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阅读很简单

978-7-115-58997-2
作者: 秋叶团队
译者:
编辑: 贾鸿飞

图书目录:

详情

在职场中,阅读能力强、阅读量大的人,会在无形中积累竞争优势。这是一本写给职场人士的高效阅读方法书,书中直面多数人阅读时遇到的障碍与问题,陈述了阅读的重要性,并用可复制的案例、可操作的方法,通俗易懂地讲述了克服阅读障碍、快速高效阅读的种种途径。本书内容分为6章,分别介绍了如何消除阅读困惑和重新认识阅读、如何培养阅读习惯、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如何快速读完一本书、如何在阅读时保持专注以及如何将阅读变现。 本书案例丰富,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大多数职场人士阅读,尤其适合忙碌又有阅读需求的人阅读。

图书摘要

版权信息

书名:高效阅读很简单

ISBN:978-7-115-58997-2

本书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发行数字版。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您购买的人民邮电出版社电子书仅供您个人使用,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和传播本书内容。

我们愿意相信读者具有这样的良知和觉悟,与我们共同保护知识产权。

如果购买者有侵权行为,我们可能对该用户实施包括但不限于关闭该帐号等维权措施,并可能追究法律责任。

编  著 秋叶团队

责任编辑 贾鸿飞

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丰台区成寿寺路11号

邮编 100164  电子邮件 315@ptpress.com.cn

网址 http://www.ptpress.com.cn

读者服务热线:(010)81055410

反盗版热线:(010)81055315

内 容 提 要

在职场中,阅读能力强、阅读量大的人,会在无形中积累竞争优势。这是一本写给职场人士的高效阅读方法书,书中直面多数人阅读时遇到的障碍与问题,陈述了阅读的重要性,并用可复制的案例、可操作的方法,通俗易懂地讲述了克服阅读障碍、快速高效阅读的种种途径。本书内容分为6章,分别介绍了如何消除阅读困惑和重新认识阅读、如何培养阅读习惯、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如何快速读完一本书、如何在阅读时保持专注以及如何将阅读变现。

本书案例丰富,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大多数职场人士阅读,尤其适合忙碌又有阅读需求的人阅读。


前  言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武汉方舱医院的一位“读书哥”因为一张在病床上读书的照片而走红网络,这让人想起英国著名作家毛姆所说的“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关于阅读,著名作家林语堂说:“那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

因此,从精神层面来说,阅读可以带给我们超越世俗的力量、超脱眼前世界的见识。这也是为什么有教育专家说,从某种程度上看,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再从实用性层面来说,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很多实用型图书能在我们探索世界的时候,帮助我们认识工具、学习技能。比如我们在工作或生活中需要用到一些写作技能,那么我们可以阅读教人写作方法的书。

说阅读是人类的天性,其实并不为过。呱呱坠地后,我们就在亲子阅读中锻炼了想象力、思考力等各种能力;从会认字开始,我们就徜徉在自主阅读的海洋中,像一块海绵一样吸收着所看过的每个字、每句话。

然而长大后,我们却发现自己在阅读上遇到越来越多的问题,比如不爱读、读不懂、容易走神、读得慢……“阅读”成了一门学问,需要我们一一解决上面所说的这些问题。阅读如果不讲究方法,最后可能就成了白读,不但增加了大脑的负荷,让自己胡思乱想,还造成好学的假象,以至于错过其他的学习机会,得不偿失。

本书从重新认识阅读、培养阅读习惯、高效读懂一本书、快速读完一本书、在阅读时保持专注、实现阅读变现等6个方面解答大家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语言通俗易懂,给出的方法可操作性强。无论是在家中伏案,还是在地铁上、咖啡馆里,我们都可以拿起本书,然后从这一刻开始,重新认识阅读、爱上阅读、学会阅读。

我们有太多方式可以提升自我,但阅读无疑是性价比较高的一种。让我们从阅读本书开始,让阅读像呼吸一样,成为生活中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此外,阅读与时间管理、写作息息相关,如果你仍对时间管理能力或写作能力的提高感到困惑,那么推荐你阅读同系列书《时间管理很简单》《职场写作很简单》。

第1章 消除阅读困惑,重新认识阅读

俗话说:不破不立,破而后立。阅读这件事,很多人从小就开始做了,只是每个人的阅读习惯不一样。要想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首先要改掉旧观念、旧习惯,然后才能建立新的观念和习惯。

关于阅读,很多人存在困惑,所以只有重新认识阅读,才能真正做好阅读这件事。

1.1 重塑阅读习惯,或许就是重塑人生

主持人白岩松在谈“我们为什么需要阅读”的时候说:“最大的危害不是人们不看书,是过度被资讯俘虏,这个更可怕。”

诚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早已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几乎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小小的手机获取海量信息,更不用说各种App拥有日益完善的智能算法,它们一步一步将我们拉入各种资讯的深渊。

有人认为阅读只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方式,而通过各种资讯App或浏览器也能获取各种知识,甚至更方便、更轻松,那为什么还要阅读呢?

1.进一步开发大脑功能,提升思考力

认知神经科学家斯坦尼斯拉斯·迪昂(Stanislas Dehaene)在他的著作《脑与阅读》中谈到了阅读对大脑的作用: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说,阅读文字,继而理解其内容,对大脑来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运算过程,比看图片和影像更复杂、曲折,对开发大脑的思考功能大有裨益。

短视频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减少了文字阅读量,有的人甚至连图文都不愿意看了,养成阅读文字的习惯似乎愈发难了。

有时候我们下决心想好好读一本书,结果发现明明每个字都认识,却看不懂,看不进去。部分原因是我们长时间看短视频、看剧,导致大脑中用于阅读的回路长时间断开联结,变得对阅读生疏。就像机器长时间不用会生锈一样,通过阅读文字建立的神经元联结一旦长时间不启用,也会对阅读失去反应。

世界著名的投资人沃伦·巴菲特(Warren E. Buffett)说他的工作就是阅读,90余岁高龄的他依旧头脑清醒,活跃在风云万变的投资界。

阅读,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即使很长时间都没有阅读,也可以通过逐步培养阅读习惯来让大脑建立新的神经元联结。

2.系统性阅读,培养系统化思维

系统性阅读和碎片化阅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阅读方式,其效果也不同。

碎片化阅读简单理解就是因时间的碎片化而阅读碎片化的信息。碎片化阅读常常会带给我们深度学习的假象,但其实阅读的碎片化内容我们常常来不及思考就被其他新信息淹没了。

想想近代乃至古代的各领域大家们,他们获取信息的难度比我们大多了,然而他们仍成就卓著。和他们相比,我们知道的信息看似更多,但是深度远远不够,而且我们缺乏系统性阅读和系统化思维。

相比碎片化阅读,深入、完整地阅读一本书,即系统性阅读会带给我们更多好处。

第一,我们由此获得的知识是系统的,而非零散的。

第二,系统性阅读会让我们投入一定的时间去思考,使新知识和旧知识建立起一定的联系,从而培养我们的系统化思维,这对处理复杂任务有极大的帮助。

第三,能让我们避免被“信息洪流”淹没。

从长期来看,培养系统性阅读的习惯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停止被动地吸取知识,培养系统化思维,有助于更加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而使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从中受益。

3.独立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

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能真正读懂作者所表达的意思,并延伸出自己的思考吗?

读懂一本书是基础,能用批判性思维去思考一本书的内容,用自己的知识去质疑作者传达的知识,从而将作者的观点加工转化成自己的,才是真正有效的阅读。

如果一味地吸纳作者的观点、知识,我们就会像一个容器一样,装的永远都是他人的观点,无法将知识转化成自己思想的养分,并且也很难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小时候,我们基本无法进行独立思考,只能被动吸收作者的观点、知识。但是长大后,我们就需要学会独立思考,不仅要理解作者的观点,还要树立自己的观点,“填充”自己的世界观。

阅读时独立思考,能让我们阅读的价值最大化,提升我们的理解力和阅读效率,还能培养我们的批判性思维。这种思维有助于我们批判性地思考所有问题,拥有清晰的思维。

独立思考是学习某个领域的知识时,从新手到专家的必经之路。

日本知名经济杂志PRESIDENT做过一个关于读书的调查,结果显示:人们的收入越高,其读书的时间越长。数据显示,年收入为500万~900万日元(约28万~50万元人民币)的人每天仅阅读5~30分钟;而年收入高于1500万日元(约84万元人民币)的人,每天平均阅读30分钟以上。

阅读的意义绝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但可以肯定的是,阅读对我们的人生影响极其深远。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海尔创始人张瑞敏、主持人董卿等各行业精英都有长期阅读的习惯。许多优秀的人,其实就在你看不见的地方不断地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而不阅读的人已经在慢慢和他们拉开距离。

从某种程度上说,阅读习惯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层次

从现在开始培养阅读习惯,或许就是在重塑我们的人生。

1.2 没有阅读习惯?不是因为你不爱阅读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大家似乎都知道阅读很重要,但是大家也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理由不去阅读,有的人直接下结论说自己不爱阅读。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很多人没有阅读习惯,并不是不爱阅读,而可能是因为觉得阅读难,于是就知难而退了。

如果拿一本厚厚的《三国演义》给一个7岁的孩子看,他大概率会因为阅读困难而放弃,而且阅读积极性还会遭到打击。我国著名作家冰心回忆自己小时候培养阅读习惯的经历时说,她舅父每天晚饭后都会给她讲半小时《三国演义》,她每次都听得意犹未尽,于是主动去阅读原著,即使有些字不认识,也能看懂大概情节,并且读得津津有味,从此养成了阅读的习惯。

畏难情绪会抑制大脑的活跃性,使人逃避阅读;正向情绪则能促使大脑活跃,进而使人主动阅读。就像冰心小时候听舅父讲书一样,听舅父讲《三国演义》使她精神愉悦,她才有主动阅读的举动。

也许,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些阅读经历让我们感到不愉快,从而导致我们从内心抵抗阅读,降低阅读量使得大脑阅读的神经元联结长时间断开。但研究发现,无论处于什么年纪,只要方法得当,我们关于阅读的神经元都可以通过锻炼再次建立联结,重新养成阅读习惯。

要想消除对阅读的畏难情绪、重新建立神经元联结,我们要重塑对阅读的看法。

法国当代作家达尼埃尔·佩纳克(Daniel Pennac)在其作品《宛如一部小说》中提出了“读者权利十条”,他所倡导的阅读观念正是治疗当代大多数人的“阅读困难”的良药:

一、不读的权利;

二、跳读的权利;

三、不读完的权利;

四、重读的权利;

五、读任何书的权利;

六、消遣的权利;

七、随处读书的权利;

八、随意选读的权利;

九、大声读出来的权利;

十、默读的权利。

为什么说这十条读者权利是治疗“阅读困难”的良药呢?因为这些权利让我们在面对阅读时,有足够的自由选择权,阅读中的难题都因此迎刃而解了。

第一条“不读的权利”看似没用,甚至有鼓励我们不阅读的嫌疑,但是这是真正爱上阅读必须有的一种心理。读和不读都是主动选择的,一本书放在面前,既可以选择读也可以选择不读。如果违背自己的意愿勉强去读,必定会产生逆反心理,导致阅读过程变得艰难。

第二条“跳读的权利”和第三条“不读完的权利”解决了“阅读方法困难”的问题。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可以不必从头到尾读完,跳过一些内容或者读一部分之后放弃阅读,都是可以的,这样我们就可以放心地翻开一本书阅读,哪怕读一句就不想读了,也不必心怀愧疚。

第四条“重读的权利”解决了“阅读理解困难”的问题。我们可以反复读一本书,因为读完一本书不是结束。阅读不是完成任务,一本书看完后觉得意犹未尽或者没看懂,完全可以选择再读一遍,就像读一本新书一样重读。

第五条“读任何书的权利”解决了“选书困难”的问题。很多人对阅读产生了一些误解,比如认为应该读有用的书、经典好书、畅销榜上的书……也有人认为读书不应该有目的性。其实,读书是自由的,既可以功利性地读书,也可以漫无目的地读书;既可以为了赚钱读书,也可以为了打发时间读书。

第六条“消遣的权利”解决了“读书目的困难”的问题。我们无论读什么书,都可以当作消遣,甚至不用深度思考,只需要以愉悦自己为目的。

第七条“随处读书的权利”解决了“读书环境困难”的问题。这很好理解,读书无须正襟危坐,也不用挑地方,只要我们愿意,在上厕所时、在床上、在地铁里都可以阅读。

第八条“随意选读的权利”和第五条一样都能解决“选书困难”的问题。我们可以随意选自己感兴趣的书或者书中感兴趣的部分来读,不用被“人生必读书”“职场必读书”等宣传语绑架。

第九条“大声读出来的权利”和第十条“默读的权利”解决了“阅读方式不当”的问题。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读出声音,当然也可以默读。虽然很多书更适合视读,默读可能效率较低,但是作为读者,我们可以保留默读的权利。

总的来说,达尼埃尔•佩纳克提出的这些读者权利让很多读者的心灵得到解放,让他们不被书所困,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读法——这样阅读时才会感觉轻松,才更容易培养阅读的习惯。

我们阅读的时候不要有太多的负担,主动降低阅读难度,就能体会阅读给我们带来的乐趣,从而逐步克服“阅读困难”,爱上阅读。

如果平时的阅读量少,就可以从简单的书、“薄书”、感兴趣的书开始读,因为读完一本书会让我们的大脑分泌多巴胺,从而使我们感受到读书带来的快乐。这会激励我们继续读书,不断重复这个正向循环,逐渐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

1.3 读不懂?不是所有内容都需要马上“读懂”

很多人会因为一件事难而不愿意去做,更愿意做简单的事,这就是“最小阻力原则”。

阅读同样如此,读晦涩难懂的书常常会因为读不懂而产生挫败感,大部分人更偏爱那些通俗易懂的书,因为它们读起来没有压力、更轻松。

1922年,美国出版发行月刊《读者文摘》。因为该杂志题材广泛,语句通俗易懂,上市后被广泛传播,一度成为最畅销的杂志。该杂志在日本发行时,月销量甚至高达100多万册,通常需要排队才能买到,轰动了当时的日本文化界。

该杂志如此受欢迎的最主要原因是,相比其他杂志,它的文章题材读起来轻松,文字简单,阅读时不需要反复思考,一看就懂。受此影响,大众传媒的文字风格逐渐发生变化,变得越来越浅显易懂,越来越迎合读者的兴趣。

大众传媒风格的读物因为易读懂,所以几乎人人都乐于读,而有些书读起来晦涩难懂,“读不懂”便成了阻碍我们阅读的一大难题。其实,读不懂很可能是选书不当。遇到读不懂的书,有时是可以放弃阅读的,有时不一定要立马读懂,读不懂可以放一段时间再读。

樊登老师讲过一段自己的阅读经历。他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学别人读《瓦尔登湖》,完全读不下去,直到38岁时,他重新再读,收获颇丰。可以发现,樊登老师当时读不下去的原因是这本书对当时的他来说有比较大的难度。

“读不懂”并不是一种固定的状态,现在读不懂,暂时放弃没关系,因为你现在的知识和信息储备可能还不足以使你理解这本书。等知识和阅历丰富以后,再回过头来读这本书,你也许就会发现,原来读不懂的书变得很好读懂了。

其实,很多书即使读不懂也会有收获。邓晓芒教授年少时用一年时间读了黑格尔的《小逻辑》,虽然没有读懂,但是他表示他当时还是有不少收获的。当然多年以后,在读了更多书之后,他再读《小逻辑》自然就读懂了。

有一些内容看起来深奥的好书,虽然超出了我们现有的知识储备水平,很多内容都看不懂,读完可能只记住了只言片语,但在阅读的过程中,那些文字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就像有一句话说的:“读书就像吃饭,虽然不记得吃过什么,但吃过的饭已经长成了我们的骨血和肉。”

选书一般可能出现以下两方面问题。

1.受自身专业能力限制

如果阅读超出认知范围的书,肯定会面临读不懂的困难。比如读一本介绍机器学习的书,没有相关的数学知识积累,就需要查阅很多资料来理解这本书,要读完这样一本书肯定困难重重。

我们每个人的理解能力可以按领域分,如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即我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足够的理解能力,而对非专业领域的图书的认知也许就会出现偏差。

所以我们需要通过阅读,均衡学习各领域的知识。

2.受个人阅历限制

阅历可以理解为“阅读”和“经历”,即过往阅读的书和经历的事情构成了一个人的阅历。比如,阅读余华的《活着》,读者的阅历决定了他能从这本小说中看到的时代的样子,以及能体会到的生命力的顽强程度;阅读英国作家亚历克斯·麦克利兹(Alex Michaelides)的《沉默的病人》,如果读者恰好有类似的经历,可能在阅读时就会有更多共鸣;阅读国际知名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Susan Forward)的《原生家庭》,那些读过心理学相关书籍的人,或者对原生家庭有一定了解的人可能对这本书的理解更深刻。

当人生的阅历足够多时,我们会发现曾经的世界观也许并不成熟,而曾经看不懂的东西如今能看懂了。要想轻松读懂有些书,我们不仅需要有一定的阅读量,还需要有一定的见识和人生经历。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些书中看到“自己”,从而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

所以,读不懂,多半是因为我们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书,这时可以暂时放弃阅读,等到时机恰当的时候再拿出来阅读。当然,有些书虽然当时读不懂,但是如果确实想读或者不得不读,我们也可以采用一些方法来帮助阅读,后文会详细介绍这些阅读方法。

1.4 读得慢?不同阅读场景的速度要求不一样

说起阅读中会出现的问题,“读得慢”是很多人的痛点。他们读完一本书可能要花几个月时间,于是想用各种方法来加快自己的阅读速度,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2019年,一些培训机构推出了一项名为“量子波动速读”的培训项目,声称可训练孩子用1~5分钟阅读完一本10万字的书,并且把内容完整地复述出来。按照这种阅读速度,1分钟读完《活着》、5分钟读完《百年孤独》、10分钟读完四大名著都不是事儿。

据说该培训课程收费5万~8万元,价格并不低,但还是有些家长相信了其宣传,把孩子送去学习“量子波动速读”法。

显然,这种脱离实际的夸张宣传利用了人们“想要快速提高阅读速度”的心理,而当年那些推出“量子波动速读”项目的培训机构纷纷被取缔或关停了。

著名导演伍迪·艾伦(Woody Allen)曾讲过一件事情:“我参加了一个快速阅读训练班,学会了如何在20分钟内读完《战争与和平》,不过我对此书唯一的印象是,这本书和俄国有关。”

大家都知道阅读很重要,但是“苦读书慢久矣”,所以才会病急乱投医,被这些宣传快速阅读的机构所蒙蔽,以为他们真的能帮自己或孩子提升阅读速度。

事实上,读得慢通常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找到影响自己阅读速度的因素。

1.书的类型

阅读不同的书的速度本就是不同的,有的书轻松好懂,比如一些青春文学小说,可以快速翻页阅读;而有的书本身内容比较复杂,比如《呼啸山庄》里面的人物很多、关系复杂,读着读着可能就会忘了人物的名字,影响阅读流畅性,阅读速度自然就慢了。

常见的图书分类有经管、社科、人文等,这里我们基于自身需求将图书进行分类。不同类型的书,对阅读速度的要求也不一样。

(1)满足生存需求的书。

这类书是能帮我们寻求职业、工作、生活、生理、心理等方面现实问题的解决之道的书,可满足我们的生存需求。这类书可能更新换代快,我们可以通过挑选一些新内容阅读来加快阅读速度。

(2)满足思想需求的书。

这类书能让我们体会人类生命深处的共鸣,书的内容往往是伟大的思想结晶,能满足我们的思想需求。这类书可能读起来比较困难,慢一些没关系,慢读可能更适合理解、感悟书中的内容,这时候的“慢”是为了“快”。

(3)满足工具需求的书。

这类书是帮我们查找阅读过程中不认识的字词、典故,不理解的术语的工具书,比如字典和词典、各种专业手册等,是帮助我们更顺利地阅读的工具。这类书不必专门阅读,只在需要的时候查阅就行。

(4)满足休闲需求的书。

这类书是帮助我们达到娱乐和消遣目的的书,能满足我们的休闲需求。因为这类书内容轻松,我们可以通过浏览、略读的方式了解大概内容,阅读速度一般比较快。

可见,不是阅读所有书都要求快,有的书慢一点儿读,反而效率更高、收获更多。

2.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大多是我们从小养成的,有些错误的习惯根深蒂固,会不知不觉地影响我们的阅读速度。

(1)默读。

小时候,我们在初识字时通常会习惯性地将字读出来,刚开始阅读时一般也会将书中内容念出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往往不会在阅读的时候发声,而是会默念文字。

这种方法对于校对编辑校对书稿来说是比较好的方式,他们在校对的时候通常不用把握整本书的主旨大意,采用默读方便找出错别字和语句错误。但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这种方法并不利于把握书的整体内容,可能会使很多普通读者出现“见树不见林”的情况,不仅不能增进对内容的理解,还会严重影响阅读速度。

(2)严格地从头到尾阅读。

一般作者写书是按照自己的思路搭建框架的,如果我们按照其思路去阅读,有可能因认知水平存在差异导致阅读过程枯燥死板。如果挑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或者精华部分进行阅读,效果可能更好,而且速度也会更快。

提升阅读速度能让我们花更少的时间有效地读完一本书,但我们无须追求“量子波动速读”那种离谱的阅读速度。要想提升阅读速度,要遵循一些有科学依据的方法,具体内容参见后面的章节。

1.5 阅读走神?很可能不是你的问题

上学时,上课容易走神;进入职场后,工作也会走神;阅读时,读着读着就开始神游,一行行字过眼不过脑,合上书什么都不记得。走神是很多人阅读时会出现的问题,也是最难解决的阅读难题之一。

一个在校研究生因为在宿舍看不进去论文,每看几个字就走神,一篇论文能看一整天,效率十分低。她很想集中注意力阅读,可是怎么都做不到,因此非常痛苦。她觉得自己可能有阅读障碍,于是在网上求助。

一个心理咨询师给她留言说:“如果你有阅读障碍,是不可能考上研究生的。你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来思考这种情况背后的原因,例如当时是否存在不安的情绪,外在环境或书对自己有什么影响?”

原来,同宿舍的另外3个室友当天一直在看综艺节目,并时不时高声讨论,她很想和她们一起看,导致无法专注阅读论文。

好不容易下定决心想好好阅读,却发现一读书就走神,似乎外界的任何东西都能分散我们的注意力。根据一些跟专注力相关的研究成果,可以将“走神”的原因归类为内外两方面,我们可据此改进。

1.外部因素

一是阅读时所能看到的环境对我们的影响,比如桌面杂乱、屋内灯光昏暗、手机或平板电脑放在面前,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我们的注意力被分散。

二是阅读时所能听到的声音对我们的影响,比如手机的铃声或震动声响起时,我们就会忍不住去看,然后沉浸在手机的各种信息之中不能自拔。还有上述案例提到的其他人播放视频的声音,或者小孩在旁边玩闹的声音,都会转移人的注意力。

总之,尽量为自己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这样更能专注于阅读。

2.内部因素

一是阅读之前确认阅读目标,比如坚持读20分钟、读完一章内容、学会一种写作方法等。目标不论大小,因为有目标就会产生一定的阅读动力,激励我们坚持阅读。

二是我们要集中精力做一件事,就需要保持精力充沛。阅读也是如此,如果因为没休息好而昏昏欲睡,那么再怎么盯着书看,大脑也会反抗,从而导致分神,看不进去。设置合理的休息时间也很重要,每看二三十分钟就休息一会儿,大脑更容易进入专注状态。

三是大脑形成了“分神”的习惯。每当接触新事物时,神经元上的突触就会形成新的联结,多次形成这种联结就会固化脑回路。我们之前每次阅读出现的分神,都会导致神经元的联结强化,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培养新的神经元联结。用“阅读-专注”代替“阅读-分神”,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在阅读中意识到自己走神时,强行拉回自己的注意力继续阅读。这个过程可能有点儿漫长,但是坚持下去就会越来越容易了。

四是我们在阅读前没有安排好其他待办事项。有些事情既不紧急也不重要,但是因为没做完,还是会在阅读过程中干扰我们,使我们分心。大脑会优先关注一些未完成的任务,这就是著名的“蔡格尼克效应”。比如明明在阅读,脑中却想着下个月月初要交的项目计划没有完成,这就会导致阅读过程不断被这个想法打断。此时如果能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比如计划将第二天上午的时间用来做这个项目计划,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这件事暂时从脑中排除,它也就不会再影响我们阅读了。

一阅读就走神,并不是因为我们自身不适合阅读,而是因为我们没有打理好“内在”和“外在”环境。对“专注技巧”的掌握,是现代人所面临的一大课题。每个人都想着:如果能在翻开书的一瞬间,立马进入专注状态,该多好呀!

我们在锻炼专注力时,可以利用神经元联结固化这一点,在阅读之前进行一些有“仪式感”的行为,每当出现这种行为,就是在暗示大脑要专注阅读了。比如摘抄一段喜欢的文字,然后开始阅读,长此以往,大脑就会固化这种神经元联结——在摘抄完后,我们就能迅速进入专注阅读状态。

歌德说:“一个人不能骑两匹马,骑上这匹,就会丢掉那匹。聪明人会把分散精力的要求置之度外,只专心致志地去学一门,学一门就要把它学好。”

阅读也是同样的道理。

相关图书

老年人学电脑
老年人学电脑
速算达人是这样炼成的
速算达人是这样炼成的
童话里的“坏蛋”:给孩子的第一本反霸凌认知书
童话里的“坏蛋”:给孩子的第一本反霸凌认知书
老年人学智能手机
老年人学智能手机
手绘海洋动物(修订版)
手绘海洋动物(修订版)
名家自然故事
名家自然故事

相关文章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