便利的互动工具、自动记录学习过程和测评学习成果,以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学习场所或活动空间。在智慧学习环境中,人们能够在任意时间(Any Time)、任意地点(Any Place),以任意方式(Any Way)和任意步调(Any Pace)(简称4A)进行学习,这类学习环境能够支持学习者轻松地(Easy Learning)、投入地(Engaged Learning)和有效地(Effective Learning)(简称3E)学习。4A与3E的示意图如图1-2所示。

图1-2 智慧学习环境中的4A与3E

1.3.2 智慧学习的9个场域

由于不同年龄阶段学习者的特点不同,所以智慧学习环境也有所差异,它包括以学校为中心的5个核心场域,即学校、家庭、社区、公共场所、工作场所,以及延伸出的4个拓展场域,即学区、场馆、教室、农村,如图1-3所示。这9个场域是深入应用智慧学习环境的基础。

图1-3 智慧学习的9个场域

1.4 场馆智慧学习

近年来,各地掀起的智慧城市建设热潮,加速促进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也使得场馆学习更加智慧化。移动技术、大数据与云服务、物联网、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自带设备、创客空间、游戏化、网站和特效影院等智能技术的应用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场馆智慧学习环境的建设,还使得场馆展陈设计更加智能化、参展体验更加个性化,在公共服务和资源共享方面也表现出有别于场馆学习的全新感受。场馆智慧学习是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提高市民宜居体验具有重要作用。

智慧学习蕴含于高效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以及各类场馆等城市教育系统中。其中,场馆作为智慧学习的典型场域,从过去休闲娱乐的场所,逐步发展成公众学习的平台。市民在双休日、节假日以家庭为单位去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学习已经成为新常态。场馆已经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智慧学习、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国家软实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4.1 场馆学习

场馆学习是一种情境化的、基于实物和具体经验的学习,是终身学习,是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场馆的学习过程既是全方位学习,让学习者学会在各种情景中应用科学信息;又是深度学习,通过学习者个人内在的价值观念来引导其对科学信息的应用,由此学生可以形成对科学的兴趣、理解科学知识、锻炼科学推理能力、进行科学反思、经历科学实践、理解和支持科学事业。场馆学习受到个人因素、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3方面因素的影响。传统的学校教育多采用知识灌输模式,公众是被动学习,忽略了态度、兴趣、技能等的发展。场馆学习提供了不同于学校的学习方法和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场馆有丰富的学习资源

场馆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激发公众学习和动手操作的兴趣,以方便公众随时参与学习。场馆能以展品为媒介,通过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使公众潜移默化地受到环境的影响。公众无论是参观展览还是操作互动,都能在开放的环境中快乐学习。

2.场馆是一个自我导向、自由选择的学习环境

公众进入场馆,可以自主选择参观路线、参观内容。公众可以在参观过程中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获得相关的知识,学习效果好。而课堂教学由于缺少场景的支持,缺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且教材中的知识较为抽象,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3.场馆为公众提供了均等的学习机会

无论公众的年龄段、教育背景等如何多元化,都不会成为场馆学习的阻碍因素。只要愿意,谁都可以进入场馆参与学习。

4.场馆为公众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资源

场馆内的学习资源主要包括展品、图书、多媒体、虚拟现实技术等,公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等自由选择。这些学习资源能够增加公众的真实体验与感受,激发其学习兴趣,强化学习效果。

5.场馆学习注重学习体验

场馆学习不仅能获得知识,而且能通过让公众对展品及其情境进行直接体验,促使他们在兴趣、态度、观念、技能上有所发展,赋予他们愉悦的学习体验。同时,场馆学习强调直接经验的学习效果,即通过与场馆里的展品和媒介进行交互,激发公众的好奇心和学习动机。

1.4.2 场馆智慧学习

场馆智慧学习是场馆学习的发展趋势,也是智慧学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依托于互联网、大数据、云服务等信息技术的一种智能化、网络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包括学习资源、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个性化服务、学习方式以及学习体验等6个方面,[2]如图1-4所示。

图1-4 场馆智慧学习6要素图

学习资源在场馆智慧学习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是学习者获取知识内容的直接来源。场馆的展品是学习者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学习资源。当前,场馆展出内容已由传统的收藏、研究、展示功能向现代学习、体验功能转变,场馆也会通过创客等形式开展科普教育活动。

信息技术为场馆智慧学习环境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场馆智慧学习环境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也使展陈设计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为学习者带来了独特的观展体验。

学习环境是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结构和促进能力生成的外部条件。场馆学习环境是从信息技术的视角对数字化场馆学习环境展开探索,为公众打造更加便捷的学习形式与个性化和智能化的学习体验,从而实现场馆学习的实体空间环境和虚拟技术环境之间的整合与融通。

个性化服务是指根据用户的设定,依据各种渠道对资源进行搜集、整理和分类,向用户提供和推荐相关信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的服务。从整体上说,个性化服务打破了传统的被动服务模式,能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优势,主动开展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为目的的全方位服务。个性化服务是场馆智慧学习有序展开的重要保障。场馆智慧学习要更加注重个性化服务,强调学习体验。不同年龄段的学习者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效果不同,学习环境的设计也不能千篇一律,要因人施教。

学习方式是指在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引下,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的行为表现和认知取向,是学习者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是影响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场馆智慧学习方式主要是利用各种智能技术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讨论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等,可以实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学习体验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感受,可以指在正式的学习场景中的感受,也可指在非正式和非正规的学习场景中的感受,其核心是满足智慧学习。学习体验的提升是增强场馆智慧学习效果和保证场馆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反馈调节手段。

1.4.3 场馆智慧学习的技术支撑

场馆智慧学习比场馆学习更加注重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场馆中的应用,改变了场馆传统的学习方式,其涉及的具体智能技术包括移动技术、大数据与云服务、物联网、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自带设备、创客空间、游戏化学习、网站、特效影院。这些智能技术相互结合,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场馆智慧学习环境的建设,还使得场馆展陈设计更加智能化,在公共服务和资源共享方面也给学习者提供了全新的感受。

1.移动技术方便公众获取场馆信息

移动技术的使用拓宽了移动交互的空间,改变了公众的生活、工作方式。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学习更加趋向碎片化,很多人更倾向于通过移动设备来获取场馆信息,而不是集中时间去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亲自体验。在现实生活中,移动技术充当了公众与场馆中各种数字资源和展品无缝连接、深层交互的桥梁。

目前,场馆学习中的移动技术应用包括移动应用、社交媒体和定位服务。其中,移动应用为场馆提供了与公众沟通的平台。场馆可以运用移动技术为公众提供信息推送服务,包括各种展教活动与展品资源等,而公众可以通过移动技术完成知识共享。定位服务是一种能够显示公众当前位置的技术,它可以记录公众感兴趣或参观过的展品或展项。许多场馆已经在公共区域内提供免费Wi-Fi,并利用Wi-Fi热点三角测量技术向公众提供个性化服务。场馆还可以通过手机App向公众提供定制化服务,如推荐周边的展览和活动等。

2.大数据、云计算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

在大数据、云计算环境下,数据成为重要资产,只有通过大数据分析才能获得有价值的、深入的、智能的信息和知识。在大数据时代,场馆能够向公众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并且各场馆的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手段、服务内容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场馆服务开始从数据采集、整合、管理向数据统计、挖掘、分析与展现等方向延伸。云计算技术为场馆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

3.物联网改变场馆学习方式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对场馆智慧学习具有重要意义。物联网对提高展品保护效果、增加语境知识入口、重塑文化作品之间的合作具有潜在的推动作用。公众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自行下载历史信息和元数据,这将彻底改变传统解说和公众参与的方式,能将所有的人、物和设备连接在一起工作。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场馆知识被融入日常活动当中,供人们随时随地访问。

4.人工智能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创新体验式学习模式

人工智能为场馆智慧学习开启了一种通过计算机建模、模拟与仿真来感知展品及环境的全新体验式学习模式。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根据公众的个性特征为其提供定制化的支持与服务,能极大地改进与提升公众的参观体验。虚拟现实技术在为场馆提供高度逼真的虚拟展品的同时,还能为公众提供一种浸入式的交互环境,从而非常有效地增强公众在场馆学习过程中的交互体验。目前,在场馆学习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主要包括基于手势的运算技术、增强现实技术、自然用户界面与虚拟访问技术等。

5.自带设备满足公众需求

自带设备是指人们在学习和工作环境中使用自己携带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或其他移动设备的一种行为。目前,场馆自带设备的使用有两个趋势,一是满足公众携带移动网络设备随处参观的需求,二是把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作为办公工具。事实上,智能手机已成为博物馆提供各种服务、进行互动交流、开展教育项目的切入点,因此推进自带设备的应用是满足公众需求的重要手段。场馆也逐步创建了自带设备的工作环境。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各场馆陆续建设了无线网络,通过提高移动设备网络接入的效率和规模,提高手机App用户与场馆进行互动的意愿和频率。无线网络和有线网络的同时使用也可以增加场馆内公众的数量,并能向公众提供优质的在线服务。

6.创客空间影响参观体验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创客空间当作解决实践难题、开展创意工作的学习场所。创客空间是一个可供某个领域的技术爱好者们定期举行聚会,进行探讨和分享的地方。场馆也逐渐重视动手实践与真实的学习体验。越来越多的场馆开始建立创客空间,使公众可以实践自己的创意或深度地参与到艺术概念的创意中来。博物馆、科技馆利用创客空间鼓励公众做实验和制作工艺品,这使得他们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大都会博物馆艺术实验室建立的创客空间,就是希望通过这个方法来研究新兴技术对博物馆参观体验的影响。

7.游戏化学习创新学习模式

游戏化学习是指在学习游戏化理念的指导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就培养目标、评价手段、公众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教学策略等方面,借鉴游戏来设计、选择适当的发展工具、评价方法、教学策略。游戏化学习主要是通过融合游戏元素和游戏机制来实现,例如任务道具、经验值、排行榜、重要事件和徽章等。游戏化学习已经成为场馆创新学习模式的重要方面,逐渐受到场馆的重视。

8.网站建设方便公众在网上浏览场馆

场馆建设的各类网站可以使场馆内的资源共享,能提供多种形式的资源下载,方便用户获取信息。网站可以将现实中的场馆情景虚拟呈现,能提升用户体验度,起到宣传和服务用户的作用。随着Web2.0技术在网站建设中的使用,网站更加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消费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网站可以充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极大地激发了个人创作和贡献的潜能,互动性不断提高。数字博物馆、科技馆是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图形图像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立体显示系统、特种视效技术,将实体博物馆、科学技术馆以三维立体的方式呈现于互联网上的博物馆、科技馆。近年来,一批优秀的数字博物馆、数字科技馆陆续建成。

9.特效影院是场馆学习的重要形式

特效影院是从传统的立体影院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有主题突出、效果逼真、科技含量高、视觉及感官冲击性强等特点。特效影院大体分为4D影院、动感影院、球幕影院、飞翔影院、360度环幕影院、互动影院6种。目前我国场馆建设中重视的特效影院建设,包括球幕影院、巨幕影院、4D影院、动感影院4种类型。

1.4.4 场馆智慧学习的作用

1.在推进智慧社会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场馆智慧学习是智慧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促进建设幸福宜居的城市环境,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满足公众多样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知识交流共享,培养创新型人才,进一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与创新。

2.有利于学习型城市建设

场馆智慧学习已成为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平台。场馆智慧学习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学习需求,体现终身学习体系的灵活性。它既是知识经济时代提升市民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它在营造城市创新发展环境、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提升国家软实力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3.是场馆学习的发展趋势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场馆智慧学习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场馆智慧学习就是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公众的场馆学习体验,促进场馆学习功能的充分发挥,实现信息技术与场馆学习系统各要素、各环节的深度融合和无缝连接,实现传统的实体场馆与在线的虚拟场馆的有机结合。在进行场馆学习活动的设计时,信息技术可以为场馆学习情境的建构提供支持,使公众通过全方位的参与,增加对实物的体验。因此,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场馆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践是场馆学习的发展趋势。

4.可以推进终身教育的发展

与学校学习不同,场馆智慧学习不受升学、考试的影响,不受年龄、时间、文化水平等的限制,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场馆学习的内容和方法,还可以通过参与、互动等方式体验科学过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同时,随着人们对场馆学习的逐步重视,博物馆、科技馆的智慧学习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可以实现场馆智慧学习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这也反映了场馆智慧学习将逐渐与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相结合的趋势,有利于终身教育的发展。

5.是推进科学教育的重要平台

科学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推进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未来创新型人才。科学教育内容包括科技知识普及、科技能力提升和科学素质培养。各类场馆是可设计的、灵活的、可让学习者沉浸于丰富具体的科学场景中并实现非正式科学学习的环境,有利于学习者快速有效地将所学内容应用于实践,即获得问题解决的高水平认知学习结果。场馆开展科学教育的意义在于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造与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21世纪所需的人才技能。场馆是推进科学教育的重要平台。

6.有利于促进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

场馆智慧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互动体验的过程。公众参与互动的程度与认知改变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即参与互动越多,越能促进知识的获得。在场馆参观的过程中,通过公众之间、公众与场馆工作者之间的互动体验、观点交流,公众已经在无形中接受并传递了科学文化知识内容,并加速了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

注释

[1]熊璋.智慧城市[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2]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2016中国智慧学习环境白皮书[R].2017.51.

相关图书

专利写作:从创意到变现
专利写作:从创意到变现
Python金融量化实战固定收益类产品分析
Python金融量化实战固定收益类产品分析
程序员的README
程序员的README
开发者关系实践指南
开发者关系实践指南
科研论文配图绘制指南——基于Python
科研论文配图绘制指南——基于Python
走好学术路 科研萌新的自我修养
走好学术路 科研萌新的自我修养

相关文章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