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密码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就这么简单

978-7-115-51643-5
作者: Liliane(邹璐)
译者:
编辑: 马雪伶

图书目录:

详情

本书是一本教会家长“如何去说”的训练手册,是家长学习爱的技巧与接受爱的训练的过程,通过“正确的说话”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体会孩子内心的感受。通过一系列实用有效的方法,帮助你和孩子建立起一个能够快乐交流的平台,使孩子变得不同寻常地愿意与父母配合。

图书摘要

妈妈点赞

亲子沟通密码培:养高情商的孩子就这么简单

Liliane(邹璐)◎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北京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亲子沟通密码:培养高情商的孩子就这么简单/邹璐著.--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9.9

ISBN 978-7-115-51643-5

Ⅰ.①亲… Ⅱ.①邹… Ⅲ.①情商一儿童教育一家庭教育 Ⅳ.①G78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141292号

◆著 Liliane(邹璐)

责任编辑 马雪伶

责任印制 马振武

◆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丰台区成寿寺路11号

邮编 100164  电子邮件 315@ptpress.com.cn

网址 http://www.ptpress.com.cn

三河市中晟雅豪印务有限公司印刷

◆开本:880×1230 1/32

印张:10.5

字数:173千字  2019年9月第1版

印数:1-6000册  2019年9月河北第1次印刷

定价:49.00元

读者服务热线:(010)81055410 印装质量热线:(010)81055316

反盗版热线:(010)81055315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东工商广登字20170147号

内容提要

沟通并不等于说话,有时沟通是与听不到的声音进行对话。

沟通是激发孩子内在强大的自省力和抗挫力,引导孩子自发改变的有效方法,也能很好地帮助父母即使是在孩子犯错或者遭遇挫折时,依旧可以为自己和孩子赋能。

如何才能够达成这样的沟通呢?如何与孩子彼此尊重、合作,一起保持善良和真诚,乐观勇敢地面对未来的生活?

本书作者以丹尼尔·戈尔曼的情商理论和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学为基础,结合自身多年在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成果以及国际协作和商务谈判中的工作经验,提炼出亲子沟通中的七个关键“密码”,并在数千家庭进行了实践,帮助他们改变了沟通的风格,重建了亲子关系,开启了幸福、快乐、和谐的生活。

希望可以和孩子“好好说话”的父母,请翻开这本书吧,亲子沟通的密码其实就把握在你们自己的手中。

前言

preface

掌握沟通密码,培养高情商的孩子

孩子啊,我要怎样与你沟通?

某个秋夜,我收到了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微信求助。

“Liliane老师,不好意思打扰你。今天孩子回来,又把书包忘在外面了,已经很多次,好说歹说都记不住。今天晚上,我气得顺手拿起矿泉水瓶子打了他几下,结果孩子冲到厨房拿了水果刀,举在自己胸口。他这么小,怎么会自虐呀?”

我陪着这位妈妈梳理前因后果,而她突然问道:“Liliane老师,有没有什么简单的办法,能让我和孩子好好说话?”

这位妈妈的求助让我意识到,她的请求或许代表了很多家长最急切的问题:

老师,我要怎样沟通,才能搞定孩子的坏脾气?

老师,能不能够告诉我,怎么批评孩子拖拉的毛病?

老师,你就告诉我一个最简单、最快的方法,让我能够鼓励孩子,爱上学习。

我发现,父母们的教育问题,大都始于与和孩子之间的话语,如果想要找到一条捷径,那么就要从真正学会和孩子沟通开始。

其实,父母本会沟通

还记得我们第一次拥抱我们的孩子吗?还记得我们对孩子说的第一句话吗?

宝贝,你笑了,是不是觉得妈妈的怀里好温暖呢?

哦,儿子哭了,是饿了还是冷了?

我们用毕生最珍爱、最期待的目光凝视着孩子,我们与他有了第一个人生约定:“宝贝,好好长大,好好地生活。”

但是,当孩子大了,那个乖萌的孩子不再顺从地躺在你的怀里,他走进了学校,走进了社会,他开始面临各种挑战,他开始发脾气、责怪他人,甚至学会了在电子世界中逃离现实问题,我们着急,我们担心,我们想教训他,挽救他,于是,我们常常用这七种沟通模式和孩子说话:

1.畏难式沟通

“完了,作业又没写!”

2.自说自话的沟通

“唉,为什么我的孩子就那么不让人省心?”

3.带着预设的沟通

“你是不是又偷偷玩游戏?”

4.充满愤怒的沟通

“你怎么又不去做作业?!”

5.看不到需求的沟通

“快点儿写作业,写完了早点儿睡觉!”

6.披着平等外衣的“说服”的沟通

“我们商量一下,晚上早点儿把作业做完好不好?”

7.争执输赢的沟通

“总是不听我的,次次作业搞到这么晚!”

无疑,这样的话语不但没有给孩子带来勇气和动力,相反,会让面对挑战的孩子更加感到挫败和无奈,让家长感到失望和灰心。而我和我的孩子们,也曾经陷入这样的困局中,不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照亮沟通途径的光亮。

父母会沟通,孩子会改变

在孩子们的幼年时期,我和很多家长一样,怀抱着崇高的教育理想,但是,我的所作所为,却和所思所想南辕北辙。说的是秉承尊重、平等、自由、民主的教育理念,立志培养一位高情商的孩子,但是一遇到和孩子之间的冲突,就忘记了所有的教育目标。对孩子们批评、指责、说服,要求他们顺从、听话,这样做的后果是,孩子胆小怯懦,缺少创造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我逐渐意识到,因为错误的沟通方式,孩子丢失了作为独立个体的“自我”,他们的成长出现了问题。

于是,我一头扎入教育学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以及中国老庄哲学的研究中;同时,我将自己多年的政务、商务谈判的经验,跨领域地融入我的沟通方法里;往返于中国、法国、美国、非洲的生活和工作经历,也让我吸纳当地的思维模式和跨领域的交流方法。

我希望能找到这样一种沟通方式,不是以控制孩子,让他们顺从听话为目的,而是能够贴近他们的心,点燃他们的动力,发掘他们的能量。我希望运用这样的沟通模式,让孩子们不因为恐惧,不源于诱惑,而是为自己而动、发自内心地想做到!

经过反复的尝试,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沟通体系,我用自己的方式来和我的孩子们对话交流。他们不但学会了管理情绪、人际交往,并且能够正视挫折,聚焦目标,在学业上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尽管他们一、三、五年级在国内私立小学、公立小学读书,二、四、六、七、八年级在法国小学、美国国际中学学习,其中还穿插着在家自学,但是教育方式的交替并未让他们感到为难,中途插班也不会让他们感到不适,他们都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和当地同学融洽相处,找到自己生活的节奏,学习的方法。到了学期末,他们的成绩总能奇迹般跃升为前三名。

不仅如此,他们自发组织的“拯救阅读”活动,获得了影响世界2500万儿童的DFC(Design for Change)全球创意儿童挑战赛2016年度大奖。

在引导孩子的同时,我也受邀为大学、中学、小学以及各教育机构的老师和家长做了上百场讲座,影响了数万家庭。很多父母用这种全新的理念和方法与孩子们沟通,让陷入冲突的彼此,重新找回了亲密和欢乐。

迷恋网络的晨曦离家出走,家长找到了他后,运用新的沟通模式重新对话。一年半后,曾经被认定为“一无是处”的晨曦考上了省重点中学,父母成了他最得力的盟友。

被父母打大的敏敏,纵使成绩全年级第一,但是心里埋藏的对家长的恐惧,让她对学校、对社会充满了敌意。当父母开始学习新的沟通模式后,敏敏心里的坚冰一点点融化,重新成了一位阳光少女。

Angela是一位温柔的妈妈,体贴先生,关爱孩子,但是5岁的孩子却越来越无理,时常叫喊着“打死妈妈”“烧掉幼儿园”,让妈妈愤怒不已。后来,她运用新的沟通方式和孩子交流,孩子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开启了小暖男模式。

我身边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案例。受益的老师和家长们都希望我写下我在沟通领域的理念和方法,我也相信,既然我们都能够改变我们的生活模式,你也能够在这本书中受到启迪。所以,历时一年,我写下了这本书。同时, 我也非常希望听到你的阅读感悟与践行收获,如果你愿意,欢迎关注“Liliane莉莉安说”微信公众号,和我联系。

掌握沟通密码,培养高情商的孩子

书中七章,讲解了亲子沟通的七个关键密码,它可以帮助孩子从失败、错误、冲突等让他感到挫败的事件中获取能量、解决问题、建立自信、赢得合作。我尝试用简练的文字,将所学的各种理论、方法讲清楚,尤其是把心理学博士、《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一书的作者,丹尼尔·戈尔曼先生提出的情商理念,通过亲子沟通的方式融入教育领域中实践,方便家长朋友们理解。

我也相信,21世纪是一个更加重视合作的时代,是一个共生、共创、共赢的时代。未来的社会更需要具备胸怀和格局,同时能够协调各种专业人士分工合作的高情商的人。而这样的能力,必须从小开始训练,因为情商高的孩子,更容易被培养成为具有协调能力、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的人。

父母如何培养,才可以让孩子具有这样的复合能力?

父母如何运用语言的魅力,在亲子沟通的每一个细节,点点滴滴地,润物无声地培养孩子的高情商呢?

在本书第0章,通过一个我家的故事,结合本书归纳的亲子沟通的七个关键密码,来给大家解析。

传承沟通密码,高情商孩子在冲突中赢得合作

在我的课堂上,刚开始学习沟通的家长会提出这样的问题:“Liliane老师,我可以运用这样的方式和孩子沟通,但是到了社会上,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这样有心,如此有智慧、有节奏、高情商地和孩子说话啊,那孩子怎么办呢?他会不会无法适应,不能接受?”

不知道正在阅读这本书的读者,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困惑呢?我来讲一个最近发生的小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种家庭氛围以及沟通环境下长大的孩子,遇到挑战和冲突的时候,会从怎样的角度来思考和应对?

那天,我带着童童第一次去某语言培训中心上USAD(美国高中学术十项全能赛)的辅导课程,给她做一对一指导的是经验丰富的大元老师。他首先将1960年前后的美国历史列了一遍。在这个过程中,大元老师不断提问,但童童都是一脸茫然,老师的回应通常如此这般:

“你怎么这个都不知道?”

“啊呀,那你上学学的什么?”

“什么,你连这个也没听说,那你不用去考试了,糟蹋父母的钱。”

听到老师这么说,我手心暗暗出了汗,虽然我知道现在的童童温和懂礼,但谁能保证青春期的孩子能接得住这样直白的表达?我担心那种直言反驳,甚至摔门而出的情景会立马出现在眼前。

但这时,童童好像恍然大悟般,快速地在书上写着什么,同时笑呵呵地回应着老师:“我在国外读书的时候,历史才学到文艺复兴时期。”

下课后,等电梯时,我好奇地问一脸轻松的童童,当听到大元老师的话语时,她的想法是什么。

“嗯,妈妈,我在想,老师那么强调,肯定很重要呀,所以,我就抓紧时间在书上画重点。”

我有些意外,所以继续追问:“哦?当时,你心里没有感到不舒服吗?”

“怎么会?”童童惊讶地说,“妈妈,考试时间太赶,老师是为我着急呀。你看,我冲你发脾气的时候,你都可以理解的呀。你不是总在说,每一个指责和批评他人的人,都是在悲剧式地表达自己的善意嘛。”

看着这样的孩子,我心里很是欣慰。这些年我在家里教他们学会沟通,去理解别人冒犯式言语背后的深意,所以现在,即使孩子们面对来自外界的冲突,也能够运用沟通密码,去解读他人的内心,并寻求共赢的可能,而不是让自己的情绪马上陷入对抗。而后者,才是悲剧式的沟通。

最后,我真诚地邀请读者朋友们,和我一起打开这本书,并尝试运用书中的方法,去面对各种可能会发生的,或许让我们感觉有些艰难的沟通情景。让我们一步步学会用语言,化“危”为“机”,化“险”为“赢”,用我们的智慧,培养高情商的孩子!

最重要的是,我还有一个特别美好的期待,我希望我们能将这样的沟通理念传承给我们的孩子,让他们无论是面对现在的同伴或师长,还是面对将来的同事或竞争对手,一样可以运用简单而有魔力的沟通密码。

因为我希望孩子们能够明白,沟通的真谛不是辩论,不是说服,而是心与心的联结,智慧与智慧的交汇,用高情商化解冲突,将对手变成伙伴。我期待每一个人,可以在交流的过程中,管得好情绪,顾得到他人,看得到目标,赢得了合作。因为,这才是我们人生幸福的基石。

愿我们、我们的孩子和这个世界,开启有情意、有创意的心灵对话……

第0章 从一个真实的故事开始

为了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并运用“动态”“反挫”“观察”“联结”“读心”“引导”“赋能”这七个沟通密码,先讲一个我和女儿童童的真实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我希望在和孩子的互动中,无论我们遭遇怎样的事情,都可以运用七个沟通密码,进行有情有理、有章有法的沟通。在这样长期的潜移默化中,孩子也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沟通方式。

密码1:动态,让沟通软着陆

我的大女儿童童14岁,正值青春期。在一次电话中,我们为一件非常小的事情发生了很严重的争吵。那是我第一次听到童童说脏话,我非常惊愕,顿时感觉自己完全不被尊重,同时理智告诉我,我们俩现在都是在用爬行脑(见保罗·麦克利恩的三脑原理)互相吼叫,结果只会越来越糟糕。我意识到这并不是对话的最佳时机,解决问题不在当下。所以,我挂断了电话,决定给自己一点儿时间,让自己先冷静下来。

密码2:反挫,化“危”为“机”的积极沟通

20分钟以后,我缓过劲儿来,开始鼓励自己,挫折即是机会,我需要做的,是利用这次事件,让孩子对“教养”有初步的了解,并学会如何表达愤怒。

当我厘清思路之后,我感到莫名的轻松,甚至有一些庆幸。或许,没有这次冲突,我会忽略“教养”这个议题,或许就算触及,也是没有真体验,空有大道理。

密码3:观察,“评价”引发沟通危机,“观察”才是正解

想清楚之后,很巧的是童童正好打来了电话,怯怯地说:“妈妈,我错了。”

“嗯,童童,妈妈听到你的歉意了。我现在也平静下来了,你先上课,妈妈先和外婆去买点儿水果。”我只用一句话,表示我听到了她的话语,而没有去批评童童是如何没有礼貌、行为粗鲁的,因为我知道,负面的评判会让童童抵触反抗,或委屈认错,但这并不是我期待的,我有更大的野心,我要的是孩子由内而外的、主动的、长期的改变。

密码4:联结,温情暖意是沟通最美的底色

临到吃饭时,童童还没有回来。她打电话告诉我,她需要在楼下坐一会儿,平静一下再回来。我表示理解,同时告诉她,外婆准备了她最爱吃的菜,不管怎样,9点30分前回家,健康最重要,她得按时睡觉。

“好的,妈妈,我会提前半个小时回来的,我还要洗漱呢。”感觉童童又放松了一点点。

晚上9点,童童按时回来,看着孩子,我掂量着我们之间的温度,感觉时机还未到,我决定再等,因为我深信:

越大的问题,需要越强的情意。作为父母,我们必须把信念从“我很强大”,转变为“我们和孩子之间的情意很强大”。它才是孩子在现实生活中面对挫折的支撑和动力。

密码5:读心,洞察“需要”,将对抗变为合作

快10点时,我来到童童的房间,坐在床边,弯下身来亲了亲她,童童却一把抱住了我,说:“妈妈,我错了,我今天不应该那么说话。”

“童童,妈妈知道了。每个人都有着急烦躁的时候,我能够理解,过去就好。当你说粗口的时候,妈妈很伤心,接受不了,但是当我放松下来,我能够体会到,你是想用说粗口的方式,来表达你的伤心和痛苦。但这并不表示你讨厌妈妈,你对妈妈的爱,妈妈一直都能感受到,就像上周我7:30去医院看病,你比我起得还早,陪了我一上午。”我尝试着一点一点,说出孩子心里的想法。

“妈妈……”童童眼泪吧嗒吧嗒地滴落,把我抱得更紧了。

“妈妈是有一点儿担心,你可知道,不是每个人都像妈妈一样善解人意,明白你粗口背后隐藏的伤心哦。”

“妈妈,我知道,你又嘚瑟了。”童童被我的自我表彰逗得破涕为笑。

密码6:引导,没有孩子可以被说服,除非他愿意

当童童感觉到自己的想法被妈妈理解和接纳的时候,她就完全放松了下来,而这,恰恰是我引导她思考的好时机。于是,我用一个一个关于未来的问题,让她的大脑积极转动起来,自己找方法,找答案。

“童童,一转眼,你已经14岁了。再过10年,你就成大姑娘了,你有没有想过那个时候,你会是一个怎样的女孩?”

“10年以后啊,我想那个时候,我留学回来,到一家大公司工作。我又聪明,还善于学习,呵呵,老板可能会说我前途无量哦。”

“嗯,这样的女孩,会有怎样的仪表和谈吐呢?”

“稳重,也可以活泼,职业装,嗯,淡妆、斯文、大方、有礼貌。”

“我女儿还个子高高,长发飘飘。”我和童童一起进行美好的幻想,忽然我话锋一转,“啊呀,不好,有一天,这位美女一生气,说了脏话。”

“妈妈呀,不会啦。”童童有点儿不好意思,开始撒娇了。

“那会不会情不自禁呢?就像你养成了早睡的习惯,形成生物钟,不用叫早,到时就醒呢?习惯成自然嘛!”

“那我现在就改!我在手上放一根橡皮筋,只要说脏话,就弹自己。”

“哦,这是一个痛并智慧着的方法,但是你怎样可以让对方知道,你真的生气了呢?”

“如果我理智尚存,我就用你教给我的沟通方法,说出我的愤怒,而不是愤怒地说出;如果理智已经飞走了,我就先离开,缓过气再接着说。”

密码7:赋能,持续行动,让我们一起幸福一生

听着童童自己的总结思考,我需要再次给她鼓鼓劲儿:

“太棒了,童童自己就总结出了表达愤怒的方法,和你刚才说的仪容一样,这也是教养的一部分……”

我们俩热烈地讨论着,愉悦地交流着,童童也时不时地表达着对自己的欣赏:

“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我们可以学到什么。你看,我的领悟能力多强!”

看着自信满满的童童,我由衷地高兴。那天,我们俩聊到很晚,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听到童童说脏话。

看完我和童童的故事,您是不是想马上运用这七个神奇的沟通密码?那就让我们开始逐一揭开亲子沟通的七个密码吧!

第1章 动态:让沟通软着陆的三个动作

还记得小时候我们依偎在妈妈怀里,听过的“刻舟求剑”的故事吗?那时,我们都笑话楚人的愚蠢,不懂得事物的时刻变迁,但是,当我们长大之后,我们好像又都忘了那个故事,成了那个“刻舟求剑”之人。

对于我们的孩子,我们有了“拘泥成法”,用刻板印象固化了他的成长。对于自己的情绪,我们有了“先入为主”,被负面情绪主导,偏离了教育的本质。对于自己的能力,我们有了“死守教条”,什么都要做到最好,结果只能是无休止的焦虑……

本书第1章——动态,就是希望父母能真正理解事物都是动态发展的这一基本规律,学会动态地看待孩子,看待情绪,看待自己

第1节 清零刻板印象,孩子才有无限可能

语言是一种强有力的创造性媒介,我们说出的话语反映了我们的思想和观念,定义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多罗西·J·马维尔

1 法国妈妈,给我上了一堂教育启蒙课

2006年10月,我留学法国蒙彼利埃。我常常看着阴雨绵绵的窗外,想着家里门前是否七里香常绿,银杏叶已黄。3岁的童童和快2岁的涵涵,在干吗呢?童童有没有和外婆斗嘴?涵涵趴在地上玩什么呢?他们有没有问,妈妈去哪里了,什么时候可以回来?

“啊”一声大叫打断了我的遐思,是Isabella的声音。3岁的Isabella是我的寄宿房东Anne的小女儿,她有着金黄色的卷毛头,碧蓝的眼睛,和我的小儿子年龄相仿。

我冲进Isabella的房间,看见棋子散落一地,Isabella捂着脸号啕大哭,她的哥哥,5岁的Ben,怒气冲冲地站在一边。

我跑过去蹲下来,搂着Isabella, 郑重地对Ben说:“Ben,你可是哥哥,不能欺负妹妹哦。”

“Liliane,你是个坏蛋,你就是个傻瓜!”哥哥生气地挥舞着拳头,像小公牛一样大吼着向我宣战。

这孩子,太无理了,我忍不住想好好地教训一下这个没礼貌的小子。

幸好,在一楼做饭的妈妈Anne及时赶到。

“哦,Ben,你是想告诉我,事情不是像我们看到的那样,对不对?”Anne的声音温暖又平静,她走到两个孩子中间,蹲了下来,伸开了双臂。

“Isabella,妈妈还听到了一声啊,是你的声音吗?”Anne紧接着好奇地询问了小女儿。

两个孩子都迎着妈妈的拥抱,埋到Anne的怀里。他们呜咽着告诉妈妈事情的经过, Ben教妹妹学棋,但妹妹一时没学会,情急之下打翻了棋盘,棋子砸到了自己的脚。

事情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原来我在没有了解整个状况的情况下,就经验性地判定是哥哥欺负了妹妹。

可是Anne和我完全相反,她并没有急于下结论,简简单单的两句话,不仅向孩子传递了妈妈的关爱,还向孩子发出了确认信息的邀请“事情是这样的吗?”

那是什么让我和Anne的反应如此不同,她为什么能够如此平和淡定地面对孩子之间的风波呢?

事后,我向Anne请教,而Anne,这位巴黎高师毕业的哲学博士,却微笑着问我:“你为什么会认为哥哥就一定要欺负妹妹呢?”

“因为,因为一般都是这样啊。”

“Liliane,你觉得我会有两次完全一模一样的微笑吗?”

我被Anne突如其来的问题难住了,我边想,边字斟句酌地回答:“好像没有吧?笑的原因不同?场景不同?时间不同?还有,笑的幅度也不一样?”

“对啦,既然你找到了那么多不同,那你为什么用‘都是’来判定孩子呢?无论是孩子还是我们,每一天,每一刻,都在变化,对吗?如同我此刻的微笑,你或许从未见过,可能也无法再次见到。因为我们无法停留在过去,更不要轻易假设未来。”

那天,Anne抱着Isabella,给我上了一堂教育启蒙课。

我第一次意识到,我常说涵涵内向、胆小,童童调皮、烦躁,这并不是真实的他们,而是我把他们某个瞬间的行为,定义成长期的特性。我们期待孩子灵动鲜活,但是我们却把他们固定为脑中的刻板印象,然后,再用这个刻板印象去假定他们的未来

那天晚上,我辗转反侧,决定中断我在法国的语言文学的研究生学习,回到孩子身边,从“人”的角度,去看待孩子们的变化与成长。

2 是不是每个人,都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

当我开始研究刻板印象对认知的影响时才发现,它早已浸入我们的生活中,不知不觉,悄无声息。

记得我们小时候看京剧,爸爸妈妈教导,红脸是忠臣,欢呼鼓掌;黑脸是奸臣,鄙夷唾弃。后来我们带孩子看电影,出来一个人物,我们马上教孩子们分辨:这个戴眼镜穿白衬衣的是好人,这个秃头戴墨镜的是坏人。我们在刻板印象中定义他人,也在刻板印象中被他人定义。

当孩子们到外地旅游时,朋友们常问的是以下3个问题。

你们成都人都能吃辣?

成都阿姨很漂亮?

成都先生都听太太的话?

一天又一天,潜移默化地,刻板印象就植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意识,甚至是根深蒂固,限制了我们对人,以及对外界事物的好奇与探索。

美国传播学奠基人沃尔特·李普曼曾提出一个著名的问题: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是先理解,后定义,还是先定义,后理解?

如果定义先于理解,就有可能会给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生活造成不可逆转的伤痛。

我有一位学员,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的大儿子喝酒文身,是大家心目中的不良少年。一次,她的钱包不见了,大儿子拒不承认是他所偷,妈妈绝望之下拨打了110,孩子见妈妈如此不相信自己,夺走妈妈的手机,砸得粉碎,并且离家出走。过了几天,妈妈才发现,她的钱包滑落到私家车驾驶座的下面。她非常内疚,苦苦地寻找孩子,孩子却一直没有音信。一年后,派出所来了电话,孩子离家后和一帮不务正业的青年混在一起,因为参与群殴被拘留了。

因为刻板印象作祟,妈妈一开始就因为孩子之前的种种行为认定他是小偷,而不被信任的孩子就会越走越远,自暴自弃。

回想我们和孩子的每一次沟通,是否在对话之前,我们已经假定了他的行为,他的想法,甚至事情的原因和经过?我们可否问问自己,这是孩子的真实模样,还是我们想象出来的刻板印象?

3 去听去看,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

电影《疯狂动物城》里,互为天敌的兔子和狐狸结成了好友,看似柔弱的绵羊秘书是腹黑大老板,而看似笨拙的大象却是瑜伽高手。导演里奇·摩尔想借这个反转的故事,告诉大家,一旦你真正了解了人的多面性和可能性,你就会很难再陷入固有的刻板印象。

因为事业的缘故,我带着孩子们在各地求学,给孩子们影响最大的是塞内加尔的美国国际中学。中国孩子在非洲读美国学校,三地合一带来的文化碰撞,是多么的精彩纷呈啊,更何况这里还有着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孩子以及老师,不一样的习俗和思维,帮助孩子们理解这个世界的和而不同。在这里,我的孩子们发现:

肯尼亚同学Oumarou时常第一个到学校,并非如别人以为的漫不经心,悠闲懒散;

放学前整理教室,德国同学Samuel喜欢胡乱把书本塞在柜子里,并非像德式精密仪器那样严格自律;

英国同学Evan上学时穿着衬衣西裤,如贵族般谨慎自持,但在校园舞会时却狂放不羁;

涵涵一打架比谁都逃得快,原来中国人并非个个都是功夫高手;

童童需要非常努力,才能取得A+的数学成绩,看来中国孩子也不是生来就是数学天才。

所以,每人不同,千人亦有千面。

我常常提醒自己,不要让刻板印象限制了孩子们的视野,固化了他们对生命的认知。我希望我们和我们的孩子,可以具有多元视角和穿透力,让自己从现有的局限中跳出来,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跨越刻板印象的阻碍,去看见和接纳每一个人,去理解和包容每一个观点,尊重个体,尊重不同,打破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封闭与局限。

但是,即使在这样多元化的环境里,依然有着刻板印象的痕迹。

童童12岁的时候,班里的同学嘲笑她的文具是中国制造。当时在他们的眼里,中国制造意味着品质不高。

童童不惧同学们的看法,她说:“我这个人也是中国制造,你觉得我怎么样?”

从那以后,她尽可能地使用国货,她的衣物、书包、饭盒,都是中国制造,她要为中国制造代言。

她联合两位同学,在Facebook上开办了一家网店,出售从商场、超市、淘宝网买来的品质不同、品种多样的中国商品。她不仅卖给本校同学,还卖给老师,甚至卖到了本市的其他学校。如今,来自中国的商品供不应求,其独特的设计,精致的做工赢得了大家的喜爱。童童用两年的时间,让大家对中国制造有了更全面的认知。

如果我们的孩子都能有勇气去面对刻板印象,用一个更包容、更宽广、更长远的视角看待事物,影响他人,那作为父母的我们也需要跳出对生活,特别是对孩子的片面化定义。

正如斯坦福大学戏剧系教授帕特斯亚·瑞·麦德森所说,人的一生都是在即兴发挥中度过的。既然我们无法预知下一个决定和行动,那我们又怎可以用刻板印象去固定他的变化?

练习1:一张表格,扭转对孩子的坏印象

我们不应用成见去固化一个孩子的生命,我们需要做的是,在沟通之前,将对孩子的刻板印象清零。如何做到呢?

我曾经用这样的对话方式来引导家长们,觉察自己对孩子的刻板印象,并且把它抛之脑后。然后,保持着好奇心,一起来探索,归零之后会有什么不一样的状况发生?

以下,就是我与一位家长——蒙蒙妈妈的亲子沟通咨询案例。

我:蒙蒙妈妈,你觉得孩子哪些方面让你烦恼呢?

蒙蒙妈妈:他总是欺负弟弟,上次和弟弟抢玩具,把弟弟推到路边水坑里去了。

我:还有吗?

蒙蒙妈妈:多了哦,喜欢骂人,没礼貌,上次说班上同学丑得像猪八戒。

我:还有吗?

蒙蒙妈妈:……

我:那我总结一下,你觉得孩子倔强,爱欺负弟弟、没礼貌、爱骂人,是吗?

蒙蒙妈妈:是的。

我:请你找出欺负弟弟的反义词。

蒙蒙妈妈:那就是爱护弟弟。

我:好的,那他有过爱护弟弟的时候吗?

蒙蒙妈妈:有啊,弟弟小时候帮我递奶瓶,上次出门没带弟弟,还提醒我买礼物……

我:你看,蒙蒙真的是总爱欺负弟弟吗?

蒙蒙妈妈:还真不是,他挺爱弟弟的。

我:请把这个刻板印象从你的大脑里扔出来。

我们俩笑着,做了个将东西扔出窗外的动作。

我:蒙蒙妈妈,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蒙蒙妈妈:轻松多了。而且越来越觉得,他其实真的非常爱弟弟,我怎么能只盯着他不爱弟弟的部分,而不去鼓励他爱弟弟的举动呢?

我:你有了这个发现,我们就回到了沟通的起点。在之后的课程中,我会教给你在沟通中如何去积极关注优点,并淡化缺点。今天我们继续做准备,摒除对孩子的刻板印象。接下来,我们来找出没有礼貌的反义词。

蒙蒙妈妈:有礼貌。

我:想一想,蒙蒙有过有礼貌的时候吗?

…………

一个小时过去了,我引导蒙蒙妈妈慢慢地清理刻板印象,蒙蒙妈妈恍然大悟,原来,我的孩子并不是我以前认为的那个样子,他是灵动的、鲜活的,随时变化着的呀。我笑着递给蒙蒙妈妈一张表格:刻板印象就像大脑里的野草,一不注意,就会蓬勃生长。随时填一填这张表,可以帮你做减法,将刻板印象清零哦。

刻板印象清零表

完成人:蒙蒙妈妈

看到蒙蒙妈妈的表格,你是否也蠢蠢欲动,想大胆地尝试?接下来,我也邀请你来做做这张“刻板印象清零表”,可以给自己20分钟,从另外一个角度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

刻板印象清零表

完成人:( )

同时,这张表还有另外一个玩法,就是邀请我们的孩子一起来完成。让孩子看到自己并不是传说中那个调皮捣蛋、浑身都是缺点的孩子,让他看到自己其实拥有无限的可能和超乎想象的潜力。

第2节 关掉鲨鱼音乐,心境便能“海阔天空”

在外界刺激和回应之间,存在着一个空间,我们的回应就存在于这个空间之中,我们的成长和幸福就蕴含在我们的回应里。

——史蒂芬·柯维

1 大脑里的音乐会,藏着一个秘密

美国著名脑科学家丹尼尔·西格尔博士通过一个神奇的实验,为我们演绎了情绪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决策的。

他首先邀请了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的人们,将他们聚集在一个会场中,遥控键一按,一段视频徐徐播放,伴随的是平缓柔美的音乐。在这愉悦轻松的气氛中,观众们看到了茂密的森林,穿过森林,是一条绿葱葱的乡间小路,小路的尽头是蓝色的大海。看着碧海蓝天,听着舒缓美妙的音乐,观众们微笑着,平静而祥和。

随即,丹尼尔博士仿佛指挥家一般,挥动了一下遥控棒,开始了第二段视频。观众们看到了同样的森林,同样的小路,同样的大海,但奇怪的是,此次的配乐完全不同,用的是电影《大白鲨》的主题曲。这一次,观众们瞪大了双眼,有的人甚至微微张开了嘴巴,露出惊恐的表情,还有人身体尽量往后倾,好像马上要夺路而逃。原来,这阴森悬疑的音乐让大家感到危机四伏。穿过森林、走过小路、来到海边,每走一步,都让人屏住呼吸,好像离大白鲨越来越近,它仿佛随时都会张开血盆大口,跳将出来。

不同的背景音乐产生的不同刺激,让观众产生不同的情绪,就算面对同一情形,也可能采取不同的反应。

让我们一起来回溯细思,仅仅是背景音乐就会带动人的情绪变化,甚至影响我们的潜意识,更何况是我们亲身经历的事情,它同样会影响我们对孩子的判断以及我们当时的反应。

2 原来,有条鲨鱼潜伏在我们的生活里

回到我们的家庭沟通场景,我们有时会抱怨,是孩子的行为导致我们烦躁和生气,是孩子的错误让我们不得不采取惩罚的措施,然而,这真的是事实吗?

傍晚19:20,孩子正在家里看电视,忽然听到门响,还来不及冲过去关电视,就听到一声大喝:“怎么又在看电视?”孩子吓得一哆嗦,遥控器啪地一下掉在地板上。

爸爸把公文包往沙发上一丢,指着孩子的鼻子大声呵斥,“好啊你,被抓了个现行!又是奥特曼,又是奥特曼,明天就把电视机送人!”

爸爸怒不可遏,一把把孩子掀翻在沙发上,一巴掌打在屁股上,“哇……”电视中奥特曼和怪兽的打斗声,现实中爸爸的怒喝声、孩子的哭声交织在一起……

我猜,看到这里,或许你认为孩子真是需要好好管教,也可能你并不认同这位爸爸的教育方式。请跟随我进入第二个场景,看看另一种应对模式。

傍晚19:20,孩子正在家里看电视,忽然听到门响,还来不及冲过去关电视,爸爸已经进了门。

“儿子,作业做完了吗?”孩子一阵慌乱。“还记得我们的约定吗?”爸爸的语气轻松并坚定。

但奥特曼和怪兽尤斗正酣,“爸爸,马上马上,还有一会儿。”

爸爸走过去关掉电视,转过身微笑着说:“儿子,我很看重我们的约定。记得其中有一条是,如果你暂时做不到的话,爸爸可以助你一臂之力哦。”

爸爸的声音依旧平和得像习习微风,里面还有一点点初春的暖意。“哎呀,你好烦啊!”孩子往沙发上一瘫。

爸爸拉起儿子,牵着他走向书房,边走边说:

“刚才那是雷欧对战怪兽格隆吧,阿斯特拉出现了没?”

“还没有呢!”

“哦,挺期待的,你一完成作业,我们就一起看这一集。”

“好啊,爸爸。”

孩子和爸爸走到桌边,拿出了作业,开始做题……

看到这里,我想问问你,如果你是孩子,你愿意留在哪个场景?或许你会说,当然是第二个,因为这个爸爸有智慧,有方法,和气又耐心,还很能把握引导的节奏。是这样的吗?第二个爸爸比第一个爸爸更可爱?

然而,事实是,这两位爸爸是同一个人,我的学员维吉爸爸,他在同一周,面对同样的情景时,做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或许你会大吃一惊:这怎么可能?

现在请你和我一起,将时钟徐徐回拨140分钟,从19:20拨回17:00,看看在这两种不同的场景中,爸爸回家前,遭遇了怎么不同的经历?

第一种场景的前情

17:00,维吉爸爸接到老板电话,辛苦一周,天天加班到半夜做的方案被退了回来,并且要求三天内再出一套新的方案。

18:40,回家的路上,遇到红灯一个急刹,后面的车追尾,维吉爸爸和对方互相指责,大吵一架。

19:20,走到家门口,维吉爸爸强压住所有的怒气,反复对自己说:不要把情绪带回家,要对家人好一点儿。但是当他推开门,看到儿子坐在沙发上,紧盯着电视,胸中强压下去的火苗腾地又被点燃……

第二种场景的前情

17:00,维吉爸爸提前完成了当天的工作,并且召集几个下属开了个短会。

17:30,准时下班。回家的路上,开着广播,电台的主持人太搞笑了,几个段子都让维吉爸扑哧笑出了声,这是很平凡的一天,波澜不惊的一天。

19:20到家,推门而入……

维吉的行为没有变,爸爸也还是那个爸爸,但是为什么面对同样的事件,处在第一个场景中的维吉爸爸有着如此糟糕的反应?

原来,当时的他,已经遭到了“鲨鱼音乐”的侵袭!

3 不是孩子不好,而是父母已被“鲨鱼”侵袭

丹尼尔博士的实验和维吉爸爸的故事或许能让我们意识到,激发我们行为的因素,可能并不是当时面对的情形,而是已经奏响了的鲨鱼音乐。它是不是让我们在沟通开启之前,就陷入恐惧和焦虑,烦躁和愤怒的情绪?

在这些负面情绪的推动下,我们也很可能如同维吉爸爸一样,运用批评、惩罚等方式应对,而忘了我们还有更好的选择。

但遗憾的是,这样的方式,并不能如我们所愿地让孩子“吸取教训”,因为我们的经历告诉我们:

批评和惩罚大都是浪费力气的教育方式。

我曾经试着问孩子,还记得小时候,让妈妈最生气的那件事,教会了你什么吗?孩子们回答我说,不记得了,只记得我好凶,吼叫的声音快掀翻了楼顶。

所以,当我们“攻击”孩子的时候,孩子根本不会去听我们讲了什么道理,也不会去反思,他会如箭在弦般,集中所有的注意力,密切关注家长的风吹草动,情绪变化,行为趋势。他们会恰如其分地点点头,貌似非常诚恳地认个错,因为孩子永远活在当下,他只在乎此时他们的切身利益——只要家长一消气,他就能逃脱严重的惩罚。

至于人生经验、刻骨教训,太缥缈长远,孩子们并不在意。

不当的批评和惩罚让孩子和我们对立起来,形成敌对阵营。

当我们攻击孩子的时候,我们的语言里时常充满着对孩子的否定,大部分情况下,孩子无法分清让我们不满的是他的行为还是他这个人,例如:

你怎么这么不争气!

今天的后果,都是你自作自受!

教了这么多遍,你也不会!

好吧,算了,就这样了,我也不抱希望了。

这样的攻击和质疑,让孩子非常难过,他会认为我们是在厌恶和放弃他这个人本身。

我的儿子,今年13岁的涵涵给我分享了他的座右铭:

I would rather be hated for who I am,than loved for who I am not。(我宁愿因做自己招人厌恶,也不愿意为了迎合他人伪装自己)。

—柯特·科本

这意味着,孩子最终最想成为的是原原本本的、真实完整的自己。

但是一旦我们的批评和惩罚,被孩子理解为我们在攻击他的真实自我时,他就有可能为了保护自己,坚守自我,选择忍让、逃避,甚至报复和对抗。这样的分歧会把我们双方推入敌对阵营,每天都在暗中较量,争个你输我赢。怎可能让我们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并目标一致,共同努力?

批评和惩罚让孩子学会“为人处事”。

我们需要意识到,我们现在和孩子的沟通方式和相处模式,有可能内化成他成人后的人际关系模式。

孩子随身携带着一个隐形工具箱,我们所用的沟通方法、对话方式,他都默默地收纳在自己的工具箱里,成为他为人处事的法宝。

所以,现在的批评和惩罚,就有可能变成以后他与人交流时的责怪和训斥。

让我们静静回顾一下,我们身上是否有父母的影子呢?

我的父亲是一位记者,以文笔辛辣,针砭时弊见长,他把这样的风格也带到对我的教育里,我也曾经言辞犀利、一针见血,因刺痛他人而沾沾自喜。朋友们给我取名为“铁嘴”,却不知因为这个吵架必胜,揭人必揭短的特质,让我在年少时失去了很多至今想起依然惋惜的友情。

批评和惩罚让孩子形成“无助者人格”。

当我们在批评和惩罚孩子的时候,我们很容易把错误归咎于孩子,这无形中让我们给了自己一个借口——是孩子导致了我们的过激行为,怪罪他人,推卸责任是唯一的出路。我们是被动的接受者,而不是改变现状的主动者。

在我们家,曾经也有这样的状况:

当我问“地上怎么有苹果皮?”孩子们马上回答“不是我做的”“不是我的错”但没有一个人帮着收拾苹果皮。

当童童问:“咦,我的耳机去哪里了?”涵涵马上回答:“不是我,我没拿。”然后大松一口气,溜回自己的房间。

事情虽小,却让我警醒,如果延续以往的教育模式,当他们长大成人之后,面对挑战和困难,他们会选择什么?是各人自扫门前雪的逃避,而不是主动地迎难而上,解决问题。

批评和指责会带来一系列负效应,而刻板印象、消极情绪都有可能是我们采取批评和指责行为的推手。在了解了这样的真相以后,我们需要做到:

和孩子沟通前,清理我们的刻板印象,调整我们的情绪状态,不要让我们的行为成为我们宣泄情绪的工具。

练习2:按下快捷键,迅速转化消极情绪

给大家分享三个转化情绪的快捷键,它们分别是:口、手、心。

第一:口

请在你的家门上,贴上一个树洞。

每天回家前,将你的烦恼,尽情地倾诉到洞口里。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表达欲望,特别是面对压力和烦躁,憋在心里就会烈焰燃烧,让树洞成为你最好的倾听者,没有反驳,没有解释,只有静静地全然地接纳。请记住这个快捷键的名字“口”。

第二:手

请用力地深深地拥抱自己。我们曾说,世界上最美妙的一件事,是你拥抱你爱的人,而他也紧紧拥抱着你。你要相信,最爱你的人,永远是你自己。所以,请伸开你的双手,抱抱你自己,并对自己说一句:“谢谢你,承担了这么多。”请记住这个快捷键的名字“手”。

第三:心

请将你的右手,放在你的左胸,感受一下你的内心。它这会儿是焦躁的、紧绷的,还是沉重、压抑的?请把你的注意力放在心上,闭上眼睛10秒,静静地陪伴着它。陪着它慢慢放松、慢慢平和。请记住这个快捷键的名字“心”。

其实,我们的即时转化情绪的方法不仅可以用于家庭关系中,也可以用于任何生活场景,即使面对你的重要客户、顶头上司,当你感觉鲨鱼音乐即将侵占你的身心时,你可以说一句:“对不起,我去去洗手间。”3分钟,用三个快捷键“口手心”改变你的情绪背景。

口——尽情吐槽,说出对方的不当之举。

手——抱抱自己,对自己说:谢谢你,这么坚持自己的主张,你可以找到最优的沟通方式。

心——感受自己的内心,陪伴它平和放松。最后,你还可以对着镜子里的自己笑一笑,补个口红,神采奕奕地走出去。

第3节 做回自己,我们不是“超人”父母

你若不爱你自己,

你便无法来爱我,

这是爱的法则。

你的爱,

只能经由你而流向我,

若你是干枯的,

我便不能被你滋养,

牺牲你自己来满足我的需求,那并不能让我幸福快乐。

—维吉尼亚·萨提亚

1 “成为最好的自己”是个伪命题吗

我没有的东西,如何给予你?

一谈到这个话题,我的学员,文艺范的茵茵妈妈潸然泪下。她在课堂上分享了她的一篇日记。

晚上8点,吃完饭,我正在洗碗,但是思绪已经飘走了。“今天可真累啊,拜访了5个客户,还好签了两张单。”想到这里,我就不由自主地笑了,“但是,脚还真疼,穿着高跟鞋跑了一天。”扭了扭酸痛的脚踝。

今天同事分享了卡尼尔公司拍的视频,几位摄影师跟拍了一位全职妈妈一天的生活,忙碌工作、照顾孩子、繁重家务,然后将其早上的照片和晚上的照片分发给路人猜测妈妈的年龄,结果发现晚上妈妈的状态比早上老了5岁。

我想到这里,忍不住叹了口气,对自己说:“唉,我今天老了10岁吧?算了,再扛几年吧,等孩子大一点儿就好了。”

洗完衣服,拖好地,我开始给茵茵辅导作业。实在是太累了,感觉思绪都倦怠下来,还好,终于做完了。

“妈妈,明天琪琪带《窗边的小豆豆》上学,我带哪一本好呢?”

“妈妈,琪琪用手偶表演小豆豆,我也带手偶去,那我表演哪一个节目呢?”

“妈妈,我的手偶放哪里了?妈妈,你来帮我找一找嘛!”

茵茵的问题一个接一个,我都快招架不住了。

“茵茵,妈妈太累了。”

“不嘛不嘛,妈妈帮我找嘛!”

茵茵噘着嘴,抱着我摇晃起来。唉,小灵精,她知道我最服这招。我看着茵茵可爱的、让人无法拒绝的小脸蛋,只有站起来,拖着脚,往茵茵卧室走去,心里既苦恼又烦闷,唉,我忍不住有些懊恼。

说什么最好的自己?唉,其实最苦的是自己吧……

2 给孩子一个机会,感受父母的“无力”

读完茵茵妈妈的日记,同学们眼里的星光没落了,神采也淡然了。难道所谓最好的父母,就是工作和家庭两不误,熬得过岁月沧桑,扛得住情绪崩溃,还得响应某些理念所倡导的,在孩子面前,呈现最好状态的自己?

这碗毒鸡汤,让父母们,尤其是妈妈们“无条件牺牲自己的时间、精力、乐趣,伪装出最好的状态,全然满足孩子貌似合理的需求”。殊不知,你那“最好状态的自己”却可能引导出“最糟糕的自己”和“最不好的孩子”。

(1)一个无法照顾好自己的家长,更无法照顾好孩子。

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我们传递的不只是语言信息,更多的是情感的流动,心灵的触碰。

与孩子双眸凝视,会心一笑,多少情意在其中啊!

孩子的稚嫩问题,我们的巧妙回应,感觉每个字都被赋予了生命,像个小精灵,在我们和孩子间欢乐地跳来蹦去。而在疲惫的状态下,我们无法带给孩子温暖的情感,也无法启发孩子的思维,我们心里想的是:

孩子如此磨人,故事却冗长沉闷,怎么时间过得那么慢?

这烦躁像火焰压抑在胸,或许洗漱的时候,孩子动作稍慢,这把蓬勃之火就找到了出口:

“你为什么总是那么磨蹭?”

“刷个牙要半个小时?”

“你就不能管好自己,让妈妈省省心?”

我们已经无力陪伴孩子寻找解决方法,更别谈提高效率。当孩子以号啕大哭回应,看着孩子哭花的脸蛋,听着时不时的抽噎声,妈妈又恨上了自己:

“我为什么是这么糟糕的母亲?”

唉,其实有的时候,真的不是我们不好,而是我们真的太累了。

(2)一个无法看见父母真实需要的孩子,是不具备同理心的孩子。

我们无条件地满足孩子,让孩子理所当然地觉得,父母的需要都不重要,我自己的需要凌驾于一切之上。

可尔妈妈小的时候,父母都忙于工作,疏于照看她。她有了可尔以后,决心不再让可尔受到忽视,全身心无微不至地照顾可尔。

“你就不要上班了,把孩子照顾好就行了。”老公一声召唤,可尔妈妈立马辞掉了工作。

“妈妈,你干吗要换衣服?妈妈不要出门,我要你陪我!”可尔一声呼唤,妈妈立马推掉了闺蜜的约会。

“哎呀,宝贝,不要总是看电视嘛!”可尔的行为,让妈妈立马把电视机送到了奶奶家。

可尔妈妈可以拒绝一切,除了可尔,因为她就是妈妈的全世界。

但是,随着可尔年龄渐大,她的要求越来越高,脾气也越来越大。妈妈已经力不从心,疲于应付,母女之间的冲突时常爆发。

有一次妈妈愤怒之下,倾诉着自己的种种付出,希望能够得到孩子的体谅,但孩子却轻蔑地看着她,冷冷地丢出一句:

“你现在的这个样子,就像个泼妇。”

这句话像锥子一样插进妈妈心里,令妈妈痛苦得无以复加。

可尔妈妈的故事,让我们警醒,到底什么是溺爱?

溺爱就是去迎合孩子的任何要求,而不让孩子学会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

溺爱就是完全以孩子为中心,放弃了爱自己。

我们要看见孩子的需要,更要引导孩子去看见父母的需要,爱孩子,更要引导孩子爱他人。

只有在这样平等的关系中,只有在孩子和母亲、和他人同样美好的信念里,孩子才能够慢慢地体会他人的感受,学会真正地理解他人,尊重他人。

(3)一个被家长庇护的孩子,是不具备能力感的孩子。

在我的课堂里,我会给大家分享一个视频。

一位一岁左右,脚步蹒跚,行路不稳的孩子,看见一位先生,双手抱着一大堆衣服,想放进衣柜,但是柜门半掩,先生腾不出手来打开柜门,孩子“咯咯”笑着爬了过去,帮先生打开了柜门。

虽然孩子很小,虽然视频很短,但我们被深深震撼,因为我们感知到:再小的力量,也有能力和意愿去帮助他人。

我在外讲座回来,时常给孩子们讲我分享的内容,家长们的收获,然后我问他们,我还需要补充什么。童童涵涵总是七嘴八舌,给我指出值得鼓励和需要提高的要点。有一次,涵涵逗我说:“妈妈,我觉得你就像个小孩子,和我小时候一样,在学校表现好了,就回来要表扬,要棒棒糖。”

“对呀,我心里就住了个孩子,每个人都有孩子的那一面,都需要关心和支持。你的爸爸,你的老师,都一样。”

“哼,我早发现了。所以呢,我给你建议之前,我都会多给你鼓鼓气,这样,你才接得住后面的打击。”

你看,只要我们给孩子机会,他就会全力帮助你,而且他不但会考虑内容,还会照顾你的情绪,所以,妈妈们,多多给孩子机会,让孩子拥有爱人的能力,而不要以爱之名,阻碍孩子关爱他人。

如果我们在孩子面前是个无所不能的超人,孩子就可能成为万事靠人的庸人。

3 爱自己,妈妈们也需要刻意练习

在疲劳的状态下,我们很难理智地和孩子进行沟通,同时我们生活的疲倦和无奈,也会成为孩子未来生活的预演。所以,让自己在和孩子的沟通中充满灵感和创意,就成了当务之急。

让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自测表,看看是什么阻碍了你,使你陷入疲劳,没有机会照顾自己,疼爱自己。

自测表

以上六种状况,无论你是哪一种,你都需要行动起来。爱自己,也需要刻意练习,但不同的是,以下我所建议的方式,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最重要的是,它能够帮助你教会孩子经营生活。

练习3:五个锦囊,让父母恢复满满元气

逃离疲劳之荒的五个锦囊

锦囊一:充足的休息时间

如果无法保证,请在疲劳时暂时停下手头的工作,用5分钟时间冥想。

如果担心孩子打扰,请使用扮木偶人、扮演医生与病人等游戏。

也可以向孩子请求帮助:

“妈妈现在实在太累了,我需要休息一会儿。”

“妈妈就躺在你身边,你可以照顾我吗?”

“可以告诉其他人,脚步放轻,小声说话吗?”

你看,这正是个好机会,让孩子学会同理他人、照顾他人。

锦囊二:日常锻炼

每周2~3天,每次20~30分钟。

如果无法保证,可以在小区带孩子散步、跑跳,也可以在客厅和孩子跳舞,做亲子瑜伽。锻炼是和孩子最轻松、最愉快的交流方式之一。

锦囊三:兴趣时间

你需要培养一种个人爱好:烹饪、读书、养花、画画……

也可以和孩子报同一个兴趣班,交流学习心得。生活更加美好,家庭氛围更加轻松。你和孩子的情感联结会更加紧密。

锦囊四:社交活动

你需要加入正能量的团队和群体,结交善于倾听的朋友。

你也可以组建读书会、美食聚餐。回家告诉孩子,你学会了什么,你拥有了什么不一样的新视野。

对妈妈们来说,如果实在没有时间,也可以加入线上的妈妈群,一起做早餐、健身、交流护肤心得,妈妈们也需要多姿多彩的生活。

锦囊五:爱的充电

请求爱人的拥抱,请明确地告诉他或者她,每周为你做一件事:

买一束鲜花,洗一次碗,或者倾听一次工作上的烦恼,打一场天翻地覆的游戏……当你在为爱付出的时候,你也需要爱的充电。

请求孩子的帮助,并真诚地向他表达感谢,让他知道,再小的生命,也有力量去帮助他人。

或许当我们身心疲惫的时候,内心深处都循环播放着一个声音:你要坚韧,你必须坚强,你不得不这样……与其因为疲劳而堕入自怨自艾的困境,不如冲出这个负面循环,换个人生脚本,用新的方式,演示给孩子,告诉他们如何幸福地爱自己,爱他人,爱我们的生活。

相关图书

老年人学电脑
老年人学电脑
速算达人是这样炼成的
速算达人是这样炼成的
童话里的“坏蛋”:给孩子的第一本反霸凌认知书
童话里的“坏蛋”:给孩子的第一本反霸凌认知书
老年人学智能手机
老年人学智能手机
手绘海洋动物(修订版)
手绘海洋动物(修订版)
名家自然故事
名家自然故事

相关文章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