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青少年的人工智能 发展

978-7-115-57923-2
作者: 核桃编程
译者:
编辑: 吴晋瑜

图书目录:

详情

这是一本写给青少年看的人工智能科普图书,目的是帮助小读者启蒙科学素养,开阔科学视野,培养科学思维,锻炼动手能力,让他们了解人工智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而更好地融入人工智能时代。通过阅读本书,小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到“人工智能的工作方式”,还能一睹很多人工智能发展的过程和细节:科学家如何提出问题并想到绝妙的点子;技术如何从第一代逐渐演变到第 N 代;遭遇失败时科学家如何克服困难;等等。所有这些都旨在激发小读者的好奇心,帮助他们体会科学研究应具备的精神。 延续“写给青少年的人工智能”系列图书的风格,本书仍然用了大量形象的比喻,以贴近生活的案例作类比,把书中的抽象概念和难点以诙谐幽默的手绘插画形式诠释出来,力求让小读者读得懂、喜欢读。 本书从“模拟人类的思考方式”“模拟大脑的工作原理”和“模拟生物对环境的反应”这 3 个方向出发,代入科学家的研究思路,讲述了人工智能的三大主要流派“逻辑主义”“联结主义”和“行为主义”、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三种人工智能流派的核心思路以及相关科学家及其发明创造的故事,堪称人工智能的“历史放映机”。

图书摘要

版权信息

书名:写给青少年的人工智能 发展

ISBN:978-7-115-57923-2

本书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发行数字版。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您购买的人民邮电出版社电子书仅供您个人使用,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和传播本书内容。

我们愿意相信读者具有这样的良知和觉悟,与我们共同保护知识产权。

如果购买者有侵权行为,我们可能对该用户实施包括但不限于关闭该帐号等维权措施,并可能追究法律责任。


版  权

著    核桃编程

责任编辑 吴晋瑜

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丰台区成寿寺路11号

邮编 100164  电子邮件 315@ptpress.com.cn

网址 http://www.ptpress.com.cn

读者服务热线:(010)81055410

反盗版热线:(010)81055315

内容提要

这是一本写给青少年看的人工智能科普图书,目的是帮助小读者启蒙科学素养,开阔科学视野,培养科学思维,锻炼动手能力,让他们了解人工智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而更好地融入人工智能时代。通过阅读本书,小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到“人工智能的工作方式”,还能一睹很多人工智能发展的过程和细节:科学家如何提出问题并想到绝妙的点子;技术如何从第一代逐渐演变到第N代;遭遇失败时科学家如何克服困难;等等。所有这些都旨在激发小读者的好奇心,帮助他们体会科学研究应具备的精神。

延续“写给青少年的人工智能”系列图书的风格,本书仍然用了大量形象的比喻,以贴近生活的案例作类比,把书中的抽象概念和难点以诙谐幽默的手绘插画形式诠释出来,力求让小读者读得懂、喜欢读。

本书从“模拟人类的思考方式”“模拟大脑的工作原理”和“模拟生物对环境的反应”这3个方向出发,代入科学家的研究思路,讲述了人工智能的三大主要流派“逻辑主义”“联结主义”和“行为主义”、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三种人工智能流派的核心思路以及相关科学家及其发明创造的故事,堪称人工智能的“历史放映机”。

参与本书编写的成员名单

内容总策划:曾鹏轩 王宇航

:庄 淼 丁倩玮 陈佳红 孔熹峻

插  画 师:闫佩瑶 林方彪 黄昱鑫 王晶宇

致小读者

小读者们,大家好!我是“核桃编程”的宇航老师。提到“人工智能”(AI),你会想到什么呢?是能听懂你说话的智能音箱语音助手,还是能打败围棋世界冠军的 AlphaGo?是无人驾驶汽车,还是科幻电影里的超能机器人?相信你一定会浮想联翩,因为人工智能已经融入我们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为了帮助小读者们启蒙科学素养,开阔科学视野,培养科学思维,锻炼动手能力,从而更好地融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编写了“写给青少年的人工智能”系列科普图书。那么,为什么这些各不相同的东西都叫作“人工智能”?如果读过《写给青少年的人工智能 起源》一书,相信你已经有了答案。在那本书中,我们探讨了“什么是人工智能”,沿着人类使用工具的历史,回顾了原始工具以及人工智能的缘起——达特茅斯会议,并介绍了近几十年来人工智能领域重要的发明创造。

那么,科学家们又是怎样研究出人工智能产品的呢?本书会带你“进入”科学家的大脑,沿着他们研究问题的思路,去亲身经历人工智能发展的过程,并最终了解研究人工智能的思路:让机器学会推理,让机器掌握知识,让机器适应环境,等等。读完这本书,你一定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哇,原来科学家是这样思考的啊!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科学家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研究出了各种各样的人工智能产品,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了生活、娱乐、商业、科研、医疗、农业等诸多领域。《写给青少年的人工智能 应用》一书选取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典型而有趣的应用案例,让你了解现在的人工智能到底“智能”到了什么程度、“智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了解了人工智能的起源、发展和应用,你是不是已经跃跃欲试、想要参与其中了呢?别急,在《写给青少年的人工智能 实践》一书中,我们会带你动手试一试,引导你开发一些属于自己的人工智能程序,让你在实践中体会人工智能的奥妙。

最后,还要告诉你一件好玩儿的事。为了让小读者们读得懂、喜欢读,我们把人工智能科学中不好理解的名词和概念,尽可能地用形象的比喻或者贴近生活的类比加以解释,把抽象的知识点用风趣幽默的手绘插画加以诠释。插画中的这 些角色可都是“核桃世界”里的动漫明星噢,快去和他们打个招呼吧!

小读者们,希望你们能喜欢这套书,快翻开它,开启你的人工智能启蒙之旅吧!

核桃编程联合创始人

王宇航

参考资料

[1] 尼克. 人工智能简史[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

[2] 赫伯特·西蒙. 认知:人行为背后的思维与智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3] McCorduck Pamela. Machines Who Think [M] (2nd ed.). A. K. Peters,2004.

[4] Crevier Daniel. AI: The Tumultuous History of the Search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M]. London and New York: Basic Books,1993.

[5] 吴文俊. 走自己的路——吴文俊口述自传[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5.

[6] Weizenbaum J. ELIZA——a computer program for the study of natural language communication between man and machine[J]. Commun. ACM,1996, 9: 36-45.

[7] Minsky M L. A framework for representing knowledge[J].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emo,1974,306.

[8] McCulloch W S, Pitts W. A logical calculus of the ideas immanent in nervous activity[J]. Bulletin of Mathematical Biology,1990,52: 99-115.

[9] Rosenblatt F. The perceptron: a probabilistic model for information storage and organization in the brain[J]. Psychological Review,1958,65(6): 386-408.

[10] Hebb D O. The Organization of Behavior: A Neuropsychological Theory[M]. New York: John Wiley,1964.

[11] Minsky M L. Computation: Finite and Infinite Machines[M].Prentice-Hall,1967.

[12] Minsky M L,PapertS. Perceptrons:An Introduction to Computational Geometry[M]. Cambridge: MIT Press,1972.

[13] Werbos Paul J. The Roots of Backpropagation: From Ordered Derivatives to Neural Networks and Political Forecasting[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1994.

[14] Hopfield J J.Neural networks and physical systems with emergent collective computational abilitie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1982,79(8):2554-8.

[15] Brooks R. Elephants don’t play chess[J]. Robotics Auton. Syst.,1990,6:3-15.

[16] 凯文·凯利. 失控:机器、社会与经济的新生物学[M].东西文库,译. 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17] Sutton R S,Barto A G. Reinforcement Learning: An Introduction[M]. London: MIT Press,2018.

导  读

在《写给青少年的人工智能 起源》一书中,我们介绍了什么是人类智能。人类智能就是人类运用自己在生活中获得的经验和知识,通过学习和认知等方式,获取新知识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你通过一次次尝试学会骑自行车,你通过听课和练习掌握一门外语,科学家通过大量实验并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得出新的理论,饱读诗书的作家写出优美的文章……这些都是人类智能的体现。

那么,到底怎么做,才能让机器具备像人类一样的智能呢?大约70年前,科学家们就在思考这个问题了,他们想到了3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问题;一种是用机器模拟大脑;还有一种是让机器像人一样行动

机器能思考吗

禾木:有了人工智能,冷冰冰的机器也能自己行动起来,这实在太神奇了!

桃子:这些机器在完成任务的时候也会思考吗?机器到底能不能思考?怎么才能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呢?

小核桃:好问题!要想研究机器能不能思考,我们必须先知道人是怎么思考的。你们知道自己思考时都在做什么吗?人类思考时做的事,机器是不是也能做呢?下面我们就一起看一看,当年发明人工智能的科学家们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

什么是思考

这真是个奇怪的问题……思考不就是想事情嘛,还要怎么回答呢?

不如让我们先一起感受一下吧。现在问自己一个问题:“晚饭该吃什么呢?”你思考这个问题时,是不是听到脑海里有个声音在对自己说话?“吃包子?吃蛋炒饭?吃鸡腿?吃烤鸭?吃红烧肉?”哎呀,别说了,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咦,难道思考就是和脑海里的这个声音“对话”吗(图1-1)?

图1-1 思考就是和脑海里的声音“对话”吗

但是,细想一下,我们思考的过程也不一定都如此复杂。比如,我们饿着肚子回到家,恰好看到饭桌上有妈妈刚炖好的排骨,不用和脑海中的声音“对话”,就会急忙坐到饭桌前美餐一顿了!

看来“思考是什么”这个问题真的很难回答,而科学家们就喜欢挑战这种问题。对于“思考”这件事,他们有各种各样的想法。

有些科学家认为思考的本质是处理符号,比如我们在《写给青少年的人工智能 起源》一书里提到的人工智能奠基人:司马贺(赫伯特·亚历山大·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司马贺是他为自己起的中文名)和艾伦·纽厄尔(Allen Newell)。他们认为思考就是处理符号。

听到“符号”这个词,浮现在你脑海里的很可能是“@#%……&*”之类的东西。其实,在司马贺和纽厄尔看来,符号不仅限于标点符号、数学符号,他们认为,万事万物皆为符号。“+”“-”“×”“÷”是符号,鸡腿、苹果、字母A、汽车、妈妈是符号,甚至一个动作、一种声音、一幅画、一种味道,同样也可以是符号。

只要我们可以把一种东西辨认、区分出来,就可以将其视为符号。

思考的过程就是对这些符号的操作。比如刚才的“吃排骨”,就是“排骨”这个符号“进入”我们的眼睛,“香味”这个符号“进入”我们的鼻子,让我们感觉到“饿”这个符号。这些符号汇聚到我们的大脑中,然后由大脑根据一定的规则进行处理,就有了“吃”这个符号(图1-2)。

图1-2 “吃排骨”也是对符号的操作

不过,有些关于思考的活动想变成符号有点难,比如“鸡腿好吃”要怎么变成符号呢?对此,纽厄尔和司马贺决定从最适合符号化的问题开始,那就是逻辑推理

什么是逻辑推理

什么是逻辑呢?

外面下雨了,所以地面是湿的。

刚才雨下得很大,地面上积水较多,如果出门,鞋很可能会湿。

太阳下山了,天色变暗了。

对于上面这些例子,我们可以根据前半句的“因”得到后半句的“果”,或者说由前提得到结论。这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思考方式。人们常说“这么思考是有逻辑的”,上述思考方式就是逻辑推理,更准确地说是逻辑推理的一种——演绎推理

逻辑推理可以算是人类智能的一个典型代表了。

相传,最早研究逻辑的是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Aristotle)。他认为,推理能力是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质。也就是说,人能进行逻辑推理,而动物不能(图1-3)。

图1-3 狗不懂逻辑

从一个条件直接得出结论,亚里士多德将这样的过程称为直接推理,认为它是逻辑推理一种最基本的方式。

把直接推理组合起来,就可以得到另一种方式的推理,那就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三段论,这也是演绎推理的一种基本方式。

三段论就是从两个前提或者已知条件中推出结论(图1-4),就像下面的语句这样。

鱼都会游泳,

金鱼是鱼。

所以金鱼会游泳。

图1-4 通过推理可以得出“金鱼会游泳”的结论

只要前两句话(前提)是正确的,我们得到的最后一句话(结论)就是正确的。

再举一个例子:

瓜都是甜的,

苦瓜是瓜。

所以苦瓜是甜的。

想想都知道,苦瓜怎么会是甜的呢?推理过程没问题,但是这个结论并不正确。这是因为,第一句话本身就是错误的,所以自然就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图1-5)。

图1-5 “瓜都是甜的”这个前提不正确,得出的“苦瓜是甜的”这个结论就是错误的

虽然三段论看起来似乎有些呆板,但我们平时也会下意识地这样思考。当一块排骨掉到了地上,妈妈可能会说:“那块排骨掉到地上了,脏了,不能吃。”这其实就隐含了三段论,只不过我们对它进行了省略。如果补充完整,这句话应该是这样的:

掉到地上的东西是脏的,不能吃,

这块排骨是掉到地上的东西。

所以这块排骨是脏的,不能吃。

我们思考时,肯定不会这样一字一句地想,甚至不会像妈妈说的那样想,思考的过程只会在我们的脑海中一闪而过。司马贺认为,这个过程就是在操作符号。

只要我们把上面这些三段论总结一下,就可以发现它总是遵循一个特定的形式:

M(鱼)是P(会游泳)

S(金鱼)是M(鱼)

S(金鱼)是P(会游泳)

只要把鱼、游泳、金鱼、瓜、甜、苦瓜这些具体的符号用抽象的符号来代替,就可以表示更通用、更普遍的规则。在三段论中,只要按照第二句话把第一句话里的符号M换成符号S,我们不就得到结论了吗?这样,就把一个思考的过程变成了符号的操作,非常简单!

逻辑推理只能是根据原因得到结果吗

除了演绎推理,我们平时还会接触到其他类型的推理,例如归纳推理溯因推理

归纳推理就是从诸多现象中找出这类事物的共同点,例如,看到鲤鱼、鲨鱼、鲫鱼、草鱼和金鱼都生活在水里,而且都会游泳,我们就可以归纳出“鱼都是生活在水里,会游泳”这样的结论。

不过和演绎推理不同,即使条件都是正确的,运用归纳推理得出的结论也不一定正确。例如,我们根据麻雀会飞、老鹰会飞、天鹅会飞、啄木鸟会飞,归纳出“鸟都会飞”,但这个结论并不正确——企鹅和鸵鸟就不会飞(图1-6)。

图1-6 运用归纳推理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

溯因推理看起来和演绎推理有些像,不过演绎是通过原因来推理出结果,而溯因推理是通过结果来推测出原因。比如,我们看到外面的地面湿了,就可以推测刚才下雨了。显然,这个结论并不一定正确(图1-7),因为除了下雨,还有可能是有人洒水了。

图1-7 运用溯因推理得到的结论不一定正确

让计算机处理逻辑符号——逻辑主义的诞生

虽然人类思考的本质可能是处理符号,但是看到一大堆符号,还是很让人头疼的。三段论只是简单的逻辑,而更复杂的逻辑写成符号可能会是下面这样的:

眼花缭乱了吧?哪怕只是换换符号,做起来也不简单啊!

不过,计算机不会头疼,更不会眼花。

计算机同样可以输入、输出、处理符号,而换符号这种事,即使再麻烦,计算机也能做得很好。所以,司马贺和纽厄尔认为,计算机通过操作符号就可以模拟人的思考,进而能够具有与人相当的智能。人类的逻辑推理又是很适合进行符号化,方便计算机进行操作的。由此,科学家们想到:“制造会思考的人工智能,可以从制造会逻辑推理的人工智能入手”。

顺着这条思路,人工智能的逻辑主义或者称为符号主义就此诞生了。

趣  闻

科学家是怎么想出那些奇妙的想法的

司马贺和纽厄尔都是最早研究人工智能的科学家之一。他们最初提出“思考是操作符号”这个想法的时候,“人工智能”这个名字甚至还没有出现。其实他们本来也不太喜欢“人工智能”这个名字,而是主张称之为“复杂信息处理”。

司马贺的灵感来自一台打印机。当时他在兰德公司进行学术休假(这是大学里的一种制度,可以给大学教授一段自由时间,让其不用考虑学校的繁杂工作,全身心投入自己想做的研究),看到一台打印机在打印地图。如今的打印机功能强大,所以人们对打印图片不以为奇,但在当时,这还是挺新奇的。计算机不是在计算数字,而是在控制打印机去排列地图上的符号!司马贺突然意识到,计算机能处理符号,而人的思考同样是在处理符号,那么计算机是不是可以模拟人类思考呢?

巧合的是,打印地图的程序正是由刚加入兰德公司的纽厄尔编写的。

当时,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思考只是一个初步的想法,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不过在1954年的夏天,司马贺和纽厄尔在马奇空军基地参观演习时讨论了这个思路。

真正的突破发生在1954年11月,奥利弗·塞弗里奇(Oliver Selfridge)(我们在《写给青少年的人工智能 起源》一书中也提到过他,他也参加了达特茅斯会议)来到兰德公司分享他在模式匹配方面的工作。模式匹配就是通过辨认局部特征识别出整体的字母或者符号。比如,我们看到一个图形有3个尖角,就可以认出这是一个三角形;如果3个尖角中有两条边出了头,那可能就不是三角形,而是字母A了(图1-8)。

图1-8 通过辨认局部特征,我们可以认出整个图形

这仿佛一道光,驱散了纽厄尔脑海中的迷雾。他忽然意识到,该如何编写程序,从而用简单的过程组合成复杂的活动,甚至实现人类智能行为的模拟。“那改变了我的生活。我的意思是,那就是我开始研究人工智能的时机。这一切发生在1954年11月的一个下午。”纽厄尔后来这样说道,“我清楚地感觉到,这是一条全新的道路,是我可以一直走下去的道路!不是每次都能有这种感觉的!”

相关图书

全国青少年CSP-J编程竞赛真题解析
全国青少年CSP-J编程竞赛真题解析
青少年编程魔法课堂 Python零基础入门
青少年编程魔法课堂 Python零基础入门
青少年学三维图形化编程
青少年学三维图形化编程
离散的魅力:世界为何数字化
离散的魅力:世界为何数字化
了不起的人工智能
了不起的人工智能
青少年编程魔法课堂 C++图形化创意编程
青少年编程魔法课堂 C++图形化创意编程

相关文章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