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路 第三版

978-7-115-68564-3
作者: 吴军
译者:
编辑: 王沛

图书目录:

上册目录

第二版序一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

第二版序二 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前言 教育是一辈子的事

第 一章 大学的概念

什么是大学?为什么要上大学?每个人都知道“大学”这个词,但是并非每个人都会去深究它的含义。在我看来,大学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和研究的中心,而且也应该是一个新思想、新文化的发源地,同时它还是年轻人的家,是他们度过人生最好时光的地方。

第 一节 大学的历史

第二节 精英教育

第三节 最好的大学

第四节 办学的理念

第二章 两种高等教育理念

英国人和美国人在办大学和管理大学上喜欢认死理,他们一般坚持一种理念,而且一坚持就是上百年。因此英美名牌大学都是非常具有个性的而不是按照某一些指标和公式创立的。那些总想面面俱到、全面赶超的大学,倒会因为长期找不到一个清晰的办学理念,而难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第 一节 纽曼式的大学

第二节 洪堡体系

第三节 美国近代大学的兴起

第三章 我的大学之路

我的大学历程特别长,所读的专业换来换去,而且求学的过程并不顺利,中间不断地被打断不说,还经常运气不好。但所幸的是,虽然我没有很多人跑得快,但是我能坚持走得比较远,当大部分人不再花主要精力读书时,我还在不断地充实自己。或许真是因为有着这么复杂而漫长的读书经历,才使我终于受到了纽曼所推崇的通才教育和素质教育,也得到了洪堡式精深的专才教育。

第 一节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节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节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第四节 作为毕业典礼的主讲嘉宾,重回母校

第四章 剑桥和牛津

以剑桥和牛津所代表的传统英国式高等教育之精髓在于它们的学院制,美国的耶鲁和普林斯顿等名牌大学也借鉴了它们的经验。学院制强调学生们相互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学生们生活在一起成为大学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不过,由于资源的限制,在英国的大学里选择和更改专业并不像美国大学那么自由。

第 一节 剑桥大学

第二节 牛津大学

第三节 剑桥和牛津的变迁,以及今天英美大学的差异

第五章 美国大学的管理

在美国,一流大学大多是私立大学。美国的私立大学从招生、教学,到科研和教授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皆不受政府影响,而是按照自己的办校理念行事,这与中国的大学完全不同。在私立大学的管理上,教授群体、校长和院长们,以及董事会,各司其职而又相互配合,这是美国能够产生诸多世界一流大学的原因之一。

第 一节 教授治校的传统

第二节 私立大学管理的变迁

第三节 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结构

第四节 美国私立大学的财务管理

第五节 董事会

第六章 美国私立名校的申请和录取——依然并不公平的竞争

美国私立名校的申请过程相当复杂,但是,对学生的学业、全面发展以及特长的要求,则是私立名校的共性。不要单指望功课好就能被这些大学录取,要针对它们的特点,从高中阶段甚至更早便要开始积极做准备。

第 一节 对不公平现象的剖析

第二节 不公平现象的产生

第三节 大学录取的基本要求

第四节 申请过程

第五节 亚裔学生和家长所能做的努力

第七章 田园诗般的常春藤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耶鲁大学

普林斯顿和耶鲁被视为亚里士多德式的本科教育的典范,实行的是通才教育,非常强调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并且给予学生在学业上充分的选择自由。它们也被认为是培养预科生最好的学校。

第 一节 普林斯顿大学

第二节 耶鲁大学

第八章 大都市里的常春藤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

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都地处大城市,分别位于费城和纽约。这使得学生的生活和大学所在的城市紧密相连。它们的教育理念和耶鲁、普林斯顿大不相同,这两所大学不仅务实,而且很接地气。

第 一节 宾夕法尼亚大学

第二节 哥伦比亚大学

第九章 标杆大学哈佛

为了进哈佛而进哈佛和因对知识的渴望而进哈佛是两回事,前者的人生巅峰在离开哈佛的一瞬间就结束了,而后者的人生在离开哈佛时才刚刚开始。

第 一节 从教会书院到现代大学

第二节 校园和专业

第三节 奇特的录取原则

第四节 上哈佛的意义

下册目录

第十章 世界上最好的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

麻省理工最引以为豪的不仅是它出了多少了不起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也不仅是为人类贡献了多少重大发明,而是它的“黑客文化”,因为这是年轻人创造力的源泉。年轻人将来即使打算在法学、医学或者商业领域发展,从麻省理工获得的带有创造力的工程训练,都将是受益终身的。加州理工则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就是为那些准备获得诺贝尔奖的群体而办学。

第 一节 世界理工大学之最——麻省理工学院

第二节 天才的摇篮加州理工学院

第十一章 美国第 一所研究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约翰·霍普金斯不仅是西半球第 一所研究型大学,而且至今依然是全美科研经费最多的大学,并且保留了浓厚的科学研究风气,因为科研从本科阶段开始。虽然人们对它的毕业生职业的第 一反应常常是“医生”,但是,它的好专业并不局限在医学领域。

第 一节历史与现状

第二节 住宿和校园生活

第三节 高质量的本科教育

第四节 科研经费最多的大学

第五节 录取要求

第十二章 硅谷的摇篮——斯坦福大学

斯坦福大学有两点是世界上任何大学都比不了的,即它是世界上那些伟大的科技公司的摇篮,以及具有最均衡的一流学科分布。而要想做到这两点,远不是简单地开办几个科技园,鼓励一下师生创业,或者引进几个大牌教授那么简单。

第 一节 充满传奇的大学

第二节 硅谷的支柱

第三节 纽曼加洪堡的教育模式

第四节 创业的孵化器

第十三章 象牙塔般的文理学院——卫斯理学院(Wellesley College)

在大部分中国人的认知中,大学(University)就比学院(College)来得“高大上”,研究型大学就比文理学院水平高。这其实是用单一的、模式化的标准衡量高等教育水平的结果。衡量一个大学好坏的标准有很多种,不单是名气、科研经费、发表的论文数量等大家熟悉的量化指标,更重要的是要看它们能否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在美国,有很多追求高质量的本科教育,而不强调科研的学院,它们的本科教育水准不亚于任何世界一流大学。

第 一节 为什么选择文理学院

第二节 卫斯理印象

第三节 神奇的哈维·穆德

第十四章 不在藤校里的藤校——杜克大学和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

杜克和华盛顿大学都是特色鲜明的名牌大学,它们后来居上迈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历程值得很多大学借鉴。对于学生来讲,重要的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大学,而不是名气最大的大学。这两所特色鲜明、一向对亚裔学生友好的大学,应该是很多中国优秀学子不错的选择。

第 一节 杜克大学

第二节 华盛顿大学

第十五章 教育改变命运——公立教育的典范加州大学

“教育改变命运”和“博雅教育”,今天已经成为了中国老师和家长们的共识,并且让很多年轻的学子们从中受益。但是,更多的年轻人在走出校门时却依然找不到他们所学和将来所做之间的联系,以至于有了被骗的感觉。实际上,对寒门子弟来讲,首要任务是掌握一门技能,这是改变命运的捷径,那种希冀一下子从社会最底层上升到最顶层的想法,多少有些脱离实际。而出身于中产家庭的孩子要想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不仅需要掌握技能,还需要接受很好的通识(通才)教育。因此,美国私立名校和公立大学在这两方面是各有侧重的。

第 一节 公立教育的必要性

第二节 美国州立大学系统的典范——加州大学

第三节 全世界最好的公立大学伯克利

第四节 伯克利的招生和录取

第五节 伯克利的本科教育和学校生活

第十六章 关于美国大学排名

美国有各种各样、门类繁多的大学排名,由于采用的标准不一,因此结果相差非常大。同一所大学,或者一个大学中的同一个学院,在不同机构的排名中差别大得惊人。对于选择学校的学生来讲,如果理解了排名不过是一所大学在某个评价体系中的契合度,或许就不需要那么看重排名了。毕竟,找到一所适合自己的大学,要比找到一所排名靠前的大学,来得更实际。

第十七章 今天欧美高等教育的问题

今天,欧美传统的教育强国,相比新崛起的亚洲国家,在高等教育上的优势在迅速缩小,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专业。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获得了数量最多的诺贝尔奖,而且出现了大量的哲学家、思想家。当时大批德国的大学都是世界顶级的。但是,最近的一二十年来,德国大学无论是在排名上,还是在学术成就上,很难和英语国家的大学相比。在英语国家,高等教育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资源严重浪费、逆向歧视、专业设置的不合理、缺乏言论自由,等等。这些问题持续下去,会让欧美大学逐渐失去领先的地位。

第 一节 欧洲高等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

第二节 美国高等教育中一些匪夷所思的现象

第三节 美国高等教育的症结

第十八章 独特的法国高等教育

法国从大革命前,就是一个相对平均主义的国家。大革命之后,这种倾向越来越明显。这不仅体现在收入的分配上,也体现在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上。一个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子弟,要比一个富家子弟进入大学的难度低得多,因为全社会普遍认为后者即使不上大学,也会有更多的就业机会。这种做法无疑会损害法国的竞争力和创造力。但是,另一方面,法国在很多尖端领域依然领先于世界,包括在基础学科(比如数学)的研究上和在尖端科技工程技术上(比如航空、航天和高铁)。造成这种看似矛盾现象背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法国依然有很好的大学校(精英学校)制度。

第 一节 法国高等教育的历史

第二节 法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和特点

第三节 法国的思辨教育和精英教育

第十九章 普通学生的教育

大部分孩子都来自普通家庭,是普通学生,而非天才。我们如今正处在一个从知识不足到知识过载的时代转折点上。对于这个转折点,很多人有一个误解,觉得自己机会来了。其实不然,相比机会,普通人的危机更大。那么,普通家庭的孩子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如何尽可能地得到相对好的教育,并且让自己受到的教育对自己今后的成长利益最大化呢?

第 一节 大部分孩子都是普通学生,而非天才

第二节 不同阶段接受不同的教育

第三节 教育的内容——什么是有用的知识

第三版后记

索引

详情

作者吴军曾在清华大学就读和任教,之后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又因事业有成而成为该校工学院的董事,多年来深度参与美国名牌大学的管理,并将两个女儿培养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在本书中,作者首先阐述了欧美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系统地介绍了欧美名校的特色,比较了中美两国在教育上的差异。接下来,作者以半游记的形式,带领读者游历其曾陪同女儿们走访过的十多所欧美名校,既让人如身临其境,又通过真实案例帮助读者了解各个名校的特点,介绍了欧美名校在招生中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并重点解析了其中一些潜规则的历史成因和申请者可能有必要采取的对策。 当今社会正处在从知识不足到知识过载的时代转折点,普通人在这一转变中面临的危机更大。针对这样的危机,作者不仅详细阐述了教育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并且结合自身经历,对年轻人给出了自我发展的建议,特别强调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教育乃终身学习。

图书摘要

相关图书

了不起的化学元素3:非凡的材料
了不起的化学元素3:非凡的材料
学习之光:用对方法,激发孩子的自主学习力
学习之光:用对方法,激发孩子的自主学习力
真希望妈妈这样和我说话
真希望妈妈这样和我说话
童话里的“坏蛋”:给孩子的第一本反霸凌认知书
童话里的“坏蛋”:给孩子的第一本反霸凌认知书
老年人学智能手机
老年人学智能手机
老年人学电脑
老年人学电脑

相关文章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