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秋叶一起学职场技能

978-7-115-42444-0
作者: 秋叶 萧秋水 佳少
译者:
编辑: 李永涛

图书目录:

详情

我是大学生,需要学这门课吗?——你还真以为到了职场有人手把手教你?非要等到实习那一天才后悔没有提前准备?我是职场人,需要学这门课吗?——你不想和秋叶大叔一样管理工作和生活成为自己时间的主人?如果你不想一上班也遇到这样那样的囧事——不是栽在大事上,在职场,真的是细节能决定成败啊!

图书摘要

和秋叶一起学职场技能

秋叶 萧秋水 佳少 著

去网易云课堂学同名在线课程

云课堂 秋叶

人民邮电出版社

北京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和秋叶一起学职场技能/秋叶,萧秋水,佳少著.--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7

ISBN 978-7-115-42444-0

Ⅰ.①和… Ⅱ.①秋…②萧…③佳… Ⅲ.①成功心理—青年读物 Ⅳ.①B848.4-4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129484号

◆著 秋叶 萧秋水 佳少

责任编辑 李永涛

责任印制 杨林杰

◆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丰台区成寿寺路11号

邮编 100164  电子邮件 315@ptpress.com.cn

网址 http://www.ptpress.com.cn

北京隆昌伟业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开本:700×1000 1/16

印张:15

字数:238千字  2016年7月第1版

印数:1-6000册  2016年7月北京第1次印刷

定价:39.00元

读者服务热线:(010)81055410 印装质量热线:(010)81055316

反盗版热线:(010)81055315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东工商广字第8052号

内容提要

本书从初入职场的新人必然会遇到的问题谈起,选取最典型的话题,按职场成长顺序,分为新人篇、提升篇、充电篇和规划篇4个单元。无论是思维上的解惑,还是实际行动上的方法论,本书都会一一涉及。

相信本书无论是对职场新人还是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都会有所启发。

前言1

学职场能力好比打怪练功。

有个段子是这样说的,在职场写Word的不如算Excel的,算Excel的不如做PPT的,做PPT的不如讲PPT的,讲PPT的不如听PPT汇报的。

这个段子虽然有恶搞的成分,但是也说明一个道理,一个人在职场的地位和个人的能力是有相关性的。

很多人写Word只会复制、粘贴,到了Excel阶段就开始学会整合数据,做一些分析,当他用PPT开始展示观点时,就需要有商业逻辑构思能力,而讲的人还需要有好的表达沟通能力,至于听汇报的人,能否在复杂多变业务数据面前,表现出自己的专业判断力,才是让大家信服的关键。

学职场能力好比打怪练功,也是一层一层长进的。我们总是建议准职场新人先学好Office,再学职场必会的初级技能,比如如何贴发票,如何出差订票,如何用打印机、复印机。这些事情有套路,只要按照套路做,在哪家单位都不会差太多。

遗憾的是,在大学,这些被企业认为大学生理应会的技能,都没有人好好去教。学生到了职场,又不得不从零开始学。这是为什么我们推出《和秋叶一起学Word/Excel/PPT/职场技能》系列课程大受大学生欢迎的原因。

不过在《和秋叶一起学职场技能》课程推出后,我们发现课程答疑工作量太大了,很多学员问的问题,其实已经超出了课程的范围,比如有的职场新人会问如何在城市里快速安家,第一天上班怎样做,迟迟无法进入上班节奏怎么办?……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会问领导不重视我怎么办?职场中哪些事情不注意会给自己减分?工作让自己疲惫不堪怎样减负?……还有些职场正面临重新规划的人会问如何带团队?如何有效组织计划和分工?如何参加饭局应酬?……

这些问题都可以从我们课程中引申出来,但是又不应该变成标准化套路,更多是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要结合具体情况改进。这就是我们学员在学完《和秋叶一起学职场技能》课程后,提出的更高级的需求。

所以,我们决定编写 《和秋叶一起学职场技能》课程的同名图书,这本书的设计可以看做是网易云课堂 《和秋叶一起学职场技能》在线课程的提高读物,并非是把云课堂的课程用图书形式再讲一遍,没有内容是重复的。这一点要特别提醒购买过同名在线课程的读者注意。

另外要说明的一点是,这本书的写作是由我和萧秋水、佳少老师一起完成的。我们想尝试一下对话体写作的模式,我和秋水、佳少面对面就一个话题聊天,我们将对话整理成文,再补充干货,形成一篇篇文章。我们希望这种对话体形式能更吸引大家阅读。这种写作的灵感其实也是因为我们网易云课堂《和秋叶一起学职场技能》在线课程采用的对话体设计形式大受欢迎。

我和秋水、佳少老师都是在职场有各种跨界经历的人,而且都常年坚持给职场新人答疑解惑,我们都看过太多的职场故事,这些案例我们选取最典型的话题,按职场成长顺序,分为新人篇、提升篇、充电篇和规划篇4个单元,我们相信无论是对职场新人还是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都会有所启发。

最后,希望你们读完本书,认为本书是一本诚意满满的图书。

秋叶

微信扫码

向秋叶提问吧

前言2

责任和热爱,是强大且深远的力量。

某年某月某一天,秋叶找我,说要合做一件事。

什么事呢?

合写一本关于职场的书。

我听了,有点兴致缺缺。

因为已经合写过好几本书了,感觉没有新鲜感了。

秋叶说,这回不一样,是新鲜的写法,我们俩对谈,就某个话题,谈深、谈透,某些章节还有佳少的参与。

我一听,眼睛放光了。

是啊对谈的这种写法以前没用过,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金庸和池田大作的对话,那可是我向往的方式啊,而且,以前佳少是我们的编辑,这回是合写者,也是很新鲜的。

对于新鲜的事我总是乐意为之的。

这也是我在职场多年始终保持激情的原因。求新、求变,在我眼里,没有重复和枯燥,做过的事,也可以变着法地改进,当然相比之下,没做过的事,更加吸引人。

所以,成交!

2016年的春节,我变更了去婺源度假的计划,窝在深圳,每天的生活非常规律:

写一部分书;

出去运动,主要是走路的方式,平均每天至少5公里,大年初一最狠,走了20公里;

去看各种花展,比如人民公园的月季花展、荔枝世界的牡丹花展、园博园的茶花展,还有莲花山公园的桃花,用相机记录下花的千娇百媚。

每天写作、运动、摄影,心情愉悦进度快速。

完成初稿的时候,特别开心。

然后就自由地玩耍了一段时间,然后再开始新的工作。

其实我自从2011年以来,就是自由的,不归任何单位管,俗称自由职业者。

我是在大学毕业后全职工作了19年之后,才成为自由职业者。

由于多年职场养成的习惯,即使是自由职业,也还是保持着良好的自律。

作息规律,做事按项目管理的方式推进,极少出现延误情况。

说是自由,仍在职场,是广义的职场,因为仍然是在工作状态,而且,更加充满了激情。

记得1992年,我将要进入中国银行,报到的前一天晚上,父亲喊我过去,给我讲了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项,比如上班了就不能像在家里一样任性,对前辈同事要有礼貌,有些事情要抢着做,不要怕累,听领导的安排,不要违拗,好好学习业务,等等。

这算是一场职前培训课吧。

父亲自己对工作,是很兢兢业业的,他从事建筑行业,曾经骄傲地对我说,他监工建造的楼,都绝对牢固。

我相信他的话,因为就在2016年的1月,我回曲阜,经过一座百货大楼,当年就是父亲监工的,里面的生意已经凋敝,但是大楼仍然坚固地屹立在那里。

我也经过了当年我工作过的中国银行,楼的外表经过了重新粉刷,和我离开时已经不同,我站在路的这一边,看向对面的大楼,仿佛看到当年的自己。

工作,仿佛阶梯一样,拾级而上,通向梦想。

我对工作,从来没有厌倦感,这也并不是说,我的职场生涯一帆风顺,在银行做了8年半信贷,又在IT行业工作了10多年,也算是见惯风浪,然而,职场给予我的锻炼,始终觉得是宝贵的经历。并不能保证每件事都喜欢,有些事不喜欢也并不能拒绝,没有这样任性的资本,但对于不喜欢的事,就凭着责任去做,对于喜欢的,就倾注了情感去做,二者,都有专业主义性质。

我和秋叶的相识、合作,其实也是因为工作——我们在还没见面的时候就开始合作,我以购买秋叶的书为交换条件,邀请秋叶去武汉分公司分享,然后,我们又开始合写《名博是怎样练成的》,直到这本书上市,我们才见面。我们都是工作起来不要命的人,如果说有差异,那就是我同时是享受派,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而秋叶作为“高铁侠”,更多的还是不停奔波在路上。

其实我现在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也根本没有分开,就像我和南方卫视潮流假期合作,跟着他们去拍旅游电视节目,这既是工作也是玩耍,所以乐此不疲。玩,也是需要认真对待的事情,要玩出花样来、玩到专业的地步,所以,我用一年半的时间苦练摄影,也因此获得了各种相关的机会。

同时,作为一个从未脱离职场的人士,由于各种线上线下的活动、讲座、在线课程、书籍,在我和秋叶的微信公众号、微博里,经常会接到各种关于职场的疑问,身为前辈,我们也总是不厌其烦地解答,当然,这样的话效率的确比较低,在线课程《和秋叶一起学职场技能》是非常好的学习途径,不过,有些人可能也喜欢阅读的形式,既然是为了排忧解难,既然是希望职场新人们能够在大学毕业后顺畅地进入社会开始新的生涯,希望在职场工作数年后感觉在效率方面仍有提升疑难的人轻装上阵,又为什么不可以有这样的一本书呢?

我问,秋叶答,或者是秋叶问,我答,还有佳少的生花妙笔,我们三个人的合作,既轻松又专业,希望能够把好的思维、方法和工具藉由这本书,传递出去。一本书的容量或许有限,那么还有课程,就像是多年前我父亲对我的一席话,如果能够在职场之初奠定这样的一个好基础,那么,对职场,就会少些误解、少些恐惧吧?职场固然不是亮丽温暖的象牙塔,但的确也并不像是《宫心计》和《甄嬛传》一样阴暗。

我们不仅给出明亮的希望,更愿意给出实际的技能指引,因为,相比空泛的鸡汤,这样做,更有力量!

来吧,和我们一起学习职场技能,让自己的职场生涯和生命,都更加辉煌!

萧秋水

微信扫码

向萧秋水提问吧

第一部分 访谈职场新人篇

1.选择北上广深还是中小城市?

导读:

遇到人生关键的选择时刻,怎样思考才能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大城市或中小城市,各有其优点和缺点,且听秋叶和萧秋水一一剖析。

秋叶:

现在很多年轻人毕业找工作都面临一个选择,是去北上广深发展还是去中小城市?北上广深机会多,但是生活和工作压力大,房价更是高得离谱。中小城市房价低,但工资不高生活平淡。我知道秋水你是1995年大学毕业的,你老家是×××,大学是在×××读的,然后你毕业后选择回老家工作。20年前的你,也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纠结吗?

萧秋水:

纠结啊!而且是非同一般的纠结!那时候我大学有个男朋友,我想留在青岛,根本不想回家,但是家里不让。思前想后,还是听了家里的话,本来和男友约好了以后相聚的,不过3年后男友就提出了分手。更可气的是,家里还逼着我不断相亲……

我在家乡工作了10年以后,找准机会离开了,从济南到苏州,然后到了深圳,这一晃儿,在深圳待了也有10多年了。

秋叶:

不过今天很多孩子是独生子女,父母也希望他们回家工作。事业和亲情,居然成为两难。如果秋水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样做?你有怎样的建议?

萧秋水:

我当初是选择了亲情,如果是现在,可能选择就不一样。对于年轻人,我还是建议可以趁着年轻,先到大城市里闯一闯,哪怕是先积累点经验再回家乡去工作,终究也和一直待在小地方不一样——我说小地方可没歧视性啊,我家乡曲阜就是一个小地方,我觉得就算现在有网络,一个人在小城市里,视野还是会受局限。大城市里其实不只是机会多,也更有活力,不断有新鲜事物的冲撞,对人的成长非常有利,虽然压力也大一点,但是生活在小城市里难道就没有压力吗?只不过压力可能体现得方式不一样。

秋叶,你研究生毕业是2000年,你那个时候有没有考虑过回家工作?

秋叶:

我大学毕业的时候,是没有考虑过回家工作这个选项的。

20世纪80、90年代,我们小地方出来的孩子,读了大学还回家工作是会被视为失败的。所以我们别无选择,我学的专业,在我们小地方根本没有工作机会,我们只能去大城市发展。

我们那个时候在大城市扎根,父母很难帮上忙,绝大部分人要靠自己找工作,自己存钱买房,自己对付一切。

城市对我而言,也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我也在小心翼翼地去适应它。说一个很多人不相信的细节,我是在工作好几年,差不多是2003年才适应抽水马桶的。所以现在很多孩子都很熟悉的生活场景,那时对我们都是一种挑战。

所以现在看很多孩子的苦恼,一部分是幸福的烦恼。过去我们的选择只能是大城市,但是现在经济发展了,一部分小城市经济发展也不错,也能提供很好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如果不是看到这一点,我相信很多父母是不会支持孩子到小城市发展的。在很多父母辈眼里,家乡和大城市的差距并没有那么大。我认为从物质层面讲的确是这样的,但是从职业发展上讲,如果我是今天毕业,即便我家庭条件不错,我还是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去大城市。

美国畅销书作家乔纳·莱勒在《想象:创造力的艺术和科学》这本书里提到有研究指出,城市生产力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城市越大,城市中的人均产出也就越高,没有例外。莱勒的解释是认为城市化的根本优势在于它相比乡村更鼓励多样化的交往。在一天的不同时间,各种各样的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行走在大街上。结果就是人们不断地从他人那里接收新思想、新知识,这些新思想又在不停地碰撞,激发出更多的创意。他把这种现象叫“知识溢出”,城市密度越大,创造力就越强。

我是认同这个理论的。所以作为一个男孩子,我觉得如果希望在年轻时赶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必须留在大城市。再说我有一个不怕冒险的个性,让我这辈子错过冒险,追求安逸,那不是我要选择的命运。

大部分人最后的结局都是平庸,除非能一直有一颗勇敢的心。

萧秋水:

我也赞同你这样的选择,不过的确,要做出这样的选择,还是需要勇气的,你当年选择留在武汉,是什么样的感受?

秋叶:

很多人没有留在大城市,不是因为不想,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我当年也没有野心去北上广深,我毕业时奋斗的目标不过是留在省城武汉。

所以今天回想我的经历,我只能说很多大学毕业生和我当年一样,并没有做好在大城市生活的准备,就被突然推向这个舞台。

我2000年研究生毕业刚刚在武汉上班时,工资很低,为了节约每天2.4元钱的交通费,马上花了45元买了一个二手单车,天天骑车上下班,往返40千米,一口气坚持了3个月,一直到冬天太冷才放弃。说起来真是有趣,会骑自行车居然成为我上班后最先用到的一样技能。

所以要我谈感受的话,我觉得是人在压力面前,迸发出来的战斗力往往超出自己的想象。

萧秋水:

真没有想到你还有这样的过去,也没想到你还曾经是飞车青年!现在完全是可以写成逆袭的故事了。

秋叶:

我们成长过程中做出一生最重大选择的时刻,内心都是孤立无援的。比如求职跳槽、恋爱成家、生养孩子,其实父母帮不上什么忙,也没有什么贵人相助,只能靠自己咬牙坚持下去。不过一个人越是依靠自己去面对问题,内心越能慢慢变得真正强大起来。我想这是很多让父母替自己做出选择的孩子很难体会到的成就感。

萧秋水:

你说的对。如果一个人总是由别人做出选择,自己只是被动地接受,久而久之,不仅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会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面对选择的时候,可能总会想着让别人帮忙或逃避,这样的人是没办法成熟的。

秋叶:

我毕业的时候是典型的两面人,一方面是觉得自己憋了那么多年,终于可以到社会上闯荡了;一方面又是内心惶恐,不知道自己到底能靠什么养活自己,但毕竟就这样出发了。

我觉得无论在哪个时代,年轻人首先得有一个不要怕的心态,要相信天无绝人之路,在自己没有尝试努力之前,不要轻言放弃。

在留在大城市还是逃离北上广深这个话题上,秋水你有没有好的方法和建议给现在的年轻人,教他们做选择?

萧秋水:

这个问题,还真是比较复杂……

首先要弄清楚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区别,心里先有个谱。在这些区别中,要知道自己更看重什么。

我们先来帮小伙伴列一下主要要素。

1.大城市

好处:

A.大城市里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成本高,人必须不断学习才能进步,从外界环境上来说,会对人的上进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B.身边的人普遍来说素质会比小城市高,积极上进的人多,也会受到他们的影响,新鲜事物多,对人造成的冲击力较大;

C.收入较高,机会较多,实现梦想的可能性更大。

坏处:

A.竞争激烈,压力巨大,调适不好容易产生各种问题,包括身体疾病和心理问题;

B.努力不见得有预期的回报,看不到前景的生活会让人感觉绝望;

C.房价高,生活成本高;

D.人际关系可能比较冷漠。

2.小城市

好处:

A.环境好,不像大城市里污染严重;

B.人际关系简单融洽;

C.房价相对便宜,生活成本低。

坏处:

A.地方小、观念落后,生活缺少质感,可能比较单调;

B.事业发展、眼界都容易受到地方人际关系网等的制约;

C.不自由,不宽容,人会被环境同化,在安逸中磨掉抱负。

在了解以上利弊之后,再分析自己。

一看学校、专业、兴趣和抱负。有些专业,可能在大城市里才能找到对口的工作,在小城市里只能转换跑道。如果对自己的专业比较执着,希望根据专业来选择,那就要看在哪样的城市里更有发展前途。

二看性格和经历。有些人喜欢冒险,就像秋叶这样,太安逸了反而是种危险,有可能封闭了未来的发展道路,那就不如到大城市闯闯,看看自己能够走多远。有些人性格比较胆小怕事,承受风险的能力弱,在大城市里可能会举步维艰,喜欢安逸生活的人,可能更适合小城市生活。

三看家庭。有些父母非常开明,支持自己的孩子在外地工作,而有些父母可能会坚决禁止,甚至采用极端手段要求孩子回来。如果不好沟通,而又比较在意父母的意见,可能你还是要把这个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

以上这些,只是分析框架。每个人还要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匹配的选择。选择可能不好用对错好坏来衡量,不经历,就不会知道是否适合自己,而做了选择,往往也不能回头,需要承担相应的结果。

秋叶:

秋水,我觉得你在给准备进入职场的人做了一个非常好的示范。遇到问题,首先不是马上去想得到答案,而是把自己的想法一条条写下来,然后归类,就算不能马上决策,至少让自己的思考通过记录表达出来,这样才有可能整理自己的思考。

其实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职场技能,也往往是刚刚进入职场的新人忽略的职业素养,把你想到的马上记录下来。

互动:毕业后你选择去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说说你当时的心情,把你的故事分享到微信公众平台“萧秋水(qiushuixiao)”,回复关键词“选择”就可以看到大家的故事喔。

2.如何一步步克服上班恐惧症?

导读:

每个人都会遇到不熟悉的新挑战,如何快速成为职场专家?

萧秋水:

秋叶,我记得你读研学的专业是机械吧,你研究生毕业找的第一份工作是什么?

秋叶:

我当时是在武汉一家IT公司做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实施,可以理解为我的同事把软件销售给客户后,我要去做上门服务的工作。

怎么会从机械专业跳到管理软件这个行业呢?

真相是我机械学得不好,对从事这个行业我一点信心也没有。读研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见客户、做交流还蛮有勇气的,同时我了解到管理软件服务行业,有专业背景的人更容易成长,所以我就选择去做这个行业,其实内心也是对机械设计工作的一种逃避吧。

到了新的岗位,我觉得人的成长真的是被逼的。我进公司第一天,面试有一道题目是丢给我一台电脑,要求安装NT操作系统。我当时只装过Windows 98系统,对NT系统的了解并不多。我只好一边硬着头皮安装,一边给学计算机的老婆打电话,让她远程指导,居然就这样搞定了。

如果没有老婆帮忙搞定,我是真的会在面试环节被淘汰的。

萧秋水:

没有人监督吗?

秋叶:

那个时代安装电脑操作系统需要时间,也许这是企业没有安排人监督的原因吧。但是我想企业也许根本不计较你是如何装好操作系统的,在遇到困难时你是否会主动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素质吧。

能够找到外部资源帮你解决问题,不也是职场人需要的思维模式吗?职场是一个需要团队的地方,不可能什么事情都依赖自己一个人解决。

你肯定会说:有一个懂电脑的老婆,真是小概率事件。

是啊,不是人人都有那么好的运气。不过我读书时的确曾帮课题单位的同事一台台装电脑,我自己也DIY了一台电脑,如果没有这些积累,临时靠电话指导,估计也会很困难。

秋水,我知道你是知识管理的专家,假如我们完全没有积累,又不得不在很短时间内熟悉某个领域的知识,我记得你提过很好的建议,不如你给大家系统聊聊?

萧秋水:

这个事情我以前的确认真思考过。我建议新人要在工作中先确定学习的目的和目标。

为什么而学习?学习想达到怎样的目标,这很重要。

通常来说,人对陌生领域会有畏惧心理,并不愿意轻易涉入,很多时候都是迫不得已,比如被组织安排必须学的情况。

我学习摄影的历程你是知道的,其实一直有机会和条件,2013年说要学摄影,佳少立刻给我寄来摄影的书籍,有朋友让我用他的机器和镜头学,但当时我的兴趣没保持几天。

2014年,《这一生,静待时光检验》出版,我就突然间萌生一个想法:为什么不可以自己练习摄影,以后为自己的书配图呢?正好又赶上慕思微信公众号招募睡眠体验师,有一项要求是会摄影,我报名的时候说我摄影不行,但可以学。居然成功申请到了去澳洲的体验机会。

但临时突击的摄影不行,大部分照片都没法看。回来后立刻开始疯狂地学习,疯狂到读摄影书至凌晨几点的地步——成效倒是显著。

所以,为什么而学习?必须先弄清楚这个问题,如果没有清晰的目的,也就是说,学到的技能发挥不了作用,人的积极性可能就不高。

很多人读大学时都感叹自己不如高中学习努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高中学习目标清晰,大学往往失去了明确的学习目的。

那目的和目标两个关键词有什么区别?

比如学摄影,我的目的肯定是学会摄影技法,我找摄影私人教师,我对私人教师说我的学习目标就是要达到在书中配图的水平,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也和编辑沟通,把我拍的照片给编辑看,咨询编辑的意见。这样,可以保证我的学习不会跑偏。然后我的书《用所有的存在与世界相会》里面的插图大部分就都是我拍的了。

秋叶:

那我的理解是,目标是对目的的清晰化。有了学习的目的,还得把目的分解为一系列分阶段清晰的目标。每个阶段你应该完成哪些具体和明确的工作,这个目标越清晰,实现你目的的可行性也越高。

很多人说我要适应新工作,这是一个虚的目的,那么如果分解为我希望上班第一天搞清楚我部门的每个人的称呼和职务,第二天搞清楚公司的组织架构,第三天搞清楚我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边界,第四天搞清楚某项具体的工作流程……

这样新人就容易上手了。

萧秋水:

是的,而且要了解工作流程,我建议新人一接触到新的工作领域就尝试就建立全景图。

在进入陌生领域时,如果能够在开始就获得全景图,或者自己搭建一个全景图,会加速学习进度,可以更快地掌握新知识。这就好像在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时,你手里拥有一张当地地图。

我给大家分享一个为陌生领域建立全景图的思维导图,大家沿着导图对自己想探索的领域提问就好。

秋叶:

那在没有现成全景图可用的情况下,能不能自己绘制?

萧秋水:

一般人可能会认为不可能,我分享一个我自己去一个陌生城市旅行的案例。

比如,我在2011年春节期间去香港南丫岛,是从网上搜索查找到路线的。要确定从深圳怎么到香港,在哪个关口出关合适,而每一个关口,路线可能不一样,到香港后又怎么到南丫岛。再三比较后,我选择了福田口岸——九龙塘——旺角——中环码头——榕树湾线路。同时,我也从网上查找南丫岛的资料,了解概貌、地形、景点等情况,有备而行,非常从容。

进入专业领域快速学习,和我刚刚选择旅行的思维模式其实非常类似。

我们身处一个资讯丰饶的时代,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的片断资料,从中筛选,再根据自己的需要整合,完成这个拼图游戏,就可以知道全貌。

我常用的方法是:多找几本专业书籍,对照目录,就会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了,也就能形成大概的知识框架。比如,通过《云计算:深刻改变未来》一书的目录(取自卓越亚马逊,在网上书店和豆瓣等,往往都会提供书籍的目录,并不必要一定拥有这本书才可以看到目录),我就可以了解云计算大概包括什么内容。

如果感觉书籍目录不够直观,还可以用思维导图软件,自己做一个简易的转换法,把书的目录改为结构清晰的框架图。当然,最后的框架图,必然不是照搬书籍目录,需要多番对照,再根据自己的学习进程不断进行剪裁。

一个知识框架是活的而非死的,要不断延伸和灵活调整,就像地图,当修了新路后,也需要更新。比如,在图书《云计算:深刻改变未来》目录里有八大宝典推荐,沿着这个推荐可以找到更多,这就是知识价值链。

特别标注一下:如果要研究的领域在国内大学有现成的课程,那么,大学里的教材的目录是较好的知识框架,因为教材一般来说不讲究文采,注重实用,虽然看上去生硬、枯燥,但恰好可做知识框架用。(有些领域在大学里是没有的,如知识管理,就不能应用国内教材,如果有国外教材是可以应用的)。

秋叶:

我在《秋叶:教你快速读懂一本书》里面,把这种阅读模式叫主题阅读,秋水你恰好提供了一个现成的案例。

当学习阶段目标有了,也梳理出学习的全景图了,那么全景图一个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让人知道自己距离业务能手或专家的差距,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评估自己的进展情况。

我认为这种对学习目标进展完成度的感知能力,对学习者是非常重要的反馈。事实上,看不到进展,得不到好的自我反馈暗示,也是很多学习者不能坚持的原因。

萧秋水:

对的,全景图是帮助普通人建立学习进展感知能力的关键。不过学习还是需要一份资料一份资料地看、吸收、实践、验证、扬弃,才能够化为己有,仍然需要付出和努力。

资料是无限的,一个全景图看上去是平面的,事实上是有纵深的,即使精力有侧重,要快速掌握一个领域,也必须懂得技巧。

所以我建议大家结合全景图,对于知识链上的知识节点,结合自己的工作需要和知识背景分别给出不同的精力投入。

比如,我正在研究云计算,对于虚拟化技术、平台、语言,就算我付出再多努力,也可能不如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学生,所以我只需要大概了解,无须在上面投入更多。而对于我感兴趣又有优势的部分,则可以分配大量精力在上面。

在学习知识点的过程中,人有时候很容易“迷失”。

就像在阅读一个百科的时候,因为网页上有指向其他术语的链接,于是点击、阅读,在另外的页面上,又看到其他的链接,于是又点击。

有了全景图的指引限制,在迷途的时候,容易清醒、回归。

秋叶:

结合全景图有没有一些具体的技巧帮助自己抓关键知识点?

萧秋水:

我建议学习一个知识点前,先做一些设问。

1.这个领域涉及哪些概念?大概念里有哪些小概念?有关联的其他概念?哪些概念是必须要掌握的关键概念?如对于摄影来说,就是快门、光圈、感光度等。

2.这个领域发展的历史,前景的预测?在国外如何发展,国内如何发展?

3.最近两年的行业报告是怎样评判这个行业的?

4.这个领域里知名的专家有哪些(开始的范围最好不要超过5位,太多了研究不过来)?他们各自的观点?他们的著述?

5.行业的竞争格局是怎样的?分为几种流派?各自的代表理论是什么?

6.这个领域里顶尖的几家企业分别是谁?各有什么产品或服务?

7.业界有什么大的活动已进行?在进行?要进行?……

带着问题去研究,要比漫无目的强很多。一个一个的问题被回答后,清晰度就会不断增强。

有些概念,可能一时不懂,如果是关键概念,不懂的话对以后的知识掌握有影响,就必须要搞懂,有的可能关键性不是很强,可以先跳过去,研究其他,也许研究到后面,前面的一些问题就自得其解,因为知识面打开了,悟性增强了。

如果绊在一个概念上,有时候会耽误时间和精力,也影响整体知识的把握。

秋叶:

说到对关键概念的理解,其实有时候还可以尝试利用一些互联网资源。我们生于网络时代,这是我们的幸运。

我觉得这方面秋水你的习惯很好,也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萧秋水:

我有个习惯,学什么东西,往往会大张旗鼓,微博微信都说说,过程中的体会也会公布出来,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是让大众的雪亮眼光帮助我发现进展和问题;另一方面,也是让人知道我在做什么,有关心我的朋友,会主动提供资源给我。如我学摄影,有人送书,有人借器材,有人介绍私人教师,有人看到好图会发给我参考,我并不清楚谁有资源又是否愿意提供,放出消息来,等资源上门也是个省力的方法。

当然,我自己也会主动去寻找各种学习资源,这当中,会用到很多工具,比如:

1.网络(搜索引擎、百科、豆瓣、知乎、行业网站、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

2.书籍(图书馆、网络书店等);

3.视频和在线课程(光盘、优酷、网易云课堂等);

4.当面交流(如与专业人士的直接交流,但要注意先有一定基础后再交流,否则对方会因为扫盲行为而降低你的价值);

5.付费工具或资源。

因为付费可以缩短路径,这个学费有时候是必要的。不是说免费没好货,网上免费且优质的内容有很多,但筛选可能会非常耗时,时间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有时候比钱宝贵。就在今天下午,我去了苹果店学习iMovie,他们就是付费的One to One服务,一经专业培训师的点拨,很多不懂的东西立刻就会了,这就是事半功倍,比自己摸索要强多了。

另外我要强调一下,我所谓的学习并不单指阅读这个行为,还可能包括观看视频和参加课程等,更包括了自我训练,代表了对知识的消化,通过练习,使知识转为技能。

如我现在学习摄影,就是读了二十本左右的摄影书籍(反复读),同时用各种相机来练习。不同的相机有不同的特色,研究懂复杂的单反,再看微单等就简单得多,因为道理基本上是相通的。所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量的练习,容易对学到的内容加深理解。

网络营销也是如此。如百度推广或新浪粉丝通,如果能够借到企业账户看一下或试试的话,从后台数据就可以知道效果。当然有时候企业账户不好借,新浪微博相对来说比较方便试验。我们在《微博营销》和《微信营销》都设计了作业,也是基于这个考虑。

秋叶:

作为职场新人,与其怕掉底子,不如通过全景分析搞清楚自己离职业要求的差距到底有多大,然后一样一样去学习训练,这才是正道。

我觉得一个新人在工作中不胜任是正常的,我们要争取的关键不是马上胜任工作,而是比别人能更快适应工作,这才是新人进入职场应该努力的目标。

互动:说说你在工作中解决得最精彩的一件事。分享到“萧秋水(qiushuixiao)”的微信公众平台,回复关键词“挑战”就可以看到大家分享故事喔。

3.如何快速给自己安个家?

导读:

有钱要买方便,没钱要买实惠,听听两位达人为什么这样讲?

秋叶:

秋水,你在深圳工作很久了,为什么没有买房?

萧秋水:

错过了买房的最佳时机,现在深圳房价疯涨,还真是买不起了。那也没关系,继续租房住呗。

秋叶:

看很多人都说过租房的烦恼,你好像没怎么提过?租房不是很麻烦的事吗?

萧秋水:

租房当然有很多麻烦事情,不过,我觉得这个事情,也没想象中那么困难。任何事情都有技巧,我就说说我找房、租房的经验吧。

我建议在经济能力许可的情况下,租的房子最好不要离单位太远,否则上班路上要花太长时间,人一到单位就已经非常疲惫,影响工作。

即使大城市有地铁,交通看上去方便,但上下班高峰期,也够人受的。有些人图房子便宜,住到很远的地方,看上去是省了房租,但增加了无形的时间成本,其实不合算。

我以前在内部培训,讲时间管理,有位同事带着哭腔起来提问,说住得离公司特别远,每天上下班来回差不多四小时,回到家就觉得精疲力尽,还要看孩子,根本就提不起劲来读书,读着读着就困了。她问我怎么办。

像这种情况,换个离家近些的工作可能会更好,不过我也不可能给她这样的建议。

有这个事情,我在招聘的时候就特别注意,会问别人住得离公司远不远,如果很远,会不会考虑搬家,如果对方满不在乎,我会告诉他们一天两天没问题,等工作的激情消退了,现实的距离问题就浮现了。

所以距离是个大问题,必须要考虑。

秋叶:

我非常同意。我刚刚参加工作时也是租房,我当时就选择了交更高的房租,但是在市中心,生活非常方便,无形中也节约了很多时间。后来我买住房,一般都优先考虑可以走路到上班地点的。最近我小孩读初中,我们为了节约她在路上的交通时间,在学校附近买了一套房,都是要考虑距离的问题。

不过我已经很久没有租房了,不知道现在租到好房源有什么技巧吗?

萧秋水:

找房,我一般是通过公司的内部论坛发布消息,或者查看有没有其他人发布的房源或合租信息,这样的房源比较可信。

有些人的公司规模小,可能没有这么便利,那可以通过58同城、豆瓣找房小组这样的地方来找房。

租房也可以找信得过的同事帮忙。我以前在苏州工作的时候,因为家里有事先回家了,当时租的房子也退掉了,后来重新回去工作,在临回去的前几天,通过网络找了个房子,请同事过去看了看,他觉得不错,于是就定下了。

该找中介的时候,也别含糊,虽然需要付费,但是可以节约自己的时间。把详细要求告诉中介,让中介多看一些房,帮忙筛选。所以也不要一味反感中介,有些中介也是很尽职的,他们可以节约你的看房时间。

有时候中介会催着定下房子,说有其他人也在看,如果不定房子可能就没了,这时候也不要太着急,还是仔细点为好,最好和房东也接触一下,看看房东是怎样的人,有时候租房子遇上差劲的房东,也挺麻烦的。

这方面我就一直很幸运,还真没遇上难缠的房东,尤其是有一任房东人在多伦多,我们从没见过面,我就每个月准时付租金,房东也很放心,后来房东要卖房子,还是我帮忙接待来看房的人,房东也很感激。和房东保持好关系,也会减少很多麻烦。

有些人觉得,房子是租来的,所以不怎么爱惜,也不愿意添置东西,宁愿自己住着不舒服,其实这样的想法完全可以改改。就算是租来的,也是自己住,舒舒服服的有什么不好?爱惜房子那也是肯定的,这代表了自己的素养。房东其实也挑人,特别怕那种用东西很浪费的人,以及不按约定期限付租金的人,房东不见得都很在意钱,但这些都体现了人的诚信。

我还建议和房东谈房租前一定要先看清楚地理位置、周围的交通情况,还要注意安全,有些小区的物业管理不好,可能会发生意外情况。像有的房子窗子破损,都要防备。如果去看房,女孩子不要单独前去,最好约个伴儿。

是自己认可的房源再和房东谈租约。最好在合同里都讲清楚,付租金的方式、日期,家用电器的清单,如果出现问题需要维修,费用如何负担,把这些都一一列明,以后也不会扯皮。

平时一个季度也应该了解一下当地租房市场的价格变化,这样房东突然提出加租你也有心理准备。如果的确市场租金上扬了,平时和房东提前搞好关系,有事情时也好商量。

实在谈不拢就再找房子,没必要为这个事情生气。租房是一个市场行为,每个人对房租价格判断不同,总会遇到这样的麻烦。但如果你提前做了功课,你总是能比别人更快找到房源,减少这方面的损失。

秋叶:

我总觉得搬家特别麻烦,而且住惯了也不想折腾了,秋水你怎么克服老是要搬家的情绪呢?

萧秋水:

以前我也觉得搬家麻烦,后来学习《断舍离》,觉得搬家反而正好是清理的好时段,所以把搬家当成了锻炼。

心态改变了,烦恼也就少了,每搬一次家,换个新环境,都觉得反而更开心一些。离开前一栋房子的时候,也会找清洁工人来打扫好,干干净净地交出去,这样,自己心安理得,房东也开心。

我觉得租房时遇到奇葩房东也是会有的,这个在事先接触的时候就要注意筛选。更让人苦恼的是挑选室友,现在大城市租房基本是合租,和生活习惯不同的人合租难免麻烦,和室友闹矛盾更是家常便饭。遇到奇葩室友,分分钟希望拥有自己的房子,告别租房。

像秋叶你这样,早早买房的人,还有什么建议?

秋叶:

有些年轻人害怕买房,觉得压力大,不想早早成为房奴,另外,有些城市房价实在是贵得离谱。

但是我建议年轻人不管收入高低,最好在每个月收入里面固定留一笔买房资金,将这一小笔资金用于风险小的理财。

因为绝大部分中国人迟早会在工作稳定后结婚成家,以后孩子上学、照顾老人都需要一套房子。既然有这个现实需要,就应该努力做准备,做好收入规划。

买房只能量力而行,不见得非要买在市中心。与其在市中心顶着高房价的压力,不如买在较远的地方,这两者的差价还可以用来购买一辆车,方便出行。

萧秋水:

我以前有位同事,从北京调到深圳来工作,虽然在这边不会工作多久,但来到以后立刻就买房,住得很舒服,过了一年多回北京,把房子一卖,潇洒地走人,因为房价涨了,所以等于是不用付租金还有赚,这也是很有经济头脑。

还有位同事,更有魄力,我特别佩服。他是从深圳调到上海去工作,把房子卖了,太太辞了职,带着孩子到上海,太太在那边重新找工作,孩子再找幼儿园。他卖房子的时候早一些,房价还没涨起来,没过多久,房价涨了,仅房子就损失了几十万。同事也不在意,既然没这个运气,也就不用放心上了,安心地在上海发展,现在在上海重新买了房子,一样安居乐业。

我觉得租房也好、买房也好,这里面的确大有门道,现代社会,给了我们很多选择,不要把自己捆在房子上,不要天天为了租房买房的问题而困扰,最重要的还是培养自己的能力,让自己更多些选择。

秋叶:

秋水,我注意到你思考问题的方式的确是很积极乐观的,而且特别注意人际关系的维护,不管是和房东还是同事,所以你就能够少被这些问题困扰。

越是遇到困难的时候,越是要积极和这个世界沟通,争取对自己有利的小环境,希望你的这些想法和做法,也能够对年轻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互动:说说你租房或买房的经验教训、有趣或有意义的故事,发到“萧秋水(qiushuixiao)”的微信公众平台,回复关键词“房事”就可以看到大家分享的故事喔。(是房子的事啦,不要乱想!)

4.上班第一天要怎么度过?

导读:

眼睛里要看对人,看见事,这样才不会在单位里没有存在感。

秋叶:

我在微信里经常被大学生问,第一天上班,完全没有存在感,感觉被忽略了,想做点事情,也不知道怎样开始。秋水,你觉得这是新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吗?为什么会这样?

萧秋水:

不一定是所有人吧。这个得看人,也得看单位。

说到不知道怎样开始,我觉得有三个原因。第一,不熟悉人和环境,事情不好做;第二,是真的不懂业务;第三,想做,怕做错,给别人留下坏印象。

秋叶:

我感觉秋水说的三点我刚刚上班时全被说中!

我刚刚上班就是这样的,不知道怎样做,不知道和谁一起做,做了一点点事情就怕做错了,也不敢和领导确认。

幸好我妈妈教了我一招,每天早点去单位,主动打水整理办公桌面,这样人缘就会比较好。看着谁待人比较和气,就多私下问不懂的问题,还真的有效。

秋水,能系统谈谈破解的方法吗?

萧秋水:

你妈妈教的这招,真是巧,我爸爸也教过我。

我刚才说看人,就是每个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我第一天上班之前的晚上,我爸把我找过去,和我谈了很久,叮嘱我上班后要注意什么,如要有礼貌地叫人、要勤快点,帮前辈同事倒茶倒水,多问,但又不能问得太盲目、动不动就问,用我们山东话说,叫“要有眼色”。

说到看单位呢,也很重要,我那时是在中国银行上班,报了到以后就去出纳柜台,第一天上班,前辈们知道我什么都不懂,就先给我简单地介绍出纳是做什么的,让我在一边看着,让我做些简单的事情,现在想起来,也真是挺温暖的。

后来我进入IT行业,尤其是进入总部工作,第一天报到,就先给了一个很清楚的列表,上面写着需要做的一些准备,如怎么领电脑和其他办公用品,还给安排了导师,带我参观了一下公司,给我一些资料先看,这样就觉得很快就能进入状态。

所以我觉得,站在个人角度,要积极主动,就算不熟悉业务,也先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打打下手、跑跑腿,当然最好先问清楚怎么做,这样就不至于做错。

站在单位角度,要给新员工一个很好的指引,最好建设导师制度,对于新人来说有个人带着非常重要,导师可以选择优秀员工担任,这对优秀员工也是很好的锻炼。另外,可以把员工第一天上班要做的事情做成列表,一项一项地进行,让员工尽快进入工作状态。

秋叶:

这一点我的运气也不错,第一份工作,单位安排了一个月系统培训,通过考核才能上岗。

第二份工作是高校教书,更是安排跟有经验的老师听了半年课,才让我有机会自己上讲台,有足够时间做好备课工作。

第三份工作是我给企业做内训师,大学教书的部分经验还是发挥了作用,而且很巧的,我在进入培训这个行业之前,也系统做了一个如何做培训师的全景知识地图,一样样按轻重缓急去补课。

另外,我非常赞同职场新人要快速找到职场领路导师的做法。一个职场新人遇到的第一位职场老师往往会对他的职业生涯有很深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做培训之前,还专门拜访了好几位做培训师的朋友,特意了解入行培训师要注意哪些问题,有的朋友给我提了非常具体和详细的建议,相当于是我的职场导师。

现在互联网非常发达,我建议找到工作的新人,如果有一段入职“空窗期”,不妨可以利用这段时间,通过互联网搜索到相关行业的达人,如果壳网推出的“在行”网站,上面有很多行业的行家,只要预约就可以和他们见面或通过网络交流咨询,费用也不高。

像萧秋水老师,就是“在行”上分享第一人,很多人约她请教职场问题,请教如何顺利渡过职场起步期,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新选择。

互动:说说你上班第一天遇到的籜事。发到“萧秋水(qiushuixiao)”的微信公众平台,回复关键词“籜事”就可以看到大家分享的故事喔。

5.迟迟进入不了上班状态怎么办?

导读:

要进入上班的状态,关键是培养新的生活节奏。

萧秋水:

秋叶,你有没有看前段时间的一个热门微博,有个女孩冬天起不了床,上班老是迟到,于是就写了一封辞职信,不干了。你对这个有什么看法?

秋叶:

我其实很难理解这样的新人。我觉得这不是任性,这是缺乏自制力和责任感的体现。一个人进入职场,签了合同,就是一种承诺。

自己的承诺,是一定要做到的,这是积累自己的职场信用的过程。我们说一个人职业不职业,对新人,往往不是评估他有多专业,而是看在守时守信重反馈这些小事情上,他能不能做到。

萧秋水:

你知道的,现在的80后、90后的确和70后不一样,有些人会比较随性,大学里散漫惯了,突然进入职场自然得不能适应。

这方面,作为管理人员也是挺头疼的,以前我在IT行业时,同事就遇到过,下雨天,她的刚进公司没多久的下属打个电话来,说下雨,不想上班了,辞职。

秋叶:

这的确不是个别现象,现在很多大学生在学校里早就没有固定的生活节奏,有课就早起,没课就死睡,结果生物钟完全乱掉,一上班人是想努力,但身体生物钟还是很难一下子纠正过来。对于这样的新人,秋水你有什么建议,让他们快速进入上班节奏呢?

萧秋水:

我当时很幸运,刚工作一周就被派去参加新入行大学生培训,一个月时间。这一个月对我来说是过渡期,通过培训了解了银行的业务,从思想上开始转变,回去以后就开始理论结合实际,培训的时候学的是知识,回去后就学习很多技能,每天要学很多新东西。上班时有一定的紧张度,不过基本上不会加班,所以算是松弛有度,很快就适应了。

不过不是每个人都这样幸运,所以我的建议是:大学作息散漫,上班后一下子进入很规律的朝九晚五的状态,不适应也是正常的,而且除了工作本身的内容,更多的还有职业身份人格的适应。要想在短时间内转换,确实很不容易,所以不要焦虑。

要保持勤奋好学,多学习新技能,把事情做好,经常获得赞扬,心理上就容易满足,有成就感。空余时间尽量多和同事聚聚,这样可以让关系更融洽,也可以多了解一下工作环境,能够切实地改善身份转换的不适,也会减轻焦虑,缓解疲劳。

多和家里、朋友聊聊工作,多听听别人尤其是前辈的建议,等过上一段时间,顺其自然地进行了行为身份认同的转换,在工作节奏上也就如鱼得水了。

秋叶:

生活习惯的改变,其实从大学最后一个学期就可以主动培养自己按时作息的习惯,实在不行就买两个闹钟,相对还比较容易做到。

但是适应职业身份,一方面是秋水你说的心态成长,另一方面我觉得是要学会换位思考。

我们过去做学生,行为模式是等老师安排好了,即便是大学,大部分人学习安排是以学校的教学计划为依据,考研找工作也是事到临头才被迫选择,一直是一种被动响应的模式。

但是进了职场,要学会主动预判可能遇到的事情,提前进行规划和准备,否则一处被动会演变成处处被动。

所以我给职场新人再补充两个建议:

1.不要熬夜太久,一熬夜往往全部作息节奏又全部打乱,第二天工作状态也不好,形成恶性循环;

2.每天晚上睡前,写下明天要完成的5件最重要的事情清单,第二天上班路上可以规划这5件事情的工作时间分配,也顺便做一些调整。

每天完成五件重要事情的清单,就可以强制帮各位形成一个工作的节拍,逐步形成自己的工作节奏,跟上单位的工作要求。

互动:有的朋友会问,我连5件事情都搞不定怎么办?还有做了清单,我根本就无法执行到位怎么办?欢迎去网易云课堂《和秋叶一起学职场技能》看看里面《简单有效的职场笔记法》章节,你一定会有所启发。

6.领导给的工作不知道如何入手怎么办?

导读:

学会主动沟通,学习进度反馈。既要不断提升技能,也要实事求是。

秋叶:

我们上次聊到,我们在进入职场时单位都有过系统培训,这样上手工作难度就小很多。我最近接到一个提问,说进入单位马上就被安排工作,说是不懂可以问老员工,但实际上也没有谁认真指导,遇到这种事情你怎么看?

萧秋水:

秋叶,你的小伙伴曹将写过一篇很好的文章《他为什么不肯带我?》,在这篇文章他写到:

我直接开门见山:“你们是怎么培养新员工的?”

他先是一惊,然后说,“你想听台面上的还是台面下的?”

“先说台面上的吧。”

“我们建立了完备的新人成长计划,老员工作为前辈带新员工,而且为其安排了完整的职业生涯路径……”

“好了好了,还是说人话吧!”

“那就是没有。你总不能逼着他们部门的老员工教吧,人力又没多少激励的资源。”

我觉得不太对劲,就继续追问:“为什么以前在学校,我们在社团或其他组织里,会愿意去教小朋友呢?”

“那个不一样。在学校,上一级就相当于公司的大领导,小朋友与你不存在竞争关系;你带好一个,他感恩你一辈子。”

一定程度上我也同意这个观点,到了职场没有谁有义务指导你,你从小学读到大学,一毕业差不多二十一二岁了,没有谁愿意花钱雇你,还要费心费力去教你。

秋叶:

你说的道理都对,但是对于新人,领导交代的事情如果不会的话,还是会遇到麻烦的。对于这样的问题你有没有好建议?

萧秋水:

对于这样的问题我建议关键是要先学会主动沟通。

在领导给你布置工作任务时,新人要学会马上口述或用QQ等聊天工具确认一遍对工作任务的理解。

如领导说:你就×××产品给我做一个市场分析,越快越好。

那么作为新人,至少要明确这个越快越好是多快多好?市场分析是分析哪个部分?把这个任务明确具体化了,弄清楚了标准,往往工作思路或方向就出来了。

很多新人容易犯的错误是第一时间没有和领导沟通对任务的理解,领导以为你理解他的工作要求了,而你却陷入迷茫,然后又不好意思和领导说你的困惑,反而耽误了宝贵的工作时间。

其次,在任务有了初步思路之后,可以把自己的工作想法给领导主动汇报一下,这样就可以得到领导的纠偏机会,领导如果能指出甚至批评你工作思路上的偏差,对你都是宝贵的指导机会。

而且领导通过汇报发现你工作能力有不足,也许会安排人来帮助和指导你,对解决问题会大有帮助。

很多人不明白:领导才是最大的资源。通常来说,领导才有动力和责任来指导新人成长。

秋叶:

我觉得很多新人都希望在工作中有良好的表现,如果通过汇报让领导发现自己能力不足,会不会影响自己今后的发展?

萧秋水:

当然有这样的风险。特别是领导对新人可能已经有成见的情况下。

但是秋叶你也知道,职场是看结果的。

如果你想先把事情答应下来,再努力去解决,也是一种对策。

我的观察是有的人特别擅长请教别人,碰到不懂的问题,他不方便问领导,但是总能获得一些资深同事的认可,争取到这些资深同事的指点。

另外,有的人特别擅长观察别人做事的方法,他们会通过模仿优秀老员工的一举一动,或者通过学习历史文章的套路,快速消化形成自己的东西,也可以完成任务。

还有的人特别擅长利用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找到别人做同类工作的经验,然后快速完成自己的任务。

秋叶:

说到这里,我倒有一个故事分享,1999年我在广东佛山一个企业博士后流动站读研,有一天老总介绍一个人给我们,问能不能做一套瓷牙修复辅助设计系统。

我是学机械专业的,对于这种用电脑三维技术模拟瓷牙在不同人牙型修复后的效果的系统一窍不通,完全超出我们的知识领域,而且我们完全没做过IT,不过老板说我们可以先了解下,做一下需求调研。

那时我读书少,不知道老板都喜欢听话的员工,也不知道“把合理的任务当锻炼,不合理的任务当磨练”,我就是习惯性服从领导安排。

我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赶紧买软件工程的书看,一看书才发现做软件首先要界定需求。要了解用户需求,就得先有个需求调研提纲。

那怎么设计调研提纲呢?

我就只能通过两个渠道,一是老板提供了一些相关国外系统纸质资料(如图书),二是网上搜(当时还没有百度,网速也很慢,网上信息也不丰富),最重要的还是看书。

我的方法是先到处看,争取尽快找到一个相对不错的需求调研框架,然后以这个框架为蓝本,慢慢丰富内容进去,直到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调研框架。

这样工作就可以开始了。

萧秋水:

你这就是一种快速学习的方法,蔡康永在缅怀停播《康熙来了》的主题谈话中也说过一句话,大概意思是:学习综艺制作的方法,就是一句句地反复观看节目里的话和剪辑手段,就这样看多了,然后结合自己的特色,走出了自己的路。

最后我还得给新人提一个建议,如果确实搞不定工作,而且有可能影响整个任务进度的话,一定要提前汇报给你的上级领导,否则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耽误了整体工作进度反而造成更大的失误。

秋叶:

是的,要做一个对结果负责的人,也要做一个有担当的人。说起来还是应该在学习时期多学一些实用的技能,才不至于让自己这么被动。

互动:如果你遇到不会做的事情,你会怎样处理?欢迎去秋水微信回复关键词“难办”,看看大家的对策,对你有没有启发?

7.每天工作做不完怎么办?

导读:

每天工作做不完,需要加班加点,这是否正常呢?怎么才能达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萧秋水:

秋叶,你是个工作狂人,似乎你每天都在加班,不能休息一下吗?

秋叶:

是的,工作里面的事情是做不完的,这是一种正常的工作状态。

不过我的忙和职场新人的忙是不同的。我忙是因为我给自己订了大目标,也许一辈子都做不完,所以我不得不在自己还能头脑清醒工作的时候全力奔跑,不敢懈怠。职场新人的忙和我这种忙是不同的。我是主动选择忙碌的生活,职场新人是安排的工作做不完。

萧秋水:

我明白你说的意思,但凡有质量的工作,都需要人坐十年冷板凳。秋叶,我知道你现在的愿望是成为在线课程开发领域最专业的人,所以无论如何忙,你都会觉得还有事情没有做完。

但是对于职场新人,如果每天工作都做不完,需要加班,你也认为是正常的吗?

秋叶:

当然不正常,你知道的,一个人不是除了工作就是工作,他还得有生活,有锻炼,有休闲的时间,否则这个人会因为长期累积压力而崩溃。

你别看我忙,但是我依然安排了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安排了自己阅读看文章写文章的时间,这是我的爱好,我就是锻炼的时间略微少了一点。

职场新人上班感觉特别忙,经常需要加班,我觉得这是一种正常状态。因为你是新人,很多事情都不懂,大学又没有教,必须通过加班加点适应业务,所以首先我觉得这是完全合理的。

新人之所以要经常加班,首先是能力不足造成的。等业务上手了,大部分人适应工作节拍了,反而能更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了。

我建议一个新人要学会冷静判断自己的忙是否因为是能力不胜任造成的,如果是这样的话,你不但应该加班,而且必须加班到能够和其他同事一样,能够轻松完成每天的工作量,这是必要的修炼,不能抱怨,也不能怕吃苦。

比方说,我写一个项目计划只需要半小时,因为我过去有过类似的项目经历,我很清楚一个项目包括哪些工作内容,不同能力的人完成对应的工作需要多少时间,所以虽然快,但我完成的计划质量依然很高。对于新人而言,完成一个项目计划就是一件非常费心费力的工作,因为他对项目完全没有概念,只能通过加班尽量弥补。

但很多新人无法完成工作任务,并非是工作技能不足,或者领导安排工作任务不合理,而是因为自己不会合理安排时间造成的。

在职场做工作,必须有一个轻重缓急的概念。我们在“迟迟进入不了上班状态怎么办?”这一节提出每天晚上要列出明天要做的5件事,但是我们必须明白,还有一个概念也很重要,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一旦影响最重要的事情达成,我们就必须把插入的工作归为待完成任务,或者给被迫打断的工作一个明确的待处理时间。

如果不这样做,事情一多,新人很容易陷入各种琐碎的事情中,忘记自己最重要的工作。一旦最重要的工作被耽误了,你不得不拿出时间去补救,就会被迫加班。

如果你不清楚你每天最重要的工作是什么,你有没有为最重要的工作分配足够的响应时间,这是新人必须时时提醒自己的。

新人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容易答应别人临时安排的工作,没有学会在自己的核心工作没有完成之前,拒绝别人的工作任务分派。当然我们拒绝别人的请求并不需要那么生硬,我们完全可以这样对请你帮助的同事讲:“我很乐意帮你的忙,不过完成×××领导让我在4点之前完成的工作后,我再来帮你,你看好吗?”

更糟糕的是,有的新人企图同时处理好几件工作,这是很困难的。工作效率高的人,往往是一次只做一件事情,但是每件事情完成效率很高,以致外人看起来他是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了多项工作,好像有并发处理能力一样。

但真相是我们做工作会非常专注,一次只做一件事。为此我建议工作时,关闭QQ消息弹窗,关闭微信消息弹窗,关闭手机铃声(可以只给个别重要领导设置铃声),让自己能够不受干扰专注手头的工作。

很多工作并不复杂,特别是新人的工作,一般用人单位也不敢给特别复杂的工作让他们做,关键是要专注,进入沉浸状态,处理事情效率会很高,而且也不容易犯错返工。

我发现很多年轻人养成时不时就要看微信、看QQ的习惯,这会导致正常工作时间效率大大下降,很多人加班其实是因为自己没有有效利用工作时间造成的。

萧秋水:

你说得很对,注意力集中的话,工作效率会非常高。

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多人注意力已经被手机这样的终端弄到无法聚焦,这才是很多人在8小时内无法完成合理的工作量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没有另外一个可能,就是新人的工作量过大是部门领导工作安排不合理造成的?

秋叶:

当然有这种不合理的情况。我建议职场新人在认定领导工作安排不合理之前,看看和自己同样岗位的老员工是否也做类似的工作,是否也能胜任。如果他们能够胜任,只是你们新人不能胜任,那么很可能不是工作安排不合理的问题,是能力问题,就需要按我的建议:

1.通过加班快速提高能力;

2.把精力优先用于解决重要的事情;

3.专注。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你需要和部门领导沟通,谈谈你的工作压力,希望得到他的指导和帮助。

有句话说:把合理的压力当锻炼,把不合理的压力当磨练。这句话也是有道理的,反正就我而言,能力得到快速提高,往往都是因为领导给了看似难以完成的工作,结果激发了自己的潜力,反而解决了问题。

一旦有过这样的经历,反而会很喜欢这种在压力下爆发出潜能的感觉,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呢。

互动:你有没有遇到事情做不完的情况,最后做完了没有?如果能顺利做完,你觉得你做对的关键是什么?欢迎去秋水微信回复关键词“不加班”,看看大家的故事,对你有没有启发?

8.开会要做哪些准备?

导读:

会议在职场中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其讨厌开会,不如学会开会的艺术。

萧秋水:

职场人有三件烦心事,最讨厌“堵车,开会,没年终奖”,今天我们就聊聊开会的事情吧。很多新人抱怨开会没有存在感,讲的话题自己插不上嘴,也想不出什么好主意,甚至连会议记录都不让新人做,那开这种会到底有什么意义?

秋叶:

不同阶段的人开会参与程度当然是不同的,不同的会在企业里面的作用和重视程度也是不同的,我认为新人参加工作会议,最重要的是做对两件事,一是带着耳朵和脑子去听,二是带着笔和纸去记录。

萧秋水:

听和记?怎样理解这样两句话?

秋叶:

刚刚工作的新人,对业务还没有全面把握,试图提出系统的,或者有价值的观点,这个是很难的,我们应该把企业内部会议看做是难得的业务学习的机会。

比如参加一次会议,你可以先带着问题去听。

1.企业开会的流程,是否要通知,如何通知到各个部门,是否做记录,谁记录,怎样记录,记录后是否抄送通报?通报的内容和会议过程是否完全一致?如果不是,为什么?

2.企业开会的入座顺序和座位安排有无讲究?如果有讲究,是什么级别的会议讲究?如果不讲究,是怎样的会议不讲究?

3.企业会议中体现了怎样的企业文化?是一言堂还是民主交流?还是集中领导下的轮流发言?

4.企业会议如果涉及业务问题,与会人员有没有做准备功课,他们做到了怎样的程度?如果让你准备,你能否达到他们的质量?

5.在会议中如果出现争议,是对事不对人,还是对人不对事?还是带着情绪讨论事情?如果发现有矛盾的人,下次你遇到两边有协调的工作,你要注意什么?

脑子里有了这些问题,再无聊的会议也能学到很多东西。想到了,就在本子上记录下来。

不过有些会议是涉及企业业务的,能学到的东西就更多了。

萧秋水:

涉及企业业务的会议能学到什么,你能聊聊具体的案例吗?

秋叶:

晒一份我在1999年7月22日的一次工作早会记录。记录的是我们企业的设备在现场工作出现的问题。

设备现场主要问题清单:

1.框架机压力继电器不稳定

2.点动按钮按下时容易烧坏电磁阀

3.增压缸密封不好

4.活塞杆带油,下油量大

5.退料缸不够力(100吨)

6.说明书电路图与实际不符

7.350吨压机中梁下滑

8.550吨退料缸出头不平衡

9.汽水灌装机标定不符实际规格

10.SL注塑机密封圈不耐用

这些实际问题是我在学校任何一堂课或教材里都没有提及的,更没有人能告诉我怎样去解决。

听工程师分析问题,我发现他们认为:

有的是设计失误,需要修改设计,设计阶段造成的问题后果往往最严重,成本也最高;

有的是元器件供应商产品质量不过关,需要更换供应商,这就涉及供应商管理;

有的是自己工作失误,不认真不细致,要规范相应流程,避免再次出现低级错误;

还有的就没搞清楚原因,需要技术部门联合排查,甚至要去现场了解原因,坐在家里是无法解决的。

在这样的会议上,我就学到两个很重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把不同的问题分类,分别用不同的方式解决。

2.你离现场越近,你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越大。

读研期间不断参加这样的会议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应该说我是通过开会才真正了解了什么是工业生产。

再聊聊1999年8月3日一次技术部门全体会议记录。这次会议是老总主持,谈的是部门整体的问题。

老总指出技术部两大问题:第一是技术部要面向市场,而不是面向自己的小打小闹搞现有产品完善;第二是技术部必须主动和生产部、销售部随时沟通协调,不能闭门造车。

老总要我们想一想科研机构,国企、民营,谁效益好?为什么?

老总谈到一个企业必须有吃饭的产品(也就是现在的产品),但必须要想到可预见的未来靠什么新产品实现近期目标,实现长远目标靠什么战略产品?

老总又谈到企业可以分为工人、销售人员和技术人员,最好都是老中轻搭配,这样才能把经验、知识和干劲结合在一起。

最后老总把现有的产品线分了个类,指出未来取得突破的产品是什么,现在要立即改进的产品是什么。

老总让我们注意:

1.产品计划太多,线拉得太长,要注意近期和长期目标平衡;(嗯,所以现在的我,默默关闭了一切非核心课程的合作建议)

2.计划和市场需要必须合拍,做早了做迟了都吃亏;

3.产品线有轻重缓急,任务要分阶段完成;

4.要充分注意竞争对手的价格、服务和技术水平;

5.集中精力解决每一个产品问题;

6.一定要做好新产品市场分析,考虑投入和回报周期,产品投入和销售比必须大于等于1:2.5,这是我们产品特点决定的。

最后老总提出我们虽然是国企,但也一直争取改制,实行股权奖励,我们现在的问题不是市场问题,是方法问题,各部门必须联合作战,解决协调性差的问题,特别是要砍掉没前途的项目。

这样的一场会,对当时才23岁的我而言,信息量太大,我基本上只能记录,不能消化。

有一点我当时倒是明白了——如果一个人思维太单一,就不会有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能成为一个擅长解决单点技术问题的人。

要系统解决问题,你要有全局眼光,你要主动去和团队沟通,你要做好时间的统筹,你要得到领导还有其他部门的支持,才有可能成功。

现在再回味这个会议,再看老总对产品的分类,不是简单的产品线取舍,是技术部门一部分人喊话的问题,淘汰某些产品,就是淘汰某些人的饭碗!当时的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啊!

不过现在回头看我今天做事的风格,倒应了一句话——你刚刚进职场接触到怎样的人,他们是怎样的工作习惯,会深深影响你一辈子,只是当时的你不知不觉。

还有一点,很多职场新人根本没有做记录的习惯,假如你不曾把你听到看到的东西快速记录下来,你又怎么可能学会更高级的快速结构化整理你的思路的能力呢?

在围棋里面,做记录叫复盘,而复盘是让一个人成为高手的有效方法。

萧秋水:

有记录才能复盘,这点我非常同意,我知道很多新人不太会做会议记录,我建议他们都应该看看你们开发的网易云课堂《和秋叶一起学职场技能》课程里面的如何做会议记录这一节,里面分享的结构化记录的方法我看了,觉得非常好。

秋叶:

除了“如何做会议记录”这一节,我觉得“职场礼仪”这一节也可以看看,会议过程中端茶倒水也是职场新人可以主动帮忙的,还有“简单有效的职场笔记”这一节课程也可以看看,这里面更详细分享了会议笔记,也包括用于结构化会议记录上。

萧秋水:

你们真是做了很多好教程,我建议职场新人学习的时候用自己的头脑重新组织一下,第一学会用时间轴观点来理解和消化一场会议,会前要做哪些准备?会中要做哪些记录?会后要做哪些通报?

另外一点就是学会在短时间内抓重点做记录,如果抓不住的话,就像《和秋叶一起学职场技能》里讲的,对于不涉密的会议,带录音笔先录下来,事后再整理,然后和正式发布的会议记录做一个对比,看看差距在哪里,这也是一个训练自己抓重点的方法。

互动:在萧秋水微信回复“会议记录”,给你看个萧秋水做会议记录的糗事,也许对你也有启发,也欢迎你谈谈自己的会议心得。

9.日常工作总结就是没用的流水账?

导读:

首先你得有记工作流水账的习惯,然后再学会有目标性地写工作总结。

萧秋水:

秋叶,咱们俩都有做总结的习惯,不过我记得看过你微博上说的,你参加工作前后有较大的不同是吧?

秋叶:

对,我一直有记日记或笔记的习惯,从大学时代就开始了,一直坚持到今天。

这些笔记大部分内容回头看都意义不大,只是当时的流水账,比如这样:

这是我在1999年做的工作日记。

当时我在广东读研,我读研究生的模式是直接在企业培养——也就是按企业员工待遇发工资,上下班,也包括加班加点做项目。我做的项目全部是企业要真正拿去买的商品,这让当时的我压力山大。

正是这种厂学研一体化的真刀真枪的“学习+实践”模式,逼着我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学到大量知识,我混了4年大学,在读研时被迫发奋。所以你们看到我的工作日志里面,记录了大量阅读安排,每周至少要啃两本专业书,而在本科,这些书原来至少是一个学期的教学任务!

转眼15年过去了,看看自己现在做的工作日记,发现自己这15年进步还是蛮大的。

现在我做的笔记已经不是流水账了,而是高度结构化思考的图解,基本上还能一次成型无涂改,除了文字记录,还能用到表格、框图、流程图、手绘等多种表达手段,再也不是当年那个只会记流水账的学生族了。

萧秋水:

一对比就发现进步啊,坦白来说,你以前的笔记我反正是看不了,但是现在的就很科学了……

我也说说我在工作总结方面的心得吧,主要谈一下自由职业时期。很多人以为,工作总结只在全职时期才做,事实上,自由职业也需要高度自律。我是每个月写一份月总结,每年要汇总写年总结,这样几年下来一对比,就能够清晰地看出自己的成长曲线。

我的月总结主要分为几个维度:

著书写作

读书观影

月度好书

美食、游历和锻炼

活动

互联网和学习成长

我每个月就按这几个维度进行总结,而且会有一个数字小结,让自己习惯于用数字说话。

另外,我会把所有的月度总结放在Scrivener里面,这样容易形成纵向对比。

每个月的总结、年总结,我都会发布在微博、博客中,这也是让读者来监督我,让我不敢松懈。

我平常也会注意做好记录,我有一个专门用于总结的Excel表格,游历一个地方就写下地名,平常的日程都记录在QQ邮箱的日历中,读过的书都在豆瓣标注,月末的时候查看、汇总,所以并不会有多少工作量。

我从2009年就用这个办法,这么几年持续下来,觉得对自己帮助很大。

秋叶:

你这个办法也不错!我自己是每周为单位做工作规划和记录。

如果职场新人一开始就学会在工作记录时有意识进行工作分类统计,那么到了最后写总结的时候就会方便很多。

比如,一个职场新人可以把自己每周的工作分为个人学习、本职工作、临时工作、人脉扩展四大类,按周进行记录,而且我建议记录不同工作大概花费的时间。

到了月底,第一,你很方便看到在不同工作上你的时间分配,从而了解你的工作精力分配是否合理;第二,你可以很方便看到你完成一项工作大概需要花费的时间,这样以后你评估自己的工作能力会越来越合理;第三,你可以避免因为忙而忽视一些必须投入时间的事项,如学习。

更重要的是,有了这些一天天工作事项如果你不记录,到了月底你很可能早就忘了你做了哪些事情!

比如,我在写年终总结时,只需要把自己做的记录清单拉出来,仅仅是陈列工作量都会让领导认为你做了很多工作。

另外,我还要提醒职场新人,如果你只是一项项记录你的工作内容,而没有有效地分类的话,这种流水账总结的确缺乏质量。我们应该按照自己工作的重要度进行合理归类,坚持记录,定期统计,这是对自己职业成长非常有效的管理手段。

总结是一种好习惯,不管是秋叶大叔这样的全职工作者还是像秋水老师这样的自由职业者,都应该养成。

这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人生规划,都会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互动:在萧秋水微信里回复“总结”可以获得总结的模板哦,也欢迎你分享自己关于总结的心得体会。

10.怎么和同事友好地相处?

导读:

办公室里的人际,可能没那么复杂,也可能比你想象中复杂,重要的是区分好情况,尽量友好相处。

秋叶:

秋水,你一向注重人际关系,对办公室政治你怎么看?

萧秋水:

办公室政治这是难以避免的吧,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不过我觉得也没那么可怕,不要宫斗剧看多了就以为生活里也充满了阴谋。和同事之间,还是少点争斗,多点友好更好一些。

有没有在职场遇到过小人,受过什么打击呢?

肯定有。毕竟同在一个单位,难免有利益上的纷争,我觉得我没有挡别人的路,但是职位是有限的,你占了某个位置,别人就上不来,这肯定也会有人嫉恨。

这样的事情坦然视之就好了,还是要好好做工作,对于别人的嫉恨,也别在意,多包容点就好了。

我遇到过的比较大的打击,是以前在银行的时候。我有位同事借了我们关系企业的钱,还不了,只好出逃,在失踪前对行里的人说曾经交过一笔现金给我。这个真是莫须有的罪名,行里也来盘问我,但是我真的没有拿钱,而且同事也逃走了,没有对证,所以我也就被“无罪释放”。

这个事情的确让我明白人心险恶。不过,也并不会因为这个就失去了对人性的信心,一个人不能代表整个世界。

秋叶:

对,这个心态比较好!

其实类似的事情我也遇到过。第一份工作做IT项目,我是部门进来的第二位研究生,而且是老总亲自面试通过的,部门领导是第一位研究生,对我很戒备,整整三个月没有安排我出去做项目,让我去配合另外一个部门做软件测试。

我当时其实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些,开开心心做测试,结果就是我的软件基础技能远远超过别人,毕竟是搞过测试的,这对我后面做项目实施好处很大,坏事变成了好事。

一个人的心态往往决定了事情的走向,如果你一开始就觉得领导给你穿小鞋,说不定就会在工作中闹情绪,白白错过一次借助测试工作系统提高的机会。

其实我后来明白这件事时也做了反省,遇到类似的纠纷最好的态度是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到处找人安慰自己的情绪。

我做培训师的时候,遇到过同行攻击,说我普通话不好,台风不好,PPT设计水平不好。对这些同行攻击,我其实内心还是很生气的,但我也能理解,客观上大家有竞争,骂人家人品不好也不能解决问题。

所以我的选择是既然无法弥补普通话不好的缺点,那我就不断进行课程升级,不断写书系统总结,不断完善教学系统性,结果是现在我带的徒弟用我的课程体系讲课,口碑都很好,而且结合内训研发的《和秋叶一起学PPT》在线课程更是帮助几万人提高PPT水平,这个时候,我反而觉得根本没有时间去计较那些人的攻击。

如果你总是对同事斤斤计较,我觉得也说明你的实力还不够强大。一旦你实力强大到超出同事一大截,你反而会更多合作心态,而不是竞争心态,因为人嫉妒的对象往往是潜意识里认为对自己最有现实威胁的人吧。

所以积极提高自己的能力,也是解决很多矛盾的途径之一。

萧秋水:

我觉得在一家公司里,除了做事的能力以外,做人也很重要,当然做事第一,做人第二。不能为了做好人,工作上也故意不突出——在某些国企这倒可能是重要的,不过世界这么大,就别参照某些国企那套了,到了外面的世界吃不开。

和同事友好相处,首先表现在工作的配合上。一个团队,大家要协同工作,分配给自己的任务,不要拖拉,否则就有可能影响别人的进度。如果事情卡在别的同事手上,影响了自己的进度,也需要适度的跟催技巧,不要哑忍,自己背黑锅。

秋叶:

不过这个跟催技巧,就是很多人的难题啊!说到这里,我来举个小例子吧。比如你要是私下催同事,同事可能口头上答应了,但还是不做,你可以瞅准领导在的时机,装做无意地说一句:“××,那个材料能在几号前给我吗?”当着领导的面,同事就不好推诿了,这样可以既保全了面子,又适时地跟催。

萧秋水:

对!这就是技巧!自己做出成绩以后,获得了表扬或奖金,也别自己“独乐乐”,正好找个理由请同事们吃个饭,大家一起乐呵,这样,同事们也会减少些嫉妒的心理。平常的时候,如果业余时间许可,就多和同事一起聚聚,尤其是吃午饭的时候,也是交流的好时机。

秋叶:

哎,秋水,我还有个体会,如果大家一起做项目,共同出差什么的,那感情就会更加牢固!

萧秋水:

可不是吗?我离开前公司以后,和一些前同事们还是好朋友,就是因为我们经常都是在项目合作中共同出生入死,这种友谊可真不是平常上班共事可比。所以说,如果想要搞好同事关系,就争取一起多做项目,在合作中容易培养默契,大家一起对外战斗过,也就会减少内部斗争。

不过秋叶我提醒你,不要轻易和女同事单独出差喔。

秋叶:

呃,这个道理我懂。

不过有一点,现在的年轻人都讲究个性,他们可能会觉得人际关系不太重要,而更重视自己的个性发展,得罪人就得罪人,他们觉得无所谓,对这,你怎么看?

萧秋水:

这个事情得辩证来看吧。一家公司的技术岗位,人际关系的确不太重要,大家各有各的任务,按期交工就是了。做技术的人的确比较有个性,有些也不太合群,非得让他们参加公司活动,和很多人关系融洽,这个也不现实。

不过尽量还是不要做到得罪人这个层次,同事之间有共同的利益在,就是团队和单位的业绩,为了朝这个目标共同努力。其实团结友爱,或者说团队精神还真是必不可少的。这也需要公司的管理者和人力资源管理者多下下功夫,给大家多制造机会。像我们刚才提到的项目合作,其实拓展训练也是合作机会,把大家拉到户外去,分成几个小队,协同完成一些任务,这样的情况下也会增进同事间的友好感情。

秋叶:

那你说的都是一些后来的事情,对于刚入职的新人有没有建议?

萧秋水:

新人入职的时候,可以用别致的方式和大家打一下招呼。我记得看到过一个例子,一个新人妹子报到后,上班第二天的早晨特意很早赶到,给每位同事桌上放了一份巧克力,一个小卡片,上面有自己的名字,用这种方式向大家问好。同事们觉得,哇,这妹子太懂事了,当然出力照顾她。我觉得这招就很管用!

不过咱们也不能只说光明面,如果遇到不好的同事,有些时候就先哑忍。我也曾经遇到过别人把我的工作成果据为己有,我也没说什么,就忍下来了。因为只要我的能力不断提升,不断产出工作成果,就不害怕别人对我的成果进行侵占,专注于自己的发展,强过和人争斗。而且一个人也不见得一辈子待在一家公司,如果觉得和有些同事真心不能相处,可以申请调职,谋求更好的发展。

秋叶:

我觉得和同事交往首先要相信大部分同事和你只有工作上的矛盾,性格上的不匹配,但没有太多的勾心斗角。那种“宫斗戏 ”看多了中毒可不好。

我们应该先待人以诚,遇到矛盾先问问自己如何做可以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而不是非要和同事争个明白。

你们将来就明白了,职场的绝大部分同事,不过是你人生旅途中陪过你的一个路人,既然如此,要么好好珍惜当下,要么不值得为里面的极品怄气。

互动:在萧秋水微信里回复“心机婊”,给你看一个关于职场小争斗的故事。你也可以留言说说“你的极品同事”的故事。

11.该不该主动给领导汇报工作?

导读:

给领导汇报工作是你职场的本分,是必须要做的。但工作汇报的时机选择,内容设计是你职场能力的体现。

萧秋水:

秋叶,你现在应该羡慕我吧,我做了自由职业者,终于可以不用给领导汇报工作了。

秋叶:

秋水,你这样说会误导年轻人的,给领导汇报工作是职场人的本分。

职场人的工作是在领导的主持下进行的,你的工作进展、结果、遇到的问题,领导必须了解,你的工作也是领导分管的工作内容。

而且职场老人都知道,只有领导知道你工作的进展情况,才能给你进一步的任务计划,才能帮助你解决困难,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就是这个道理。

另外,主动汇报工作,这也是对领导的尊重,你不主动汇报,等到领导主动问你的时候,领导已经有意见了。

给领导汇报工作是一个让人头痛的事情。我遇到过很多不同类型的领导,有的喜欢当甩手掌柜,不喜欢你事事汇报;有的喜欢事无巨细亲自过问,你不汇报也不行。

抛开领导的个性,我觉得新人还是要主动给领导汇报工作,宁可汇报勤一些挨批评,也不要等领导主动来问你。如果领导觉得你汇报工作质量不高或频率太高,他也会批评你,但这种批评是提升你的能力。记住,一个领导觉得你态度好能力不足还是可以培养的,要是觉得你态度不端正就是有能力也不想用。

这些都应该是职场人必须知道的常识,问题是很多新人不清楚给领导怎样汇报工作得体。

萧秋水:

不过这种能力你也不用让这些新人等到上班再学吧?秋叶,你给他们出几招?

秋叶:

我觉得除了要有主动给领导汇报工作的意识,还应了解非正式场合的口头交流、电子邮件、书面日志都是很好的沟通方式。现在企业常用的IM(即时通信)工具,如QQ和微信,也可以作为日常汇报的手段,不要拘泥于必须是正式面对面,或者采取书面文档的形式。一些工作中的小事,通过这些途径快速做一个反馈,领导知情了,就够了,也不浪费领导的大块工作时间。

另外,我们在汇报工作的时候,要学会换位思考,领导想听我们汇报什么?而不是我们想让领导知道我们做了什么?前者才是汇报,后者其实是邀功。

我建议大家在汇报之前,多想想哪些事情是不需要向领导汇报的。材料准备情况要讲吗?客户关系进展要介绍吗?项目审批进行到哪一步了……哪些才是领导真正关心的问题?要知道日常的汇报工作,是领导了解员工工作最直接的方法,而一个没有重点的工作汇报,只能给领导留下一个你思维不清晰的印象。

如果你汇报的事情需要领导帮你决策,那么你要做一个方案提供者,而不是问题提供者。你应该就问题提出几条备选方案,供领导判断,充分发挥给领导当参谋做助手的作用。不能借着汇报工作就完全将决策任务推给领导,自己只管执行。领导的时间是用于做判断题和选择题的,不是让员工给领导天天出工作细节里面的思考题。

还有一点建议,很多员工只喜欢汇报好消息,把汇报作为业绩体现的一部分,而对坏消息则能瞒则瞒,能拖则拖,不肯主动讲。我建议在企业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无论是好是坏,都要向领导主动汇报,尤其是关键性问题及突发的异常情况,务必主动征求领导意见和看法,把领导指示融入到工作当中,这才是一个有担待的职场人的态度。

萧秋水:

你说到有担待,我倒想起一件往事来。有一次,一位同事对我说,不要加那么多班,这样让同事们也会难受。他说想和我分享一个不用加班的秘诀。我挺好奇的,就问他是怎么做到的。他说,他特意会选在下班前向领导汇报工作,采用邮件的形式,而且汇报时一定要请示,因为快要下班了,领导也不见得及时看到,那他请求的事情没有回复,他就心安理得地下班了。他分享给我的时候,非常得意。我听了以后笑笑,没说什么,当然不会照他的做,心里觉得这位同事太狡猾,挺为他的领导难过的。后来,这个人也离开了公司。我每次想起他分享的“秘诀”,都哑然失笑,他可能并不清楚,这样汇报工作的方式,会让他封闭了在职场上的发展道路。

秋叶:

是啊,一味地偷懒耍滑,怎么能够进步呢?

最后建议大家在职场要学会权变,虽然要主动汇报,但也要懂得分寸感。

有人说:“小事不能汇报,否则领导会说你没有主见;大事不能不报,否则领导会说你目中无他;领导忙时要长话短说,以示你的干练;领导闲时要短话长说,以显你的细致;领导高兴时,你向他请求容易得手;领导心烦时,你给他辅助就会得到赏识;领导在众人场合,你要表现谦恭;领导在私底下,你可以给他点善意提醒;你有很多事情,只能有选择地汇报;你没有啥事,也要找点事与领导沟通沟通。”

这样的职场心得看起来有些厚黑学,但是你懂的……

互动:欢迎在萧秋水微信里分享你关于向领导汇报工作或是作为领导听取汇报的精彩故事。

12.如何快速摆脱学生气?

导读:

“不成熟”“学生气”“浮躁”“不踏实”,新人入职难免被如此评价。其实,并不是特指工作能力不行,而是新人在细节上没有以一个合格职场人要求自己。

萧秋水:

大学毕业的学生一入职场,便会感受从“天之骄子”到“金字塔底层”的极端身份转换。如何摆脱学生气成为一个专业的职场人呢?

秋叶:

我觉得所谓学生气并不是特指工作能力还不够,而是体现在很多细节上面。

假如你是一个大学生,要摆脱学生气,秋叶大叔想送你十条建议。

建议1:按同事风格穿衣服。

建议2:先记住身边人的职务,学会按职务称呼每一个人。

建议3:进办公室前要敲门。

建议4:接电话前要说您好。

建议5:上完厕所要冲水。

建议6:聚餐时不要拼命埋头吃。

建议7:不要打听别人的私生活,不要打听别人的工资。

建议8:多听多看多写每日小结,少就自己还没有搞清楚的问题夸夸其谈。

建议9:不要当面质疑领导,对工作安排有疑问可以婉转或私下提出。

建议10:不要以和同事议论领导是非为乐。

13.干货分享:秋叶大叔上班记-刚上班,你在苦恼什么?

1999年,我一个人在广东上班有半年了,虽然有同伴相陪,有同事关照,有领导关心,但毕竟一下子从武汉来到广东,总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我一直有写日记的习惯,在当时的日记里,我写的一些心情,不知道今天的职场新人是否也会有。

学会一个人孤独,是成熟的起点。

关于友情。

来广东以后,和过去的圈子朋友远了,因而得以有大量的时间独处。

这是我来广东的第一个好处,我过去是一个很怕身边没有人的人,是依赖性格。

到了广东,无可依赖,只能假装坚强。

我写下了这样的话:

若是真朋友,会因为距离而思念,而很多朋友,又因为不肯保留一点距离,以为无所不谈,日夜相处为佳境时,又常因走得太近而厌烦甚至反目。

我觉得孤独的时候就一个人写日记,下面的这些话都是我从日记里翻出来的,我仿佛通过日记穿越时光,看到1999年,23岁的我。

下面的话,都来自当年的日记摘录。

一个人深感寂寞后。

有时候人的心灵需要独处才能看到自己内心灵魂的宣泄。

我喜欢这种宣泄的自由,而不在乎宣泄的是崇高还是低俗,毕竟,真实的东西未必是高尚的东西。

写在和室友吵架后。

我认为事物保留多种可能性,多种价值观才是社会进步的动力,虽然最后的结果只有一种,但不要一开始就认为自己绝对正确,更不能没有自己的主张。

说服自己买了电脑后。

买电脑的3大理由:

1.工作需要,有电脑可以加快工作进展;

2.业余生活贫乏,有电脑可以解除生活贫乏之苦;

3.住宿条件好,不要电费,有高手指点。

真相是买电脑理由都很充分,其实买了以后一大半时间是用于娱乐,之所以还有一小半时间用于学习和工作,主要还是因为单位工作有截止日期,不敢耽误。

自觉嗛丝孤独到老后。

觉得自己是看破,又像是全然不懂。

而这一切,曾经的曾经,心碎过就不会再疼。

后来也有心动,只是心动一动,内心里知道再爱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

我就是这样又想进步,又觉得生活中诸多不顺利,但是写日记总是能让我冷却,让我安静,让我找到应该去做的事情。

学会记录自己的思考,是理性的起点。

建议大家年轻时有空多写写日记,如果有一天,你通过日记看到自己的过去,你也许能更好地理解现在。

比如,那些莫名其妙的年轻人,其实一如当年莫名其妙的你。

14.干货分享:秋叶大叔上班记-两年半职场新人经历,给我留下什么?

虽然说我第一份正式工作是2000年6月在武汉开始的,但我的职场生涯却是1998年9月就在广东开始了。

我读研的时候被导师送到广东佛山一家企业去做研究,每天就开始打卡上下班,完成企业交代的工作,和一般人上班没有任何区别。

突然从一个研究生进入职场,我也经历过种种不适应,这种不适应不仅仅是职场,也包括对生活的适应。

我先翻一篇1999年刚到广东写的日记,这篇日记倒是记录了我当时的广东印象。

+++++下面是日记+++++

到广东来之前就听说广东人重吃不重穿,果不其然。刚下火车就被接去吃早茶,也就是武汉所谓的“过早”。广东人管吃饭叫喝茶,所以有人请你去喝茶,一定不要错过!

广东人喝早茶一个小时是家常便饭,我们坐了半个小时已经是很短,但都消费了五六种点心,可见“吃在广东”是名不虚传。

广东人不但好口味,还重养生,饮食搭配非常注意,吃菜讲究“原汁原味”,口味不重。

最令我开心的是,在公司食堂我每天换一种早点吃,吃了6天还不见重复,还有几个品种没有吃到,每一样味道我都很喜欢,价钱又便宜,真令人大饱口福。

说到穿,来前有人告诉我说广东人穿皮鞋不穿袜子,很多人把皮鞋当拖鞋穿,这一点都没有看到。但穿凉鞋的无一例外无袜,也有很多直接把凉鞋当拖鞋穿的,老少皆同。(现在市场上流行一种懒人鞋,就是把皮鞋改造成凉鞋穿,我始终怀疑是为广东人设计的。)

不过广东人很少见到穿短裤的,不管气温多高,一律长裤,好像只有做苦力的才短裤多一些,图个方便。(现在想来应该是太阳太毒,防晒使然。)

佛山一带公路修得好(当时佛山已经到处都是高速公路,武汉还没有),立交桥到处都是,私人摩托车满街跑,自行车不多,踩三轮车的比自行车还多。公交也不发达,10分钟才有一班,而且从来不见满载,在武汉简直挤死,想必和私家摩托车多有关。

因为车多,立交桥多,骑自行车需十分小心,路况复杂,摩托车多。在佛山有一个坏现象,自行车被盗成风,有人家一年被偷十多次,以至当地“名言”:没有被偷过自行车的人不是真正的佛山人。

佛山管理得不错,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违反交通规则的人比武汉少得多,市容也干净。

在广东买菜有一乐,买鱼买鸡买肉全部帮你切好打包,全部免费,服务果然不同。

还有一点,广东茶楼不赶客,哪怕你只坐坐,也欢迎,他们相信人多生意才旺的道理,这点和武汉是完全不同的生意经。

在广东最开心的是可以看香港电视节目,特别是政治新闻,难怪广东人可以领全国风气之先,有香港在前头辐射,从文化开始,自然不一样。不过也有缺点,全部是粤语节目多,让我们这些外地人很难看懂,还好有字幕。

另外一个遗憾就是卖报点很少,我们获得外部信息渠道太少, 买份体坛周报到处找不到,要跑很远。

广东人吃油只吃素油,尤其爱吃花生油,荤油只用于点心馅饼,是深得营养学真昧。

哎,离开家乡,才觉得家乡真不错,一切都那么习惯!

来了两周,感觉融入主流社会很难,觉得很寂寞,不要紧,让这些经历成为宝贵的生活阅历,以后也许就成为自己的财富。

+++++下面是点评+++++

我在广东的生活是从适应水土开始的,口味变清淡了,气候变炎热了。我从广东回来后,不那么无辣不欢了,清淡的菜一样可以吃得惯。

最大的改变是我工作节拍骤然提速了,从一天慢悠悠的8小时突然进化到可以折腾12个小时以上,然后一直把这个习惯保持到了今天。

我当时最深的一个体会是,广东夜生活丰富,经常是这边同事带我们出去吃宵夜,用他们的话说,晚上11点才是夜生活的开始,吃到一两点再各自回家。

那时佛山家家都开摩托车,好比现在家家开轿车,一部摩托车带一个人。移动手机在佛山也普及了,人手一部,电话一响,半夜大家就坐着摩托车到大排挡开始吃上了。

广东待了一年半后,我的一位研究生同学直接就买了部摩托车,我呢也早早配上了手机。这些习惯应该说比较深刻地影响了我,从此晚上熬夜到12点根本不是事,当时有了摩托车和手机,生活节奏也很快。

以致我2000年刚回到武汉,发现很多人还是习惯用座机,坐公交,马上觉得生活节奏慢得不行,整个人的做事节奏被拉下来了。

为什么很多人去了大城市后回不了老家了?

——我的一个体会是一个人一旦习惯了快节奏的工作,让他慢下来是一种折磨。

好比一个能举起200公斤的运动员,你让他去挑100公斤的水,你觉得是很累了,可他的力气根本就没有发挥出来。

很多人问我第一份工作是回老家好还是去大城市好?

回顾我的第一份工作,我个人会选择去大城市,因为我喜欢快节奏的工作,我不喜欢悠闲安静的节拍。

至于你是什么选择,这是个人偏好的问题,没有高下之分。但是我不得不提醒大家,在一个高速变化的时代,反应快的人达成目标的概率更高。

至于文艺青年天天挂在嘴上的慢生活,对人的能力要求是更高,而不是更低。

在广东的一年半直接改变了我的工作节拍,这种节拍直接导致我的思想,我的眼界,我的进化都逼出了突破。这是广东第一份工作留给我最大的收获。

等2000年我回到武汉,我发现我只要保持我在广东的工作节奏,我就能轻松超过我的同事,创造出更多的业绩,自然就能脱颖而出。

今天的我特别感谢我导师安排我去广东,也要感谢广东人带给我的变化。

当然,回到武汉,我也可以被大家同化。好在我去的武汉这家公司,完全是市场化生存的,谁跑得快,谁就能活下去。所以说我是一个运气不错的人。

15.干货分享:秋水上班记-人要适应第一份工作而不是让工作适应自己

我大学的专业,是旅游经济涉外饭店管理。对于这个专业,事实上我非常喜欢,也愿意从事旅游业,但是家里不同意,理由是太累。我不想拂逆家里的意思,所以听从父命进入银行工作。

对我来说,银行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和我所学的专业没有一点关联。事实上,对于银行业务我有抵触的情绪,因为像金融、财务等都是和数字打交道的,虽然我在高三时数学成绩终于上去,从高一的二十多分增涨到一百多分,但是对于数字,我仍有惧怕心理。进入银行,这些东西无法避免。

在入行一周之后,有一个很好的培训,是在泰安举办的新入职大学生培训,为期一月,全脱产,我被派去参加。这个培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金融完全陌生的我,正可以借此机会,全面地了解银行业务。这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缓冲,现在回想起来,仍觉得对这个机会很感激。

银行业务,有几项基本功:数字(汉字数字大写如壹贰叁肆)、算盘(后来换成了计算器)、点钞,这些我以前没有接触过,都需要从头学起,那个练的过程,相当艰苦,尤其是算盘和点钞。开始的时候,完全不得要领,也很沮丧,努力地培养兴趣,多跟同事学习。非常感谢两位同事的引领,一位是孔老师,他是当时已经近60岁的老人家,返聘回行的;另一位是勤姐,我刚上班的时候她因生孩子在家,我培训回来后,她已上班。他们细致耐心地教我这些基础技能,在我不耐烦的时候安慰我,引导我慢慢上路。技能一旦掌握,其实也是非常有成就感的。我的体会是:务必耐心,不要急躁,谦虚谨慎,多向别人学习。

做出纳工作半年后,我被调往信贷科。在报到的第一天,我的科长、后来的副行长和行长,对我说了一句我至今都记忆犹新的话:

不要管这些贷款是谁放出去的,是什么情况下放出去的,现在,你负责这些贷款,你的责任就是管理好它们。

我之所以认为这句话很重要,是我认为,这培养了我的责任感。很多时候,我们在接手一件事情时,可能会先去追究历史责任,把与自己无关的事情撇清,希望自己只为现在负责,而不为过去负责。但事实上不是这样,我们在接手时,同时要为历史负责,直到现在,我也是如此。所以,我很感激领导当初这样的一句训诫。

我在信贷科一下待了8年,并没有感觉到枯燥,这与信贷科的工作性质有关。虽然有些事情是例行常规式的,但是变化很大,如外部的经济环境、内部的贷款政策、企业的经营状况、相关的技术等。所以,这个看似漫长的8年,其实也在不停地变动之中,因而并不觉得漫长,回首的时候,感觉很快就过去了。

从完全陌生到慢慢适应,我在银行的收获是巨大的,很多重要技能是在银行工作时期培养起来的,职业素养也是在那个时段奠定了基础。

信贷科是一个充满了挑战的地方,而我们很幸运的是,这个团队是非常爱学习的团队。到了下午,公务处理完毕时,常常是每位同事都捧一本书,安静地看,这和银行的良好学习氛围也是分不开的。行里经常会有各类学习、考试,记得有段时间,行里还组织英语学习。当然看的书也未必局限在业务范围,只要忙完,即使是看小说也没关系。那时候相对来讲,时间充足,所以看了很多书。因为业务的要求,也参加经济师等资格考试,以及市行、省行组织的各类达标。我自己比较满意的成绩是计划统计达到省行一级能手标准,打字也是一级能手。所以我觉得,人不要先急着去贬斥环境,而是先适应环境,从环境的优势着手去学习,当技能慢慢熟练,人在环境中如鱼得水,和环境的相容度也就高了。

在技能学习方面,我的体会是:培养兴趣,勤学苦练。

我初进信贷科时,从计划统计做起,开始时是手工报表,只要掌握了统计口径,并没有多少难度。后来,改换成计算机的形式。我在上大学时,对计算机并不感兴趣,因为工作上有要求了,才明白很重要。我曾经被派到市行去学习计算机系统,然后回来自己操练。那时候才觉得计算机好玩又有用,所以愿意去研究。工作要求,其实对于进步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压力在那里,既然要完成,就需要付出努力。为了练习打字,我曾经下过一番苦功夫:每天,忙完业务就开始练习打字,在一台终端上,练习默打,差不多有一个月的时间。我把这些当作最主要的练习内容,后来又在工作中不断地去加深应用,终于能够熟练快速地打字。而这,也为以后的网络生涯奠定了基础。在那段时间,入神的时候,就算是睡觉做梦,我也是在不断地拆字打字。

变化时刻在发生,不要去害怕,而应去面对。我在银行的时候,银行自身也处在一个变革的年代,从手工做报表,到计算机打印出来报送,再到后来,完全不用打印,直接通过内部邮箱系统和报表上报系统传输,这个进程,其实转变很快。而我跟上了这个变化,也在过程中获得了有用的技能,也为以后进入IT行业打下了基础。

相关图书

Python金融量化实战固定收益类产品分析
Python金融量化实战固定收益类产品分析
专利写作:从创意到变现
专利写作:从创意到变现
程序员的README
程序员的README
开发者关系实践指南
开发者关系实践指南
科研论文配图绘制指南——基于Python
科研论文配图绘制指南——基于Python
走好学术路 科研萌新的自我修养
走好学术路 科研萌新的自我修养

相关文章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