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机器人李一起探月球

978-7-115-58423-6
作者: 李飞
译者:
编辑: 刘盛平

图书目录:

详情

本书是星球课堂系列的第一册,以机器人李老师带着嫦小娥和猪小戒两名同学在星球课堂共同学习的故事为主线,以漫画的形式生动地把月球探测相关的工程和科学知识介绍给读者。牛顿、哈雷、伽利略、齐奥尔科夫斯基、戈达德等也悉数登场,展现了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漫漫征途,以及永不言败的科学探索精神。 本书内容硬核严谨,故事生动有趣,适合对月球探测工程和月球科学等感兴趣的小朋友、大朋友和老朋友们阅读。

图书摘要

星球课堂系列

和机器人李一起探月球

李飞◎著
黄欣婷◎绘






人民邮电出版社
北京

内容提要

本书是星球课堂系列的第一册,以机器人李老师带着嫦小娥和猪小戒两名同学在星球课堂共同学习的故事为主线,以漫画的形式生动地把月球探测相关的工程和科学知识介绍给读者。牛顿、哈雷、伽利略、齐奥尔科夫斯基、戈达德等科学家也悉数登场,展现了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漫漫征途,以及永不言败的科学探索精神。

本书内容硬核严谨,故事生动有趣,适合对月球探测工程和月球科学等感兴趣的小朋友、大朋友和老朋友们阅读。

推荐序

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乘坐阿波罗11号飞船登陆月球,人类第一次踏上地球以外的天体。与鱼类第一次爬上陆地、古猿第一次从树上下到地面生活一样,人类第一次登月的一幕注定载入史册。不一样的是,当时全球有超过5亿人通过电视见证了这一奇迹时刻。当时有人乐观地幻想着21世纪到来时的画面——星球间飞船往来穿梭,前往太阳系内任何一处“景区”的便捷程度和地球上乘坐火车去旅行无异。

50多年过去了,白云苍狗,沧海桑田,科技呈现爆炸式的发展,但却偏离了最初的剧本。如果一个“阿波罗”的拥趸在1969年沉睡,在21世纪初醒来,他一定会被吓一跳,并对现在的人类发出灵魂拷问:这几十年你们都干了些啥?说好的星际旅行呢?说好的火星移民呢?说好的征服太阳系呢?连月球都上不去了?实际上,自1976年苏联的月球24号探测器从月球表面带回月球的土壤和岩石样本后,登月就成为20世纪的绝唱。曾认为会喧嚣无比的月球早已无人光顾。借用诗仙李白的一句唐诗来形容则更为贴切: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当然,我也可以劝慰这位航天事业的拥趸,事情的发展也没有那么悲观,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并未停歇,只是由大踏步变成了小碎步,稳扎稳打成为当今航天发展的新态势。和阿波罗时代最大的不同是,中国于21世纪初加入了世界“月球俱乐部”。

虽然比美苏(俄罗斯)等航天强国足足晚了近50年,但中国航天科学规划,启动了嫦娥工程,制定了无人月球探测“绕、落、回”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实现了中国的首次月球环绕探测。

2010年,嫦娥二号对全月进行了高精度的成像。

2013年,嫦娥三号成功实现了月球正面的着陆和巡视探测。

2018年,嫦娥四号成功实现了人类首次月球背面的着陆和巡视探测。

2019年,嫦娥五号成功实现了月球采样返回,取回了风暴洋的1731克月壤。至此,中国航天人“说到做到”,按期完成了“绕、落、回”三步走的目标。

不光是月球,我们行星探测的脚步也越来越快。2021年,中国向火星进发,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成功实现火星表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的国家。近20年间,中国的深空探测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展望未来,中国一定可以和世界上的航天强国并驾齐驱。如果要给这段历史做评论的话,借用一句戏言:纵观世界风云,风景这边独好。

很多人都在思考中国的深空探测发展如此之快有何秘诀。我作为一名全过程的亲历者、见证者,可以做出回答。这并没有什么秘密,这是我国航天事业60多年来厚积薄发的结果,是我国科技实力的综合体现,是背后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几千家参研单位奋勇拼搏,践行航天精神的智慧与勇气的结晶。

中国航天在6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专业航天工程师队伍和科学家团队,他们不光奋战在实验室里,还以航天工作者的亲身工作体验和感悟向青少年普及航天知识。这既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的科技创新思想,也体现了我国航天人的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星球课堂系列是我国一线深空探测器的设计师历经多年策划,以大量原创的漫画、诙谐有趣的故事、硬核的航天知识结集而成的。本书作者李飞同志,多年来深度参与了我国深空探测的各项任务,且成绩显著。目前,他作为总体主任设计师承担着一项重大任务的研制工作。我作为工程总师,他作为我的助理,也在参与一项重大国际空间科学探测的合作项目。在完成各项任务的同时,他及团队的一些同志,结合嫦娥任务、天问一号任务都制作、发布了不少科普作品,在媒体上广为传播,效果很好,反响热烈。我也曾做过一个院士课题“如何结合硬科技讲好航天科普”,李飞同志为这个研究项目出力颇多,并参与制作了示范性的科普短片。读者可以在书中看到作者的影子,并随着书中的机器人李、嫦小娥和猪小戒三位主人公从地球飞向月球、飞向火星、飞向小天体,共同穿越人类深空探测的发展历史,学习火箭、卫星和探测器等方面的航天知识,探寻太阳系的科学奥秘,了解深空探测任务,特别是中国的“嫦娥”“天问”等背后的有趣故事。本书定会让你手不释卷、获益匪浅。

世界航天发展的大势如潮水般有涨有落,我们是选择在岸上观望,看着别人在弄潮,还是成为一名水手,踏上船板,升起属于我们自己的旗帜,驶向未知的海域?我想答案一定是后者。希望再过50年、100年,阿波罗时代的畅想能够真正地成为现实的景象。


中国科学院院士
嫦娥一号卫星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
“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2021年12月

前言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航天器设计师。我从事的工作在很多人眼里非常神秘,有时也会给人带来一些误解。先给大家讲两个小故事。

故事一:一位朋友得知我是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的设计师时,他兴奋地说:你上去了吗?这一下给我弄蒙了,我说,上哪去?他说,月球啊!我哭笑不得。

故事二:嫦娥四号获得了月球背面诸多探测成果,而很多人常常会问起在月球背面有没有看到外星人。

其实,这个问题不必问我,只要有基本的航天知识就可以判断真伪。从1959年苏联的月球3号开始,包括中国的嫦娥二号在内的多颗月球卫星早就把全月拍了个真真切切。如果几十米高的威震天在背面悄悄活动,科学家早就从月球卫星图片中看到了。

故事虽小,以小见大。我逐渐认识到,航天工作者眼中的航天和外人眼中的航天是不一样的。尽管人们经常可以从电视上、网络上看到许多关于航天的新闻报道,但似乎只停留在获取消息的层面。如果你去网上搜索航天知识,大量的如“月球背面的外星人基地”“阿波罗11号登月是真的吗”“火星上的人脸”等内容充斥着屏幕,真真假假、似是而非的伪科普文让人眼花缭乱。那种感觉有点像一个初级古玩爱好者走进了潘家园,要想找到货真价实的“宝贝”,还得下一番苦功夫才行。

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我国深空探测一线的航天工作者,这十多年来,我每天都和“嫦娥”“天问”朝夕相处。我非常想把我的“毕生所学”写成一套“武功秘籍”,送给每一位感兴趣的朋友,特别是献给“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通过这本书,给他们讲述从苏联的月球1号到中国的嫦娥五号等月球探测器一步步的演进过程,给他们讲述从美苏激烈的太空竞赛到中国的天问一号一步实现“绕、着、巡”这看似不可能完成任务背后的故事,给他们讲述着陆器着陆月球和飞机降落在机场到底有什么区别,给他们讲述中国航天发展的秘诀。

但当我真的动起笔时,却发现不是那么回事。虽然都有个“科”字,但科普和科技存在很大的差别,从一名工程师到科普作家的角色转换并非易事。科技论文报告,需要严密的逻辑、翔实的数据、清晰的结果,只需业内人士看懂即可;而科普则需要在此基础上,尽可能摒弃专业术语,少用甚至不用公式,用通俗的语言把一个个复杂抽象的科学或者工程原理讲述清楚。更高的要求是可以把知识融入人类大脑更愿意接受的形式——故事当中。因此对科普作家来说,既要有科学的头脑,更要有作家的语言——如果有喜剧作家或者侦探小说作家的语言就更好了。

在创作初期,我尝试采用纯文字来讲清楚航天知识。我想起唐代那个每写完一首诗就拿去给老婆婆分享的白居易,于是一些同学、朋友成为我的第一批读者。他们读后纷纷发出由衷的“赞许”——这写的什么破玩意儿。我只好安慰自己:大侠,请重新来过!

通过不断尝试,突然有一天,我想到为什么不用青少年喜爱的漫画作为载体,通过三个主人公(机器人李老师和嫦小娥、猪小戒两名同学)的故事,来潜移默化地“播种”航天知识呢?让我从头学习漫画肯定是来不及了,于是寻找一名志同道合的漫画家成了新的挑战。经过苦苦的寻找,无数次的碰壁,我发现了一个残酷的事实:好的漫画家可遇不可求,找到一个愿意牺牲自己赚大钱的时间来和我这个“愣头青”合作的优秀漫画家更是如同大海捞针。

幸运的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找到了和航天有着极深渊源的漫画家黄欣婷老师。我把书稿发给了她,向她发出了邀请。她表示用画笔来讲述航天的故事也是她的一个梦想。同时,和航天同样有缘的人民邮电出版社的编辑刘盛平老师找到了我,愿意当这本书的编辑,共同出谋划策,更好地把这本书推向读者。至此,本书的核心创作小组正式完成了组建。

万事俱备,不能摸鱼。为了让这本书早日面世,我白天干科技工作,参数、指标、公式,一丝不苟;晚上从事科普工作,易读、诙谐、硬核,一个不少。两个工作多数时候相得益彰,偶尔也会让我略微“精神分裂”。不过这还不是最难的,最痛苦的感觉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写着写着就觉得自己的知识还是太有限,只能边学边写、边写边学。

作者水平有限,本书能够得以付梓离不开各方的支持。航天五院总体设计部“宇宙速度”科普协会的田岱、倪彦硕和李炯卉等参与了本书的编写,郭睿、肖思佳对本书贡献了极佳的创意,温博对本书进行了校对;朱丽雅同学参与了漫画的绘制,在此深表感谢!同时,也向指导过我的领导、同事、朋友表示感谢,他们为本书提供了无私的帮助。

最后,向所有想了解航天、关注航天、热爱航天,特别是对中国的嫦娥工程、行星探测工程好奇的小朋友、大朋友和老朋友们说一声,年龄不是问题,背景不是差距,只要你有一颗好奇的心,那么就赶紧乘上飞船,随着机器人李、嫦小娥和猪小戒的步伐,共同前往月球、火星、小行星探秘吧!

李飞
于北京航天城
2021年9月

引子

1. 神奇课堂

相关图书

地球生命的历程(修订版)
地球生命的历程(修订版)
星海求知:天文学的奥秘
星海求知:天文学的奥秘
宇宙通识课 从爱因斯坦到霍金
宇宙通识课 从爱因斯坦到霍金
迎难而上:乔治·穆勒与NASA载人航天计划的管理
迎难而上:乔治·穆勒与NASA载人航天计划的管理
秋之星:写给中国人的星空指南(插图注释版)
秋之星:写给中国人的星空指南(插图注释版)
星汉灿烂:中国天文五千年
星汉灿烂:中国天文五千年

相关文章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