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广告:互联网商业变现的市场与技术

978-7-115-39249-7
作者: 刘鹏王超
译者:
编辑: 杨海玲

图书目录:

详情

本书从实践出发,把计算广告学其中的系统、 算法和技术做一次全面的回顾。从计算广告各个阶段所遇到的市场挑战为出发点,并且对其中的关键的技术和算法做深入的探讨。诸如在线分配(Online Allocation),点击率预测(Click Modeling)等方面许多具体的技术和算法都会在课程中讲解。以广告系统业务形态的需求和变化为主线,依次介绍合约广告系统,竞价广告系统,程序化交易市场等重要课题。

图书摘要

计算广告 互联网商业变现的市场与技术
刘鹏 王超 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北京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计算广告:互联网商业变现的市场与技术/刘鹏,王超著.--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9

ISBN 978-7-115-39249-7

Ⅰ.①计… Ⅱ.①刘…②王… Ⅲ.①计算技术—应用—广告学—研究②数据处理 Ⅳ.①F713.80-39②TP274

中国版本图书馆GIP数据核字(2015)第163370号

内容提要

计算广告是一项新兴的研究课题,它涉及大规模搜索和文本分析、信息获取、统计模型、机器学习、分类、优化以及微观经济学等诸多领域的知识。本书从实践出发,系统地介绍计算广告的产品、问题、系统和算法,并且从工业界的视角对这一领域具体技术的深入剖析。

本书立足于广告市场的根本问题,从计算广告各个阶段所遇到的市场挑战出发,以广告系统业务形态的需求和变化为主线,依次介绍合约广告系统、竞价广告系统、程序化交易市场等重要课题,并对计算广告涉及的关键技术和算法做深入的探讨。

无论是互联网公司商业化部门的产品技术人员,还是对个性化系统、大数据变现或交易有兴趣的产品技术人员,传统企业互联网化进程的决策者,传统广告业务的从业者,互联网创业者,计算机相关专业研究生, 都会从阅读本书中受益匪浅。

◆著 刘鹏 王超

责任编辑 杨海玲

责任印制 张佳莹 焦志炜

◆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丰台区成寿寺路11号

邮编 100164  电子邮件 315@ptpress.com.cn

网址 http://www.ptpress.com.cn

北京艺辉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开本:800×1000 1/16

印张:20.25

字数:388千字  2015年9月第1版

印数:1–4000册  2015年9月北京第1次印刷

定价:69.00元

读者服务热线:(010)81055410 印装质量热线:(010)81055316

反盗版热线:(010)81055315

对本书的点评

以下点评分领域以点评人的姓氏笔画为序排列。

互联网公司管理层

在线广告市场是比较复杂的体系,它贯穿了互联网生态链的各种角色。刘鹏的著作既从商业角度介绍了在线广告,也深入到了广告的技术和算法层面,还包括对于一个大规模竞价市场在市场设计方面的相关原理和优化机会。这本书不仅是了解在线广告市场的途径,也是了解互联网商业和盈利模式设计的窗口,同时对于互联网产品设计会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王华(@超凡Derek),阿里巴巴副总裁,阿里妈妈负责人

这是一本非常系统、全面地介绍计算广告的书,一本在线广告专业人员必读的书,一本值得强烈推荐给想利用互联网力量的企业主和决策制定者和对大数据价值感兴趣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的书。虽然我亦曾亲眼目睹广告业在 20 世纪 90年代开始的革命,一直积极参与在线广告的演变,但阅读完这本书,我对计算广告整个图景以及很多细微之处有了更多更深刻的理解。

——毛建昌,微软Distinguished Engineer和Bing广告工程负责人,前雅虎实验室广告科学副总裁

十多年的实践证明,互联网最有效的商业模式莫过于可以把流量直接变现的在线广告模式。从最初铺天盖地的横幅广告起步,到人群及兴趣精准定向的搜索广告与推荐引擎,直到与内容环境融为一体的原生广告,用户需求与口味的不断变迁促使着广告产品与技术持续不断地升级与发酵。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作者从中国互联网广告发展全过程亲历者的视角,极为系统地讲述了计算广告的产品设计思维与技术理论基础,涵盖从广告呈现到计价策略乃至算法实现并直接运用于互联网流量变现课题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产品经理还是工程师,如若准备投身于这一互联网最大的金矿领域,此书是手边必须常备的工具书与教材。

——刘子正(@刘子正),微博常务副总经理

本书内容全面且与时俱进,对核心技术的介绍深入浅出,是计算广告领域一本难得的好书。本书视野宽阔,涵盖了在线广告市场及核心技术的各个方面,除了主流技术以外,对一些其他著作很少涉及的方面,如广告创意优化、反欺诈、隐私保护等也进行了介绍。本书内容新颖,把近年涌现出的一些新的广告形式和技术,如实时竞价的广告交易、原生广告等,都囊括其中。另外,本书行文流畅、逻辑清晰,对核心技术的介绍深入到位,包含了重要的算法细节以及理论探讨,对计算广告的从业者而言,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参考书。

——刘铁岩(@刘铁岩),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在互联网深入改造传统行业的进程中,所谓“羊毛出在猪身上”的后向变现商业策略至关重要。市场上并不乏关于这一策略的推崇和讨论,不过本书从实战的角度出发,对其中关键的商业逻辑和产品结构作了全面的梳理,而这些对于商业化战略的落地至关重要。因此,我推荐所有正处在互联网化变革行业的从业者们阅读本书,结合各自的知识背景和行业问题,相信你们一定可以从本书中找到有指导意义的内容。

——陈彤(@老沉),小米内容运营和投资副总裁

刘鹏博士是我以前在微软时的同事,他博学睿智,融会文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将多年积累的相关经验与成果整理成国内第一部正式出版的计算广告著作,值得向大家强烈推荐。这本书将该领域的实际商业问题与技术解决方案结合起来,让读者对计算广告的理论与实践、应用与技术、系统与方法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知。对于已经掌握了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技术的从业者、技术人员、教师和学生,如果想进入计算广告及其相关领域,这是一部极佳的指南。

——李航(@李航博士),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主任

互联网业内人士都清楚流量的作用,流量之于互联网,正如血液之于人体。不同之处在于,互联网上的流量是趋利的,变现能力决定了流量的方向和价值。计算广告是流量变现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只有了解了互联网广告的精髓,才能真正懂得互联网上流量的奥秘,也才能懂得互联网的奥秘。本书作者对互联网广告的市场、产品和技术做了全面、深刻的剖析,为业内外人士理解并踏入这个领域提供了一条捷径。尽管本人从事互联网广告研发多年,也是第一次读到如此系统的著作,受益匪浅!

——沈抖(@沈抖),百度高级技术总监

我们的团队花了大量精力寻找和调研国内外的相关资料和文献,却一直苦于没有一套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来帮助我们的业务和技术人员加快学习、少走弯路。因此,我期待这样一本书的出现至少已经有两三年的时间。作为一门方兴未艾而发展迅猛的新兴产业,我相信刘鹏的这套科学且实际的知识体系,将对数字营销领域的同仁有非常大的指导价值。程序化营销、大数据应用是发展异常迅猛的产业,涉及大量的产品、工程以及算法,也涉及相当多的商业逻辑的深刻洞察。而刘鹏通过对产业内在逻辑的诠释和推演贯穿程序化营销产业的发展,对我们真正把握大数据给各个产业带来的深刻变化和影响,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杨炯纬(@杨炯纬),360副总裁,聚效广告CEO

如果说当年Yahoo! 广告首席科学家Andrei Broder在斯坦福开设的课程第一次把计算广告学作为一门学科,那么这本《计算广告》堪称这门新兴学科的第一本教科书,因为这是首次全面系统地阐述计算广告学的著作,覆盖了商业逻辑、产品结构、关键技术、工程实践和应用实例。在内容结构编排上,本书由浅入深,从宏观背景到技术细节,从经典的搜索广告到最新的实时竞价,既适合作为从事在线广告的商务运营人员的参考书,也适合作为一线技术开发人员的实战指导。

——余凯(@余凯西二旗民工),百度研究院副院长,深度学习实验室主任

计算广告近年来特别热,全球大小互联网公司有大量的算法工程师、系统工程师、数据科学家在从事与此相关的工作。正如刘鹏在书中指出的,流量变现和数据变现是很多互联网公司商业模型的核心。虽然学术界和工业界有大量与计算广告相关的文章,但或侧重于算法,或侧重于系统,抑或侧重于商业逻辑,却很少能像本书一样把这几个维度融会贯通地串在一起,既有连贯性、有广度,又有足够的深度。刘鹏过去几年中花了大量的精力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以及一些在线教育平台分享他对计算广告的深刻理解,影响了不少人,我过去和现在的团队都有他的粉丝、他的学生。现在刘鹏又把他对计算广告的深刻理解集结成书,能影响到更多的人。为刘鹏点赞!

——张小沛(@Joyce在路上),宜信CTO,前Hulu全球副总裁

计算广告学纷繁复杂,刘鹏以一个科学的实践家的态度抽丝剥茧,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其技术架构与产品生态,为入门者普及了概念,为从业者开阔了眼界。

——罗征,腾讯广点通总经理

互联网广告在近十余年里一直保持着爆炸式的发展,支撑着谷歌、脸书、阿里、百度等数个百亿、千亿级互联网公司。或许其发展过于迅猛,或许其涉及领域过于宽泛,以至于近几年来一直没有一本优秀的书能够系统、全面地对互联网广告加以介绍。这本书把这件早就应该有人去做的事情漂亮地完成了。从业务模式到技术架构,从算法模型到工程实现,从理论基础到实现细节,从历史背景到最新动态,这本书都做了翔实、系统的讲解。相信对于每一位置身于互联网广告业的朋友,不论其在这纷繁复杂的行业里承担什么样角色,这本书真值得一读。

——顾大伟(@小米大伟),小米广告负责人

很高兴看到刘鹏博士把自己在互联网广告领域的多年经验和智慧整理成书,其中既有他对商业产品的理解,也有算法和工程实现的总结。本书不仅第一次全面梳理了互联网广告产品形态,针对每个产品描述了相应的核心算法和系统实现,而且全面描述了以媒体和广告主为核心的生态圈,以及技术如何一步步促使生态圈演化,不断创造出更大的商业价值。对于互联网广告从业者来说,相信读后一定获益良多。

——贾志峰(@贾志峰Michael),汽车之家技术副总裁

来自互联网创业者

如果你正从事或准备进入互联网广告行业,本书应该是你的职业生涯中必不可少的读物之一。无论在中国或是放眼世界,作者以更深、更广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当今互联网行业的市场与技术。在享受互联网大数据带来乐趣的同时,书中介绍的中西市场案例将助力中国互联网从业者(包括产品技术人员)开拓创新思维。本书为推动中国互联网发展赋予了更重要的意义。

——闫瞾(@闫曌AdMaster),AdMaster创始人、CEO

今天,大数据浪潮正在席卷全球。数字技术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同样也在驱动着商业、营销和广告业的未来。营销不再只是关于策略、创意和idea的,更和技术的发展紧紧地捆绑在一起。进入 2015年后,我们看到全行业正在迎接大数据的风口,从数据的沉积分析和管理到数据的真正打通,这是一场时代的演进。刘鹏博士的这本书正是对这个变革时代营销技术变化的实录,他对最新数字广告技术方方面面的精到剖析,不仅是对广告知识体系的实时更新,更是对未来新的数字营销体系架构的有益探索。希望今天我们在勇于探索和开拓的也正是未来被写进历史的故事。

——吴明辉,秒针系统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增长,广告开始往精细化发展,如何在有限的资源里获得最大化的广告综合收益是一个非常复杂、重要且有趣的问题,这也是计算广告研究的方向。刘鹏作为这个方向的专家,在本书中从计算广告问题的提出开始,介绍了计算广告的产品形态以及关键技术,非常适合互联网广告的从业者系统性地了解计算广告领域。

——周霖(@周霖-KCN),搜易贷联合创始人,前搜狐高级副总裁

这本书逻辑清晰,非常贴近实战,值得网络广告从业人员仔细阅读与思考。无论是媒体、广告代理还是广告主,谁能更好地获取数据、理解数据、应用数据,谁就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赵士路(@赵士路),WiseMedia创始人、CEO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广告生态圈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告形式、产品形态、市场格局及产业链模式不断推陈出新,让人目不暇接。同时,基于营销大数据的计算广告技术也日益成熟。刘鹏博士的这本书将两者有机结合,既能帮助从业人员了解互联网广告全貌及流量变现的现状,也能帮助技术人员掌握计算广告的核心技术,是一本兼顾商业产品逻辑和技术实践的难得一见的佳作。

——唐健,智云众创始人、CEO

互联网广告是一个千亿级的市场,如果把互联网比作一辆车的话,互联网广告就是汽油,因为大多数网站都是依靠广告盈利。刘鹏博士的这本书涉及大量的基础知识、概念和商业模式,是目前此领域比较全面的一本广告技术著作。书的内容深入浅出,讲述了搜索广告、广告交易平台、广告基本算法以及开源系统等重要概念,也介绍了不少相关广告技术公司以及他们在互联网广告这个产业链上的各种典型产品,非常适合从业人员以及有兴趣进入这一阳光产业的同学学习。

——唐朝晖(@唐朝晖_adSage),艾德思奇创始人、CEO

过去5年是移动互联网发展最快的时期,开发者创造出如此多的应用和内容,用户行为习惯和数据积累发生如此惊人变化。在此过程中,在线广告作为最主要的变现形式,逐渐成为广大从业人员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术。然而,由于此领域学习门槛较高,对于很多从业人员来说迷雾重重。大部分相关文章只是对于广告相关一些术语进行了罗列或介绍,无法让大家“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这本书的出版将弥补这一空白,它系统性地介绍在线广告的发展历史和逻辑,以及流行的程序化购买关键技术与算法。更为可贵的是,刘鹏在本书中融入了自己多年对于计算广告领域的理解和经验,使得整本书的思路和编排极为流畅。本书既适合想了解此领域的初学者或业务人员泛读,也适合专家以及产品人员对特定的知识点精读。本书将成为广大互联网从业人员必备的读物,特此重点推荐给大家。

——崔晓波(@崔晓波_TalkingData),TalkingData创始人、CEO

来自媒体与行业专家

本质上讲,互联网经济与广告经济都属于信息经济的具体技术形态或产业形态,核心要素是数据,经济学特征则是“所有能够传播信息的商品,其售价都会趋向其边际成本”。因此,确定数据商业化与广告产品化之间转换的逻辑、方法和路径极为重要,计算广告恰恰是这样一种经过多年实践的有效体系。刘鹏先生所著的这本书对相关的技术、创新与商业作了极好的刻画、梳理与论述。

——马旗戟(@马旗戟),原尼尔森高级副总裁

这本书于我而言,是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见了在巨大的互联网广告产业后面蕴含的数学模型和算法基础。计算广告学中蕴含的各种方法让我想到了管理方法论中很著名的一句话:“If you can’t measure it,you can’t manage it!”量化的方法使得计算广告学成为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的一个崭新和重要的方向。非常感谢作者的知识分享。

——陈怀临(@湾区评论),弯曲评论创始人

我有两个身份,既是从 20世纪开始工作的广告主,同时又是大学老师,但面对的却是一样的问题和困惑。营销方法尤其是广告形式推陈出新,众多科技层出不穷,受限于自身的学问背景,不可能全部都了解。所以有拜读本书内容的机会我特别欣喜,终于有由业内专家执笔且技术含量特别高、非常实用的书了。广告主可以从中了解不同的展现方式,利用书中的广告主在线营销决策过程择善而为。媒体也可以凭借类似的广告变现决策,揭示未来的发展方向。专业人员可以进一步了解背后的技术,找出最有针对性的广告投放,提升推广成果。因此,我非常推崇本书的实用价值及参考价值。

——杨仕名(@楊仕名),香港大学SPACE中国商业学院副总监,营销与传媒管理中心主任

广告带来的后向变现是互联网经济中核心的变现模式之一,也是互联网商业模式的重要根基,而本书对这一领域作了一次全面的总结。我们希望互联网企业、广告服务和技术公司,以及艾瑞这样的数据服务公司,以本书的出版为契机,认真探讨互联网商业模式上的分工协作,推动行业的变革与发展。

——杨伟庆(@杨伟庆),艾瑞咨询总裁

世界上有一种沟通是付费的,这就是广告的本质。然而,近几年互联网改变了整个广告生态的格局,目前世界上最叱咤风云的互联网公司几乎都依赖广告。刘鹏博士的这本书系统性地介绍了这种深层次的变化,以及整个产业链迸发出的各种技术手段与学问。此书由浅入深系统地介绍了几乎每个互联网广告的生态位置以及背后运作的机理,是我目前见过国内最系统的介绍计算广告的著作。此书对互联网、媒体、广告公司、市场营销人士,甚至消费者都是一本了解互联网广告的佳作。

——张迪(@广告技术流adexchanger),Adexchanger.cn创始人

有了互联网才有了计算广告学:计算广告学把传统的无法定向投放和无法度量的广告变得可以定向投放和可以量化度量效果。刘鹏博士在工作之余,把计算广告学的系统性知识和多年实战经验总结成书,对从事计算广告的工程师和想了解计算广告的工程师都非常有帮助。

——张栋(@张栋_机器学习),前Google研究员

对计算广告技术和商务人才的需求近两年迅速高涨,但计算广告是一个新兴交叉学科,一直缺乏全面系统的专著。这本书全面介绍了这一领域的商业背景知识、业务需求和详细的技术实现思路。本书一个重要特色是将该领域的商业挑战与技术的选择、应用、实现进行了融汇中西的系统化介绍,让不同知识背景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认识提升。此外,本书对于整个计算广告技术知识体系的梳理全面、准确,囊括了从业人士和学术研究需要关注和了解的主要知识点,对于已有一定基础和实践经验的读者也能从中温故知新和查遗补缺。此书的出版对于促进中国相关行业人才池的增长大有裨益。

——范秋华(@RTBChina),RTBChina创始人

互联互通正领跑,眼球经济网民包。创收多多靠广告,变现书籍好难找。计算广告学走俏,廿年蔚然成林悄。理论实践兼顾到,刘鹏此书及时抛。入门登堂先介绍,市场规模大蛋糕。产品技术两面刀,块块切尝大与小。搜索推广竞价搞,合约展现包推销。程序交易争分秒,移动平台憋新招。信息流起人社交,原生广告置混淆。探索利用平衡高,点击建模测验校。背景逻辑打夯牢,核心技术窥其奥。照葫芦可画出瓢,立竿见影编码跑。十载面壁勤思考,刘鹏功成发大招。油翁多年练广告,情不自禁拇指挑!

——洪涛(@zhazhaba ),打油诗人,前百度高级科学家

序一

2009年11月,我在香港参加CIKM'09,听Andrei Broder等几位学者讲了一个导学课——Introduction to Computational Advertising(计算广告导论),耳目一新,觉得在我们的大学中应该有这样一门课。

回来后了解了一下周围青年教师的情况,没有发现能够开这种课的人。后来,好像首先是在微博上,知道了刘鹏是这方面的专家。一联系,果然如此。与其探讨在北大开一次这种课的可能性,他欣然应允。时间定在2013年夏天,我安排实验室的青年教师彭波做助教,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通过助教工作学会计算广告这一套知识,然后独立在北大开出课来。

刘鹏的课进行得很顺利,彭波每次都参加,我也去听过一次。2014年秋,彭波勇敢地开出课来了。课程结束后我问他感觉怎么样,他说内容太多,把握得还不好,而且没有教材,对老师学生都是个困难。

其实,最初我请刘鹏来上课的时候就谈到过教材的问题。他答应考虑,但因为他在公司里的工作很忙,所以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但他没有忘记!两年多过去了,一天他给我发邮件说书稿完成了,希望我能为他的书写个序,令我十分欣喜。

这本书不厚,但比较全面地覆盖了基于互联网服务的广告的市场背景、产品逻辑与关键技术,给出了一个宽阔的视野。作者基于多年的从业经验,从市场行为出发演绎对产品与技术的需求,而不是就技术讲技术,提高了本书的立意,因而也适合更广泛的读者群,包括计算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应该说,这本书的风格不同于通常的教材,如果直接用于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会比较高,但不失为一本优秀的教学参考书。尤其是在其内容铺陈中展现出来的数据加工、利用与交易的思维主线,能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看到活生生的技术需求。而在互联网广告的背景下对数据的充分强调,让读者对大数据的意义有了一种更具体的体会。

国内大学中的计算机专业教育(尤其是高年级和研究生的)现在困难和问题还比较多。比较明显的一点就是,教学内容的时代感不够强。这一点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反应。跟不上业界的发展,一些重要的课程不能及时有效地开,我认为“计算广告”就是其中之一。这种情况和蓬勃发展的信息技术和产业是不相适应的。因此,我们欢迎业界中对技术和产业有比较透彻理解且对教育有情怀的专家参与到大学教学活动中来,让我们的学生学到更多的真本事,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刘鹏2013年在北大首开“计算广告”课程就是这样一种表率,他这本书的面世也是这个意义上的一种奉献,当予祝贺。

李晓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教授

序二

所有互联网公司都对广告变现的地位和价值并不陌生。在每一个用户产品成长的各个阶段,除了认真解决需求痛点、优化用户体验,也应该不断地对流量和数据的价值进行评估,并积极探讨商业变现的战略与产品。而在各种商业化产品当中,以计算为导向的广告变现无疑是最为重要的。

在产品选型、开发和运营的初期阶段,如果能对产品未来产生的数据和流量价值有正确的评估,并了解如何利用广告产品将这些资产变现,对于判断该产品的成长空间和商业价值非常重要。另外,早期的产品推广会用到许多广告营销产品,而对于计算广告原理的深入了解也将有利于高效地做好营销。

当产品得到市场认可,获得了一定的用户规模以后,积极制定系统性的商业化战略,用合理的变现方式获得现金流,从而支撑产品的快速发展,则是每一个互联网公司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关键步骤。如果能洞悉互联网广告市场的产品技术全貌,无疑对此阶段的决策大有帮助。

虽然广告技术在互联网行业至关重要,长期以来,却只有一些只鳞片爪的专题文章,对业界系统架构与算法的介绍,从世界范围来看,都非常缺乏系统性的整理和总结。这一方面是由于广告市场发展迅速,从搜索竞价到程序化交易,再到移动互联网下的原生广告趋势,日新月异的产品进化速度让整个工业界来不及停下脚步做小结;另一方面是广告产品的内在逻辑不像用户产品那样直觉,要进行全面透彻的整理和剖析,需要兼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相当的理论抽象能力。也正由于缺乏系统性的资料,互联网工业界在这方面的人才培养也不够系统,导致在广告产品技术这样一个重要的领域,人才一直是短缺的。

刘鹏博士曾经与我在搜狐集团有过一段时间的同事经历。从简短的几次接触中,我知道他在对媒体的流量变现和需求方广告产品方面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曾在Yahoo! Labs对计算广告领域进行过系统性的研究,是对这一领域做全面总结的合适人选。如今,终于看到他不吝时间和精力,将计算广告领域的产品技术和商业逻辑整理成书,这将是令整个互联网工业界受益之举。

带着期待读完本书,我的第一印象是,其内容全面而富有条理:本书既有计算广告全线产品的介绍,又有对其商业逻辑和原理的透彻解剖,还有对应的技术架构和关键算法的深入讨论。另外,除了受众定向、点击率预估、实时竞价等热点问题的讨论,还有详尽的周边产品和技术的介绍。相信认真读完此书的读者,一方面会对整个广告生态的全貌有全局性的了解,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另一方面又可以按图索骥,再碰到各种实际问题时在本书中找到具体思路甚至解决方案。

当然,本书的另外一项重要意义就是,它是计算广告领域第一本系统性的正式出版物。非常希望以此为契机,从合理配置资源的角度出发,整个互联网领域能够在流量和数据变现上逐渐走向标准化与分工协作。这也许会从一个侧面促进中国互联网企业摆脱恶性竞争的囚徒困境,走向合作共赢之路。

最后,祝贺此书的出版,并希望它能够给你些许启示。

王小川,搜狗公司 CEO

序三

广告营销处在历史转折点,技术对传媒的驱动和融合趋势让数字营销充满变数,这变化颇有乐趣却又让人不安。原因很简单,一方面,技术驱动下的数字生态百花齐放,程序化营销渐入佳境;另一方面,数字世界各式各样的广告技术概念让市场营销者感到困惑。

不可否认,营销行业有专业的技术型人才和数据科学家帮助我们实践和创新这些技术,似乎有了需要的一切。可想象一下,某个下午时光,当和我们的客户坐在一起,他可能会问起这样的问题:未来你们能帮我们做什么?

如果说技术代表营销的未来,那么技术到底是什么呢?技术为什么存在?技术可以帮助做些什么?我常想,要拨开这些技术迷雾,营销人具备的知识背景应该能跨越技术理解的盲点,能洞察到真正关键且清晰的归因,把这些问题的答案清晰和简单地传递给我们的客户。所以我期待行业中有人能把广告技术的真实情况和作用讲出来,无论是 DSP、DMP 或是RTB这些商业产品概念,还是“预测模型”“机器学习”和“人群定向”之类的技术名词。

带着这个期待,我阅读了刘鹏博士这本广告技术专著。我想说,我的这些疑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都得到了解答或者找到了线索。

刘鹏博士在互联网领域,特别是广告变现产品领域有着非常丰富的从业经验。从雅虎全球研发中心到微软研究院,再到今天作为360首席商业架构师,他既主持过需求方营销产品和供给方变现产品的设计开发,又兼有从产品到系统和算法的全面把握能力,而这些经验都成了本书丰富实用内容的基础。

一本好的广告书不会大谈趋势,而是会从细节观察出发,探知商业逻辑;一本好的技术书不会大谈常识,而是剖析实践领域的真知灼见。刘鹏博士编写的《计算广告》就是这样一本跨越领域、兼而有之的作品。

很愿意分享两点阅读感受。第一是繁纷复杂的数字生态和技术说辞,刘鹏对此做了系统的梳理和介绍,即使高度专业的产品概念、逻辑及算法应用,非技术背景的读者也能对这些概念建立统一的认识。第二是概念之外,书中列举了国际国内经典的广告平台产品,分析其形态、技术、策略,描绘了商业和产品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有趣演进。这些来自于作者多年从业实践和积累并给营销人带来“互联网+”的思考角度更难能可贵。而书中列举了很多详实的数据和图例,反映了刘鹏博士对技术和治学的严肃态度。

如果你需要了解在线广告的产品和技术,就应该马上行动,打开这本书,努力去学习和探索。

愿每位从事数字广告事业的营销人,都能读到此书。

李桂芬,安吉斯媒体集团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

前言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改变了整个世界。从门户网站到搜索引擎、从社交网络到电子商务,从免费Wi-Fi到应用市场,层出不穷的在线服务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甚至颠覆了原有的产业。而且更为神奇的是,这些服务大多是免费的。在今天,“互联网思维”这个名词被越来越多互联网行业内外的人们追捧和畏惧,而其中很多人的困惑都在于:这么多免费的服务是如何获得收入,乃至赚得盆盈钵满呢?实际上,如果把多样的互联网产品或服务看成各式硬币的正面,那么我们会发现,其中许多硬币的背面都有着一样的图案,这就是以广告为核心的后向变现体系。正面的免费服务是为了获得流量和数据,而背面的广告业务则是将这些流量和数据变成金钱,这就是互联网最关键的思维模式之一。

在能够获得充分的流量或高价值数据后,我们认为,所有能够传播信息的商品,其售价都会趋向其边际成本。这样的观点对许多传统行业商业模式的影响是深远的,也是我们认为大家应该在互联网时代深入了解广告、了解变现产品的原因。因此,本书的内容虽然以介绍互联网广告的产品和技术为核心,但并不是想让大家都学会搭建一个广告系统。我们的核心目的,是让读者在清晰地了解互联网广告全貌的基础上,在遇到与后向变现相关的产品问题时,能够以合理的思维逻辑和背景知识来应对。实际上,在互联网时代,不论你身处哪个行业,只要用心留意,会发现这类问题可能比你想象得更为常见,也更为重要。对其中最重要的几类问题,我们来看看下面几个具体的例子。

(1)商业模式探索。例如,电影是一种边际成本很低,同时信息传播量又很大的典型商品。那么现在电影的票价为什么这么高?能否探索一种售价很低,而充分利用其信息传播能力的电影行业发行模式,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流量变现。例如,互联网电视厂商除了硬件销售的回报以外,还可以获得一部分用户流量。这些流量的性质和价值如何,应该以什么方式变现?

(3)数据变现。例如,室内导航技术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新型互联网应用。如果以向用户免费的方式运营室内导航产品,会得到什么有价值的数据资产,从而支撑相应的后向变现,又应该采用哪种具体的商业产品来支撑?

(4)商业产品建设和运营。例如,团购、游戏联运、返利购买、积分墙这些推广模式与一般的展示或搜索广告有什么内在联系?是否可以共用某些产品和技术平台?

这4类问题的典型性和价值不言而喻。不过,要回答这些问题,仅靠独立的深入思考是不够的,你还必须对当前互联网流量和数据变现市场的商业逻辑和产品现状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并在需要具体产品实施时有相应的方案可以参考和选择。而为读者提供这方面的帮助,正是本书希望能做到的。

从传统的视角看广告,会有人认为互联网服务中的广告破坏了用户体验,这实际上是一种观念上的误解。首先,互联网广告不再像线下广告那样,以宣教性的横幅为主,而是以各种自动决策的付费信息的方式存在,这其中既包括传统的创意形式,也包括游戏联运、团购、返利、原生广告等更加契合用户意图的新传播形式。虽然,从微观上看,部分不顾及媒体价值、盲目变现的广告产品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但从宏观上看,恰恰是因为广告这一后向变现模式的存在,互联网产品的整体用户体验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传统的企业中,一般会根据产品线分设若干事业部,每个事业部在研发自己产品的同时还要对营收和利润负责。而在互联网企业或者按照互联网方式运营的企业当中,还存在另外一种组织方式,即面向用户的免费产品部门只负责优化产品体验,不对营收负责,而专门面向客户的商业产品部门通过广告等后向变现方式为企业创造营收。实践证明,在这样的组织方式下,用户产品部门往往能够心无旁骛,专心为了提高用户体验而努力。因此,我们会看到,比起传统软件企业,互联网企业的产品在把握用户需求、优化用户体验方面往往能够做得更加优秀。

因此,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广告不再只是广告公司的事,而是每一个互联网公司都要关心的事。从结果来看,在线广告实际上成为互联网最重要的发动机。从营收上看,它支撑着互联网业务的大半壁江山。当然,广告的概念本身在互联网业务中也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首先,在互联网广告中,服务于中小商家、以直接销售为目的的广告取代品牌广告成为主流,这也创造了全新的巨大市场;其次,它的关键不再是创意、策略等人工服务,而是以数据支撑的流量规模化交易为典型特点。也就是说,机器和算法取代了人员与服务,成为在线广告最鲜明的特色。可以说,互联网广告的灵魂就在于数据与计算,因此,也就产生了“计算广告”这一名词以及后面复杂的产品与技术。

计算广告这个课题,逐渐成形于以Google AdWords 为代表的竞价广告业务产生以后,并且在展示广告进入程序化交易阶段以后愈加成熟。而将其整理成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则要归功于时任Yahoo! 广告首席科学家的Andrei Broder。他在斯坦福开设的“Computational Advertising”这门课,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在线广告中的计算挑战以及工业界实用的算法。既然有了计算广告的相关课程,为什么还要再整理这本计算广告的书籍呢?首先当然是因为这一领域变化太快,在“计算广告”这个词诞生后的几年里,它的内涵和外延都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且这几年的变化使得这个领域逐渐完备起来。因此,有必要在此时对当下的计算广告领域做一个阶段性的小结。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我们在几次计算广告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对于在校学生或者刚刚接触此领域的朋友们来说,最主要的理解障碍不在于算法和技术本身,而在于广告的商业逻辑和产品目标。以此为出发点,本书的组织方式将以广告产品为核心。在清楚地了解计算广告的产品逻辑与商业价值的基础上,我们再来有针对性地讨论其中的算法和架构问题。因此,商业逻辑驱动的在线广告产品和技术的升级将是本书最重要的一条主线。

另外,本书还有一条潜在的主线,即数据的加工、利用与交易。熟悉了计算广告业务和产品的读者会有认识,广告业务的收益只能来自于三个方面:数据、流量和品牌属性。其中后两点是媒体的专属,而大量的广告平台在做的事情,主要就是数据的加工与利用。不夸张地说,计算广告对于数据利用的广度和深度是空前的,而且产业的各环节也是比较完备的。在各行各业都在强调大数据思维与方法的今天,深入了解计算广告产品与技术具有特别强的范本意义。因此,本书在内容组织上特别强调数据这条线索,努力向读者解释清楚如何在广告产品进化过程中一步步地更有效地利用数据。

读者对象

既然在线广告不再只是广告公司的事,那么需要了解这一业务及其背后产品技术的人群也就相当广泛了。我们希望下面几类读者可以从本书中找到有价值的内容。

(1)互联网公司商业化部门的产品、技术和运营人员。对互联网公司来说,商业化产品中最重要的就是广告产品,不过我们发现,囿于各公司具体的产品形态,仅仅从自己的业务中全貌地了解广告产品技术并不容易。因此,本书最主要面向的读者就是这些广告产品相关的人员,希望他们通过阅读此书,对互联网广告的全貌以及复杂的技术产品系列有整体的了解,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对个性化系统、大数据变现或交易有兴趣者。计算广告在各种个性化系统中具有典型性,又因为其商业逻辑的存在而相对复杂;此外,计算广告还催生了对大规模数据利用和变现的直接市场。因此,推荐等个性化系统的产品技术人员以及大数据相关的产品技术人员都非常有必要通过了解计算广告的产品和技术,对个性化系统架构、约束下的效果优化、大数据变现和交易等诸多问题在实际工业界的落地有一定的理解。

(3)传统企业互联网化进程的决策者。传统企业在互联网化的过程中需要借鉴的绝不仅仅是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和产品,更重要的是按照互联网企业形成的高效运营和变现模式来改造传统业务。从这个意义上说,互联网企业以广告为基础的后向变现体系是整个互联网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因此,在这样的传统企业中,互联网化进程的决策者对广告的原理和市场必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4)传统广告业务的从业者。传统广告业务与互联网广告业务既有密切的联系又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以技术为导向、精准地面向受众的广告策略正深刻地影响这整个广告市场。并且随着互联网广告规模的迅速扩大,这样的策略越来越为广告主接受和青睐。因此,传统广告业务的从业者必须要顺应潮流,理解和运用计算广告的方法与策略,将线下资源与线上资源整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广告主和媒体。

(5)互联网创业者。我们接触过不少互联网行业的创业者,对他们来说,找到用户产品的痛点并漂亮地解决问题往往并不是十分困难。不过,一个企业最终需要的是利润,而许多对变现逻辑和思考方法不熟悉的创业者往往面对产品得到的流量和数据不知所措,而商业化进程的缓慢也会大大拖慢用户产品的运营进度,甚至因此错过企业的黄金发展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了解一些流量与数据变现的思路无疑会对创业方向的选择、创业过程的加速、创业果实的收获都有巨大的帮助。

(6)计算机相关专业研究生。计算广告的人才在互联网行业相当稀缺,而目前学校对这样与工业界关系密切的实际问题在教育上是有些脱节的。我们整理此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希望为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科学基础并且对工业界实际问题有兴趣的同学们提供一次指导旅行,让他们对思考和设计商业产品、运用技术解决产品问题形成正确的思考方法。

内容组织

前面说过,我们整理本书,并不是简单地为了介绍计算广告的产品和技术,更重要的目的是希望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让大家通过了解广告变现的内在逻辑,进而对互联网时代的用户产品如何将体验做到极致、将变现做到最高效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在我们看来,如果不了解广告变现产品和市场,就谈不上真正透彻地了解互联网,也一定会在用户产品的设计和运营上有诸多掣肘。基于这样的目的,本书在内容上组织成三个部分。

(1)第一部分介绍在线广告领域的一些基本问题和背景知识。虽然内容比较容易理解,但这部分是全书的基础,特别是对很多相关概念和术语的集中介绍,请不要略过。

(2)第二部分主要面向产品、运营、销售等人员,以及互联网产品的宏观决策者,其内容重点在于介绍计算广告的市场结构、交易模式和主要产品。这部分内容将依在线广告产品发展的顺序展开,希望能帮助大家理解各种复杂的广告产品和交易机制产生的内在规律。

(3)第三部分主要面向系统工程师、算法工程师和架构师。与前一部分的广告产品相对应,这部分也以在线广告产品发展的顺序,重点阐释实现各种广告产品的关键技术挑战,并提供基础的解决方案。

一般来说,对于那些想运营一项在线广告业务,或者想了解如何用在线广告对用户产品怎样变现的读者来说,可以重点阅读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并且对其中的产品与商业逻辑要深入理解;对于那些重点关注工程实现和收入优化的读者来说,在了解了前面两部分之后,还要花一些精力深入阅读第三部分,特别是其中与自己关注的广告产品相关的技术章节。计算广告这个领域的复杂性在于,对于任何一项产品或技术都需要放在相应的商业背景下去判断其合理性;而想要了解商业产品上能达到的目标,还需要对技术的现状和难点有相当的认识。因此,我们推荐的阅读方式还是尽可能地通读全书,对其中确实不相关或者知识背景上无法理解的部分简单跳过就可以了。另外,除第 10章外,其他各章结束后我们都准备了若干开放性的延伸思考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并没有确定的标准答案,只是为了帮助大家进一步深入思考该章中的关键或有趣的问题。

在讨论在线广告市场的产品技术过程中,会涉及大量的术语和专业名词。对于对变现业务不太熟悉的读者来说,这些术语会给阅读带来一定的障碍。为了帮助读者检索和查找术语的相关内容,我们在附录中对主要术语及缩写给出了索引,以方便大家的阅读。

由于篇幅限制,本书中有些内容的细节或背景知识无法全面展开,在这种情形下会给出相应的参考文献。但是由于本书并非学术著作,在引用文献时并不会保证完备性,因此当正文足以说明观点和方法时其原始文献不一定还会列出,请读者谅解。另外,在本书的第三部分中,为帮助读者理解,会对一些比较关键的算法给出相应的代码片段。不过本书中的代码都是示例性代码,目的仅仅是为了更清楚地描述逻辑,而并非可以直接编译执行的程序,其中一些特别容易理解实现的子函数调用也可能会略去其具体实现。

本书的内容主要是由刘鹏在清华大学的公开课,以及在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研究生课程的内容整理加工而成的,并且在整理时针对更广泛的读者群体做了内容本身和顺序上的调整。在两位作者中,刘鹏为主要执笔者,负责主体部分的写作和内容的整体组织,王超负责其中产品案例和算法示例代码的部分。由于作者的水平有限,再加上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出现错漏之处,敬请读者多多批评指正。此外,本书撰写的过程中,我们邀请了一些业内的专家和从业者帮忙对内容进行把关,得到了他们的很多有益的建议,这些建议使本书更加完备和实用,我们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并将其中部分专家对本书的评价附在书中。

第1章 在线广告综述

在线广告,也称为网络广告、互联网广告,顾名思义,指的是在线媒体上投放的广告。与传统广告不同的是,在线广告在其短短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以人群为投放目标、以产品为导向的技术型投放模式。在线广告不仅为广告主带来了以准确接触目标受众为方法论的全新的营销渠道,也为互联网免费产品和媒体提供商们找到了规模化变现的手段。可以说,不论你在做一款用户产品还是商业产品,不深入了解在线广告,就不太可能全面地了解互联网业务。因此,所有互联网行业的从业者们花一些时间把现代的在线广告原理和产品搞清楚,不仅是有益的,而且是必须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即数据的角度来看,在线广告开启了大规模、自动化地利用数据改善产品和提高收入的先河。可以不夸张地说,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大数据(big data)这一方法论在实践中唯一形成规模化营收的落地行业就是在线广告,只不过当年大数据这个词还不那么流行罢了。即便在今天,计算广告仍然是大数据应用中最为成熟、市场规模最大的行业。因此,对大数据感兴趣的读者认真研究在线广告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挑战和产品问题,会对探索其他的大数据应用有莫大的帮助。

熟悉在线广告市场的朋友都知道,这一领域的产品形态和业务逻辑相当复杂。为了对在线广告有宏观上的把握,我们在本章中将从两个方面来探讨:一是它的内涵,即这种商业活动的定义与目的;二是它的外延,即在线广告发展的简要历史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关键产品形态。对其中的许多概念和观点,读者未必能够马上形成清晰的印象,然而随着内容的展开,读者能够剥茧抽丝般层层递进地加深理解,这正是本书希望做到的。另外,本章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尽可能集中地介绍互联网广告的产品和技术术语,以方便后面的讨论。

相比传统的线下广告,在线广告的产品和创意形式由于互联网媒体形态、交互方式等方面存在非常大的差异,也呈现出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我们也将对其中比较常见的创意形式作简要介绍,希望读者能对在线广告的具体表现有直观的了解。

本章的内容与计算基本无关,目的在于让读者在进入计算广告领域之初就建立起一些重要观念。首先,广告不完全等同于搜索或推荐,它首先是一项商业活动,然后才是一项在互联网环境下需要技术优化的商业活动;其次,在这一商业活动中,广告主、媒体和用户的利益都需要被认真考虑和满足,这样才能达到整个市场的平衡和不断发展。在线广告市场所有产品和商业形式的演进,都是在这一主题下发生的。在商业逻辑的框架下思考和探索计算广告技术对理解本书中提到的产品、架构和算法非常关键。

1.1 大数据与广告的关系

近年来,大数据思维和技术渐成显学。然而,大数据这一概念至今为止并没有一个内涵上准确的界定。在参考文献[56]中,作者用Volume(规模)、Variety(多样性)、Velocity(高速)和Value(价值),即所谓的4V特征来描述大数据问题的特性,但并没有给出这类问题的界定标准。然而,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看什么是大数据问题或许要比理论上的定义简单一些:如果有的数据处理问题无法通过数据采样的方法来降低处理的复杂程度,就必须利用一些专门为海量数据处理而设计的计算和存储技术(如 MapReduce、NoSQL数据库等)来实现。于是,这样的问题也就从工程上归为大数据问题,图1-1阐释了这一视角。

在图1-1中,我们考察的是某一个有确定目标函数的数据处理问题。图中的三条曲线是三类有代表性的数据问题。

(1)C类问题。从工程方便的角度来看,如果通过数据采样能够显著降低数据处理的复杂程度,同时解决问题的效果(即目标函数)没有太大的下降,那么显然应该这样做。这类问题可以用图1-1 中的 C 曲线来示意。由于可以通过很低的采样率解决问题,并不需要大规模分布式的计算架构,用传统的数据方案就可以解决,因此,这类问题应该归为传统数据处理问题,而非大数据问题。一般的统计报表、报告等往往属于这类问题。

(2)A类问题。另外有一些数据问题基本上不可能通过只处理一小部分数据来达到处理全量数据所能达到的效果,或者说随着数据采样率的降低,解决问题的收益会快速下降,这类问题是典型的大数据问题,用图1-1 中的 A 曲线来示意。由于需要处理大规模的全量数据,传统的存储和计算架构都不再合适,必须寻找新的方案,这实际上是推动大数据技术发展的原动力。个性化推荐(personalized recommendation)和计算广告(computational advertising)需要用到每一个人的行为进行定制化推送,而无法只采样其中的一部分人来处理,因此可以认为是典型的大数据问题。大数据问题由于无法利用传统的计算架构和数据仓库来处理,因此才会产生Hadoop等新的基础设施和NoSQL数据存储等技术。

(3)B类问题。当然,实践当中大数据问题和一般数据处理问题并不是泾渭分明的。有一些问题,其处理效果随着数据量的上升有一定提高,但当数据大到一定规模以后,再增加数据量价值就不大了,这类问题可以用图1-1 中的 B 曲线来示意。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文本主题模型(topic model)。我们用 1000万文档往往会得到比 10万文档更稳定、更有意义的主题,然而用10亿文档和用1亿文档差别可能就会不那么明显。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往往是选取一个有较大规模但并非全量的数据集来处理。针对这种中等规模问题上的复杂算法,也产生了像Spark这样更加灵活高效的计算框架。

很显然,从以上观点出发,计算广告是非常典型的大数据应用。实际上,在以往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我们认为唯一得到充分商业化和规模化的大数据应用就是计算广告。计算广告为各行各业大数据的落地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借鉴范本,下面几点尤其值得了解和关注。

(1)计算广告为规模化地将用户行为数据转化为可衡量的商业价值提供了完整产品线和解决方案,并且实际上创造了互联网行业大部分的营收。

(2)在线广告孕育和孵化了较为成熟的数据加工和交易产业链,并对其中的用户隐私边界有深入探讨,这值得所有涉及用户数据的互联网应用学习和借鉴。

(3)由于有了商业上的限制条件,计算广告的技术和产品逻辑比单纯的个性化系统更加复杂周密。因此,理解在线广告的产品和市场对于设计正确有效的商业产品大有益处。

由于以上这些原因,如果你是一位从事大数据或商业产品的产品经理、工程师或管理者,我们强烈建议你认真了解一下广告的产品和技术,相信你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也会快捷地了解到这一领域真正有挑战的问题是什么。本着这样的目的,我们在本书后续部分中将广告市场的产品和技术演进作为一条明的主线,而将这一市场对数据的利用程度作为一条暗的主线来展开。希望读者能够通过阅读本书,具体地了解数据是如何通过广告市场规模化地创造商业价值的。

1.2 广告的定义与目的

在了解计算广告之前,我们先从了解一般广告的目的开始。什么是广告?可以参考William F.Arens在《当代广告学》[3]中给出的定义:

广告是由已确定的出资人通过各种媒介进行的有关产品(商品、服务和观点)的,通常是有偿的、有组织的、综合的、劝服性的非人员的信息传播活动。

这一定义中有两个关键点。首先,它指出了广告活动的两个主动参与方——出资人(sponsor)和媒体(medium)。在数字广告这样更加复杂的市场结构中,我们可以用一般性的术语来描述它们:需求方(demand)和供给方(supply)。这里的需求方可以是广告主(advertiser)、代表广告主利益的代理商(agency)或其他技术形态的采买方;这里的供给方可以是媒体,也可以是其他技术形态的变现平台。另外,要特别注意的是,广告还有一个被动的参与方,即受众(audience)。请大家从现在开始就牢牢建立起这样的概念:出资人、媒体和受众这三者的利益博弈关系是广告活动永远的主线,这一主线将贯穿于商业和产品形态的整个演化过程。另外,该定义还阐明了广告必须是有偿的、非人员的信息传播活动。这两点限制,前者使得广告的目标变得明确,后者使得这一目标可以采用计算的方式来优化,而这些都是计算广告产生的基础。

广告这一商业行为,其本质目的是什么呢?在不同的时代,广告主与媒体对这一问题存在着不同的认知。在传统媒体时代,供给方与需求方在市场地位上有相当的距离,不论你运营的是电视台、机场或杂志,都与大多数广告主需要的转化行为之间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这一阶段广告的目的是希望借助媒体的力量来快速接触大量用户,以达到宣传品牌形象、提升中长期购买率与利润空间的目的。这种目的的广告称为品牌广告(brand awareness)。当然,也有许多广告商希望能利用广告手段马上带来大量的购买或其他转化行为,这种目的的广告称为直接效果广告(direct response),有时也简称为效果广告。

在传统广告产品中,大量投送和优化效果广告的能力显然是缺乏的。这是因为,对短期效果的追求要求广告精准地送达目标人群,而这在传统媒体上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我们能够想起的以效果为目的的传统广告恐怕只有在写字楼下散发的快餐传单,而数字媒体的出现使得效果广告空前蓬勃地发展起来。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数字媒体的特点可以让我们低成本地投送个性化广告;二是一些在线服务,如搜索、电子商务,由于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用户的意图,也就使广告效果的优化更加容易。

互联网广告兼有品牌和效果两方面的功能。不过要说明的是,到目前为止,互联网广告行业的高速发展主要是由于效果广告市场带来的巨大红利。从表1-1[1]中可以看出,网络广告的市场规模发展迅猛;与此同时,传统广告渠道则增长乏力或快速下降。对比来看,网络广告的迅猛成长并没有直接带来电视广告的市场萎缩。这是因为网络广告的主要场景仍然集中在搜索引擎营销、效果类广告网络等直接效果类的广告活动上,而这部分相对于电视的品牌广告更多地是增量而非替代。另一方面,报纸广告则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崛起而下降,这一方面是因为报纸占据的用户时间大幅被互联网抢走,另外也是由于报纸上一部分的分类信息广告与互联网效果类广告重叠较大。目前,随着数字媒体越来越多地占据了人们的时间以及在线视频等冲击力更强的媒体的普及,网络渠道也必将在品牌广告方面有更多的用武之地。

既然有品牌和效果这两种目标,究竟如何描述广告这种商业活动的根本目的呢,我们仍然借用《当代广告学》中的见解:

广告的根本目的是广告主通过媒体达到低成本的用户接触。

也就是说,按某种市场意图接触相应的人群,进而影响其中的潜在用户,使他们选择广告主产品的几率增加,或者对产品性价比的苛求程度降低,这才是广告的根本目的。至于短期内的转化效果,由于市场意图或媒体性质的不同,并不是直接可比。换句话说,如果仅仅以转化效果为目的来思考问题,可能会背离投放广告的正确方法论。举个例子,某感冒药广告商如果以短期效果为导向,那么最佳的策略是把广告投放给那些现在感冒的人,不过这显然是一个荒谬的决策;再比如,某汽车广告商为了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希望对自己竞品品牌的用户加强宣传,而对于这部分人群,广告的直接效果甚至有可能比随机投放还要差。认清这一概念,使得大家在遇到多种广告渠道的效果比较时能够避免偏颇的结论。关于这一点,有所谓整合营销(integrated marketing)的概念,即通过多种渠道的有机配合来达到整体投放效果的最优,这并非本书讨论的重点,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其他文献。

广告的“低成本”是与那些由市场或销售人员完成的劝服活动成本相对而言的,实际上是广告搭了媒体流量和影响力的便车。要确定是否真的成本较低,需要用到投入产出比(Return On Investment,ROI)这一评价指标,即某次广告活动的总产出与总投入的比例。在实际中,广告活动的总投入容易确定,但总产出的确定却不那么容易,特别是在投放以中长期收益为目标的品牌广告时。因此,绝对的 ROI 有时难以计算,不过通过各个渠道之间的对比,我们仍然可以评估广告的成本是否令人满意。

需要说明,在互联网环境中,广告的本质虽然没有变化,但是由于大量直接效果需求的产生,其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和灵活了。不论是与线下类似的横幅、搜索竞价排名,还是软文,甚至是表面上与广告并不相干的游戏联运,其本质都是付费的信息推广,从产品和技术的角度来看都可以归在广告的范畴下。因此,对于互联网广告,我们有如下的认识:

一切付费的信息、产品或服务的传播渠道,都是广告。

那么,在线广告主要有哪些表现形式呢?我们将在1.3节中介绍。

1.3 在线广告创意类型

在线广告除了产品有诸多形态,与用户接触的创意形式也有多种多样的选择,并且随着互联网产品的发展变得越来越丰富。诸多在线广告的创意类型在投送方式和用户交互方式等方面有不同的选择,下面我们对其中一些常见的类型进行简要介绍。

(1)横幅广告(banner ad)。这是展示广告中最传统也是最典型的形式。横幅广告一般是嵌入在页面中相对固定位置的图片,需要占据固定的版面,因此,这种广告一般要有底层的备选广告素材,以防没有合适的广告匹配时页面上开天窗。目前,横幅广告大多数也都不再是静止的图片,而是由Flash或其他技术方式实现的动态素材。图1-2中给出了横幅广告的一个示例。

(2)文字链广告(textual ad)。这种广告的素材形式是一段链接到广告主落地页的文字,在搜索广告中为主流形式,同时在展示广告中也被广泛采用。文字链广告有时像横幅广告那样占据固定的版面,有时也可以穿插在大量内容链接条目中。在后一种情形下,广告投放引擎可以灵活决定是否投出该文字链广告,以及投出的条目数。典型的例子就是搜索广告,如图1-3所示。

(3)富媒体广告(rich media ad)。这类广告往往是利用视觉冲击力较强的表现形式,在不占用固定版面位置的情况下,向用户侵入式地投送广告素材。富媒体广告常见的形式有弹窗、对联、全屏等。它比较适合在高质量的媒体做一些品牌性质比较强的广告投放,但是对用户的使用体验往往影响也较大。富媒体广告与横幅广告不同,在未售出的情况下可以静默,因而没有防天窗的问题。一些门户网站的首页有时会为某个品牌广告主提供专门定制的、交互形式很复杂的富媒体广告,这样的广告一般不采用按人群投放的逻辑,也主要强调创意的冲击力和交互形式的特色。图1-4中给出了一个富媒体广告中的弹窗广告示例。

(4)视频广告(video ad)。随着在线视频的快速发展,在视频流播放的间隙插入的广告也成为互联网广告的一种重要形式。根据插入位置的不同,视频广告又可以分为前插片、后插片、暂停等类型。视频广告由于载体的独特性质,其效果和广告创意比较类似于线下的电视广告。相应地,有关视频广告的效果评价,除了计算与横幅广告一样的点击率,还可以采用用户观看时长等更接近于用户印象的指标。

视频广告有两种最主要的形式:在视频内容播放之前的前插片广告以及视频播放暂停时的广告。图1-5 中给出了这两种视频广告形式的示例。前插片广告一般采用短视频的形式,创意的冲击力和表现力要远远强于普通的展示广告,因此价格往往也比较高;暂停广告则与普通的横幅广告区别不大。

(5)社交广告(social ad)。社交网络的兴起给广告的传播渠道和能力都赋予了新的空间。在社交网络环境下嵌入的广告可以通称为社交广告。社交广告中最典型的形式是插入在社交网络信息流中的广告,这种方式最早见于Twitter,产品称为“Promoted Tweets”。这种方式力求在用户自然关注的交互过程中尽可能自然地插入广告,也被归于原生广告的范畴中。我们认为,“社交广告”与“社交网络中的广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在社交网络页面上竞价售卖的文字链或横幅广告,其本质并不因为处于社交网络中有太大的变化。社交广告希望达到的效果是通过用户的扩散式传播获得更大的影响力和口碑,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信息流的交互中挖掘价值前景光明。图1-6中给出了社交网络信息流广告的一个示例。

(6)移动广告(mobile ad)。移动互联网在近几年爆发式地增长,并且大有取代桌面互联网之势。严格来说,移动互联网上的广告形式与桌面电脑上的广告没有本质的区别,不过由于移动设备上应用的大量普及,广告也由 Web 访问的页面上搬进了应用里。于是,也产生了在应用中插入广告的SDK和相应的广告网络。目前移动广告典型的形式有横幅、开屏、插屏、积分墙或推荐墙等。图1-7中给出了移动广告形式的一些示例,我们将在第7章中具体讨论与移动广告和原生广告相关的产品问题。

(7)邮件定向营销广告(E-mail Direct Marketing,EDM)。这是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向目标用户传递推广信息的一种网络营销手段。与上面各种广告形式都不同,EDM是一种主动的广告形式,它不需要等到用户接触的机会出现时才被动地提供广告,而是可以随时向认为合适的用户发送推广信息。不过也正因为如此,EDM非常容易变成垃圾邮件的主要来源。因此,对EDM的运营者而言,精准地把握用户兴趣、非常有节制地提供对用户用价值的相关信息是非常关键的。比起展示广告,EDM 中受众定向的利用更加直接,也更为重要。图1-8中给出了邮件营销广告的一些示例。另外,通过短信、iMessage等方式投放的广告与邮件营销广告也非常相似。

当然,由于广告的本质是一切付费的信息、产品或服务的传播渠道,在线广告实际上的产品范畴远远不是上面介绍的这几种创意形式可以包罗的。除了上面这些以创意为载体的推广的狭义广告形式,还有很多的付费推广类商业产品也可以认为是广义的广告产品,其本质的产品技术框架与普通广告非常类似,我们将在1.5节进一步介绍这些泛广告产品。

1.4 在线广告简史

在讨论广告技术之前,我们先浏览一下在线广告发展的历程。因为广告市场的概念、技术和术语繁多,如果不是对这些有基本的了解,很难深入探讨具体的产品。

回到 20 世纪末,那时的在线媒体(如 AOL、Yahoo! 等网站)刚刚产生不久。他们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流量规模,可是投资人当然希望这些媒体也能够给他们带来真金白银。要对这些线上流量进行变现,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把网站的 HTML页面当成杂志的版面,在里面插入广告位。供给方有了,那么需求方呢?线下的广告代理公司也就把这些网站当成一本本新的杂志,按原来的思路和逻辑进行采买。这种在互联网上展示广告创意的产品形式称为展示广告(display advertising),也叫显示广告。这一阶段的展示广告售卖模式称为合约广告(agreement-based advertising),即采用合同约定的方式确定某一广告位在某一时间段为某特定广告主所独占,并且根据双方的要求,确定广告创意和投放策略。当然,这样的采买模式还没有对计算的需求,因为此时唯一需要的就是把广告主的创意作为一个HTML的片段插入到媒体的页面中。然而,情况变化很快,互联网媒体为了营收的增长,希望逐年甚至逐季提高自己的广告位报价。在流量快速增长或者数字广告逐渐为广告主认知的阶段,提价是比较容易被市场接受的。可是当媒体的流量和品牌认知度都相对稳定以后,又有什么新的提高收入的办法呢?

互联网广告运营者们经过探索,很快就发现了在线广告不同于传统媒体广告的本质特点:我们可以对不同的受众呈现不同的广告创意!在今天看来再平常不过的这个观念,实际上是在线广告的效果和市场规模不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认识到这一点,媒体找到了一条能使广告位报价继续提高的思路。例如,可以把某广告位的男性受众和女性受众卖给不同的广告主,比如对男性受众展示某剃须刀品牌的广告,而对女性受众展示某化妆品品牌的广告。这样的广告投放方式称为定向广告(targeted advertising)。很显然,这样的广告系统已经对计算技术产生了两个具体需求:一是受众定向(audience targeting),即通过技术手段标定某个用户的性别、年龄或其他标签;二是广告投放(ad serving),即将广告投送由直接嵌入页面变为实时响应前端请求,并根据用户标签自动决策和返回合适的广告创意。由于从传统的品牌广告延伸而来,此时的定向广告仍然以合约的方式进行。媒体向广告主保证某个投放量,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合同的总金额以及投放量未完成情况下的赔偿方案。这种担保式投送(Guaranteed Delivery,GD)的交易方式逐渐成为互联网合约式广告的主要商业模式。一般来说,这样的合约仍然主要面向品牌广告主,并且遵循按千次展示付费(Cost per Mille,CPM)的计费方式。

合约广告系统中有一个重要的计算问题,即在满足各合约目标受众量要求的同时尽可能为所有广告商分配到质更好的流量。这一问题有两个难点:一是如何有效地将流量分配到各个合约互相交叉的人群覆盖上;二是要在在线的环境下实时地完成每一次展示决策。这个问题称为在线分配(online allocation)。如果将各合约的量看作约束条件,将某种度量下的质看作目标函数,可以利用带约束优化(constrained optimization)的数学框架来探索这一问题。为了得到在线环境下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同仁在理论和工程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一些高效且简便的实用方案已经为各媒体广泛采用。

需要注意,展示广告领域定向投放的最初动机是供给方为了拆分流量以获得更高的营收。如果一开始就提供非常精细的定向,反而会造成售卖率的下降。因此,最初的定向标签往往都设置在较粗的粒度上,最典型的是一些人口属性标签。受众定向显然更符合需求方的口味和利益——不要忘了,广告市场的钱全部是来自需求方的,他们的利益被满足得越好,市场的规模就会越大。因此,受众定向产生以后,市场向着精细化运作的方向快速发展。这一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的趋势:一是定向标签变得越来越精准;二是广告主的数量不断膨胀。在这些趋势下,仍然按照合约的方式售卖广告会遇到越来越多的麻烦。首先,很难对这些细粒度标签组合的流量做准确预估;其次,当一次展示同时满足多个合约的时候,仅仅按照量约束下的在线分配策略进行决策有可能浪费掉了很多本来可以卖得更贵的流量。既然量的约束带来了这些麻烦,有没有可能抛弃量的保证而采用最唯利是图的策略来进行广告决策?这样的思路催生了计算广告历史上革命性的产品模式——竞价广告(auction-based advertising)。在这种模式下,供给方只向广告主保证质即单位流量的成本,但不再以合约的方式给出量的保证,换言之,对每一次展示都基本按照收益最高的原则来决策。

上面是从展示广告的发展看竞价产生的原因,实际历史的足迹却并非如此。竞价广告产生的最初场景是在互联网广告最主要的金矿——搜索广告(search ad)中。在以 Google 为代表的搜索引擎在技术成熟以后,迅速成为互联网新的入口。与门户网站不同,搜索引擎从一开始就没有被当作媒体来看待,因此搜索流量的变现也采用了与服务自然结合的付费搜索(paid search 或 sponsored search)模式。从广告的视角来看,也可以把付费搜索看作一种定向广告,即根据用户的即时兴趣定向投送的广告,而即时兴趣的标签就是关键词。很显然,这种定向广告从一开始就直接达到了非常精准的程度,也就很自然地采用了竞价的方式售卖。

搜索广告产生了巨大的收益以后,搜索引擎开始考虑将这样的变现方式推广到其他互联网媒体上:将用户的即时兴趣标签由搜索词换成正在浏览页面中的关键词,可以将这套竞价广告系统从搜索结果页照搬到媒体页面上,这就产生了上下文广告(contextual advertising)。上下文广告的初期,创意的形式也是与搜索广告一样的文字链接。许多产品讨论将它与展示广告分开对待,不过当我们把它与上一段中精细化定向的展示广告对比来看时就知道,这样的区分实际上没有必要,或许从创意形式上把展示广告和文字链广告区别开更符合分类的逻辑。

从宏观市场上看,竞价广告与合约广告有很大的不同。没有了合约的保证,大量的广告主处在一个多方博弈的环境中。与直觉不同的是,在如何收取广告主费用这一点上,我们并非按照微观上最优的方案实施就可以达到整个市场最大的收益。关于定价机制的深入研究,产生了广义第二高价(Generalized Second Price,GSP)这一竞价重要的理论。

基于竞价机制和精准人群定向这两个核心功能,在线广告分化出了广告网络(ad Network,ADN)这种新的市场形态。它批量地运营媒体的广告位资源,按照人群或上下文标签售卖给需求方,并用竞价的方式决定流量分配。广告网络的结算以按点击付费(Cost per Click,CPC)的方式为主,这一点有数据和业务方面多层次的原因,在本书的后面会详细探讨。虽然我们不太能指这种方式的千次展示收益(Revenue per Mille,RPM)可以达到合约式品牌广告的水平,但它使得大量中小互联网媒体有了切实可行的变现手段:这些媒体有一定的流量,但还不值得建立自己的销售团队面向品牌广告商售卖,直接把自己的广告库存(inventory)托管给ADN,借助ADN的销售和代理团队为自己的流量变现。

ADN既然只通过出价接口提供价格约定,那么由谁来保证量呢?自然会有需求方的某种产品来完成。当ADN产生以后,代理公司当然也要对广告采买方式做出调整,因为此时的流量采买发生了几点显著变化:一是更多地面向受众而非媒体或广告位进行采买,这当然是与受众定向的流行有直接关系;二是需求方的代理需要采用技术的手段保证广告主量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广告主优化效果。这又是一个与在线分配类似的带约束优化问题。但是实际上,这个问题有着本质的不同:由于只能在ADN定义好的定向标签组合上预先指定出价,而不能控制每一次展示的出价,因此,市场看起来像一个黑盒子,需求方只能靠选择合适的标签组合以及阶段性调整出价来间接控制效果。这种面向多个ADN或媒体按人群一站式采买广告并优化投入产出比的需求方产品,我们称为交易终端(Trading Desk,TD)。

在ADN中,核心的竞价逻辑是封闭的,这不能满足需求方越来越明确的利益要求。试想下面两个例子:(1)某电子商务网站需要通过一次广告投放来向它的忠实用户推广某产品;(2)某银行希望通过自己的信用卡用户在网络上找到类似的潜在用户群,并通过广告争取这批潜在用户。很显然,ADN 很难直接为这两个需求提供人群标签。定制化需求催生了一种开放的竞价逻辑,让需求方按自己的人群定义来挑选流量,这就是实时竞价(Real Time Bidding,RTB)。它是将拍卖的过程由广告主预先出价,变成每次展示时实时出价。只要把广告展示的上下文页面URL以及访客的用户标识等信息传给需求方,它就有充分的信息来完成定制化的人群选择和出价。于是,市场上产生了大量聚合各媒体的剩余流量并采用实时竞价方式为他们变现的产品形态——广告交易平台(ad Exchange,ADX)。这个名称让我们很容易联想起股票交易所。事实上,如果我们把ADN的交易方式想象成场外交易市场(over-the-counter market),那么ADX与股票交易所确实有着类似的作用。

通过实时竞价的方式,按照定制化的人群标签购买广告,这样的产品就是需求方平台(Demand Side Platform,DSP)。由于实时竞价主要采用按展示次数计费的方式(本书后面部分会具体讨论其原因),DSP需要尽可能准确地估计每一次展示带来的期望价值。在这一点上,DSP比TD要方便多了,因为充分的环境信息使得深入的计算和估计成为可能。基于DSP的广告采买非常类似于股票市场上的程序交易,我们把这样的广告采买方式也叫作程序化交易(programmatic trade)。除了RTB以外,还有其他几种程序购买的交易方式,如优选(preferred deals)以及私有交易市场(Private Market Place,PMP)等。可以预见,在线广告中程序化交易的作用和地位将会不断加强,这是由数字广告的本质特点以及广告主利益最大化的趋势所决定的。

初次接触在线广告的读者可能对这部分中提到的大量概念和商业逻辑感到无所适从。不过没关系,上面所有用楷体字标出的关键概念在本书后面章节出现时会进行详细讨论。而我们写这一段的目的也仅仅是让大家对本书讨论的范畴有一个全局性的认识,从而在后面章节中接触到某个具体问题时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由于在线广告存在着较为复杂的市场结构,LUMA Partners 对北美市场的主要代表公司进行非常全面的总结,并绘制成了图1-9中的“display LUMAscape”[2]。这一图谱的骨架与上面我们介绍的在线广告简史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也是本书在广告产品方面重要的提纲。基本上可以说,这一图谱是从两端向中间逐渐发展和形成的:首先是合约阶段,广告主通过代理公司从媒体方采买广告,而媒体方的广告投放机则负责完成和优化各个广告主的合约;然后,市场进化出了竞价售卖方式,从而在靠近供给方产生了ADN这样的产品形态,而需求方的代理公司为了适应这一市场变化,孵化除了对应的媒介采买平台(media buying platform);最后,当市场产生了实时竞价方式交易时,供给方进化出了 ADX,而需求方则需要用DSP与其对接来出价和投送广告。图中的下半部分,多是一些对这一骨干市场结构起支持作用的产品或者在细分领域的特异化产品。我们在后面介绍到相关部分时,将会给出相应的介绍。

图1-9中的个别术语与本书略有区别(如媒介采买平台),我们会在书中用相近似的产品概念TD来代替,请大家留意。

总结一下,在在线广告发展的历史上,定向技术和交易形式的进化是一条主线。从最初的固定位置合约交易发展到进行受众定向、按展示量结算的合约交易,再到竞价交易方式,并最终发展成开放的实时竞价交易市场。这条主线的核心驱动力是让越来越多的数据源为广告决策提供支持,从而提升广告的效果。除了这条交易形态的主线,互联网广告产品还有另外一条发展线路,即产品展现逻辑上的发展:在展示广告的最初阶段,广告位作为与内容相对独立的单元来决策和运营,并且完全以优化收入为目标;但同时,人们从搜索广告和社交网络信息流广告中得到了启发——将内容与广告对立起来未必是一个好的选择。搜索广告和社交网络信息流广告这两种广告产品正是由于与内容的展现和触发逻辑有着高度的一致性,才使得它们的效果突出。沿着这样的思路,将内容与广告以某种方式统一决策或排序的广告产品——原生广告(Native AD)在近年来得到了工业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将原生的决策方式与前面介绍的广告市场已经非常成熟的规模化交易逻辑相结合是目前互联网广告产品发展的热点。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原生广告的思路在移动设备这样屏幕尺寸受限的环境下将会成为一个非常有前景的发展方向,这方面的进展我们将在第7章中具体讨论。

1.5 泛广告商业产品

下面要讨论的这些泛广告商业产品的本质都是付费推广。虽然这些付费推广模式的表现方式更加多样化,用户的感知程度和参与程度也大不相同,但是产品和销售模式却与狭义广告基本相同。希望读者在看完此书以后,能够认识到这些商业产品本质上也是在线广告,能够以统一的视角来理解和规划这些变现方式。

(1)团购。团购本质上是一种按照效果付费的泛广告产品,其特殊性在于广告主除了付推广费用外,还向用户让利以获得转化。团购推广的主要广告主是一些本地化的店铺,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新客户。如图1-10 所示,对团购平台来说,团购商品在一定环境下的排序与广告是一样的问题。不过团购销售很少采用竞价的方式,而多是预先约定价格。另外,团购的广告库中是付费信息而非创意,这有利于发展原生广告的推广方式,参见第7章。

(2)游戏联运。游戏联运根据用户的最终游戏内消费在推广渠道和游戏开发商之间分成的商业产品,这仍然是一种按效果付费的泛广告产品。在页游和手游的推广中,联运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发行模式,读者在各种产品中看到的图1-11所示的游戏下载专区,其背后的商业模式往往都是联运。实际上,在中国的各大Android应用市场中,游戏联运的收入远远超过其他类型的广告收入。如果将联运收入也算在广告收入中的话,互联网总体收入的广告占比还会提高不少。不同的联运渠道分成比例可能相差很大,经过我们调研,在Apple Store这样典型的国外市场中,渠道的分成比例一般为30%,但是在中国,有些强势的联运渠道分成比例甚至可以达到 90%以上。游戏联运也完全可以按照广告产品思路来设计和运营,另外其广告库同样具有易于原生化的特点。

(3)固定位导航。这主要包括网址导航站的位置入口(如图1-12所示)、应用分发平台的推荐位置等付费推广位置。一般来说,这种产品的销售都采用按时间付费的固定位模式,而不是动态的竞价决策模式。这是因为广告主除了引流以外,往往更加关注这些入口位置的橱窗效应。这种广告的销售和运营模式与按天购买的合约广告相同。

(4)返利购买。返利购买是电商行业常见的一种推广模式,它与团购有些类似,也是采用折扣或积分的方式激励用户购买。显然,这种方式可以获得非常高的ROI,但是也会带来一些老用户转而由返利网下单,因此实际的效果远没有那么好,特别是在获取新客户方面的价值值得考量。

需要特别说明,当一个公司同时运营普通广告和上述一种或多种泛广告产品时,它们之间甚至是和用户产品之间,经常会出现争夺广告位或其他入口资源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最合理的分配方式是通过它们之间的竞价来决策,这是非常重要的内部流量货币化的运营理念。

1.6 延伸思考

1.考虑到品牌广告和直接效果广告的目的性差异,两者在创意设计、投放策略、媒介选择等方面应该有什么区别?

2.请你从自己熟悉的领域中找出几个泛广告产品的例子,并探讨其与典型广告产品的区别。

相关图书

私域时代社会化营销全攻略
私域时代社会化营销全攻略
研发管理快速上手
研发管理快速上手
业务敏捷:打造数智时代的高适应力组织
业务敏捷:打造数智时代的高适应力组织
市场调查理论与实践
市场调查理论与实践
新媒体人工作手册——商业文案写作
新媒体人工作手册——商业文案写作
电子竞技赛事运营(初级)
电子竞技赛事运营(初级)

相关文章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