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成蝶 用户体验设计师的成长之路(第2版)

978-7-115-53823-9
作者: 刘津
译者:
编辑: 陈冀康

图书目录:

详情

本书是用户体验设计师的入门读物,从用户体验设计师的角度出发,系统地介绍了从事用户体验设计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工作流程和方式,覆盖了用户体验设计基础知识、设计师的角色和职业困惑、工作流程、需求分析、设计规划和设计标准、项目跟进和成果检验、设计师职业修养以及需要具备的意识等,力图帮助设计师解决在项目中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找到自己的职业成长之路。
本书由资深的一线用户体验设计师编写,并从当前业界主流的视角,进行了全面改版升级,采用更新的案例,增加面试技巧和作品集,适用于更加广泛的设计师人群。本书对于交互设计师、视觉设计师、用户研究员等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也适合产品经理、运营、开发等用户体验相关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阅读参考。


图书摘要

版权信息

书名:破茧成蝶——用户体验设计师的成长之路(第2版)

ISBN:978-7-115-53823-9

本书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发行数字版。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您购买的人民邮电出版社电子书仅供您个人使用,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和传播本书内容。

我们愿意相信读者具有这样的良知和觉悟,与我们共同保护知识产权。

如果购买者有侵权行为,我们可能对该用户实施包括但不限于关闭该帐号等维权措施,并可能追究法律责任。

著    刘 津 李 月

责任编辑 陈冀康

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丰台区成寿寺路11号

邮编 100164  电子邮件 315@ptpress.com.cn

网址 http://www.ptpress.com.cn

读者服务热线:(010)81055410

反盗版热线:(010)81055315

内容提要

本书是用户体验设计师的入门读物。本书从用户体验设计师的角度出发,系统地介绍了从事用户体验设计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工作流程和方式,覆盖了用户体验设计基础知识、设计师的角色和职业困惑、工作流程、需求分析、设计规划和设计标准、项目跟进和成果检验、设计师职业修养以及需要具备的意识等,力图帮助设计师解决在项目中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找到自己的职业成长之路。

本书由资深的一线用户体验设计师编写,并从当前业界主流的视角,进行了全面改版升级,采用更新的案例,增加面试技巧和作品集,适用于更加广泛的设计师人群。本书对于交互设计师、视觉设计师、用户研究员等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也适合产品经理、运营、开发等用户体验相关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阅读参考。


成功的互联网产品离不开勇于创新的精神、一丝不苟的态度、精益求精的打磨。在网易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做有灵魂的产品,通过优秀的体验真正打动用户的心!这本书分享了网易设计师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可以帮助你少走弯路,在职业发展中“破茧成蝶”、脱颖而出!

——网易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这本书总结了用户体验实践中的典型问题,并用非常有亲和力的语言描述了作者是如何思考、处理与改进的,这一系列精彩的内容让我产生共鸣。这是一本拥有实战案例分享、不可多得的用户体验设计类图书。我认为你值得拥有,它将为你增添新的智慧与阅历!

——国际体验设计协会(IXDC)秘书长 胡晓

正如这本书所归纳的“用户体验设计目标”一样,它做到了:(1)解决用户需求—帮助互联网设计师掌握技能;(2)减少用户理解和操作的成本—降低了职业成长走弯路的成本;(3)给用户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轻松、易读、好理解、便于查阅的撰写方式。

这本书非常适合初入用户体验行业的设计师学习!我建议你多读几次,相信在不同阶段你总会有新的领悟。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导师、《设计调研》作者、“鱼缸”社群创建者 戴力农

很有趣的是,产品经理入行的我和交互设计师入行的作者,都曾经困惑于这两个岗位的差异和边界,本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解答。但更有趣的是这两种工作的相似性,不论你从事什么岗位、在做什么事情,只要你需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那就是在做产品,也是在做设计,都能从本书阐述的设计思维中获得启发。

——良仓孵化器创始合伙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系列图书作者 苏杰

本书是网易优秀设计师以自身工作经历为蓝本,结合工作中的心得、体会熔铸而成的扛鼎之作,实为一部用户体验设计师必读的经典作品!

——前阿里巴巴资深用户体验专家 汪方进

许多人对设计师的认知比较浅薄,以为就是调色画图的角色,但实际上优秀的设计师应该是为用户体验负责的,与产品经理一样要洞察用户、理解行业,共同为结果负责。我个人在多年前就学习过刘津的这本书,其中有不少对用户体验真实且深入的洞察,让我受益颇丰。第2版加入了大量的新知识和案例,非常值得一读。

——阿里巴巴高级产品专家、《从点子到产品》《产品思维》作者 刘飞

当今的互联网行业已经度过了野蛮生长的时期,越来越多的同质化产品使得企业必须要聚焦于精细化的体验,“日拱一卒”成为各公司的制胜之道。这对于体验的洞见、优化、感知有更高的诉求。

本书中有众多实战案例,讲述中有从思维到落地的代入感,是作者多年经验的精华总结,适合各阶段的体验设计师,能够帮助你更快速地成长,破茧成蝶。

——滴滴出行CDX(用户体验与创意设计部)设计总监 赵天翔

可以确定,这是一本非常棒的设计启蒙书。作者不仅将用户体验设计专业知识倾囊相授,而且真诚地就自己作为设计师的成长思路娓娓道来。那些属于设计师的热爱、雄心和价值,多年前曾打动和启发了我 ,相信今天也能点燃你!

——腾讯 FXD用户体验设计总监 邹放

作为朋友,刘津的每一次迭代都让我深感佩服。她总是可以从深层需求出发,去系统地总结和阐述设计理念与工具,然后再基于最实际的工作需要来传达这些宝贵的经验。对于初入行的新人来说,阅读这本书可以非常快速有效地建立工作所需的知识体系,汲取必要的经验;而对于从业多年的管理者,本书也提供了知识传递的框架和有效的建议。总之,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小红书用户研究负责人 张佳佳

本书语言平实易懂,却体现了对用户体验价值和从业者困惑的深度洞察。作者结合了自己的认知和实践,将经典的设计思维、系统的设计流程、真实的协作感悟,转化为最必要和关键的设计工作方法,为体验设计从业者提供了宝贵的职场入门权威指南。

——美团到家设计部总监 滕复春

这本书对于想从事互联网设计的同学们来说,是非常好的成长教材。这次推出的第2版,更是完整地介绍了在当下行业发展到了“体验设计”阶段后的专业能力要求、方法运用和宝贵案例。希望刘津老师的心血能帮助到更多的同学,并为行业带来更多更美好的设计。

——阿里巴巴高级体验设计专家 吕凡

一直很喜欢乔布斯的一句话:“所谓的创新只不过将用户熟悉的事物,进行打散再组合”。刘津的这本书很好地诠释了这个概念,它运用用户熟悉的案例,让你更容易读懂并学会抽象而专业的设计方法论。读完本书,我受益很多,设计最大的价值在于让商业美而简单。具备创造艺术美的左手,同时也具备科学理性做设计的右手,是我们每个设计师都应该去努力的方向。

——公众号“我们的设计日记”发起人,原支付宝设计专家 Sky


刚开始看这本书时感觉作者像一位老师,把她这些年在工作中的心得,一步一步、有条不紊地告诉你。看到作者讲述她犯下的一些错误或者一些反面案例时,又感觉作者像身边一位经验丰富且态度极好的同事。这本书能让你清楚地了解到设计师的一些工作状态,全面、详细地剖析了产品上线前的流程,能够让新人在正式进入相关岗位工作前有所准备,尽量避免因为认识不到位而犯下一些低级错误。就算是已经在工作的人,也会有很多关于职业的困惑,本书有助于在职者突破原有认识或者对职业有更深刻的认识。

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翻看的书。

豆瓣读者 Agustinus

这本书可以说是用户体验设计师的入门读物,很适合从事用户体验设计的人员以及转行的设计师阅读。

整本书的重点部分是第2篇,主要讲述了互联网产品设计从需求调研开始一直到上线后的项目跟进的完整流程。通过阅读此部分内容,设计新人能对此获得较为完整、全局的认识,在工作中出现问题时能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从而不会在实际的工作中出现完全不懂、一头雾水的状况。

豆瓣读者 myfree

这是一本值得细读的书。书中的内容都很实用,没有空话和大道理,都是工作中用得到的实实在在的东西。我从事用户体验设计行业半年多了,书中的很多内容都让我深有体会,帮我解决了工作中遇到的很多问题。

豆瓣读者 谢耳朵

这本书清晰易读,包含有建设性的内容。本书既有从两面性来探讨的设计原则,也有倾向哲学方面的设计理念,大到业务流程、页面架构,小到鼠标指针的悬浮设计。本书的最后两章还探讨了关于工作意识和成长等方面的话题,我读完颇受启发。

京东读者 mulberryL

设计交互、入门级产品的人员都适合看这本书,其不仅介绍了方法,还阐述了对一些产品的思考。我已经推荐给好几个朋友了。

京东读者

书很棒,这是目前为止我读过的文字最有亲和力的一本书。作者对用户体验设计的理解很深刻,整个用户体验设计流程及设计方法解决了我很多的困惑。高深、晦涩的专业术语在这里就变得直白,通俗易懂而不乏专业性。

京东读者 黑豆儿猫

真的是干货满满的一本书!个人觉得比《点石成金》更容易让人理解。

京东读者


2014年7月,《破茧成蝶—用户体验设计师的成长之路》默默出版了。到2019年,《破茧成蝶—用户体验设计师的成长之路》已经累计印刷50000余册,豆瓣评分高达8.5,成为国内同类书籍中的佼佼者。在此期间我收到了大量热心读者的反馈,得到了很多肯定和支持。作为一名互联网从业者,能为这个行业做一点微薄的贡献,帮助更多新人了解这个行业并快速上手,我备感荣幸。

这些年来,整个互联网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设计师的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2018年我和另一位作者推出了面向高级设计师、产品设计师和设计管理者的《破茧成蝶2—以产品为中心的设计革命》,但依然难以满足大量设计新人、初级产品经理对学习体验基础知识及快速适应职场的诉求。考虑到《破茧成蝶—用户体验设计师的成长之路》的部分内容和例子已经过时,因此我们决定推出第2版。这次修订首先根据读者反馈改进不足之处;其次,与时俱进,更换掉过时的内容和例子;第三,抛弃交互设计师的视角,从当前主流的体验设计师角度,以更综合的视野修订本书,使之适用于更广泛的人群,尤其是界面设计师;第四,增加大家关心的面试技巧、作品集例子、用户画像、竞品分析、未来发展等内容;第五,精练语言。希望通过这些改进让本书更具含金量。

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把这些年工作积累的实战经验和成长感悟,毫无保留地用体系化的结构、朴实的语言分享给设计新人。因为我曾经也是一名设计新人,深知在这条成长的路上会遇到多少障碍。

那么我在成长过程中遇到过什么问题呢?

先说说我的经历吧!我读研时会偶尔参加平面设计比赛或接点私活赚零花钱。但是因为不喜欢被人称为“美工”,所以我决定换个方向。当时正逢互联网界面(User Interface, UI)设计师、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 UE设计师)等职业兴起,结合我当时的动画专业以及想帮助用户获得更好产品体验的初心,我选择了UE设计师这个职业。

但是找实习公司的过程并不顺利,由于我的专业不是很对口,而且当时正逢经济危机,市场对这个职位的需求量又非常少,所以我屡屡碰壁。但是我一直没有放弃,经过8个月,我终于成了中国移动研究院的交互设计实习生。在这里,我接触到了很多设计高人,他们的指导使我受益终生。我的UE设计之路就这样开始了。

经历了将近一年的实习,研究生毕业后,我来到了网易,成为网易用户体验设计中心的一名交互设计师。在这里,有很多非常优秀、年轻的设计师,大家定期在一起沟通交流,在快乐的氛围中不断成长着。网易用户体验设计中心十分重视设计师的个人提升,部门领导鼓励大家沉淀总结并组织大家参加外面的交流分享活动,这使我获益良多。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养成了写博客的习惯,也经常看其他设计师的博客。从别人的文章或分享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非常感谢他们无私的奉献,也决定未来要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或心得分享出去,回馈行业。通过做项目、写总结、写博客、做分享、不断学习别人的知识精华,我在这条路上快速驰骋着。

过了不到两年,我来到网易电子商务部,开始组建部门的用户体验设计(User Experience Design, UED)团队。在这里,我的重心由原来的提升自我逐渐转为帮助他人提升。除了做一些重要项目外,我还需要招聘、辅导新人,和其他团队沟通协调。此前,我的定位是交互设计师,而现在我成为了UED团队的负责人;要通过让团队里的交互设计师、视觉设计师、用户研究员等不同角色一体化,形成最大的合力。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很多问题,如为什么设计师老抱怨自己没有话语权?为什么很多好的设计方案得不到实施?为什么有些设计师很努力却进步很慢?为什么设计师老被抱怨太过“学院派”,不接“地气”?设计师普遍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很多新入行的产品经理、运营推广人员、开发工程师等不了解设计师的工作范围及职责,应该如何和他们合作?……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总的来说,这些问题的根源可以归结于一点:专业理论和工作环境脱节。很多人在学校是好学生,读过不少专业书,也拿过不少奖项,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表现平平。工作环境毕竟不像学校和书本中描绘的那么纯粹和理想,大家会面临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这是每一个“学院派”设计师都需要面临的问题。

因此我希望能写这样一本书:它能够比较系统地介绍设计师的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工作流程、工作方法;最重要的是理论和实际情况相结合,帮助设计师解决在项目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同时也帮助产品经理、运营推广人员、开发工程师等了解设计师的工作,以便其能够更好地与设计师相处和合作。相比具体的专业理论,本书更侧重于观念的传递和落地方法的介绍,希望帮助设计师找到自己的职业成长之路。

本书不仅面向比较初级的交互设计师、视觉设计师、用户研究员,或具有综合能力的用户体验设计师,也适用于希望了解用户体验设计的产品经理、运营推广人员、开发工程师等相关人员。我写书的初衷是希望把个人经验分享给大家,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如书中有不足之处,还望海涵。当然我也很希望大家将不足之处反馈给我们,以便我们不断改进提高。

另外,针对部分读者的建议,在这里做一些解释。

有的读者认为“用户体验设计师”这个说法不够严谨,其实这确实是行业内的常见称谓。由于很多互联网设计师所在的团队称为UED团队,翻译过来就是“用户体验设计团队”,所以本书把UED团队中常见的角色,如交互设计师、视觉设计师(UI设计师、营销设计师)、用户研究员等,统称为用户体验设计师。另一方面,用户体验设计师也泛指能综合使用这几种专业能力的设计师,当然现在也有叫全栈设计师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设置了用户体验设计师的职位,或把原先的设计师改称“用户体验设计师”。所以大家不需要对名称过于纠结,更不要望文生义,要通过阅读完整本书去理解用户体验设计师的实际职能。

有的读者认为我在强调产品经理不应该绘制设计原型,实际上我并没有这个想法,我非常鼓励和支持产品经理用设计原型表达自己的想法。

有的读者认为交互设计师没有存在的意义,这个还是要看公司的规模和发展阶段,具体请参考《破茧成蝶2—以产品为中心的设计革命》一书,其中有更详细的说明。

还有的读者觉得本书第1版的部分内容有些重复、啰唆,字体看起来不舒服等,我们在第2版中,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改进。

其他的不一一列举了。感谢大家的反馈和建议,我们会持续优化本书。

最后,感谢网易公司对我的培养和信任,谢谢它包容我;特别感谢CEO丁磊先生的推荐;感谢李月和我合作一起写完本书;感谢其他同事胡云杰、杨烽亮、崔海军、魏玮、丁红岩、王轶琦、石晓萌、袁梓霖等在本书上给我的直接帮助和支持;感谢编辑陈冀康坚持不懈地催促我修订,第2版才有了面世的可能;最后特别感谢正在阅读的你,赋予了本书特别的意义!

刘津

2019年10月


本书由异步社区出品,社区(https://www.epubit.com/)为你提供相关资源和后续服务。

本书提供完成本书课程所需的素材文件。

要获得以上配套资源,请在异步社区本书页面中点击,跳转到下载界面,按提示进行操作即可。注意:为保证购书读者的权益,该操作会给出相关提示,要求输入提取码进行验证。

作者和编辑尽最大努力来确保书中内容的准确性,但难免会存在疏漏。欢迎你将发现的问题反馈给我们,帮助我们提升图书的质量。

当你发现错误时,请登录异步社区,按书名搜索,进入本书页面,点击“提交勘误”,输入勘误信息,点击“提交”按钮即可。本书的作者和编辑会对你提交的勘误进行审核,确认并接受后,你将获赠异步社区的100积分。积分可用于在异步社区兑换优惠券、样书或奖品。

我们的联系邮箱是contact@epubit.com.cn。

如果你对本书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你发邮件给我们,并请在邮件标题中注明本书书名,以便我们更高效地做出反馈。

如果你有兴趣出版图书、录制教学视频,或者参与图书翻译、技术审校等工作,可以发邮件给我们;有意出版图书的作者也可以到异步社区在线提交投稿(直接访问www.epubit.com/selfpublish/submission即可)。

如果你是学校、培训机构或企业,想批量购买本书或异步社区出版的其他图书,也可以发邮件给我们。

如果你在网上发现有针对异步社区出品图书的各种形式的盗版行为,包括对图书全部或部分内容的非授权传播,请你将怀疑有侵权行为的链接发邮件给我们。你的这一举动是对作者权益的保护,也是我们持续为你提供有价值的内容的动力之源。

“异步社区”是人民邮电出版社旗下IT专业图书社区,致力于出版精品IT(信息技术)图书和相关学习产品,为作译者提供优质出版服务。异步社区创办于2015年8月,提供大量精品IT技术图书和电子书,以及高品质技术文章和视频课程。更多详情请访问异步社区官网https://www.epubit.com。

“异步图书”是由异步社区编辑团队策划出版的精品IT专业图书的品牌,依托于人民邮电出版社近30年的计算机图书出版积累和专业编辑团队,相关图书在封面上印有异步图书的LOGO。异步图书的出版领域包括软件开发、大数据、AI、测试、前端、网络技术等。

异步社区

微信服务号


“这个东西好难用!”

“购买的入口在哪里,半天都找不到啊!”

“不小心删除了重要的信息,怎么办啊,急死我了!”

……

这些情况大家经常会遇到,它们都是不好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往往来源于糟糕的设计。不要小看一个糟糕的设计,它不仅耽误事情,还会让无辜的用户觉得很倒霉,甚至产生挫败感,对自己丧失信心。

糟糕的设计是怎么产生的呢?要解答这个问题,需要先探寻本质,了解用户体验设计的含义。

一说到设计,很多人会首先联想到绘画、创意、各种漂亮的手稿、雕塑模型等。那么,设计纯粹就是拥有漂亮的外观吗?设计是关于创意的工作吗?它和艺术类似吗?这些问题不仅让很多人疑惑,就连一些年轻的设计师可能也搞不清楚。

那么设计和艺术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大家看看下面这个例子就明白了,如图1-1所示。

图1-1是艺术大师毕加索的一幅作品,你觉得它表达的是什么呢?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见解,甚至有的人可能会说“我完全看不懂”。不过这些都没关系,这恰恰就是艺术的魅力。

图1-1 毕加索的画(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家再来看一个例子,如图1-2所示。

图1-2 用户体验草图设计阶段(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1-2是某用户体验设计师的作品,准确地说应该是半成品,内容包含页面草图(线框图)、页面流程、简单的交互说明等,它看起来理性而又专业。最终,还要根据这些草图制作出优美的界面,也就是大家在使用网站或软件时所看到的。

现在大家可以分清设计和艺术的区别了吧?简单地说,艺术是感性的,而设计是相对理性的。艺术为表达创作者的个人意识,而设计是为了解决用户具体的问题

很多不了解设计的人会以为设计是充满想象力、天马行空的,而非理性的。实际上设计并不是搞艺术:设计师既需要灵感和天分,也需要后天努力学习,掌握技巧和方法,更重要的是严谨、细致的心思。我见过很多产品经理或用户体验设计师在画线框图或进行界面设计时,没有任何章法,完全凭想象和喜好绘制,这就变成了没有实用价值的“艺术创作”了。而糟糕的设计也多半来源于此。

用户体验是什么?抛开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用自己的一句话概括:用户在使用一个产品时的主观感受。那用户体验设计呢?自然就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而做的设计了。

既然用户体验是感性的,那么设计师该如何做,才能满足用户主观的使用感受呢?这也是让很多设计师头疼的问题。

来看看网络上很火的一些设计例子,如图1-3所示。

图1-3 某公司的新型插座(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1-3左边这个场景是否会让你感到似曾相识且无可奈何?而图1-3右边这个设计,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图1-4所示这个例子来自国外。在小便池上设计了一只苍蝇的图案,尿液溅出率降低了80%。因为人们的视线会不由自主地集中在苍蝇图案上,并瞄准它……

图1-4 小便池上的“苍蝇”(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1-5所示是一种经典的马克杯,每一只的售价仅为2.9元,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年销量上千万。能把售价压到这么低,这款马克杯上宽下窄的外观设计功不可没。因为这样就可以方便叠放,从而使得每个货盘从装864个杯子到1 200个杯子再到2 024个杯子。这大大降低了其运输成本,从而大幅降低售价,给消费者带来了非常惊喜的体验。

图1-5 一种经典的马克杯(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1-6所示是星巴克“猫爪杯”,每个售价高达199元,售卖期间更是被炒到上千元依然供不应求。它火到什么程度呢?消费者连夜排队,杯子遭到哄抢,不少人甚至为此大打出手……很多男性消费者表示:这是一件看到就想买给女朋友的东西。

图1-6 星巴克“猫爪杯”

这款杯子的造型让人十分心动,杯身圆鼓鼓的、双层透明,如果你倒进有颜色的饮料,就会看到一只“立体”的猫爪,这样有趣的体验谁不想要呢?出众的外观设计为这款杯子带来了明显的溢价,即使其售价远远高于成本,消费者依然乐于接受。

接下来,说说糟糕的设计。首先是基本不可用的设计,如图1-7所示。

图1-7 基本不可用的设计(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次是不伦不类,没有为特殊人群考虑周到的设计。图1-8中左边的通道是为残障人士或推婴儿车的人设计的吗?好像是,又好像不是,让人匪夷所思。图1-8右边的盲道就更是令人啼笑皆非了。

图1-8 令人啼笑皆非的设计(图片来源于网络)

再次是需要反复琢磨或尝试的设计,如图1-9所示。图1-9左边的指路牌让人晕头转向;图1-9右上角的电梯按钮中出现了两个开门按钮;而图1-9右下角的户外广告牌想要传达的内容是“网红火锅和跳水龙虾”,你猜对了吗?

图1-9 令人抓耳挠腮的设计

可能你会说这是因为设计者功力不够,没有用心导致的,是个别现象。那我再举一个“匠心独具”的例子:有一次我去一家高档酒店参会,这家酒店洗手间里的洗手池造型十分别致,可是我却找不到水龙头在哪里,只好一通乱摸乱按,最后无功而返,别提多尴尬了。但是我并不是个例,我发现其他人进去后也找不到水龙头。酒店采用与众不同的设计本来是想提升在用户心中的形象,却让大家产生了“自己很没用”的心理阴影,实在是得不偿失。

最后是“死循环”设计。什么是死循环呢?一般你先操作A步骤,再操作B步骤,然后达成目标。死循环就是当你操作完B步骤后,却又回到了A步骤,如同驴拉磨般周而复始,永不停息……

图1-10中是一个酷酷的钢铁侠造型的U盘,可是使用时好像出了点问题,钢铁侠的手紧紧地按住了关机键,且其手臂不能自由活动。

图1-10 “死循环”设计

这让我想到了很久以前,我的苹果账号被冻结,解锁需要登录邮箱,然后邮箱又需要解锁后才能登录,就这样周而复始无限循环……

为什么会出现上面这些糟糕的设计呢?因为设计者没有很好地考虑设计目标,没有把自己代入用户使用的场景中去考虑问题,仅依照自己的想象创作,所以造成了笑话。但是,这些例子非常有价值,它们时刻提醒设计师:用户体验设计首先是要解决用户的某个实际问题,其次是让问题变得更容易解决,最后是给用户留下深刻的印象,让用户在整个过程中产生美好的体验。很多人习惯把设计跟美丑、创意对等,其实外观的美丑、是否有创意,仅是设计的一部分内容,并不是设计的全部。

因此,用户体验设计首先是理性的(如解决用户插电源的烦恼、改善厕所里到处是尿液的尴尬局面、降低杯子成本等问题),其次是感性的(如设计的美观度、舒适度,“瞄准”苍蝇图案的趣味性等)。只要你的设计能够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又能带给用户好的感受,用户就很容易感到满意。这样看来,感性的用户体验也就不难满足了。

所以设计师在设计前,一定要先问问自己:这次设计的目标是什么?要为什么样的人在什么场景下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否则,设计很可能变成设计师发挥自己无限创意的舞台,却忽视了更重要的体验问题。

前面探讨了用户体验设计的概念及特征,并穿插了不少通俗易懂的例子。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做,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用户体验设计师,设计出能够切实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且受人欢迎的好产品呢?下面就给出我的一些建议。

第一,热爱生活,细心观察,勇于改变。

细心观察生活中每个不如意的地方,也许它就是你改变世界的机会。

我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那个讨厌的插座问题,而绝大多数人的解决方式是无奈地把其中一个拔掉,要不就是买个插线板。很少有人想过如何通过设计改进这个问题。

第二,了解人,观察人,不让用户思考。

做设计是为了解决“人”的问题,是为了让“人”从中获得良好的体验。所以说,设计师是在做以“人”为中心的设计。那么这就需要了解“人”的想法、行为、习惯等,要学会换位思考。

有的人可能会说:我自己也是人,也是用户,所以我觉得就应该按我自己理解的去设计。但糟糕的是,人有共性,也有较大的差异性。你的个人想法并不能代表大众的想法。所以设计师必须有一种本能—能体会大众的想法,同时又能超越大众的想法,创造新的设计。这对绝大多数设计师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

平时多观察普通人的日常使用行为是一个好的习惯。但要注意不要以偏概全,而要多思考背后的原因,归纳人的共性。

另外设计师要注意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多读一些优秀的著作(不光是设计专业方面的,还可以包含人文历史等方面),进一步了解人性。

第三,理性思考,感性诠释。

设计师是连接人和产品的桥梁,通过产品或服务解决人的问题,设计师不仅要懂人,还要懂产品,这就需要理性和感性兼顾,缺一不可。

如果只是把设计理解为简单的外观设计,一上来就开始构思界面细节,缺乏完整、清晰的思路,设计方案自然容易遭到各种质疑。当然其他人的意见未必都是正确的,可是如果设计师本人都没有认清设计的本质,就更不要指望非专业人士有正确的理解了。最糟糕的情况是所有人都把设计方案当成画作,而每个人又都有自己的喜好,因此讨论无休止,永远都确定不了最好的设计方案。

那么遇到问题时,大家该如何思考呢?如图1-11所示。

图1-11 遇到问题时如何思考

如果你在工作中是按图1-11所示的顺序按部就班地思考并向团队成员解释,而不是直接展示最终效果图,那么还会受到这么多只关注表象的质疑吗?

第四,亲自使用、体验。

我曾经见过很多糟糕的设计,它们之中有些根本无法使用,而设计者却丝毫不知情。其实只要亲自试用,就可以发现很多问题。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并不懂设计的人反而可以做出体验很好的产品。原因就在于他会不停地试用并发现问题,直至每个细节都没有缺憾。

第五,多听用户的反馈意见。

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产品类型越来越多,很多情况下设计师并不属于产品的目标用户,如针对商家、老师、家庭主妇的产品等,这时就需要多听取用户的反馈。另外,即使设计师属于目标用户,难免因为过于熟悉产品而习惯现有的设计,误以为其体验已经非常好了。

我曾经为一个用户量极大但骂声一片的网站做过一些优化建议工作,当时我看到一个陌生的专业名词,提醒该网站应该把它改得更通俗易懂些。但该网站的领导不以为然,说这个词他们天天挂在嘴边,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并认为它就应该这么叫,没有任何更改的理由。

当一个人知道某件事后,就很难想象自己不知道这件事的状态了。大家可能会嘲笑不会用传真机的博士,却忘记了自己第一次使用传真机时的尴尬场景。

所以多听听用户的反馈,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自己所不知道的用户的真实困惑,这样才有机会做出更受用户喜爱、体验良好的产品。

第六,留心好的设计,在此基础上优化。

一个人如果读过大量优秀的文学著作,那他的文笔不会太差。同理,如果一名设计师长年累月潜心研究大量优秀的设计作品,他的设计质量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平时多欣赏优秀的设计,这种积累会让设计师在设计时胸有成竹、事半功倍。

图1-12所示是两款天气App的界面。同样是天气预报的App界面,图1-12左边的界面元素复杂,内容杂乱,用户很难快速获取信息。而图1-12右边的界面就清晰很多。如果设计师能长期关注设计趋势,关注优秀的设计是什么样,那图1-12左边这样的设计也许慢慢就不复存在了。踩着巨人的肩膀,才能看得更远。

图1-12 两款天气App的界面

第七,懂产品、懂行业、懂商业。

表面看起来,设计和商业似乎是相悖的:设计充满情怀,商业唯利是图。其实不然,设计优雅地解决人们的问题,商业利益则是对此的一份奖赏及回报;以商业利益为前提的设计更容易把握用户的“痛点”及诉求,毕竟有用户量、有用户的认可,企业才有可能盈利。所以两者并不冲突,且互相成就。

理顺了这层关系,大家就会明白好的用户体验设计师一定是懂产品、懂行业、懂商业的,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找到用户体验设计的最佳“爆破点”,和企业共同成长,最终实现双赢。当然这需要多年的积累,设计师们不妨把它当作未来努力的长远方向。

我在2017年提出了产品设计师的概念,在《破茧成蝶2—以产品为中心的设计革命》(以下简称《破茧成蝶2》中把设计思维和产品思维结合起来形成产品设计思维理念,升级了原有体验设计师的能力。近期一些知名企业已经开始把高级别以上的设计师称为“产品设计师”,要求用户体验设计师具备更综合的产品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又在2018年提出用户增长设计(User Growth Design,UGD)的跨界新概念,把产品设计思维和增长思维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及实践方法,致力于通过设计驱动增长,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如想了解这部分具体内容请参考我后续的新书。

最近一两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成立增长部门或团队,并设立增长设计师的岗位,懂增长的设计师在市场上备受欢迎。

当然对于新人来说,不用操之过急,还是需要先把本书“吃透”,把设计基础打好,再去考虑一步步跨界、升级。


相关图书

用户研究成长之路
用户研究成长之路
规律与逻辑——用户体验设计法则
规律与逻辑——用户体验设计法则
设计驱动力——途牛旅游用户体验设计之旅
设计驱动力——途牛旅游用户体验设计之旅
破茧成蝶2——以产品为中心的设计革命
破茧成蝶2——以产品为中心的设计革命
用户体验可视化指南
用户体验可视化指南
像素雕琢——跨平台用户体验设计法则
像素雕琢——跨平台用户体验设计法则

相关文章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