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方法论——构建完整的产品知识体系(第2版)

978-7-115-62677-6
作者: 赵丹阳
译者:
编辑: 谢晓芳
分类: IT人文

图书目录:

详情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产品经理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包括产品的基本概念、撰写产品文档的方法、绘制流程图和时序图的方法、绘制产品原型图的方法、绘制产品架构图的方法、研究与分析用户的方法、管理需求的方法、设计产品的方法、分析数据的方法、理解技术的思路、管理项目的方法、进行商业分析和行业分析的方法、产品设计实践、产品学习方法等。   本书适合产品经理或想要成为产品经理的读者阅读。

图书摘要

版权信息

书名:产品经理方法论——构建完整的产品知识体系(第2版)

ISBN:978-7-115-62677-6

本书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发行数字版。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您购买的人民邮电出版社电子书仅供您个人使用,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和传播本书内容。

我们愿意相信读者具有这样的良知和觉悟,与我们共同保护知识产权。

如果购买者有侵权行为,我们可能对该用户实施包括但不限于关闭该帐号等维权措施,并可能追究法律责任。

版  权

著    赵丹阳

责任编辑 谢晓芳

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丰台区成寿寺路11号

邮编 100164  电子邮件 315@ptpress.com.cn

网址 http://www.ptpress.com.cn

读者服务热线:(010)81055410

反盗版热线:(010)81055315

内 容 提 要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产品经理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包括产品的基本概念、撰写产品文档的方法、绘制流程图和时序图的方法、绘制产品原型图的方法、绘制产品架构图的方法、研究与分析用户的方法、管理需求的方法、设计产品的方法、分析数据的方法、理解技术的思路、管理项目的方法、进行商业分析和行业分析的方法、产品设计实践、产品学习方法等。

本书适合产品经理或想要成为产品经理的读者阅读。

推荐序一

记得在小学学习数学时,我就特别爱背公式,我认为很多题目考查的其实是同一个原理或同一个公式的应用。到了期末复习的时候,老师会帮助我们总结一整套公式,以及各种题型的解法。这不仅是方法论,还是对知识体系的梳理。

本书介绍了产品经理应该掌握的大量工具、方法。本书的作者曾经是我的同事,他是一名学习能力超强并且非常愿意思考的产品经理。几年前他就独立运营了一个微信公众号,专门记录他在产品方面的想法,以及各种思维模型、方法,并且他一直坚持做了下来,这非常难得。

一年多来,他多次修改本书,持续打磨内容,就是为了让刚入行或者准备转行做产品经理的读者能够快速积累相关知识和方法,少走一些弯路。

知识体系是成长宝典的核心要素

产品经理这个职业需要一套完备的知识体系,产品经理不仅要重视对经验的总结传承,还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形成一整套实战性非常强的知识体系。

一个人的成长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从小学到大学学习的文化知识一直处于螺旋式上升的态势,难度逐渐增加。随着知识面逐渐拓宽,我们遇到的问题逐渐变多、变难。然而,这一切都囊括在一个知识体系里,谁能够更好地把知识串起来,把所有的知识形成图谱,谁就能更好地应用这些知识,并能够在学习和工作中取得好的成绩。

我们要更新观念——产品经理并不是一个技能型的岗位,并没有一个技能可以让你在学会之后就终身受益,其实产品经理的工作内容更像一台大型计算机的运行过程,这台计算机要具备非常严谨、可靠的体系结构,一个体系的力量远远大于任何一个元素的力量。不管是在大公司中参加系统化培训,还是在小公司中历练,对于产品经理这些只能起辅助作用,关键是我们最终可以达到什么样的状态,形成什么样的知识体系。

每个人的成长宝典都应该是持续完善的

在工作中我们面对问题经常会突然有了想法,这些想法代表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因为我们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我们应该把新的想法、新的工作感悟记录到自己的成长宝典中。

“成长宝典”可以公开,如通过分享给朋友,获得多维的观点,让自己成长得更快。“得到”App就公开了生产内容的白皮书,这本白皮书现在成为行业的重要参考。“得到”团队公开了非常详细的执行方法,每一个人都可以查看在生产内容时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和解决方案。他们不担心这些工作经验被窃取,因为只获得了一些知识是没有用的,关键是要能够将其内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持续优化自己的“成长宝典”。同样,希望你能和周围的朋友共读本书,互相分享对内容的理解,进行学习讨论,这样可以成长得更快。

知识体系是可以传递的

知识体系也称为知识结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既包括精深的专业知识,又包括广博的知识面,还包括对众多知识的高度概括,并具有可快速复制的特性。

现在很多产品经理的知识结构中理工科的专业知识多,他们熟悉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但缺少要用软件做什么的思路和想法,以及洞察用户需求、规划产品、创造商业价值的能力。本书呈现了产品经理完整的知识体系,总结了一张知识图谱。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担任产品经理的必要条件,是成长的基础,这个知识结构也是培养更多优秀的产品经理的有效工具。

做事有章法会提高协同力

产品经理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具备基础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可以自由发挥,不至于完全依靠某一个人的背景知识。产品是否能够成为“爆款”不应该取决于某个人的灵感乍现,好的产品是团队协同的结果,是应用方法论的结果。

产品经理是团队的一部分,协同力是团队战斗力的影响因素之一。如果团队成员有共同的产品理念,共同的工作方法和流程,就容易齐心协力,融合成一个强大的整体。

总而言之,知识体系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产品经理的整个工作过程都可以用本书的内容解释。如果我们能持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就能获取更多信息、更多灵感。这个过程能让我们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备。

何文彬

《商业产品经理:腾讯教我的产品工作思维》的作者

推荐序二

刚开始做产品经理时,我连独立访客(Unique Visitor,UV)、日活跃用户(Daily Active User,DAU)等基本名词都不知道,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对产品经理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等的认识都处于混乱和模糊的状态,甚至不知道自己处于职业生涯的哪个阶段。那时候,求知若渴的我一边怀着极大的热情在公司做产品项目,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等网站上阅读各种文章,通过理论联系实践,花了大概一年的时间,才勉强搭建了非常粗线条的知识体系,了解了产品经理的工作内容。

读完本书,在感叹内容齐全的同时,我也羡慕“产品新人”能直接学习和借鉴书中的知识体系。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读者绕开我曾经走过的弯路,为产品知识体系的搭建以及职业道路上的进阶节省更多时间。

产品经理这个职业最初诞生于市场,高校并没有开设相关的专业和课程。如今虽然其价值不断地被市场认可和强化,产品经理已经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职业,但是整个行业对产品经理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等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大部分读者可能曾经遇到过我作为产品新人时遇到的问题。对于刚进入一个行业的新人来说,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来指导他的学习和成长,那么他在早期的职业生涯中通常是迷茫的,成长通常是缓慢的。

同时,整个行业对产品经理知识体系的认识不统一导致“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个口号一度成为行业内的笑谈。当初说这句话的人原意并非如此,但是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这句话的真实含义被严重扭曲了。2020年6月,腾讯公司内部对产品经理这一职位进行了规范化,将一定级别以下的产品经理改名为产品策划人员或者产品运营人员。早期大量涌入的那些不具备晋升能力的产品经理被淘汰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时代结束了,整个行业逐渐恢复理性。在未来,产品经理一定会有严格的职业准入门槛、完整的知识体系、明确的技能要求,以及成熟的能力模型,而本书让我看到了这样的未来。

行业内的前辈先后写了不少产品类的图书,却一直没有一本按照流程详细介绍产品经理知识体系的书。看完本书,我的内心是激动的,这不就是曾经作为新人的我非常想看到的书吗?我坚定地相信,本书一定能帮助到需要了解、搭建和完善产品知识体系的读者。

我关注本书作者的公众号两年多了,看过他的很多文章,它们可谓“篇篇原创”,写得很有深度。他邀请我写推荐序时,我又惊又喜。很荣幸受邀提前拜读了本书,即使我已经入行多年,也能从本书中获得大量启发,同时对我的知识体系进行了一次完美的迭代更新。因此我强烈推荐本书,相信你在阅读本书之后,一定会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詹涵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

前  言

说来挺有趣,我当初选择成为一名产品经理最直接的原因竟然是一个比喻。在《乔布斯传》里,乔布斯把产品经理比喻成一个交响乐团的指挥家,他指挥着乐团成员演奏动人的作品。

从那个时候起,“指挥家”的形象就在我的心中埋下了种子,我希望自己大学毕业后能成为一名产品经理,设计出优秀的产品来改变世界。时至今日,虽然我当初的想法稚嫩,但是它点燃了我产品经理职业生涯的火种,这颗火种值得长久地守护。

工作后不久,基于平时对产品工作的思考和总结,我开始写一些文章,并将其发表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网站以及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至今已经有了几十万次的阅读。一些读者希望我写一本书来系统地介绍产品经理的基础知识体系和能力模型等内容。受到读者的认可是一件让我很开心的事情。其实我一直有写书的想法,通过图书传播知识和经验是一件令人很兴奋的事情。

于是,我开始系统地整理自己的产品知识体系,随后便开始了本书的写作。这既是对自己产品经理工作和学习的一个总结,也是给那些对我寄予厚望的读者的一个交代。

写书就像做产品,读者就是用户,只有书的内容满足用户的需求,才能彰显其价值。在写作初期,我一直在想,处于职业成长阶段的产品经理到底想要阅读一本什么样的书,这也是我在构建本书的内容框架时一直思考的问题。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我发现大多数产品经理在职业成长过程中存在以下3个方面的学习需求。

没能形成产品经理需要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希望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缺乏学习产品知识和技能的方法论,希望掌握学习方法。

对产品经理的职业进阶路径与每个阶段需具备的能力模型没有清晰的认知,希望进行职业进阶规划以及能力建设。

本书就是围绕着满足以上3个方面的需求来撰写的。本书共16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1章首先介绍了用户、需求和产品的定义,然后给出了好产品的定义及产品价值矩阵,最后介绍了产品经理的角色定位和知识体系。

第2章介绍了如何撰写产品文档,展示了可以直接在工作中使用的文档模板。

第3章介绍了流程图的定义、作用和画法,并结合实际案例讲述了如何画好流程图和时序图。

第4章不仅介绍了如何画好产品原型图,还讲述了常用的原型设计工具,并对产品原型设计经验进行了总结。

第5章介绍了业务架构图、功能架构图、信息架构图、混合架构图的画法。

第6章以用户研究与分析为核心,介绍了进行问卷调研、进行用户访谈与构建用户画像的方法。

第7章以需求管理为核心,介绍了如何挖掘用户的真实需求,如何评估需求的价值,如何评估需求的优先级,如何管理需求,如何拆解需求,并详细说明了需求研发过程中和上线后产品经理应该做的事项。

第8章讨论了产品设计模型库的概念,完整性、高内聚低耦合等设计原则,以及交互设计定律和产品分析方法。

第9章总结了数据分析的方法,并讨论了常用数据指标、维度、漏斗模型、AARRR模型、RARRA模型、埋点技术与无埋点技术。

第10章介绍了产品、业务、技术三者的关系,讲解了产品思维和技术思维的差异,讨论了产品经理如何学习基本的技术知识并培养技术思维,如何更好地与技术人员进行沟通和协作。

第11章讲解了产品经理需要具备项目管理能力的原因,对瀑布模型和敏捷模型进行了说明,并讨论了如何创建完整的需求,如何设计完整的项目流,以及基于TAPD的项目管理工具和管理跨部门协作的项目的方法。

第12章介绍了如何做好行业分析和商业分析。

第13章讲述了账号体系、CRM系统、权限体系、会员体系的产品设计思路,同时介绍了支付体系的设计方法。

第14章介绍了产品经理工作中一些好的学习方法,以及一些职业进阶方法。

第15章介绍了产品经理的职业成长。

第16章介绍了产品之外的一些方法和理论。

在写作本书的初期,我一直有两种心态,对这两种心态的选择决定了本书会以一个怎样的内容框架来呈现。一种是“工人心态”,即以工人的心态写本书,就如同车间里的师傅传授一些个人的经验和方法给徒弟一样。在这种心态下,怎么做比为什么这样做更重要,只需要拼凑平时工作过程中零碎的思考分析和经验总结,输出内容,并稍加分类以构成目录,即可成书。以这种心态写书,无须总结全面的知识体系,以及具体的产品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方法论,这样做自然是轻松的。

但我内心更喜欢另一种心态——“学者心态”,即以学者的心态来完成本书。工人心态更注重“1+1=2”的使用,注重对零散的经验和方法的总结,而学者心态更注重“1+1=2”的证明,注重整个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要构建从概念到基础、从基础到中阶、从中阶到高阶,以及职业和成长这样的结构,写作自然是不易的,但我始终觉得,无论是对于自己还是对于读者来说,用这样的心态写作都是更有价值的。

1927年,美国宝洁公司设置了产品经理(Product Manager)的职位,这标志着产品经理诞生于商业和市场,整个知识和技能体系都在行业、商业和市场的驱动下发展。就像电子商务一样,它最初诞生于商业和市场,但后期在高校中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并向社会输出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

因此,我始终对未来抱有一种不成熟的期待,假如产品经理所需要的整个知识体系最终形成一门学科——“产品学”,能像“电子商务”一样作为高校的一门主修或选修课程,那么这门课程一定需要教科书,到那时候,产品、需求、用户这些概念就不能只停留在人们都明白即可的基础上了,一定需要严谨地定义和规范地使用。同时,大量严格定义的产品概念、完整的产品理论、科学的用户研究方法、严谨的需求分析方法、系统的产品设计方法,以及完整的产品经理工作技能模型会出现在教科书上。这是一个诞生于商业和市场并在组织分工过程中形成的泛化的知识体系,该知识体系逐渐学术化,并专业化。

也许读者在阅读本书时也会有两种心态:一种是“工人心态”,只关心经验、技巧和方法的习得,不关心内在的原理,对这些知识的要求是实用就行;另一种是“学者心态”,抱着求知、解惑的心态来阅读本书,以塑造自己的产品知识体系为目的。

我更希望读者以学者心态来阅读本书,以学者心态来学习产品知识,从短期来看,在实用性层面上,这也许没有明显的优势,但是这种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的溯源精神、求知精神一定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学习心态、学习方法以及学习习惯,也必将在长期的职业成长过程中体现出它的价值。

同时,我希望未来的“产品学”能和项目管理学、市场营销学、软件工程学等学科一样,成为一种工具,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学习产品学的读者大学毕业后并非要做产品经理,但是他们一定很懂产品,具备用户视角、产品思维以及商业格局;学习软件工程学的读者大学毕业后不一定要做程序员,但是软件工程方面的知识与设计思想注定会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让他们的认识更加多维。

产品经理是一种有趣的职业,从中可以学到多样的知识,并培养自己的多元能力。产品之路是一条充满创造和创新的道路,是一条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走下去的道路。希望正在读本书的产品经理和想成为产品经理的读者重视产品思维和产品观,以学者心态作为学习和成长的武器,让优秀成为一种常态。

本书难免有疏漏之处,还望各位读者指正。

赵丹阳

致  谢

首先,感谢我的家人一直以来对我的支持和鼓励,让我有条件、有信心专注于自己想做的事情,让我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遇到再大的困难和挫折,都能从容、勇敢地去面对。

其次,写书的过程费时、费力。一方面,要在一个宏大的知识体系中搭建一个完整的内容结构,需要不断地学习、研究、求证,这个过程要感谢任明、王玉成、孟天林及大梨老师等行业前辈的帮助与指导,其中大梨老师的原型模板(AxureUX)网站为本书的原始插图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同时要感谢许鑫和石楠对本书部分错误描述的修订。另一方面,一本书从交稿到出版要进行多次的修改,感谢人民邮电出版社的各位编辑。

最后,感谢在工作中帮助过我的领导、同事,在梳理整个产品经理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他们分享的很多方法、观点及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丰富了本书的内容,完善了本书的结构。

资源与支持

资源获取

本书提供思维导图和异步社区7天VIP会员。

要获得以上资源,您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根据指引领取。

提交勘误

作者和编辑尽最大努力来确保书中内容的准确性,但难免会存在疏漏。欢迎您将发现的问题反馈给我们,帮助我们提升图书的质量。

当您发现错误时,请登录异步社区(https://www.epubit.com),按书名搜索,进入本书页面,单击“发表勘误”,输入相关信息,单击“提交勘误”按钮即可(见下图)。本书的作者和编辑会对您提交的信息进行审核,确认并接受后,您将获赠异步社区的100积分。积分可用于在异步社区兑换优惠券、样书或奖品。

与我们联系

我们的联系邮箱是contact@epubit.com.cn。

如果您对本书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您发邮件给我们,并请在邮件标题中注明本书书名,以便我们更高效地做出反馈。

如果您有兴趣出版图书、录制教学视频,或者参与图书翻译、技术审校等工作,可以发邮件给我们。

如果您所在的学校、培训机构或企业想批量购买本书或异步社区出版的其他图书,也可以发邮件给我们。

如果您在网上发现有针对异步社区出品图书的各种形式的盗版行为,包括对图书全部或部分内容的非授权传播,请您将怀疑有侵权行为的链接通过邮件发送给我们。您的这一举动是对作者权益的保护,也是我们持续为您提供有价值的内容的动力之源。

关于异步社区和异步图书

异步社区”(www.epubit.com)是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创办的IT专业图书社区,于2015年8月上线运营,致力于优质内容的出版和分享,为读者提供高品质的学习内容,为作译者提供专业的出版服务,实现作者与读者在线交流互动,以及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发展。

异步图书”是异步社区策划出版的精品IT图书的品牌,依托于人民邮电出版社在计算机图书领域几十年的发展与积淀。异步图书面向IT行业以及各行业使用IT的用户。面上印有异步图书的LOGO。异步图书的出版领域包括软件开发、大数据、人工智能、测试、前端、网络技术等。

第1章 产品的基本概念

如果把产品经理所需要的知识体系设立为一门学科,可以称作“产品学”,那么用户、需求和产品这3个概念就是构建这门学科的元概念。所谓元概念,就是起到支撑整个学科知识体系作用的基本概念。若干个元概念就可以衍生出整个知识体系,元概念和知识体系的关系就好像“加减乘除”之于数学,“元素”之于化学,“力”之于经典物理学一样。元概念如此重要,那么对于整个产品知识体系而言,用户、需求和产品这3个概念是怎么定义的呢?

1.1 用户、需求和产品

图1-1所示的用户-需求-产品关系模型清晰地展示了3个元概念之间的关系,用户产生需求,产品基于需求被设计出来,从而服务于用户。需求决定了产品从哪里来,而用户决定了产品到哪里去。

图1-1 用户-需求-产品关系模型

用户-需求-产品关系模型虽然清晰地展示了3个元概念之间的关系,但并没有定义元概念本身。用户、需求和产品这些基本概念在百度百科、维基百科中都有明确的定义,但这些定义都是基于特定的学科或者行业的,例如,用户的定义基于互联网行业和IT行业,需求的定义基于经济学,产品的定义则基于经济学和营销学。

显然,这些基于特定学科和行业所下的定义都不适用于产品知识体系。因为各行业对这3个概念的定义是相互独立的,只为自己特定的知识体系服务。而产品知识体系里的用户、需求和产品紧密关联,不能独立存在。当我们提到用户的时候,这个用户一定是基于一个产品,是属于某个产品的用户。这个产品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可以是已经设计完成的,也可以是在规划之中的。同理,当我们提到需求的时候,这个需求一定是基于用户的,是属于某一个用户或某一群用户的。当我们提到产品的时候,这个产品一定是基于用户需求设计出来的。

用户-需求-产品关系模型之所以不能给出3个元概念的明确定义,是因为它们之间是相互关联且依赖的,不能用用户来定义需求,又用需求来定义产品,最后再用产品来定义用户。这会陷入典型的“循环论证”,是无意义且无效的。

为了打破用户-需求-产品关系模型中的循环论证,我们在这个关系模型中引入“人/群体”这个概念。“人/群体”这个概念已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明确定义。这里的“人/群体”是一个集合名词,“人/群体”产生各种需求,根据不同的需求设计出不同的产品并服务用户,而用户就是群体中直接使用或潜在使用产品的“人/群体”。

在图1-2所示的新关系模型中,首先,由“人/群体”定义需求这个概念,需求是“人/群体”在生理或者心理上产生的某种需要和诉求。然后,用需求定义产品,产品是满足“人/群体”在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需要和诉求而设计出来并服务用户的实体或虚拟物品。狭义的产品包括我们使用的计算机、手机、App、保险等,广义的产品还包括组织、地点、思想等。最后,用产品定义使用产品的用户,用户是群体中直接使用或潜在使用产品的“人/群体”。

图1-2 人/群体-用户-需求-产品关系模型

综上所述,在用户-需求-产品关系模型中,引入“人/群体”这个基本概念,能使每个概念的定义都遵循一个完整的逻辑关系。至此,整个“产品学”知识体系下的3个元概念就清晰地定义出来了。

1.2 好产品的定义

到底什么样的产品才算是一个好产品?站在不同的视角和维度来看,人们会有多种理解。有的人认为,满足用户需求,让用户觉得有用的产品就是好产品;有的人认为,用户体验好、实际使用感受超出预期的产品就是好产品;有的人认为,能给公司带来利润并且具备持续发展能力的产品才是好产品。

总结下来,3个基本要素决定了一个产品是否会被视为一个好产品,如图1-3所示。这3个基本要素分别是有用、好用、可持续,下文将对这3个基本要素做详细介绍。

图1-3 好产品的3个基本要素

1.有用

有用这个要素规定了产品一定是基于真实需求设计出来的,能满足用户的需求,是用户需要的。

2.好用

在有用的基础上,好用这个要素更加强调用户体验。好用的产品不仅能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还能给用户带来超乎预期的使用体验。如果说一个产品做到60分是及格,可以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那么把产品做到80分,甚至100分,就是在“好用”这个层面做出努力了。

3.可持续

可持续强调的是产品在商业上的可持续性,即产品的商业价值,一个好产品加一个坏的商业模式与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加一个坏产品,你会选择哪个?想必大多数人会选择后者。显然,我们都认为一个好的商业模式比一个好产品更重要。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商业模式,产品再怎么有用、好用,也不可能成功。

而好的商业模式不仅强调产品的有用和好用,还会在此基础上考量产品本身满足的是不是刚性需求,是不是高频需求,是不是大众需求,具有多大的市场,以及产品的渠道通路、竞争格局、商业变现、商业增值等要素。

所以,上文中“好产品和坏的商业模式”中的“好产品”只能称为狭义的“好产品”,而广义的“好产品”的定义本身就包含了商业模式的范畴。一般我们称赞一个好产品,会形容其“物美价廉”,“物美”就突出了产品的“好用”和“有用”,而“价廉”则需要一系列的商业闭环(如生产销售闭环、成本利润闭环、运营营销闭环、增长增值闭环)的支撑。所以,“价廉”实际上强调的是产品背后的商业逻辑闭环。

这个世界上除少数类似于阳光和空气这样的自然物品(事实上,阳光和空气并不属于“产品”,虽然阳光和空气满足了人类的生理需求,但是从这种生理需求到阳光和空气之间并不存在一个人为的设计,在经济学中,它们也不能定义为商品)外,大多数为满足人们某种需求而设计出来的产品遵循一个基本的逻辑,那就是“商业逻辑”。

为什么说商业需求文档(Business Requirement Document,BRD)是三大文档(商业需求文档、管理需求文档、产品需求文档)之首?因为一款产品在设计初期首先要符合基本的商业逻辑。

一些产品即使具有有用、好用的特征,但是投入产出比太高,也不具备商业上的可行性,如乔布斯的Lisa计算机。Lisa计算机是一款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计算机,可以说没有Lisa计算机就没有Macintosh计算机(在开发Mac计算机的早期,很多系统软件是在Lisa计算机上设计的)。它具有16位CPU、鼠标、硬盘,并支持图形用户界面和多任务操作系统。Lisa计算机至少领先当时全世界计算机行业其他产品5年,但是高昂的价格使其成为一款夭折的产品。物即使再美,但价不廉,也违背了商业逻辑,因此Lisa计算机不具备商业价值,也不能称为好产品。

好产品必须具备三大基本要素——有用、好用、可持续,三者缺一不可。若违背了“有用”的要素,就好像为了满足一个伪需求而设计一个产品,结果将其投放到市场上,发现找不到用户。若违背了“好用”的要素,则产品的使用体验很差,很快会被其他竞品超越,最终被淘汰。若违背了“可持续”的要素,就像Lisa计算机一样,产品做得再好,但违背了基本的商业逻辑,用户都买不起,“有用”和“好用”对用户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

1.3 产品价值矩阵

前文中我们定义了好产品的三大基本要素,其中有用体现了产品的使用价值;好用体现了产品的体验价值;可持续则体现了产品的商业价值。因此,基于产品的三大基本概念——用户、需求、产品,我们就可以构建出图1-4所示的产品价值矩阵。

图1-4 产品价值矩阵

用户、需求、产品,以及由三者组成的价值链一起构成了产品价值矩阵。其中,对产品需求分析的去伪存真,体现了产品的使用价值;对产品用户体验的迭代优化,体现了产品的体验价值;对产品商业模式的商业化,体现了产品的商业价值。

产品价值矩阵为日常的产品工作提供了一套价值论证工具,产品经理可以把自己负责的产品放入产品价值矩阵中,看看产品的用户定位是否正确,需求分析是否准确,产品设计是否有效。同时,检查自己的产品是否构成了有效的价值链,即同时具备使用价值、体验价值及商业价值。

1.4 产品经理的角色定位

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被赋予了多种不同的角色,这些定义好的角色指导着人们的行为,规范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在社会上,我们可能是医生、教师、工人或学生等角色;在家里,我们可能是子女、配偶、父母等角色;在公司中,我们可能是员工、领导等角色。

但即使拥有同样的角色,每个人也会对自己有不同的角色定位。对同一个角色的定位不同,就必然导致不同个体在具体实践活动中的动机和目的不同。

产品经理这个职业也是如此。从不同的视角来看,产品经理这个角色有不同的定位,如图1-5所示。

图1-5 产品经理的角色定位

下面分别从产品视角、职业视角、自我视角3个方面来分析产品经理的角色定位。

1.产品视角

从产品视角来看,产品经理首先是一个用户研究员。他不仅要懂用户,要理解用户,要会做用户调研和访谈,还要会构建用户画像。其次,他是一个需求分析师,要能挖掘用户的真实需求,能对用户的需求进行价值判断。最后,他是一个产品设计师,要会画原型图,会写文档,会进行产品设计的评审和交付。

2.职业视角

从职业视角来看,产品经理首先是一个需求管理者。内外部所有的需求都会汇集到产品经理这里,他需要对各种需求进行真伪鉴别、价值评估、优先级排序、评审等管理工作。其次,他是一个产品管理者,负责多条产品线,或者一个产品的多个版本的规划。最后,他是一个项目管理者,从需求分析到产品设计,再到产品研发和交付上线,这个过程中的所有活动过程称为项目,产品经理要负责整个项目的需求分析、方案评审、研发追踪、上线验收等事项。

3.自我视角

从自我视角来看,产品经理或者是一个产品工作者,负责分析用户需求,然后基于有价值的需求设计产品;或者是一个产品缔造者,与完成本职工作相比,产品设计中还融入了一些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乔布斯把产品经理比喻成一个交响乐团的指挥家,指挥着乐团的成员,为观众演奏动人的作品,这也把产品经理定位成一个缔造者。还有一些产品经理把自己定位成用产品改变世界的人。

对比这3种定位,从长远来看,真正能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其实是自我视角的定位差异。一个定位自己是园丁的老师与一个定位自己是教育工作者的老师相比,他们的教学任务和本职工作是一样的,但是前者一定会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关爱。同样,一个定位自己是乐团指挥家、用产品改变世界的人的产品经理一定会在产品上投入更多的热情。而这些热情随着时间的积累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对其职业成长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希望产品经理能对自己的职业角色有更高的定位,而不是仅定位自己是一个听需求、画原型、设计功能、推动产品上线的产品经理。希望大家能找准自己内心的产品经理角色定位并将其作为原动力,在漫长的职业生涯里,驱动自己进阶和成长。

1.5 产品经理的知识体系

很多看似复杂的知识体系往往是建立在一些基础的概念或理论之上的,了解并掌握支撑整个知识体系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是打开这个知识体系大门最好的方法。例如,经典力学建立在“牛顿三大定律”的基础上,整个几何学建立在几条公理之上。

事实上,产品经理的知识体系也是建立在3个元概念所形成的框架之上的,这个底层的框架支撑了整个产品知识体系的发生和发展,它就是前文中提到的用户-需求-产品框架。我们来看看整个产品知识体系是如何围绕这个基础框架展开的。

1.从基本概念展开

首先,围绕用户这个基本概念,衍生出了用户挖掘、用户分析、用户调研、用户访谈、用户画像等知识。

其次,围绕需求这个概念,衍生出了需求识别、需求分析、需求真伪评估、需求价值评估、需求评审、需求优先级评估、需求池管理等知识。

最后,围绕产品这个基本概念,衍生出了产品定位、产品分析(竞品分析)、行业分析、商业分析、产品设计、产品管理、产品数据分析等知识。

2.从概念之间的关联关系展开

首先,从用户和需求的关系展开,用户产生需求,产品经理需要掌握挖掘用户需求并撰写用户需求分析报告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其次,从需求和产品的关系展开,从需求到产品的过程,指的是从需求分析到产品设计再到产品研发的整个过程。整个过程中,产品经理要掌握基础文档的撰写方法,以及产品原型图、流程图、架构图的画法等知识;在产品研发的过程中,产品经理需要和开发人员、设计人员、测试人员及运营人员等协作,所以他也要掌握一定的开发、测试、设计、运营等知识。除此之外,产品经理还要掌握从需求分析到产品设计再到产品研发上线的整个过程中所需要的项目管理知识和技能。

最后,从用户和产品的关系展开,产品经理不仅要掌握提升用户体验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产品上线后的数据分析、用户反馈、版本迭代等知识和技能。

以上从几个元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联关系衍生出的知识模块构成了产品经理所要掌握的产品知识体系的所有内容。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本书的内容结构也是基于这个基础框架而设计的。

无论是刚担任产品经理的读者,还是已经工作了好几年的产品经理,都可以试着用用户-产品-需求这样的基础框架,从元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联关系出发,审视自己目前所掌握的产品知识和技能,哪里不会补哪里,逐步构建属于自己的完整的产品知识体系。

相关图书

ChatGPT与AIGC生产力工具实践 智慧共生
ChatGPT与AIGC生产力工具实践 智慧共生
专利写作:从创意到变现
专利写作:从创意到变现
程序员的README
程序员的README
人人都是提示工程师
人人都是提示工程师
开发者关系实践指南
开发者关系实践指南
架构思维:从程序员到CTO
架构思维:从程序员到CTO

相关文章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