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全彩图解儿童感觉统合与功能性训练游戏
ISBN:978-7-115-61525-1
本书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发行数字版。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您购买的人民邮电出版社电子书仅供您个人使用,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和传播本书内容。
我们愿意相信读者具有这样的良知和觉悟,与我们共同保护知识产权。
如果购买者有侵权行为,我们可能对该用户实施包括但不限于关闭该帐号等维权措施,并可能追究法律责任。
著 潘 莹
责任编辑 王朝辉
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丰台区成寿寺路11号
邮编 100164 电子邮件 315@ptpress.com.cn
网址 http://www.ptpress.com.cn
读者服务热线:(010)81055410
反盗版热线:(010)81055315
3~12岁是孩子感知、注意、理解、协调、运动、情绪控制等各单项能力及感觉统合能力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很多孩子的大脑或身体器官在生长过程中发育得不够平衡,会出现动作不协调、注意力不集中、交往沟通能力不足、情绪控制能力较低等能力发展落后于同龄孩子平均水平的现象,影响孩子的学习与生活。这些现象通过专业的功能性训练都可以得到有效纠正。这类专业训练,在孩子们小时候,都是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的,被称为“功能性训练游戏”。
本书系统讲述了孩子们身体发育与各项能力发展的规律,剖析了发育发展滞后的外在表现,有针对性地提供了一系列经过多年实践验证、在教师群体中口耳相传的亲子互动式功能性训练游戏。
本书针对3~12岁孩子,旨在帮助孩子全面提升四肢协调、听觉能力、视觉能力、注意力与记忆力、语言表达、情绪管理六大核心能力,为父母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与建议。
使用本书前,如您有任何疑惑,请咨询儿童发育专科医生。
如您的孩子已诊断出器质性病变或某项能力经专业测试被判断为“障碍”程度,务必不要擅自使用本书,请寻求专业帮助。
● 本书的功能性训练游戏不能替代康复训练,本书只适合有轻微发育滞后情况的3~12 岁儿童。
● 请遵从本书指导建议,先判断孩子情况,再进行科学有效的训练。
2020年是个不平凡的年份。我和所有的爸爸妈妈、老师、孩子一起,经历了史上最漫长的一个寒假。
原定开学的日子里,我收到了在家给孩子们上网课的通知,还有老友杨小咪打来的电话。她说:“你也别闲着,想想可以给被困在家里的孩子做点啥吧?”我的脑海里像过电影一样,瞬间闪回了一张张孩子的脸。这些孩子有的已经成人,有的才刚刚入学,却无一例外,都曾经是或现在就是需要被老师特殊关注的对象。
在近30年的教师生涯中,我会把出现明显学习障碍、身体或精神发育异常,或是行为上有特殊困难的孩子作为需要重点特殊关注的对象,把某个单项能力(运动能力、注意力、记忆力、自制力、语言表达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等)发展低于同龄人平均水准的孩子作为一般特殊关注的对象。以我自己在求学和工作中接触过的近3000个孩子为例,几十年来,这些需要特殊关注的孩子在所有孩子当中的占比大致有如下变化。
需要重点特殊关注的孩子比例 |
需要一般特殊关注的孩子比例 |
|
---|---|---|
多子女年代 |
<1% |
1%~2% |
第一代独生子女年代 |
1%~2% |
8%~15% |
第二代独生子女年代 |
2%~3% |
20%~40% |
我们会看到,孩子们的单项能力发展差异在这些年中急剧增大。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变化,与社会快速发展、孩子们能够得到的信息数量和质量迅猛提升有关,更和孩子们的成长环境、爸爸妈妈们的教育方式差异逐年增大有关。
自从独生子女政策施行以来,每家只能生育一个孩子。孩子通常能够收获全家人的爱与关注,却也失去了在家庭竞争与比较中学习成长的机会。爸爸妈妈在育儿过程中,少了很多有参考价值的经验和纠错机会,却多了血泪教训。无论是第一次做父母,还是第一次做孩子,都只能摸索着,磕磕碰碰地前进。在这样的跌跌撞撞中,孩子带着各种问题一天一天长大了。上学以后,孩子从在家里的个体生活状态进入集体生活状态。很多在个体生活状态中不容易被发现的问题在集体生活状态中逐渐显现出来,让爸爸妈妈也日渐焦虑。
在对人类大脑的研究不够发达的年代,面对这些需要特殊关注的孩子,老师和家长只能从环境、教育方式等外部因素去寻找原因,再针对孩子的具体表现进行教育,效果并不是特别好。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全球的教育科研水平也在不断提升。美国南加州大学临床心理学专家艾尔斯博士(Anna Jean Ayres)尝试依托关于脑神经的研究成果从孩子们自身的内在环境中寻找原因,有了新的发现,创建了感觉统合理论(Sensory Integration Theory)——“感统”理论。
感觉统合是指将从人体各个器官输入的感觉信息组合起来,由大脑进行统合,再完成对身体内外的知觉,并做出相应的反应。这是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需的学习过程。人的很多高层次能力,如语言、注意、认知等都要依赖多种感觉的统合。只有经过感觉统合,神经系统的各个部分才能协调作用,使个体与环境顺利完成接触。没有感觉统合,大脑和身体就不能协调发展。
“感觉统合失调”简称“感统失调”,也有人称其为“学习能力障碍”。通俗一点来说,就是孩子的大脑或者其他器官在生长过程中发育得不够平衡,出现了某个方面暂时滞后或者轻微障碍,从而导致整体的协调也出现了障碍。这些孩子智力正常甚至优异,但在儿童时期却未能表现得足够优秀,行为习惯也和其他孩子有差异。例如画家达·芬奇、发明家爱迪生、科学家爱因斯坦等名人,他们在儿童时期都被认为是成绩极差的“笨孩子”,最后才发现是因为他们在儿童时期感统失调。
在我任教的学校里,除了身体器官有病变的孩子以外,其余需要老师特殊关注的,例如运动协调能力、注意力、记忆力、自制力等单项能力发展低于平均水平的孩子有很多都是感统失调。感统失调并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病症,在孩子12岁之前,通过专项训练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纠正,但是超过12岁才进行训练,纠正起来就比较困难了。科学的专业训练介入得越早,纠正效果就越好。这类专业训练,在孩子小时候都是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的,我们习惯称之为“功能性训练游戏”。
除了感统失调,语言表达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比较差的孩子也可以通过对应的功能性训练游戏进行训练。在学校里,我会针对孩子表现出来的动作不协调、注意力不集中、交往沟通能力不足、情绪管理能力较差等现象,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教给爸爸妈妈们一些可以在家里进行的功能性训练游戏,制订出适合孩子的游戏计划,方便他们在家里对孩子进行专项训练。还会根据孩子在学校里的变化,帮助爸爸妈妈们及时做出调整。
这些功能性训练游戏科学有效,针对性强,操作简单又有趣,很适合爸爸妈妈在家里带着孩子一起玩。只要能够每天都坚持玩一玩,通常经过2~3年的训练,85%以上的孩子能得到改善,60%以上的孩子能得到明显改善。
在我近30年的教育工作中,这些功能性训练游戏在教师群体中口耳相传,积累了许多案例。我们会分析孩子的问题,会进行游戏选择,会指导家长,却忽略了进行更大范围的宣传,让更多有需要的爸爸妈妈借鉴参考。杨小咪说,好的经验需要总结出来,才能帮助到更多的人。这个超长的寒假是个契机,让我可以从忙碌的教学工作中暂时停下来,把自己的教育经验做一次梳理。整理思绪的过程较为漫长,被编辑兰兰盯着要一章一章按时交稿的过程也让我痛并快乐着。完稿的那一刻,我终于轻松了。
谢谢所有陪伴我,带给我这些经验的同行和孩子们,谢谢张彦豪教练对各种体能训练类游戏进行的分享与把关,更谢谢杨小咪和兰兰的鞭策。希望这本书能帮到你,帮到他,帮到更多有需要的孩子。
潘莹
2020年6月
9月,新一批6岁的孩子入学了。一个月后,每个班里都会有一部分孩子成为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年年如此,从不例外:
欣欣使用勺子吃饭比较困难,经常需要同学或老师帮着喂才能在规定时间内吃完;
彤彤每次稍微跑快一点点就会摔跤;
豆豆经常把数字、拼音甚至是汉字的偏旁部首颠倒着写,不管别人怎么纠正,他下一次还是会反着写;
豪豪每天回家,都不记得老师上课讲了什么,也不知道老师留了什么作业,提了什么要求;
姗姗很难集中注意力听课,同学的桌子动了,铅笔掉地上了,她总是第一个转头看;
霖霖回家读课文总是读得结结巴巴的,经常加字漏字、跳读漏读,甚至不按课文而是按自己的想象来读;
潇潇在家做作业,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上厕所,一会儿笔不见了,一会儿橡皮没了,就是不能老老实实坐着写作业;
瑞瑞上课不喜欢回答问题,与同学发生冲突或是遇到困难时,不能很好地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经常被能言善辩的孩子说得哑口无言,气得小脸通红,直接上手打人;
上小学已经一个月了,早晨妈妈送琪琪上学,只要出任何一点状况,比如忘记带彩笔,或是饭盒忘记洗干净,抑或是稍微晚了一点点,琪琪都会在学校门口大哭大闹,甚至在地上打滚,坚决不肯进学校。
又要忙工作,又要忙家务,还要管孩子的新手爸妈被孩子的各种状况搞得手忙脚乱,人仰马翻。每天放学时,老师与家长交流孩子在校情况的声音,或是家长向老师抱怨孩子在家状况的吐槽声都在校门口此起彼伏。
把孩子们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归类,我们发现,这些需要老师特殊关注的孩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大类。
1 |
运动能力发展迟缓,感统失调 |
欣欣、彤彤 |
---|---|---|
2 |
听觉能力发展迟缓,感统失调 |
豪豪、姗姗 |
3 |
视觉能力发展迟缓,感统失调 |
豆豆、霖霖 |
4 |
注意力和记忆力发展迟缓 |
潇潇 |
5 |
语言表达能力发展迟缓 |
瑞瑞 |
6 |
情绪管理能力发展迟缓 |
琪琪 |
而且,感统失调的孩子入学后,出现学习困难的现象比较多。那么,什么是感统失调呢?
“感觉统合失调”又称“感统失调”,是近年来突然在国内火起来的一个词,各种针对“感统训练” 的培训机构遍地开花且培训费颇为高昂。其实, 感觉统合理论并不是个新事物,早在1972年就由美国南加州大学临床心理学专家艾尔丝博士系统地提出了。这套理论由脑神经生理学基础发展而来,在近50年里,被广泛地应用于脑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
什么是感觉统合失调呢?我们先来看看孩子产生一个行动的完整过程。
妈妈对孩子说:“去厨房把杯子拿过来。”孩子的听觉器官(耳朵)感受到声音,并通过听觉神经将声音传送到大脑。大脑对这个声音进行分析,明确意义,形成指令,再通过神经把指令分别下达给手、脚等部位的不同肌肉,产生肌肉运动,孩子就会走到厨房去把杯子端过来。这整个过程就叫作“感觉统合”。
感觉统合是人的本能,与生俱来。这种本能在后续人与环境互动及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健全。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感觉器官或是神经系统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发育滞后或器质性病变,身体感官与大脑指挥协调就会混乱。
3岁以上的孩子,通常都能正确理解妈妈所说的“去厨房把杯子拿过来”这句话,并完成这个指令。如果孩子听到了妈妈说话,却不能正确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以及做出应对,去了厨房不知道要干吗,或是去了别的地方,又或是需要妈妈反复说很多遍才表现出听明白的样子,排除听觉器官器质性病变的因素,就极有可能是听觉感统失调。
3~12岁是儿童的感知、注意、理解、协调、运动等单项能力及感觉统合能力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段时间里,有的孩子显现出超强的运动协调能力,有的孩子显现出过人的语言天赋;有的孩子却出现某项能力发展落后于同龄孩子的平均水平的现象。例如孩子的左右眼发育不同步,双眼视差较大,出现把一个物体看成两个影的复视现象,其双眼的立体知觉能力就会大大减弱,从而影响对空间的感知和动作的精确度与协调性,其“镜像书写”(把看到的文字、数字等反着写)的时间也会变得更长。如果孩子某一侧听觉系统发育不完全或是受损,又或是两侧的听觉器官发育时间明显不一样,其听觉定向能力就会比较差,上课时就很难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这些现象都属于感统失调。
相关研究显示:我国普通孩子中感统失调发生率为10%~30%,行为问题群体中为60%,多动症群体中为80%,孤独症群体中为90%,且发生率在逐年上升。这些数据和我自己近30年来的统计近似。我个人认为感统失调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会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不同程度影响的普遍现象。它并不是疾病,更不意味着孩子的心智有问题。发生率逐年上升的原因是复杂的,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孩子能够得到的信息数量和质量迅猛提升都有关系,更和孩子的成长环境、爸爸妈妈教育方式差异的逐年增大有关。
虽说孩子在3~12岁时的很多行为表现都和感统失调有关,但并不是所有问题都可以推给感统失调。感统失调的表现和学习障碍、情绪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其他一些障碍有颇多相同的地方,并不能算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行为障碍。因此,学术界至今没有把感统失调纳入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以及纳入深入临床实践治疗的体系。我们分析孩子感统失调的不同表现,寻找不同的针对性教育方案,也只会和“情绪管理能力较弱”“表达能力较弱”一样,将其归为影响孩子学习与能力发展的原因之一,并不会将之放大与特殊化。感统失调和其他大多数引发孩子学习与能力发展滞后的原因一样,在3~12岁这段时间里,如果能够及时发现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大多数孩子的感统失调可以成功矫治。
经过多年的积累,一线教师总结出了很多针对造成儿童学习困难的原因进行有效训练的特殊方法,类似医疗系统中的各种针对性康复训练。功能性训练游戏就是针对3~12岁的孩子发育中的各类滞后现象,比如感统失调、语言表达能力滞后、情绪管理能力滞后等而设计的特殊游戏。现在很多培训机构采用的感统训练大多也属于功能性训练游戏的范畴。
这些功能性训练游戏与普通游戏相比,具有针对不同能力发展的专项训练和矫正功能,但是训练的强度和难度又小于医院的康复训练,同时普适性和趣味性更强。让孩子心甘情愿地重复各种枯燥的训练是一件难度很高的事情,但玩这些简单、互动性强、符合儿童发育规律的游戏则不同,孩子在快乐的主动玩耍中不知不觉就进行了有效的训练和矫正。
除了去康复机构或专业培训机构进行训练,只要能够找到孩子的问题所在,在家庭环境和自然环境中的亲子互动训练方式同样切实可行,而且亲子互动的效果会比由陌生人来进行训练更好。因此相较于直接将孩子送去各种培训机构,我更提倡由父母与孩子一起进行功能性训练游戏。
功能性训练游戏对于孩子的游戏时长和强度有一定要求,有其特殊性。我选择了大量适合亲子互动的游戏收入书中,游戏道具和场地也适合大多数中国家庭,方便随时随地开展活动。建议爸爸妈妈一定要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中,和孩子一起玩。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控制孩子的游戏时长和强度,另一方面也可以改善亲子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在本书中,为了方便爸爸妈妈理解和查找,我将孩子出现得最多的问题以及对应的功能性训练游戏按照“肢体的运动与协调”“听觉”“视觉”“注意力与记忆力”“语言表达”“情绪管理”六大板块分类。
“肢体的运动与协调”板块,讲述儿童的身体发育规律,容易出现的发育滞后现象的表现,以及针对孩子的肌肉、骨骼、机体平衡与身体协调能力进行功能性训练的游戏——细分为“动手的游戏”“动脚的游戏”“让全身动起来的游戏”。
“听觉”板块,介绍儿童听觉器官发育与听觉能力形成的规律;孩子的哪些表现与听觉系统发育不足或滞后有关;以及针对不同的听觉能力的形成,可以选择哪些功能性训练游戏。
“视觉”板块,介绍儿童的视觉器官发育与视觉能力形成的过程,视觉感统失调会让孩子面临怎样的问题,以及怎样促进孩子的视觉能力发展与对应的功能性训练游戏。
“注意力与记忆力”板块,介绍什么是注意过程与记忆过程,两者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儿童的注意过程与记忆过程是怎样发生发展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发展不够好的孩子会有怎样的表现,可以用哪些游戏帮助孩子提高注意力与记忆力。
“语言表达”板块,介绍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规律,不同的语言表达能力带给孩子的不同发展变化,如何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以及可以帮助孩子提高表达能力的功能性训练游戏。
“情绪管理”板块,介绍儿童情绪失控的各种表现,什么是情绪管理,如何处理孩子的极端情绪,如何培养孩子拥有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以及能够帮助孩子提高情绪管理能力的功能性训练游戏。
请拿到本书的爸爸妈妈先阅读各大板块的总述部分,了解每个板块的大致内容与孩子的对应表现,再根据自己的孩子已经出现的问题找到对应的内容细读,看看孩子的问题是否和文中描述的相符。如果大致相符,需要先带孩子去医院的儿童发育专科进行身体检查和能力评估,检查孩子的身体发育状况。本书中的功能性训练游戏只适用于发育正常孩子的各项能力提升或有轻微发育滞后现象的孩子的辅助康复,而有器质性病变或某项能力发育已经达到“障碍”程度的孩子一定是需要医院介入进行治疗的,爸爸妈妈切不可大意,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期。
如果经医生鉴定,孩子不需要特别治疗,那么这本书里的功能性训练游戏就可以派上用场了。爸爸妈妈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出现的问题,找到对应的功能性训练游戏,开始对孩子进行训练。
在本书中,每个游戏都包含如下几个部分。
功能性训练游戏有别于普通游戏与康复治疗。由于儿童的视觉、听觉等能力提升具有整体性,因此所有的游戏都不会只针对某一项细分能力。书中每一章收录的游戏虽然侧重不同,但都需要玩一玩,而不是单独玩某一个游戏就可以了。除了针对孩子的薄弱环节选择相应的游戏进行训练外,其他章节的游戏也可以多玩一玩,对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提升也是有益的。
书中很多游戏都加入了安全提示,请爸爸妈妈一定要注意。不过,摔倒、受伤也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历程,所有的孩子都是在跌跌撞撞中长大的,需要让孩子有这种体验,所以不用过于小心,因噎废食。
正如跑步虽然是个好的锻炼方式,但动作不当和跑得太久也会让人受伤,功能性训练游戏有一定的运动强度,并且会一再重复,有的游戏中还会有幅度较大的动作,请一定要注意控制游戏时长和强度。游戏种类不同,适宜的时长也不同,玩的时候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游戏的强度来调整时长,时间太短或太长都不好。如果孩子已经大汗淋漓,或是感到疲倦、厌烦,要及时停止。不要一味追求难度提升,让孩子去玩高于他年龄阶段的游戏。
功能性训练游戏科学有效,针对性强。只要能够坚持,通常,经过2~3年的训练,85%以上孩子的行为能得到改善,60%以上孩子的行为能得到明显改善。不过,改善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看到的。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是没有找准孩子的真正问题所在,选择了错误的方法,导致错过了孩子的最佳纠正时间,效果就会比较差。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能坚持玩同一个游戏的时长也不同。针对不同的感统失调问题,我在书中都列出不止一个游戏供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选择。如果发现孩子对玩某一个游戏感到厌倦,不用焦虑,也不要强迫他继续玩,换一个同类的游戏就好。一定要牢记的是:
游戏,快乐是第一位的!
只有少些苛责,多些鼓励,耐心地陪孩子玩游戏,让孩子认为玩这些游戏是开心的,是他喜欢的,能够获得完成游戏的满足感,才能让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游戏。
明确以上事项后,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开始一场快乐的游戏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