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科学 积极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

978-7-115-47879-5
作者: 曾光 赵昱鲲 等
译者:
编辑: 姜珊

图书目录:

详情

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幸福的科学,它弥补了心理学研究领域一直以来只注重人类心理问题的探讨,致力于将积极向上的心理传递给众人,在心理学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然而如何将这一门科学与教育相结合,为众多学子创造出更加积极的氛围从而使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呢?教育者还应该如何改革自己的教育方式呢? 本书将积极教育所提倡的“非认知教育”与当代只关注“智力、知识、技能”的认知教育相结合,旨在将当代教育与积极心理学有序结合,帮助莘莘学子认识自我,丰富内心世界,感悟生命的美好,* 终实现自我价值,拥有蓬勃发展的人生,同时帮助每位老师都体验到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感和事业成* 感,从而使他们致力于积极创建积极和谐的校园,培养乐观、积极向上的好孩子。 本书作者是国内积极心理学领域中的领军人物——曾光、赵昱鲲等。本书适合所有想拥有蓬勃而幸福的人生的人士阅读。

图书摘要

幸福的科学 积极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

曾光 赵昱鲲 等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北京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幸福的科学:积极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曾光等著.--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4

ISBN 978-7-115-47879-5

Ⅰ.①幸… Ⅱ.①曾… Ⅲ.①教育心理学—研究 Ⅳ.①G44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024861号

◆著 曾光 赵昱鲲 等

责任编辑 姜珊 曹延延

责任印制 焦志炜

◆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发行  北京市丰台区成寿寺路11号

◆邮编 100164  电子邮件 315@ptpress.com.cn

网址 http://www.ptpress.com.cn

开本:720×960 1/16

印张:16.5  2018年4月第1版

字数:300千字  2018年4月北京第1次印刷

定价:65.00元

读者服务热线:(010)81055656 印装质量热线:(010)81055316

反盗版热线:(010)81055315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东工商广登字20170147号

内容提要

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幸福的科学,它弥补了心理学研究领域一直以来只注重人类心理问题的探讨,致力于将积极向上的心理传递给众人,在心理学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然而如何将这一门科学与教育相结合,为众多学子创造出更加积极的氛围从而使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呢?教育者又应该如何改革自己的教育方式呢?

本书将积极教育所提倡的“非认知教育”与当代只关注“智力、知识、技能”的认知教育相结合,旨在将当代教育与积极心理学有序结合,帮助莘莘学子认识自我,丰富内心世界,感悟生命的美好,最终实现自我价值,拥有蓬勃发展的人生,同时帮助每位老师都体验到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感和事业成就感,从而使他们致力于积极创建积极和谐的校园,培养乐观、积极向上的好孩子。

本书作者是国内积极心理学领域中的领军人物—曾光、赵昱鲲等。本书适合所有老师、心理学学者、心理学专业学生等所有想拥有蓬勃而幸福的人生的人士阅读。

对本书的赞誉

如果说教育的真谛是唤醒,那么,积极教育就是教育的一种唤醒!衷心祝愿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积极教育,能在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投入和坚持践行中,不断取得积极有益的成效!无积极,不教育,希望孩子们在积极教育的培养下,收获一生的幸福!

——陈笑弟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与路径,能引导师生发掘自己的性格优势,构建优质的人际关系,培养积极的情绪,增强积极的行动力量,真正体现了教育就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让内在自足的德性在积极心理学的引领下被唤醒、萌芽、生长,直至遇到最好的自己。

——韦霞 郑中钧中学校长、广东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正高级教师

当积极品质逐渐融入学校教育的时候,当积极态度与情绪悄然改变着师生和家长的生活时,我们唯有感叹,换一个角度看世界,积极教育会令人无比幸福!我们会从中找到另一个幸福的自己,会发现另一个幸福的伙伴……

——姬艳 广州市增城区凤凰城中英文学校副校长

积极对待人生,处处繁花似锦;拥有乐观心态,享受幸福人生。这本书能够帮助人们认识自我、丰富内心世界、感悟生命的美好,最终实现自我价值,成就幸福人生。让心灵充满善良,让教育充满阳光。积极心理学,让每位老师都能体验到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感和事业成就感,从而创建积极和谐的学园,培养乐观、积极向上的好孩子,这才是最重要的教育目标,也是教师的职责所在。

——杨敏 广州市增城区凤凰城凤妍幼儿园园长

积极教育改变了自己和家人,成就了孩子和学校。坚持日行一善,践行积极教育,助力孩子成长。

——吕玉雄 广州市增城中学副校长

积极的人生需要有积极的心态。积极心理学是塑造积极心态的良好方法。愿积极教育为孩子们找到开启幸福大门的人生钥匙!

——吴锦焕 广州市增城区教育局托幼办主任

通过积极教育,我们将感恩的种子播种在孩子的心田,以小手拉大手,促进社会和谐。让我们持续筑好幸福工程,为向幸福迈进而努力!

——黄凯玲 增城区盛世名门新星幼儿园园长

感谢清华大学曾光博士、赵昱鲲老师所著的《幸福的科学:积极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一书,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幼教同行幸福的力量。让我们幼教工作者获得职业幸福感,幼儿、家长获得教育幸福感,期待积极教育在中华大地遍地开花。

——于翎 广州市增城区凤凰城中英文幼儿园园长

在教育的路上,我们往往趋之若鹜地不惜重金追求所谓最优质的教育,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积极、阳光、美好、善良的心态。

教育本应是让学生舒展心灵,放飞梦想。作为教师应尊重孩子的天性,要让他们智慧起来、愉快起来、自由起来。只有积极的心态才能点燃他们的智慧之火。让我们携起手来,通过积极教育,用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用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幸福奠基,也为自己的幸福人生奠基。

——胡斯勇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永宁街教学指导中心主任、增城区永宁街中心小学校长

积极心理营造积极情绪,促进积极行为!积极心理学在现代中小学教育中的灵活融入,必将促成现代中小学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姚朗建 广州市增城区石滩镇三江第一中学

直到接触积极心理学,我才找到教育的真谛,从而使我迎来了教育的春天,幸福之路由此而开,引领幸福的积极教育终可为学生打造幸福的一生,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宋俊威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永宁街永新中学副校长

积极心理学,确实是教育者不可不知的一门幸福课。要培养幸福的学生,首先要有幸福的教师,相信在积极心理学理念影响下的幸福课能成为每一位教育者的必修课!

——周丽红 广州市增城区高级中学校长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教育的核心是心理教育。随着积极教育在成都青羊落地生根,学生、教师和家长的积极自我认识、多元幸福感得到显著提升,身心健康程度明显增强,他们共同营造了蓬勃向上的育人环境。《幸福的科学:积极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这本书,蕴藏了积极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精华,正是我们践行积极教育,趋近幸福人生的不二法门。

——刘立频 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机关党委书记宋奕云 思教办公室主任

如果我们周围充满阳光,积极心理学就是一支曼妙舞曲,它带给我们快乐、和谐地舞动幸福心流。如果我们身陷浮躁,积极心理学则是一道静水深流,它细腻温和地荡涤纤尘烦忧。我们的生活,原本是纯净美好的,只是需要时时被觉察、被唤醒、被点亮,比如成长、亲情、未来。愿积极心理学如智慧之光,照见所有美好,照亮幸福之路。

“教育就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个积极乐观的教育者,一定会唤醒一群积极乐观的未来建设者。愿积极心理学成为教育者手中神奇的魔法棒,引领生命成长,奔向澎湃福流。

——易永伦 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校长

曾光等人提倡的积极教育不仅仅是把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和教育进行了有效结合,也是对积极心理学本身的一种深化和扩建。

——任俊 国际积极心理学会(International Positive Psychology)理事、中国理论心理学会理事、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院副院长

推荐序1

教育改革创新的一抹彩虹

应作者曾光的邀请,我认真阅读了曾光和赵昱鲲合著的《幸福的科学:积极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一书,心中充满了感动、钦佩和喜悦。这种感觉来源于对本书作者将积极心理学与学校教育的紧密结合以及大胆探索积极教育的欣赏,也来源于对作者在学校教育中所取得的积极成效的佩服。

20世纪末,以马丁·塞利格曼教授为代表的积极心理学家们提出的幸福科学纠正了心理学领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过度关注人类心理问题的偏颇,给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注入了全新的视角,带来了生机盎然的前景,这非常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使人们开始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大趋势。曾光和赵昱鲲两位作者在美国留学期间,攻读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积极心理学方向的研究生学位,成为了马丁教授的学生,系统地学习了积极心理学的相关课程,了解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前沿。回国后他们进入了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师从彭凯平教授攻读心理学博士学位。期间,他们将积极心理学作为深入研究的重点,但他们并没有仅局限于学术研究,而是将视野和实践探索扩展到国内学校教育领域,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当代教育的改革和创新紧密结合,大胆探索勇于尝试,建构了积极教育的整体理论框架,开发了“6+2”积极教育理论模型、品格优势培育系统及身心健康调节系统。“6+2”积极教育理论模型是迄今为止我国学校教育领域应用中最具本土特色的、完整和系统的积极心理学理论模型,其中的每个模块和系统都以具体的心理学理论为依据,以经科学实验验证的有效干预方法为支撑,同时以取得生态效度为基础,能更好地在课程设置、班级管理、师资培训及家长参与的可实施的教育流程中得到应用。

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但在多年来的教育实践中,由于我们过度强调升学率以及关注学生的成绩和分数,使得学校教育一直备受争议。虽然在教育改革的探索中,许多专家也提出过全人教育、素质教育、快乐教育等理念,但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模型、有效的干预方法和未得到科学实验验证,这些理念大多无法落地,难以推广,成效有限。积极教育的提出就像学校教育改革探索实践中出现的一抹彩虹,新颖、绚丽、多姿多彩、充满希望,而且有很多的可能性。积极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积极品格及创造幸福人生的能力,积极教育也可以称为幸福教育,而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升人类的幸福感,这也是2016年成立的国际积极教育联盟组委会所提出的宗旨和口号。教育部2012年底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修订版》一书是这样阐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升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依我理解,这也是学校教育的总目标,培育乐观心态和积极品质是为了给孩子们的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哈佛大学享誉世界的幸福课教师泰勒博士认为,获得幸福的方法是快乐地学习,积极地成长,开心地工作,拥有美满的婚姻。快乐学习是幸福的基础,学习可以为个体带来新知识、新体验、新视野、新成就,成长应该是培育人类的美德以及促进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升。本书倡导和构建的积极教育可以说是为中国的教育发展与实践提供的一种创新的解决方案。本书探索和建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教育理论模型是以积极教育在各国中的实际应用为参考和对我国教育特色的反思为基础的。本书全面介绍了国际积极教育发展的现状,资料丰富详实,既有各国教育主管部门在政策层面对推行积极教育的倡导和鼓励,也有具体到某所学校的积极教育探索和实践案例,比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为中小学生精心设计的“心理韧性干预项目”的12节课,澳大利亚吉隆文法学校专门为全校教职员工开设的积极教育入门课程和持续培训。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积极教育的推广已经成为国际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本书作者正是参考了国际上最新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完成了针对我国实际情况的积极教育理论建构,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进行了涉及大、中、小学不同教育层次的十多所学校的实证研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用许多实际案例和数据呈现了积极教育在学校的实施效果,探索出了可操作的具体方法。本书的特色是通俗易懂,操作性强,使读者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积极教育如何在学校实施才更具学习和参考的价值。我向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每一位心理学工作者、每一位关心中国教育发展的人强烈推荐这本书。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咨询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指委委员

中国科协全国临床与咨询心理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委会前任主任委员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现任主任委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团体心理辅导与治疗专委会现任主任委员

推荐序2

积极教育与自我建构

我非常喜欢积极心理学。

在我的所有社会角色中,都离不开积极心理学和积极教育,无论是在生活中作为父亲,还是在工作中作为党员干部、德育教师和心理咨询师,我想我都是一名教育者。在这些角色中,我真切地体会到,积极教育的实践可以使人通过促进积极关系和成就,实现积极自我的建构。社会建构论认为,自我是在关系互动中被建构出来的。我们在童年的成长历程中遇到过很多重要的他人——父母、师长和朋友,他们用怎样的视角看待我们,用怎样的态度和行为对待我们,就会为我们塑造出怎样的自我概念、成就动机和人际边界,重要他人协助我们形成了人际相处和探索世界的最初图式,一方面,它有可能为我们制造出固着和恐惧的牢笼,但另一方面,它更有可能给我们打造出仁爱、智慧、勇气等积极的心理品质。

在高校工作时,我每天都会遇到众多的学生来访者,其中就会有试图放弃生命的学生。在和他们的互动中,我发现问题学生往往缺乏内在的动力和价值,他们以他人的评价和达成世俗的成功为准则,过分地在意来自于外界的鲜花与掌声,过分地看重个人利益的得失。而作为一名教育者,我深知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我们并不是要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要培养有健康人格、自主意志、利他精神的新一代接班人。要达成这一目标,就需要积极教育。积极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立志,助其发现自己的人生使命;其次要教导学生超越小我。阳明先生讲,“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立志,人才能够真正拥有成就感和价值感。所谓“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希望当下的年轻人把“修身、齐家、治国、‘利’天下”作为自我成长的路径,筑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在生命历程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大图像,而不是仅仅盯着眼前的小得失、小挫折、小困扰。

回想我自己的成长经历,当有了志向时,内在动力大多来自于父母与师长正面的鼓励和情感的支持,我成人后的教育风格深受他们言传身教的影响。因此,我深刻地知道,倘若对于学生的问题,我们总是用指责和评判的眼光,盯着缺点不放,就很难帮到他们。在互动中实践积极教育的理念,会促使他们发生变化和成长。如果你坚定地相信,“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你就会真正开始了解并欣赏学生的优势品格,并且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质和潜力。带着接纳和爱的眼光面对学生,他们也会学着放下对自我的谴责,朝着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向一小步、一小步地迈进,开启自己期待的人生的大门。

本书的作者之一曾光,是我在心理学领域见过的,最具专业潜力的年轻人,他观点独到。尽管他和我相差十几岁,但并不影响我们彼此在精神层面流畅而深入地交流,我时常能感受到他的温暖和谦逊。在阅读本书时,读者也一定能够领略到他超出同龄人的思想智慧。

刘海骅

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

推荐序3

为什么我们要提倡积极教育

大家知道心理学家并不是教育专家,甚至在教育改革、教育实践方面我们还可能是门外汉。但有时候门外汉可能会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实践和创新有一些新的观点,或者说从不同的角度给教育专家、教育界领导和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们一些启发和建议。

我们为什么要提倡积极教育这一理念?

它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呢?

我们认为可以从三方面阐述。

第一,积极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密码。为什么叫密码?大家一定听说过生物学家在探索人类生命发展的秘密——遗传信息DNA。大数据时代以来,人类科学家又开始探索另外一种遗传信息DNA——文化的遗传DNA。文化的遗传DNA探索的是我们的社会发展到底有哪些规律性的现象。以前我们做的是对个人的观察,对每一个个体的分析。现在,由于科技的快速发展与进化,我们创造出了前人没有的科技工具以及观察方法,其中之一就是大数据。谷歌已经将人类过去几百年间的九种主要语言的绝大部分的出版物进行了扫描并存入了云端。我们最近完成了一项工作,即分析从公元元年开始到2001年存于云端的大量数据,希望找出社会发展中的规律性现象。我们发现了其中一个规律性现象,一个可能的秘密就是: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是靠斗争来实现的,也不是靠战争和掠夺来实现的,人类社会的发展靠的是我们的善意来实现的。什么叫善意?善意就是我们要和其他人合作、交往、交流。大规模的文化交换、技术交换、货物交换、财富交换,是人类社会发展很重要的密码。我们深入分析了人类财富的增长规律,发现从公元元年到2001年,有三个爆发性增长的时间节点,这些时间节点恰恰都是人类创新的节点,是人类大规模交换的节点,也是人类思想解放的节点。第一个节点是文艺复兴,在此期间,地理大发现、人类大规模的迁徙、交流和交换变得可能;第二个节点是工业革命,人们的交往与合作日益增多;第三个节点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到现在,这些节点都处于人类社会进行大规模交往、交易、交换的时代。

我国的财富增长也符合同样的发展规律。自1978年改革开放,我们开始与其他国家进行大规模的文化交流、技术交流、信息交流、知识交流、经济往来,在短短三十多年内,中国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改革开放,打开国门,融入世界,与人交往,正是我们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怎样才能与人正常和积极地交往?其实没有什么秘诀,保持积极、阳光、美好、善良的心态最关键。大家都知道孟德斯鸠对法学的贡献,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对商学的贡献。他认为,商业世界的游戏规则不是斗野蛮、拼产品,也不是我们现在说的博弈、竞争、计较、吝啬,更不是我们现在所认定的那些商业成功秘诀。孟德斯鸠认为,商业成功的秘诀就一条——“讨人喜欢,让人快乐。”“在快乐多的地方商业发达,在商业发达的地方遇到快乐的人。”这是他的名言,也是我们大数据研究得出的基本规律。无论他人举多少案例说明成功的技巧,最重要的还是要拥有积极开放的心态、快乐友好的关系、合作共赢的方式。也就是说,让客户满意,才能让自己发财。

而到了我们这个时刻离不开手机的时代,我们的快乐感又源自何处呢?有一项研究已经发现,60%以上的人每天花在手机上的时间超过了学习的时间,超过了现实中和人打交道的时间。我们睡觉前看手机,我们起床时看手机,我们约会时也在看手机。

人类不会因为手机的产生而获得更多快乐。在大数据的时代、在手机主导生活的时代,如何与他人交往、交流和交换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教育孩子,传授给他们什么样的生活技巧?中国人相信一个人只要能干、有本事就行。其实在商业化的社会生活中,被人喜爱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优势,情商比智商重要。如何做人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如何做事情。

第二,积极教育可以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现在有些人的教育理念还停留在农业时代,在这个后工业时代,我们的教育理念是不是要改一改呢?我们中国人民所接受的传统的知识教育,绝对不亚于其他国家、其他文化,但我们需要知识以外的教育,需要积极教育。我们之所以这么积极地在中国推广积极教育,就是希望让其能够辅佐传统的知识教育。

什么是知识之外的能力呢?学者丹尼尔·平克(Daniel Pink)写了一本书——《全新思维》。平克提岀,决胜未来需要六种能力。第一就是要有设计感、美感、欣赏之心。第二就是要有快乐感,一定要让自己身心愉悦健康的同时让别人也身心愉悦健康。第三就是要有意义感,知道如何在繁琐的生活中找到生活的意义。人这一生必定要面对死亡,显然死亡不是生活的意义。那么我们生活、工作、生存的意义是什么?第四是形象思维的能力,善于讲故事,具体化抽象概念。第五是共鸣的能力,善于感染和激励他人。第六是同理的能力,能够感受到其他人的感情、感觉和感受。这些都是21世纪特别重要的能力。

19世纪是工业化时代,而20世纪,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掌握了信息、会利用信息、会分析信息的人,如科学家与工程师自然就是时代的主人。但到了21世纪,人类又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平克认为现在是感性的时代。在感性时代,能够拥有欣赏之心、意义感、快乐感、同理心、共鸣心的人就是时代的主人。

第三,积极教育也是符合人类大脑活动规律的科学实践。一般技能的掌握依靠的是低级脑细胞的活动,低级脑细胞负责具体的信息加工。高级脑细胞负责美感、共情、共鸣等功能。而且高级脑细胞的活动越多,我们人类的智慧程度就越高,人类的情感越积极,人类的成就就会越大。我们一定要培养活跃的高级脑细胞,让我们的学生有更多的灵性、悟性、感性和更高的德行。

因此,积极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高级脑细胞活动的习惯,我把我们将培养出的优秀人才定义为ACE(王牌)。中国不缺工人,不缺农民,不缺会思考的人,但是中国缺ACE人才。这种尖端人才是我们亟待培养的。

那么ACE是什么?A 是审美感(Aesthetic),有审美感的人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能够领悟别人领悟不到的东西;C是创造力(Creativity),有创造力的人能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新概念、新事物;E是情感共鸣能力(Empathic),有情感共鸣能力的人能够敏锐地感受并影响到其他人的感情。

ACE如何活动?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些有关心理学的图示,乍看上去是看不出任何东西的,只能看到一堆杂乱无章的线条,这就是因为此时只有低级脑细胞在活动,而缺乏高级脑细胞的参与。如果我们能看出规律,看出意义,看出美,这时就是高级脑细胞在活动了。

所以我认为积极心理学对教育的作用其实就是促使我国培养起来的人才有魅力、吸引人,让人爱慕。很多年轻人在进入社会后,虽有能力,但是不一定会被人喜爱。我希望我们培养出的人才一定是让人欣赏,有许多人愿意追随、同甘共苦、共创辉煌的,这样一种能力在21世纪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提出培养高级脑细胞的活动,也是人类进化6 500万年后选择出来的竞争优势。我们谈人性,不要看伟人说了什么,古人说了什么,而是谈有什么科学证据。这里的科学标准就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他提出所有人类的天性一定要符合两个特征,一个是易于我们生存,另一个是易于我们繁衍。我们可以发现人类生存和繁衍时选择的往往是积极的天性。我们开始直立行走;我们逐渐看得高,望得远;我们喜欢堂堂正正、大大方方;喜欢伟大、崇高的事物。人类的身体越来越符合黄金分割比例,因为这样显得更美、更匀称。积极教育归根到底就是更人性的、更符合心理科学规律的教育。

积极教育的七大主题

积极教育具体怎样实行?每一个地方、每一个国家、每一种文化的优势和条件是不一样的。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做了五年多的幸福教育,积累了不少经验和教训。我们也培养了很多边远地区的小学和中学老师。我们经常讲的积极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七种教育,但显然不局限于这七种。

第一是情商教育。从中小学到大学其实都应该进行情商教育。情商教育教什么东西?一方面就是教学生如何发现、培养、管理积极情绪。著名心理学家巴巴拉·弗里德克森(Barbara Fredrickson)做了一系列的研究,发现人类在情绪积极的时候,思路更开阔,行动的欲望更强。消极情绪会使人的思路变得狭窄,使人们只知道依靠逃生的本能,只知道批评和逃避。恐惧、贪婪、愤怒、傲慢并不能让我们有所作为。现在我们国家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但切记一定不能在焦虑、恐惧、愤怒的状态下去创新或创业,所有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都证明大多数的创造性工作只有在个体处于快乐积极的状态下才能够完成。所以幸福教育其实也就是积极教育,而不是简单的知识教育。

情商教育具体怎么开始呢?从同理心开始,从知晓别人的心情开始,从各种各样的表情识别开始。让我们的孩子能够知道别人的心情状态,知道积极的情绪不只是幸福,还包括满足、淡定、平静、骄傲、自豪,甚至腼腆也属于一种积极情绪。心理学家发现,当你感到羞涩的时候,其实你正处于一种特别积极的状态。当然,过度羞涩是异常状态。一般情况下,不好意思其实是一种特别积极美妙的情绪。如果你会在某些时刻感到一丝丝腼腆和不好意思,就证明你的心态非常健康和积极。

美国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接受情商教育,学习如何表达、控制、理解、应对情绪,甚至连微笑都需要学习。有一种微笑叫“迪香式微笑”,它是一种有魅力和感染力的笑。它和礼貌的微笑是不同的,特点是牙齿要露出来,笑容饱满,眼周岀现皱纹。迪香式微笑有什么作用?现在我们已经发现,一个经常展现出迪香式微笑的学生,未来的生活将更幸福,婚姻更美满,事业发展得更好。著名心理学家达契尔·卡特纳(Dacher Keltner)对米勒学院1960届毕业生的毕业照进行了分析,将照片中学生的面部表情分成习惯性迪香式微笑,或者是礼节性微笑,或者是没有笑容。三十年之后去回访这些同学,结果发现他们的人生境遇有着天壤之别。那些习惯于迪香式微笑的孩子,结婚率较高,离婚率较低,自我报告的幸福指数较高。那些礼节性微笑或者没有笑容的孩子在三十年之后其婚姻幸福水平则较低。微笑的技能和技巧让家庭更和谐幸福,个人事业更成功。这就是情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是幸福教育,体验福流。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Mihaly Csikszentmihalyi)就认为,幸福就是一种全身心的快乐体验,这种全身心的快乐体验就是“福流”。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其实它有五个特点:第一个是沉入其中如痴如醉;第二个是物我两忘,此时不知是何时,此身不知在何处;第三个是驾轻就熟,有特别好的控制感;第四个是点滴入心,感受到活动精确的回馈;第五个是酣畅淋漓,其乐融融。这个体验是可以学习的,这个体验也是可以创造的。

第三是利他教育,这也是我们几十年道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即教导学生如何去爱人、帮助人、服务人。著名学者梁漱溟在《人心与人生》一书中提出:“仿佛自己越是在给别人有所牺牲的时候,心里越是觉得特别的痛快、酣畅、舒展。反过来自己力气不为人家用,似乎应该舒服,其实并非如此,反而会心里感觉特别紧缩、闷苦。”这就是我们已经意识到雷锋精神归根到底其实是助人为乐的精神,也就是我们追求幸福的心声。雷锋的伟大就在于找到了心理学的一个基本规律,那就是利他是幸福的。长期以来,一些人不承认世界上有无私。但是我们现在认为,寻找快乐其实就是无私的表现,有关神经生理的调查显示出,纯粹的利他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积极心理学、积极教育可以把积极的知识传播给大众,传播给中国的年轻人。

第四是乐观的性格教育,让我们的孩子相信明天更美好,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怀疑未来不美好。未来很可能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好。想想我们这代人在21世纪是如此亮丽,如此富裕,如此自信,所以中国的未来是美好的,积极的心态很有意义。

第五是美德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价值观绝对不是空想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是建立在人心、人情、人性和人欲基础上的价值观。美国积极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和彼德森在世界50多个国家做了调查,发现不管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都喜欢仁慈、有爱心、情商高的人,我们喜欢欣赏他人,我们同样喜欢好学、有创造力的人,我们喜欢宽恕、谦虚、有自我控制能力的人,更喜欢有责任心和领导才华的人。所以,大家一定要将核心价值观跟心理学连在一起,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否则心理学就只能成为智力的思辨游戏。

第六是社会关系教育。社会关系教育强调与社会接触的重要性。2005年美国《时代周刊》发表了一篇综合报道,发现人类积极健康的社会关系,是我们健康长寿最重要的保障,也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障。

第七是教育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呼吸新鲜的空气,参加健康的体育运动,听音乐、唱歌、欣赏美和艺术,等等。

中国著名学者冯友兰先生于抗日战争时期,在自己呕心所著的《贞元六书》一书中引用了宋代哲学家张载的一句名言以自许:“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为哲学家所应自期许者也,但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非日能之,愿学焉!

最后就是我和大家一起共勉的,希望所有人都能达到一种境界,虽然我们做不到开太平,继绝学,但我们的心要追求高尚。我们不一定能够完全做到,起码我们愿意去学习尝试,这就是积极教育追求的一种境界。

彭凯平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导读

在本书的推荐序中彭凯平教授深入地剖析了积极教育在当下独特的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深入揭示了21世纪的新一代人才需要具备的核心技能。

本书的第1章介绍了积极教育的内涵和意旨,系统地说明了积极教育的核心模型——六大模块两大系统,以及核心模型之下相应的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本章的最后则讲述了积极教育的实践方式、关键流程。“欲御牛,须执牛耳”,这是“执牛耳”之章。

第2章深入解读了积极教育的基础系统——品格优势与美德,讲述了其重要性、分类方法和运用原理。研究与发展人类的优势品质一直是积极心理学核心的发展方向和基石,这也显示出积极教育与当代的前沿教育如全人教育、品格教育的相通之处。积极教育中的品格优势与美德提供了一种科学、系统、实证的方法,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美德、品格以及良善之心。

第3章则从情绪心理学以及进化心理学的研究出发,系统陈述了情绪的进化意义和作用功能。情绪作为我们的日常体验,其实它始终忠实地发挥着其古老的作用——助力生存与发展。消极情绪帮助我们生存,积极情绪帮助我们发展。一阴一阳,和谐共存,互相转化。了解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各自功能与存在意义可以帮助我们面对以及接纳在困境中产生的负面情绪,而接纳情绪正是应对情绪的唯一道路。

第4章投入模块重点阐述了福流理论。有些孩子在学习的时候仿佛全身心投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有些孩子一学习就打瞌睡,为什么呢?是什么让一些学生能够把学习当成是“最快乐的事情”,而又是什么让另一些学生把打游戏当成了“最快乐的事情”?学习与打游戏的本质差别在哪里?这种吸引力是怎么产生的?我们能够人为地干预与培养这种吸引力吗?这些难解却关键的问题似乎可以从福流理论中得到解释。福流作为一种人生的幸福体验,其体验背后有着相应的科学原理。福流的特征表现是什么?促使个体产生福流体验的条件是什么?这些条件之间如何协同作用?如何在教学中创造福流?这些都是本章阐述之重点。

第5章分析了人际关系的层次、重要性、增进关系的方法以及人际关系在教育中的应用。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彼德森教授在一次演讲的时候,曾遇到一位老人颤巍巍地站起来发问:“教授,你讲的东西太多了,我记不清楚,你能够用一句话告诉我,积极心理学是什么吗?”彼德森教授也仅仅回答了一句话:“他人很重要。”人际关系直通生命的本质,是幸福之门的钥匙。

在第6章我们重点讲述了意义。意义是那么难以阐述却又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使我们无法回避它。“我们为何而活?”“我为什么要教书?”“我为什么要学习?”“我想要过一个什么样的人生?”这些问题可能根本就没有答案,但是你对它们的回答却以你不知道的方式每时每刻地塑造着你的人生。我们可能无法帮助你回答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却可以给予你一次直面它的机会。对意义的拷问,是只有人类才有的智慧。物欲横流让越来越多的孩子正在走向无意义的深渊,而正视意义是帮助他们的关键!

第7章讲述的成就也许是教育者与家长们最关心的话题。由于时代、价值观、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共同造就了当下教育系统“唯分数论”的现状,对此大部分人虽嗤之以鼻却又无力改变。这个现状也许并不会被快速而合理地改善。那么如何在不改变当下教育体系的情况下,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角度为孩子完善教育?积极教育不仅仅关注狭义的短期成就(学习表现),更关注长期的社会、个人成就,帮助人们实现自己想要的有价值的目标。当代教育体系关注的是智力、知识、技能方面的认知类教育,而积极教育则是非认知方面的教育,如成长性思维模式、坚毅力、自我调节、自控力、目标设定等,这些能力才是孩子在未来取胜之关键。毕竟,他们所要面对的几十年后的世界是我们现在无法想象的。现在教的很多技能也许不再有用,但是非认知类的技能,纵使沧海桑田,仍会熠熠生辉。

第8章中介绍的心理韧性试图解释一个问题,即是什么让一些人在摔倒了七次之后,仍然有第八次爬起来的力量?我们发现那些拥有持续的丰盈蓬勃人生的人,他们具备屡败屡战的韧性,这也正是他们无论面对何种艰难险阻,都可以冲破乌云、奔向朝阳的原因。

第9章展现了全球积极教育的实践蓝图。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中心与国际积极教育联盟(IPEN)、宾夕法尼亚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剑桥大学幸福研究院、墨尔本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等国际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描述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实践积极教育的方式与进展。

第10章介绍了我们的积极教育实践项目的情况与进展。积极教育与传统教育方法相比,更具科学性,其效果可以通过实证主义的科学测量予以发现、证实、反馈与提升。我们以数据为基础,为前面章节的理论提供了有说服力的科学实证支持。

无论你是教育者、家长、学生,还是对积极教育感兴趣的人士,若本书能够给你带来一点收获,我们都将由衷欢喜。毕竟,这就是本书成书之初衷。

第1章 积极教育的理论模型与实践方式

积极教育就是既教授传统知识技能又教授人生幸福的教育。

——马丁·塞利格曼

【本章要点】

·理解积极教育的内涵和意旨

·掌握积极教育 “六大模块、两大系统”的理论模型

·理解积极教育核心模型的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

·通晓积极教育的实践方式

积极心理学是什么

1998年,在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就职演说上,马丁·塞利格曼向与会者阐述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使心理学的研究与实践方向开始转变。

心理学有公认的三个重要目标:第一,帮助人类解除痛苦;第二,帮助人类追求幸福;第三,识别与培养天赋。当下,心理学界在第一个目标上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DSM)系统地描述了心理疾病及其对应的解决方法。咨询心理学有精神动力学、认知行为疗法、叙事疗法、焦点疗法、合作对话疗法等,可谓流派林立、百家争鸣。对于人类所面临的各种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学家们已研究出许多系统而有效的方法去分析、缓解及治疗。

心理学界针对第二个和第三个目标所做的却远远不够。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大卫·麦亚斯(David Myers)所做的元分析研究总结了1960—2000年的所有心理学文献,发现研究消极的议题,如焦虑、抑郁、心理障碍等与研究积极的议题,如幸福感、感恩、优势品格等的比例为21∶1。心理学家对于消极议题的关注和研究要远超过积极议题。心理学家擅长去分析与治疗心理疾病,却不擅长教会人们如何在没有病痛的时候,更好地追求美好生活。鉴于此,时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马丁·塞利格曼教授提议并发起了积极心理学运动,以社会心理学为基础设立了积极心理学这一分支,从而鼓励与支持心理学家、社会科学家、行为学家、数据科学家去研究、发展积极取向的心理学课题,以实现心理学最初的目标——解答“如何追求幸福”及“如何培育天赋”。

在马丁·塞利格曼主席的倡导下,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新的领域得以迅速发展,所以马丁·塞利格曼又被尊称为“积极心理学之父”。尽管如此,马丁·塞利格曼并不是第一个提出积极心理学理念的人。第一个提出积极心理学理念的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即使你没有听说过他,也应该听说过他的著名理论——“需求层次理论”。

如果我们对关于人类的心理学真的感兴趣,我们就应该将那些自我实现的人、心理健康的人、成熟的人和基本需求已经满足的人作为研究对象,因为他们比那些符合现在心理学研究标准的人更能够真实地代表人类。与目前的消极心理学——研究病人或者普通人的心理学相比,研究健康人的心理学完全可以被称为积极心理学。

——亚伯拉罕·马斯洛(1954)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不是有心理疾病的人,而是那些人群中最卓越、最优秀、最成功、最善良的人,如世界体育冠军、顶尖发明家、技艺高超的棋手、心理素质强大的人等。积极心理学家想要知道,是什么让一些人跌倒了七次却仍然有第八次爬起来的力量,是什么让一些人最终能够实现人生的理想,他们身上有哪些可以研究并值得学习的地方?

不同于咨询心理学主要服务于存在心理障碍的人群,积极心理学的服务对象是所有人群。在我们的社会中,大部分人群都是心理健康的人群,对于他们要如何提升心理能量,提升心理健康程度,活得更加富足、有意义与有价值感,积极心理学会给予相应的基于实证研究的指导。

塞利格曼等人提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问题包括以下三大类:

·积极的主观体验(幸福、愉悦、感激、成就);

·积极的个人特质(个性力量、天分、兴趣、价值);

·积极的机构(家庭、学校、商业机构、社区和整体社会)。

另一位积极心理学的奠基人克里斯托弗·彼得森(Christopher Peterson)总结积极心理学时说道: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生命从开始到结束的各个阶段的学科,它着重研究那些使得生命更有价值和更有意义的东西。它旨在回答一个问题,即如果我们不想挥霍我们的生命,我们该做些什么?

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治愈了疾病,而且是体格、精神与社会适应能力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同样,心理健康也并不是疗愈心理疾病,而是积极能量的增强。与传统心理学相比,积极心理学的革新理念在于从疾病模式转向健康模式。如果说传统心理学研究更多的是关于如何从“–1”到“0”,那么积极心理学关注的就是如何从“0”到“1”(如图1-1所示)。

我们必须清楚,积极心理学并不是快乐心理学,也不是心灵鸡汤,更不是成功学,人生并非时时快乐。积极心理学家深刻地理解,我们的生命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不如意、艰难、困苦甚至是苦难。人的生命总会有许许多多的不如意,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有悲伤、痛苦、抑郁、绝望。然而,在经历这些痛苦时,人性中仍然会存在美好的、积极向上的一面:在绝望之中会有希望,在悲伤之中会有安慰,在痛苦之中会有坚强与成长,在逆境之中会产生对生命更加深刻的理解和爱,而这些正是积极心理学家所关注的。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是人性之中光明的特质,那些“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如感恩、爱、尊重、幸福、希望、乐观、不放弃的毅力等。

积极心理学相信,每个人身上都有美好、善良的种子,而积极心理学家通过科学研究去了解与探索这些美好的特质要怎样才能被培育、怎样才能被发展、开发后又要怎样保持,最终找到我们要怎样才能够过上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人生的答案。幸福、有意义的人生是一个结果,积极心理学家的工作就是要用科学的方法去发现得到这个结果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栽培”这些“原因”。

积极教育是什么

1998年美国心理学会主席马丁·塞利格曼教授提出要推广积极心理学,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新的浪潮,积极心理学因其强大的实用性和适用性,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包括军事、健康、组织行为、人文、教育等。积极教育是将积极心理学应用在教育领域的实践结果。积极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积极品格以及创造幸福人生的能力。积极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传统的学业技能,还致力于培育他们健全的人格品质,提升他们的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生活投入、建构意义等核心能力,以帮助学生追求有价值感、意义感、幸福感的蓬勃人生。积极教育涉及教育学、心理学、脑神经科学、公共政策、健康科学等多个新兴的学科领域。积极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得到了大规模的实践及运用。

美国

美国是“积极心理学”的发源地,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就在中小学开展了韧性教育,他们致力于通过运用科学实证主义的方法,改变学生的思维模式以及应对问题的方式,从而提升学生的韧性(受挫后能够快速恢复,遇到困难时能坚持到底,最终战胜挑战的能力)。十多年来,积极教育不仅在美国中小学得到了大规模的实践,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极心理教育的成果也得到了实证研究的验证并被大量发表在科学文献中。美国政府还将积极教育的倡导者马丁·塞利格曼教授以及他的团队聘为顾问,高度重视积极教育的理念创新和实践推广。

英国

积极心理学在英国也得到了广泛的实践。英国前首相卡梅伦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品德和积极教育作为英国教育改革的国家战略目标,他还曾邀请国际积极心理学家参与英国教育政策的制定工作。

剑桥大学专门设立了“幸福科学研究院”,以研究如何将幸福科学化,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当中。2006年,英国传统贵族学校威灵顿公学在全球率先实践了积极心理教育,为学生开设了幸福课,教授学生幸福的理念与方法,成果斐然,在英国乃至全世界的教育界都引起了轰动。英国教育部每年都召开积极教育大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积极教育。2014年,英国教育部在全英国的公立中小学都推行了静坐、正念、冥想,要求每位学生上课前都要静坐5分钟,此举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澳大利亚

在这些成功范例的鼓励下,澳大利亚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把积极心理教育纳入了施政方针,比如澳大利亚的南澳省,就把积极心理教育作为建设“幸福省份”的关键指标来推行。2009年,时任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设立国家专项,以推广并实践积极心理学,使澳大利亚成为“幸福国家”。自此以后,澳大利亚每年都会定期举行“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邀请幸福科学领域的专家来分享成果。

澳大利亚是国际上积极教育的重要倡导者,澳大利亚顶尖私立学校——吉隆语法学校,邀请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其他积极心理学学者进驻校内,把积极心理学的原理与该校实际情况相结合,目前该校已成为全球积极心理教育的模范。墨尔本大学的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是全球重要的积极心理学前沿研究机构。

除此之外,德国、墨西哥、荷兰、葡萄牙、印度、不丹、秘鲁等国家都对积极教育进行了大规模的推广和深入的实践。在我国,积极教育的发展与实践也有近十年的历史,超过百所学校进行了深度的积极教育研究实践。基于对幸福的重视,早在几年前,联合国就设立了“国际幸福日”。近年来,联合国正式向世界各国推荐积极教育,并将这一过程写进了《持续发展性教育》一书中。

积极教育的内涵和意旨

国际积极教育联盟及其核心理念

2014年3月21日在美国纽约,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积极心理学创始人马丁·塞利格曼教授、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詹姆斯·鲍威斯基(James Pawelski)、英国威灵顿公学校长安东尼·塞尔顿爵士(Sir Anthony Sheldon)、英国时任首相卡梅伦的顾问和中国积极心理学界代表彭凯平等六位国际积极心理学运动的领军人物,决定在国际上推动一场新的教育改革。这场教育改革旨在提升学生的幸福、品德等积极心理品质。在当天的会议上,成立了“国际积极教育联盟组委会”,并提出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升人类的幸福”的口号,目的是推动积极心理学和幸福科学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会后,六位积极心理学家联合英国国际积极教育运动改革的倡导人和澳大利亚积极教育的倡导人西蒙校长等教育界的人士,决定在世界上成立一个新的组织——“国际积极教育联盟”(the International Positive Education Network,IPEN),并决定于2016年7月在美国正式宣布成立。这标志着积极心理和幸福科学的教育国际化战略正式启动。

图1-2是国际积极教育联盟的标志。这个标志总体呈 DNA 螺旋结构,由两条主线组成,分别代表学业能力和品格与幸福。积极教育的基本理念是:对于一个学生而言,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品格与幸福及其学习能力是同等重要的。这两条线呈螺旋交错的结构,而且中间由一个加号联结,意味着学业能力及品格与幸福之间并非相互独立,也非相互竞争,而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同时这一标志也代表着这一理念和思想是积极教育的“基因”,是最核心的思想。

积极教育之核心——实证主义之科学

现代科学的哲学基础在于实证主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会说“这不科学”或“这很科学”,其实是指代某件事物不正确或正确。实际上,科学性是指某个结论或做法是否依从了实证主义的思想基础,用科学的研究范式去观察、归纳与验证了自然、人文之中存在的规律,并积累了相应假设的证据。

积极教育的核心特征是以实证主义的哲学为基础,与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及实验结论相结合,进而形成一套系统的教育实践方法。积极教育的基础理论、教育模式、课程设计、教学指导、实践活动、积极干预等内容皆以实证、定量的心理学研究结论和证据为基础。积极教育持续发展的动力引擎在于庞大的科研系统。对于世界各国的积极教育实践项目,世界各地的心理学家、行为学家、数据学家都在积极地进行定性、定量的研究,他们不断去观察、假设、验证、修正积极教育的基础理论、实验操作与实践方法。举例来说,针对六大模块中的积极情绪模块,我们教授感恩的课程。这个主题并不新鲜,而我们让学生每天花几分钟时间写下三件值得感恩的事情,这个作业本身就是经过大量实证研究证明是有效的积极干预方法。众多研究发现,每天都写下三件值得感恩的事情,在一周后、一个月后、三个月后,人的幸福感会持续地提升,而抑郁感则会持续地下降。

在每一所实践积极教育的学校,我们都提供一套定量的心理与行为测量评估系统。通过成熟的测评方法如科学量表、结构化访谈、田野调查等对学生的身心状态进行定期、定时、定量的测量以掌握学生各项身心指标的变化规律。家长与学校能够清楚地了解积极教育实践项目在这个学期中会改善学生的哪些指标,如幸福感、焦虑感、抑郁感、自尊水平等,以及验证干涉效果如何。这些数据指标也极大地帮助了我们的教育者、心理学家有针对性地对课程进行反思、调整与提升。

此外,这套心理与行为的测评系统能有效地帮助学校筛选出存在潜在心理问题如抑郁症、焦虑症、行为问题乃至自杀倾向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及早干预,以避免心理障碍、暴力行为乃至更严重事件的发生。

积极教育之功效——提升整个群体的心理免疫力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放在一条水平线上(如图1-3所示),根据统计发现,当学生数量足够多的时候,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的分布就像图里所展现出来的那样,呈一条正态分布曲线。

在图1-3的钟形曲线上,位于左侧低于正常心理健康状态的学生,我们暂且称之为“心理脆弱的学生群体”;位于钟形曲线右侧,高于正常心理状态的学生群体,我们称之为“心理杰出的学生群体”。我们国家要求每一个学校至少要配备一名心理咨询师,建立心理咨询室。我们接触到的大部分地区的学校都已经有较为完善的心理咨询室了,有些学校的咨询室里面还会有沙盘、发泄室,等等。这些努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咨询室服务的人群主要是位于钟形曲线左侧的学生——“心理脆弱的学生群体”,而心理健康以及心理杰出的学生群体则较少受到关注。积极教育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所服务和针对的群体是所有学生群体,包括心理脆弱、心理健康以及心理杰出的学生群体。积极教育所致力于实现的目标是将整条学生心理健康的钟型曲线往正向、积极的方向上挪动!学校应要求所有学生都参与积极教育课,课程的核心目标就是增强每一位学生的心理韧性,而非仅仅使少数学生群体受益。作一个比喻,如果说传统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发挥着类似于医院的作用的话,那么积极心理学就发挥着类似于健身的作用。当人们生病时,人们需要去医院治病,这是非常必要的。而对于如今大部分人来说,他们并没有生病,他们处于亚健康或者健康状态,如果他们想要提升自己的健康水平,那么他们就需要去锻炼身体。通过锻炼身体,增强自身免疫力,强化身体素质,这样自然就会少得病了。

如塞利格曼所言:“我们传统的做法(心理治疗)如同在悬崖下放置急救车,去拯救那些掉落山坡的人,但是积极教育所做的事情是在山上放置护栏,防止人们从山上掉下去。”如同传统中医文化所提倡的“上医治未病”,以及俗语“防患于未然”,积极教育通过增强学生的正向、积极、阳光的心理能量来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并促使心理疾病自然疗愈。

积极心理学跟健身的不同之处是,积极心理学对于那些处于痛苦状态的心理疾病患者同样有效。一项实证研究表明,心理学家对患有重度抑郁症的病人采取了三种不同的治疗方案,即积极心理学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治疗里最有效的疗法之一),以及控制组疗法,结果发现采用积极心理学治疗方法治疗的这组产生了更好的疗效,而且该组患者的疾病复发率更低。在塞利格曼等人研究出来的积极心理学治疗方案中,每次咨询的主题都包括了发现值得感恩的人和事、写感恩日记、发现自己的显著优势、在生活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以及品味当下等。

如图1-3所示,正确实施了积极教育之后,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不仅“心理脆弱的学生群体”减少了,而且“心理杰出的学生群体”也增加了,原本处在中间的健康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提升了。世界各国众多的关于积极教育实施效果的实证研究均表明,积极教育能有效地降低学生产生抑郁症、焦虑症、行为问题以及自杀事件的发生率,并且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自尊、自信与乐观的水平。有些研究甚至发现,学生的成绩也随之得到了提升。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与教师群体而言,能教会学生收获幸福的教师们,必然自己早已从积极心理学与积极教育中获益了,自己的生活与工作状态也都会有所提升。确实,我们怎么能够给予别人自己没有的东西呢?塞利格曼在教授研究生课的时候,曾对我们说:“积极心理学这门课程是我教书40年中最特殊的一门课,学的人很幸福,教的人也很幸福。”我们在发展积极教育事业的过程中,切实地领悟到了他这句话的含义,教的人幸福、学的人幸福、家长幸福、分管的领导也幸福,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能够被幸福之光照耀。

积极教育之特性——良好整合于现有的德育体系

教育者可以将积极教育与传统德育工作、本校教育体系进行良好的融合,而不仅仅是上课、做活动、讲理念。

第一,积极教育与德育课堂相契合。德育工作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孩子。对于目前大部分学校来说,德育工作只是停留在讲故事、课堂灌输等较为表面的形式上,不能深入学生内心,这又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呢?这值得我们质疑和思考。积极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用实证主义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品格优势与美德,这与传统德育课堂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积极教育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从各国众多的实践中提取出被证明有效的方法,测评各个学生身上独特的品格优势与美德,并且通过开展系统的、持续的教学活动,以及认知引导、行为指导的方式开发学生的优势品格。

第二,积极教育的理念和实施能够与传统教学科目如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等有机融合。举例而言,在语文课上,老师可以让学生写一篇题为“描述一个自己是处在人生巅峰的场景”的作文。这是一个典型的积极自我的干预方法,通过回忆书写来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与自信。而题为“描述一件在生活中使用你的显著优势解决问题的事件”的作文,则可以激活学生在日常生活场景中创造性地使用自身优势的潜能,从而提升其自尊水平。针对体育课中的长跑,教师可以先识别出学生的坚毅行为,然后运用行为强化的反馈技术来强化学生这种行为。而教师长期使用这种方法教学则可以培养学生的韧性。在数学课上,如果教师观察到学生做题时常处于焦虑状态,可根据福流理论中的挑战与难度相匹配的原则及时帮助学生调整任务难度,使他们进入高度投入的福流通道。总之,任教者可以在传统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嵌入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论,诸如目标设定理论、福流理论、精深练习等,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当一个教师深谙积极心理学理论时,就能够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自如地使用适合的教育方法。

第三,积极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贯穿于师生的日常交流中。推行积极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不仅限于在课堂中使学生受益,而且它还是一种思维方法、是一系列的基础理论、是系统的指导原则。

教育者需要在课堂内外向学生传播积极教育的理念。教师应该在与学生的日常对话中通过积极、适时、有效的回馈技术去欣赏学生的品格优势、强化其品格行为以及激发其形成成长型思维模式。

一个真正发自内心热爱数学,能体会到数学之美的教师,无须说明数学有多么重要,学生也会因教师的行动自然地被数学吸引,发现数字之美。一位活得精彩的教师,无言之中也能够感染全班的学生,让其反观自己,在自己的生活中窥见生命之美。

积极教育的中国本土化

由于大部分的积极教育起源于西方国家,因此有教育学家担心西方的理论体系可能不适合中国文化。这也体现了积极教育本土化工作的重要性。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我们应当批判性地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教育在中国的实践已经有十年的发展历程了,我国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都在努力地根据中国文化、当地条件持续地改良以及适应性地发展符合中国国情、具备中国特色的积极教育。至今经清华大学心理系与积极心理学中心直接指导,并深度实施积极教育的学校在全国已有数十所,如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凤凰城中英文学校、江阴中学等。经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幸福园丁”“积极心理学指导师班”等培训的学校校长、骨干教师超过1 600名,自行创立与实施积极教育项目的学校越来越多。

实践基地学校的多样性和差异化程度高,其中既包括小学、初中、高中、职业中学,也包括私立学校、公立学校及国际学校。实践学校根据所处地区的管理规定、本校特色和教学需求,会对积极教育项目进行适当调整并进行再创造,形成自己的特色。从这些实践案例中我们发现,积极教育不仅对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学生有效,对于我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获得幸福的能力等方面同样效果显著。

积极教育的核心模型——“六大模块、两大系统”

塞利格曼在2002年出版的《真实的幸福》(Authentic Happiness)一书中,把幸福分为积极情绪、投入和意义三个要素。经过多年的研究,塞利格曼在2011年出版的新书《持续的幸福》(Flourish)中又提出了幸福五要素理论,他认为蓬勃人生取决于五个元素: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投入(Engagement)、人际关系(Relationship)、意义(Meaning)及成就(Accomplishment),简称PERMA。

清华大学心理系总结了中国的积极教育实践经验,参考上述理论,研发出了“六大模块、两大系统”的积极教育模型。该模型借鉴吸收了世界上具有成功经验的积极教育实践体系,如澳大利亚吉隆语法学校的 PERMA模型、墨西哥德米罗欧大学的幸福生态系统模型(Well-Being Ecosystem)、澳大利亚圣彼得学院的SPSC模型、澳大利亚公立学校积极教育的PROMIS模型等,并结合了中国的国情、文化与特色。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中国学生在自信、自尊、自爱、自我认知、自我接纳等方面所受到的教育相对匮乏,因此将积极自我模块嵌入实践模型会有助于提升其他模块的培养效果。因此,积极自我的模块是积极教育在中国本土化过程的经验总结。

积极教育的六大模块包括积极自我、积极情绪、积极投入、积极关系、积极意义、积极成就(见图1-4)。两大系统包含身心健康调节系统以及品格优势培育系统。六大模块的介绍如下。

1.积极自我——培养以及提升学生的自我认识、自尊、自爱、自我接纳、自我效能等能力。

2.积极情绪——培养学生认识与管理情绪的能力,帮助学生了解情绪的基本规律,学会引发和提升积极情绪,调节消极情绪。

3.积极投入——通过培养学生对生活与学习的内在动机,来提升其专注度与投入度,让其学会主动创造“福流”,投入并爱上所做之事,体会过程中的快乐。

4.积极关系——发展社交技能、沟通能力、爱的能力,建立和维护有价值的人际关系。了解关系中的自我、他人与情境的关系,学习积极有效的沟通技巧,如非暴力沟通、主动建设性回应等,从而构建积极、稳定、互相支持的人际关系。

5.积极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立人生意义感和方向感,追求有价值、有意义的理想目标,并且激发他们持久的内在驱动力。使学生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获得崇高的生命价值感和精神体验。

6.积极成就——通过培养学生遇到挫折后复原的韧性、坚持不懈的毅力、解决问题的才干、成长型思维模式来提升其实现有价值的目标的能力。

下面简要论述各个模块背后的相关理论支持,并且介绍它们为何应作为积极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积极自我。积极自我模块致力于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使其拥有稳定的自尊、充足的自我效能感与持久的自爱能力。自我感指的是个体对自身的综合性、整体性、集合性的评价。积极自我指个体对自身整体性的评价更倾向于正面的、积极的。贾奇(Judge)等学者进一步将自我感延伸为核心自我评价,即个体对自我以及其在外部世界中发挥的价值功能的基础假设。核心的自我评价与人格特质相关,如自尊、自我效能感、掌控感等。自尊作为自我感的核心要素,是指一个人对自身价值的总体判断,反映个体的自我接纳、自我喜爱与自我尊重的程度。自尊水平对于学生而言,影响重大。由于低自尊的人会过分夸大失败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他们在经历了挫败之后,学业表现会变差。高自尊的学生在经历了同样的挫败之后,学业表现却不会受影响。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是他们在面对挫败时,自尊与学业表现呈高度的相关性。积极自我的另一要素是自我效能感,它类似于我们常说的自信心,即人们对自身运用技能完成任务的自信程度。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与学习考试的表现、坚持不懈的毅力、面对挫折的韧性、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律自控的能力息息相关。高自我效能感的人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追求成功,从而也更有机会获得成就与社会赞许,而成功的体验与社会赞许又会反过来进一步增强其自我效能感,由此形成正向循环。

积极情绪。积极情绪模块着眼于提升学生认识与管理情绪的能力,教授他们主动创造如感恩、平静、希望等积极情绪的方法以及应对消极情绪的技能。心理学家总结大量研究后发现,频繁地体验到积极情绪有助于促进个体在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社会关系、学业成就、工作效率、创造力、自我效能、自尊等方面的发展。积极情绪模块的核心理论是拓展与构建理论,创造出螺旋上升的积极情绪循环,增进社会关系联结。更为重要的是,此模块关注培育学生识别、理解、接纳自身与他人情绪的技能,从而提升其情商。

积极投入。积极投入意味着个体将兴趣、好奇心、专注力、决心与活力投入学习和生活中。大量研究表明个人的积极投入度与其幸福感、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呈正相关。高度投入的个体往往会对生活与学习展现出高涨的热情和浓烈的兴趣。积极投入的个体常常对达成目标和实现人生的抱负充满激情,同时也怀揣着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追求。积极投入模块重点教授并运用的核心理论是福流理论与学习动机理论。福流被定义为当个体全身心地沉浸于有价值的活动时所达到的一种忘记自我、忘记时间流逝、如天人合一般的巅峰体验。积极教育专注于教授与培养学生创造福流体验、培养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以及其在生活学习中使用优势品格以达成目标的能力。

积极关系。积极关系的建立是积极教育的重要一环。研究发现,良好的社会支持对儿童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他们会在社会支持的环境中发展出良好的心理适应性、社会学习能力与平衡健全的身体状态。支持性的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有助于提升儿童和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韧性、人生意义感。积极关系的重要理论之一是主动建设性的回应方式(Active Constructive Responding),即当对方分享好事的时候,个体语言、肢体和行为的反馈可以让对方感受到被理解与被支持。研究证明,主动建设性回应能够使个体产生积极情绪,强化人际联结,并且将积极体验资本化。学校除了在实际场景中使学生与老师练习主动建设性回应,还增设了正念倾听、非暴力沟通等增进人际关系的技能培训,创造具有高度情感支持的校园文化氛围。

积极意义。积极意义是指为他人和社会谋福祉而获得的崇高的内在价值的体验。研究发现,感受到人生的意义有益于个体的身体健康,提升其生活满意感并建立合谐的社会关系,还能预防抑郁症、躯体疼痛和危险行为的发生,这是因为意义能够给人提供对生命、个人存在的使命感与方向感。更重要的是,体验到人生的意义与生活的价值本身就是人生幸福的重要体现之一,也是塞利格曼“幸福五要素”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发现,增进个体意义感的策略包括了做出符合个体价值观的行为,以及使用个人的优势来帮助他人的能力。实践中,我们参考了美国基础教育的“服务性学习项目”将学习课程与社会服务相联系,强化学生的奉献意识,提倡通过为社区、社会特殊群体服务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集体意识与社会公民意识。

积极成就。积极成就指的是发展个体的潜力以助其达成有意义的目标,从而提升学生实现有价值目标的能力、遭受困难与挫折时仍能持之以恒的内驱力、在人生重要领域获取竞争力与成就的能力。研究表明,幸福与积极成就的关系是双向的。心理学家进一步发现,心理健康是有效学习的前提条件。巴巴拉·弗里德克森通过实验研究证明,积极情绪有助于激发个体的创造力以及提升个体的思维灵活度。反之,达成有价值的目标能提升个体的积极情绪与幸福感。此外,思维模式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是心理教育学的重要研究与发现。固定式思维模式指个人认为智力与才能是固定的、难以改变的,而成长性思维模式指个人认为智力与才能可通过持续努力与正确训练而不断发展。美国的一项关于积极成就的实验研究发现,成长性思维能增强学生应对挫折的韧性、实现目标的毅力、创造价值的内驱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我们针对中国五所学校的研究表明,提升中国学生的成长性思维模式能促使其提升学业投入度与心理幸福感,而且能有效帮助学生直面挫折而不被击倒。随着当今全球化竞争愈加激烈,学生直面困难的坚毅力、遭遇挫折后的恢复力与取得成就的内驱力至关重要,而这些都与成长性思维模式高度相关。积极教育致力于改善学生的思维模式,努力将固定式思维模式调整为成长性思维模式。

身心健康调节系统。积极教育致力于培育学生持续而有效的行为习惯和技能以维护其身心健康。身心一体理论认为,由于个体的身体和心理之间紧密的联动效应,身体和心理应被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研究发现,维持4个月,一周3次,每次40分钟的中强度跑步对抑郁症的治疗效果与抗抑郁药的效果相当,这可能是由于人体在适当的锻炼过程中会分泌缓解压力的激素,释放增进愉悦情绪的激素,如多巴胺等。人的身体和心理功能紧密地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积极教育关注一个人整体而全面的健康。积极教育的身心调节系统基于科学实证研究结果,使教育者能系统、渐进地教授学生科学锻炼、规律作息、深度睡眠、放松、正确呼吸、正念减压等方法,使教师和学生都能掌握一套通过调节身体状况改善心理状况的技能,从而使教师和学生对压力、情绪、专注力等进行良好的自我管理。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培养良好的健康行为、增强免疫力和身体素质能对其一生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品格优势培育系统。本着科学性、实效性、系统性的原则培养学生优势品格与美德是整个积极教育的基石。实验证据表明,学生有效识别、发展自身的优势品格以及欣赏他人的优势品格的能力,有助于其获得更高的人生幸福感、更好的学业成绩,以及形成更完善的社会功能,并且降低其出现行为问题的概率。品格优势培育系统贯穿所有教学模块之中。积极教育要求学校制定长远规划并致力于促进学生积极品格的养成,使学生具有稳定、健全、积极的美德与人格特质,为儿童在未来人生道路中获得持久稳定的幸福感提供坚实保障。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彼得森与塞利格曼研究归纳了各民族的主流价值观、文化传承等,包括中国的儒释道,总结出人类共有的六大美德、二十四种品格优势。六大美德包括了仁爱、勇气、公正、节制、智慧、超越,并且前五项分别与中国的传统美德、儒家提倡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相似。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每个学校都会根据自己的要求,优先、重点培养某些美德与品格。详细内容请翻阅第2章“品格优势与美德”。

结合在中国多年的实践经验,我们总结出了支撑“六大模块、两大系统”的积极教育模型的心理学、教育学与脑神经科学的基础理论,以及与之对应的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技术(见表1-1)。

积极教育的基本实践方式

我们观察了过去几年在数十所学校的实践经验,总结提炼出了积极教育实践所需的关键流程,如图1-5所示。

第一阶段:积极心理学的基础培训。在这个阶段教师和学校的管理层都需要经过系统的积极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的培训,学习相应的理念、知识及应用技能。而这一步的完成效果是积极教育项目能够在该学校产生多大效应的决定性因素。衡量教师接受培训后的效果的指标是教师对积极教育理论的认同度、对技能的掌握度以及将积极教育融入自己生活的程度。作者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的时候,吉隆语法学校的校长曾与我们交流经验。我对他说:“我希望能够在中国实施积极教育,你能否给我一些建议?”他对我说: “我们在最初几年的失败就是因为教师没有真正从心底认同积极教育的理念,也没有真正将其融入自己的生活,从而也就没有办法教导学生积极。”“所以,”他看着我的眼睛说:“如果我能给你一条建议,那就是,要先让老师应用积极心理学,让他们自己的生活幸福起来。”

第二阶段:学生课教案备课。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老师们已经系统地学习了积极教育的相应知识以及技能,也从内心深处认同了积极教育的理论以及功效,并产生了信心。然而,这个时候校长和老师们会开始问一个问题——“我知道积极教育很有用,也很想应用在教学过程中,但是我不知道要怎么用!”这是一个相当核心的问题,原因是了解积极心理学与教授积极心理学是两种能力,即使了解了积极心理学,也并不代表能够将其教授给学生。教授是另一种能力。积极心理学的基础培训帮助教师了解积极教育“是什么”,而学生课的教案备课将指导教师具体“怎么做”。我们会给学校一套细致到每一句话,以分钟为单位的学生课教案,而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即使如此,教师仍然会对如何上好学生课疑问甚多。在指导过程中,我们需要去讲解课案的设计思路以及每一个知识点背后的科学原理,只有在了解了原理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够讲好学生课。我们同时采取观看示范课、录制学校自己的示范课、组建专家与小组交流等形式增强教师对课程的把握能力。

第三阶段:积极校园文化建设。在完成了第二阶段的基础上,学校可进入构建全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的阶段,其中包括了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在此阶段,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进一步渗透到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管理层的思想中。在这一阶段学校的表现因地制宜,因校不同。例如,有的学校会每个月定期举办优势品质、感恩拜访等积极心理校园文化活动;有的学校则给学生搭建了“最佳的自我展示舞台”,让学生在台上展示自己的优势与特长。硬件方面,我们与北京设计所、清华建筑学院的专家合作,将能够提升人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因素融入建筑设计的理念中。光线、色调、空间的开放度、社交空间、家具摆放都会极大地影响人的内心感受。然而,目前教育工作者对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的交互作用往往所知甚少。

传统教育往往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业能力,而对优势美德与幸福能力的培养有所忽视。积极教育不仅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学业能力,还专注于发展学生的美德品格与获取幸福的能力。积极教育追求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完整的发展以使其有能力创造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幸福人生。积极教育在中国的实践与探索证明积极教育能让中国学生受益,是对传统教育有力的支持和补充,是中国教育改革值得探索的重要方向。接下来的章节将会详细介绍积极教育理论模型中的重要理论以及具体的应用技术。

关键概念

积极教育: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积极品格以及创造幸福人生的能力,其不仅关注传统的学业技能,更致力于培育健全的人格品质、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生活投入、建构意义等核心能力,帮助学生追求一种有价值感、意义感、幸福感的丰盈人生。

积极教育模型:“六大模块、两大系统”涵盖积极自我、积极情绪、积极关系、积极意义、积极成就以及身心健康调节系统与品格优势培育系统。

积极教育的实践方式:依据实施流程培育幸福教师,创建合作体验课堂,将家庭教育与构筑积极学校相联结。

相关图书

真希望妈妈这样和我说话
真希望妈妈这样和我说话
你的天赋价值千万
你的天赋价值千万
写作疗愈 用写作赶走焦虑、拖延症、坏情绪
写作疗愈 用写作赶走焦虑、拖延症、坏情绪
如何拥抱一只刺猬:恋爱与婚姻中的人格识别、接纳与付出
如何拥抱一只刺猬:恋爱与婚姻中的人格识别、接纳与付出
考试心理学:心理素质与考场表现
考试心理学:心理素质与考场表现
掌控情绪 别让坏脾气毁了你一生
掌控情绪 别让坏脾气毁了你一生

相关文章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