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是头大象,如何一口一口吃掉它

978-7-115-57075-8
作者: 张心悦
译者:
编辑: 姜珊

图书目录:

详情

这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这也是一个焦虑的时代。 我们对当下有怎样的困惑?我们对未来有怎样的担忧?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人生的各个阶段,焦虑正以怎样的形式困扰着我们? 《焦虑是头大象,如何一口一口吃掉它》紧跟当下的热点问题,对我们身处的焦虑时代进行了多角度的解构,并对我们面临的新的挑战和新的课题进行了解读,介绍了新的媒体环境如何助长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焦虑,我们对于家庭、亲子关系、两性关系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时代给家庭和关系带来了怎样的挑战和机遇,心理学将如何指导我们穿越焦虑。另外,《焦虑是头大象,如何一口一口吃掉它》的作者对自己多年的自主书写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并且配合书中各主题设置了18节自主书写课,为读者提供了便捷的情绪梳理工具。 《焦虑是头大象,如何一口一口吃掉它》适合在焦虑中失去方向、无所适从的各类人群,希望本书能够帮助读者拨开焦虑的迷雾,看到未来的方向。

图书摘要

焦虑是头大象

如何一口一口吃掉它



张心悦◎著




人 民 邮 电 出 版 社

北 京



定价:59.80元

读者服务热线:(010)81055656 印装质量热线:(010)81055316

反盗版热线:(010)81055315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东市监广登字20170147号

内 容 提 要

推荐序1 接纳焦虑,不对抗

徐凯文

临床心理学博士,精神科医师

大儒心理创始人

2021年6月于苏州

推荐序2 与焦虑做朋友

与焦虑共处,“懂”比“爱”更重要

情绪是底层逻辑,让人感同身受

书写简单易行,情绪流淌也入心

朱佳英

非你莫属BOSS团常驻嘉宾

同道猎聘集团北京分公司总经理

引言 我懂你的焦虑

面对焦虑,我们该怎么办呢

依靠自己,穿越这场“危机”

书写为什么能解决焦虑的问题

✧ 最忠实的自我陪伴

✧ 最安全的自我疏导

✧ 最平等的自我表达

✧ 最持久的自我整合

✧ 最振奋人心的自我实现

现在,我邀请你一起出发

第1篇 焦虑症候群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头大象。

第1章 直面内心的恐惧

这是我第11次想要逃离这座城市……这是我今年第7次想要离职……这是我第26次想要解散公司……这是我第33次想要离婚……”

这段话来自一部广告短片,它被誉为当年的年度最催泪、最励志的广告短片。它的时长不到300秒,却一度刷爆网络,戳中数千万网友的心。短片中的场景取自真实的都市生活,讲述的故事主角就是我们身边的人,也可能就是我们自己。

我们,想要逃去哪里

生活在繁忙的都市中,我们难免会有这样的时刻——想要逃离。

“离开这一切或许就好了”“换个时机或许就好了”“换个对象就好了”……工作不再是“从一而终”的选择,而是可以频繁更换的“机会”和增加薪酬的“跳板”。逃离“北上广”的呼声越来越真实,并且正在转化为行动。根据猎聘网的大型调研的数据,疫情前,有超过一半的职场人在远离家乡的城市工作。疫情过后,这些职场人中有35.07%的人表示要离开大城市,返回家乡或前往距离家乡更近的工作地;28.47%的人表示正在犹豫之中。

民政局调查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吉林省以71.51%的离结率占据榜首。全国的平均离结率已经高达39.33%。婚姻在这个时代已经变得如此脆弱。我们带着憧憬走进婚姻,又在“生活琐事”的袭扰下,纷纷逃离围城。

家庭中的抚养压力越来越大。教育成为成年人世界的最大焦虑源。家长们闹着要“退群”,逃离家长圈。学生中,厌学、抑郁、自伤越来越多发、早发。孩子们用如此激烈的方式 “逃离”校园这个本该播种梦想的地方。小升初已经成为仅次于高考的激烈“战场”,各种学习辅导群层出不穷,它们被命名为“上岸群”。“逃离苦海”的画面感呼之欲出。

“然而离开后,真的就好了吗?”

“你想要逃去的地方,真的有你想要的未来吗?”

心若不可安顿,人间何处是岸。

焦虑指向无法掌控的未来

这是一个广泛焦虑的时代。

我们最常说的“焦虑”是一种充满恐惧、焦躁但又无处着力的“忧虑感”,它如影随形,漫无边际。这种“忧虑感”来源于我们内心的那个无法安顿的、不确定的未来。

不可预测感

曾经,一杯茶加一张报纸式的、一眼望到头的生活为我们所诟病。因为我们不想要那个一眼望去就可以看得到的未来。别忘了,新的时代也曾让我们欢欣鼓舞,它充满了机遇和可能性。然而,高速的发展、动荡的环境在逐步增加未来不可预测的强度。股市、房市、就业、疫情……当未来的不可预测性远远超越了我们对未来的可能性的期待,失控感和不安慢慢成了我们的主要感受。不确定感,在不断增添忧虑的砝码,让我们内心的天平开始按捺不住地向焦虑倾斜。

陌生感的涌动

新科技促成了新事物、新行业、新的生活方式。新鲜事物层出不穷。我们一方面在享受智能导航带来的便利性,另一方面依旧要面对陌生环境带来的不适感。我们越来越熟悉和适应点餐的便利和外卖的口味,同时也对蔬菜、土地、烹饪越来越陌生。通信的便捷使社交群体得以迅速聚集,你结识陌生人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但你对虚拟世界里的人的内心世界却越来越陌生。新鲜感和陌生感是硬币的两面,新鲜感是一种看得到的刺激,而如影随形的陌生感是蛰伏在心中的、蠢蠢欲动的暗潮。你害怕停住脚步,因为你只要短暂地停留,这个世界就会变得让你认不出来。

暧昧不清的折磨

在这个时代,选择的可能性增加了。海量的信息、开放的舆论和去中心化的媒体时代让我们在失去未来的可控性的同时,也失去了对当下的准确把握和判断。你能在眼花缭乱的促销背后,计算出真正经济实惠的选择吗?你能在层出不穷的教育理念中,预测哪一种适合你的孩子,并将在10年、20年后产生正面的结果吗?多元化带来了多姿多彩的生活方式,代价是所有的选择在你想要做出决定的那一刻,都变得暧昧不清。

这些不可预期的、陌生的、尚未清晰的刺激,都会让人产生焦虑。

比焦虑更可怕的,是关于未来的“可怕想象”

未来不可预期,但总是喜忧参半。不确定感的确会带来焦虑,但那些对不确定未来的“负面预期”,即关于未来的“可怕想象”,才是真正导致焦虑无休无止地加深的元凶。恐惧,最易传染,也最易被放大。一个人的焦虑是一夜的辗转反侧,一群人的焦虑则变成了夜夜梦魇。对未来的“可怕想象”,一次次地放大个体的焦虑,制造出更多的群体焦虑,幻化出一个个让人信以为真的“事实”,而这些焦虑又再一次成为催生更多“可怕想象”的土壤。

这个世界是如何诱发了你的糟糕想象?

坏消息法则

好消息不出门,坏消息传千里。人们之所以更加容易关注负面信息,是因为在漫长的演化中,人类因拥有超强的危险感知能力才得以“适者生存”。“坏消息”散发着危险的味道,人们越是在焦虑不安的时候,对它们就越敏感。因此,那些可以触发焦虑的“坏消息”总是更能吸引人的眼球。很多“标题党”就是抓住了这一点,很多商家也是充分利用了这个心理因素,很多谣言得以传播也是基于此。于是,糟糕的想象像雪球,迅速越滚越大。

把焦虑丢出去

焦虑是个烫手的山芋。内心焦虑的人,忍不住不停地去“点击”焦虑的信息,但同时又无法消化这些信息,他们特别容易把这些焦虑无意识地“扔”出去。他们通过把焦虑丢到网络评论里“发泄”;他们“迫不及待”地转发,把焦虑丢进朋友圈;他们随便找个“功课做得慢”“又玩游戏”“这个都不会”的理由把焦虑丢给孩子……按照吸引力法则,焦虑的人又特别容易聚集,这不仅会制造出更多的焦虑,还会导致他们直接被商家选中。“秒杀”,强化了“如果错过就会失去”的焦虑。“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制造了你不跑就输了的焦虑。很多商业植入通过反复刺激人们,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心理暗示,它把焦虑深深地种在你的内心深处。

认知的窄化

负性信念出现以后,不仅会放大焦虑的情绪,还会导致认知的窄化,即人们的认知、情感或思维意识越来越向某个点集中,范围越来越狭窄,人越来越偏执,越来越局限。这和如下情况类似:一个人越担心错过促销机会,就越关注促销信息,关注得越多就越深信只有参与促销活动才能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窄化过程同时表现为对窄化对象的感受性增加、敏感度增强。所以我们每次一看见促销就“浑身来劲”,一清空购物车就感觉“大获全胜”。连续几个月“吃土”,也挡不住下一次的抢购热情。

“坏消息”引诱着我们一起参与、争相传播,我们共同制造了一个又一个“可怕想象”。而认知窄化让我们对此“深信不疑”。

我们一起“乐不可支”地共谋了一个充满危机的未来。

给自己按下暂停键

要打破对未来的“可怕想象”,首先要让自己“暂停”。

暂停是指当外界的刺激到来的时候,我们在产生想象和付诸行动之间设置一个停顿,给自己留出空间。

暂停是让我们回归“呼吸”,开始关注和放松我们的身体。暂停是回到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去菜市场触摸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暂停是走进自然,倾听鸟语,嗅到花香,环抱大树,抬头望云。暂停是让自己回到真实的世界里,在这里,想象会逐一破碎,也无处生根。

然而如今,又有多少人,真正拥有这样的“暂停”的能力呢?

日渐加深的“恐惧”让人们忽略了,我们的身体和意志的承受力都是有限的。在焦虑的裹挟下,我们日复一日地逃亡,在忙碌里消耗掉了宝贵的生命力。很多人在精疲力竭之后遭遇了“被迫暂停”。

随处可见的拖延

拖延,是最常见的被迫暂停。因为我们的内心对那个被“恐惧”驱赶着要去的地方是那么不情愿。于是我们一次次地回避,内心的那个“要做”和“不想做”之间的冲突像树与藤之间的相互缠绕和僵持,最终变成了一种畏难和抵触的情绪。每次到了最后的时刻,焦虑总能大获全胜,我们被迫奋力一搏。一次次这样的经历,不仅让我们备受折磨,还会导致力量不足、现实中的社会功能受损、抑郁情绪滋生。当抑郁真正袭来时,我们的身心都将被迫彻底暂停。

厌学的孩子

孩子们因“厌学”退出学校,是一次代价惨重的被迫暂停。这不仅意味着一个孩子脱离了正常的成长轨道,也将导致一个家庭的发展进程的重大停滞。几乎所有厌学的孩子都经历过一个漫长的挣扎过程——从一开始感受到压力,到出现人际关系方面的障碍,再到越来越跟不上功课而被群体“丢下”……他们失去了朋友,失去了老师的支持,失去了自我价值感,最后不得不退出学校。这又何尝不是因为我们的父母很多时候无法“暂停”下来看一看孩子遭遇的困难,以及他们内心的担忧,没能帮助他们及时解决问题。问题日积月累,孩子的身心一再受损,最终承受力到达了极限。没有孩子真的愿意离开学校,厌学是遭遇孤立无援继而滑向深渊后的被迫暂停。

身体的严重问题

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会看到有人因高强度工作猝死的新闻。比起拖延、逃避这些“退缩”的状态,主动的、“励志”的、疯狂的忙碌同样是无法暂停的表现。然而,后者往往备受推崇。很多人忙碌,其实只是因为他们深受“焦虑”的驱动,弄丢了奋斗的内在意义和精神的满足感。最终这变成了一种自我耗竭。直到身体不堪重负,职业生涯戛然而止,我们才会为其中的代价痛心。

若你被可怕的“想象”追赶着一路狂奔,总有一天你会遭遇“被迫暂停”。

在这个充满焦虑的时代,我们尤其要:直面内心的恐惧,回到真实的当下。

和生活保持一张纸的距离

2015年,我的女儿入学了。我成了一名“海淀妈妈”。我做家务、辅导作业、热心家委会、筹划事业的转型……在家庭、教育、职业的平衡轮上变成了一只“四肢翻飞”的小仓鼠。在冬季的那些雾霾天里,我的嗓子终于“无法发声”了。

我被迫暂停。

我报名参加了由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正念中心、加利福尼亚州健康研究院的佛罗伦斯·梅耶尔和鲍勃·斯特尔教授来京主讲的“正念”课程,想让自己借这个业务学习的机会,顺便休息一下。地点是北京蟹岛。正念课程的第二天,我被迫关掉手机,完成了两整天的“静坐止语”训练,被“强制”彻底暂停的我感觉头晕目眩,出了一身疹子。夜晚,我坐在宾馆的房间里,整个世界静寂无声。窗外下起了大雪,漆黑的天空中星光点点。我翻开日记本,想写下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你为什么来到这里?”

“我发现,我连休息,都这么用力……”

艰难地写完这一行字后,我倒头大睡。

在那个寂静的夜里,我终于和自己在一起了。

从此,书写正式走进我的生活,成了我随时随地的功课。

我会在清晨送走孩子之后,静静地坐下来,简单写一写这一天的安排;我会在情绪的风暴到来或者退去的时候,坐回到电脑前,一个字一个字地敲出自己的愤怒和眼泪,忧伤和无力……直到自己恢复平静;我会选择在每日的某个固定的时段,连续书写有关同一主题的所思所感,完成某一个部分的自我的内在成长;我习惯了在做每个决定之前,使用书写与自己对话,问自己到底想要去哪里……

渐渐地,我会在便利贴上也写下给孩子的几句话,再放进她的午餐盒里。

转眼5年过去了,在那一场疫情突然来临的时候,我已经攒下了足够的书写体力和耐力。冬夜寂静无声,在封闭的小区里,我再次回到蟹岛的那些安静的夜,完成了两本心理学科普图书的写作。

书写,为我的生活按下暂停键,让我和生活保持着一张纸的距离。

从此,我走上了另一条路。

邀请你加入书写:现在,一起出发

也许很多人在听完这个故事后对书写跃跃欲试,但一转眼就又打起了退堂鼓。

我没时间怎么办

书写只是自己和自己的一次对话。当我第一次给自己写下那一行字时,我只不过是,在生活中,稍稍停下了脚步,给久违的自己打了一个招呼。书写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你可以在随身带着的本子上,记下一个心情瞬间;你可以在手机备忘录上记下一个有趣的想法;你也可以将每日写三五句话作为打卡任务,这些都是书写。书写需要的不是时间,它需要的是你肯望向自己的决定。

我可没有书写的才华

自我成长的书写练习并非专业创作,你的文字不会被审核,也不需要发表。字里行间都是你自己和自己的心事。书写的唯一读者其实就是你自己,自我成长的书写练习全凭你的自我感觉。我倒是发现,很多人在开始书写以后,都“意外”地发现自己原来如此有才华——原来,我还有那么多的宝藏。

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办

当“没时间”“没才华”都不是问题以后,你一定会拿出最后一个撒手锏:“我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办?”在书写群里,不少人对坚持书写的担心就是不知道写些什么。我会说:“那你就写写每天怎么刷牙呀!”有人说:“这个有什么好写的。”也有人半信半疑地开始尝试。

学员书写摘抄

Day1:刷牙

我昨天问,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办?老师说,我可以写写刷牙。我今天,的确刷牙了。哈哈!我的杯子是红色的,我的牙刷是白色和蓝色相间的,我用××牌的牙膏。嗯,因为最近牙龈总是出血。我今天特意认真地刷了牙……好吧,就这么多。

Day9:刷牙

我换了个软毛的牙刷,因为我突然发现,过去的那一把牙刷有点硬。我竟然一直没有发现这一点。我应该有一个月没换牙刷了,不,也许更久,上次换牙刷的时间真的不记得了。奇怪的是,这么久了,我竟然一直都没有发现那把牙刷是硬的。它导致了我的牙龈出血。我还一直以为我上火了。今天我认真地用开水烫了烫新买的牙刷后,轻轻地把它放进了我的嘴里,我回忆着已经忘记了从哪学过的刷牙的正确方法,先上下刷,然后……总之我打算找一个有关刷牙的科普视频重新学一下……我打算对自己好一点。

Day39:刷牙

有日子没写刷牙了。刷牙现在竟然成了我每天早晨最享受的时光。我在刷牙的时候常常还没完全醒。我会一边用小刷子温柔地按摩牙齿,一边对自己说:“嘿,咱们马上就要吃早餐了”,或者“今天天气真好,我的牙齿白白的”。我的左后方的第二颗牙齿和第三颗牙齿之间有一个牙缝,那里经常藏着些“淘气包”,有时候它们还要在我的牙齿缝儿里过夜。哼,到了早晨,它们就无处可逃了。我的牙刷的刷毛很细,可以穿过那个牙缝,不过刷牙的时候我得把嘴巴咧大一点,哈哈!不过我好担心,这个牙缝会不会越来越大……战无不胜的一天开始啦!

带上你最中意的小伙伴,一起出发

一支特别好用的签名笔

写字和说话不同,我们说的话不得不经过大脑,而我们写的字却可以直接出自内心。你的笔尖和你的心跳会始终紧密相随。

一支特别好用的笔,能让你的心自由地流淌。

一支铅笔

用铅笔写字是一种很特别的感受——明明可以随时把字擦掉,人却变得更加小心翼翼。沙沙的声音把人带回纯真的童年。当你写得特别用力时,笔尖就断了,而那个地方一定藏着你的秘密。

笔记本

不同的本子,适合不同的人。将小本子放在随身的包包里、口袋里,并且总是记录只言片语的人,往往心思细密又敏感。大本子特别适合准备大干一场的人。有个学员说:“我每天要求自己跑满一整页纸,不管写什么!”活页纸的笔记本非常适合在工作间歇时书写,方便我们回家后整理成册。还有各种你喜欢的便利贴,这简直是生产名言佳句的秘密武器。

手机

随身的手机因为拥有众多工具而成为很多人的首选。通过手机我们可以参与打卡,可以使用录音转化功能,可以开启备忘录,等等。不过也有一些人说,使用手机终归是远离了书写的原始感。我在这一点上保持开放的态度。技术是中性的,书写的感觉如何取决于使用这个技术工具的人。这是你自己的书写练习,由着你自己的心情就好。

电脑

对很多现代人来说,电脑就是“笔记本”,手指就是笔。电脑最大的好处就是使用方便、存储量巨大。我的笔记本电脑的键盘上的好多字母已经被磨光了,我还是舍不得换掉它。有一天,我甚至在键盘灯的亮光下,清晰地看见了按键里面的一个个零件。而此时在显示屏上,正上演着我的内心大戏。

你的书写工具都会成为你最忠诚的伙伴、最亲密的知己。

第2章 终身成长的陷阱

仿佛一夜之间,每个人都在追求终身成长,但却很少有人能说清楚,到底什么是成长,如何成长,为什么要成长。

我对这个问题的反思,是从一条朋友圈开始的。

“伙伴们,我刚刚做完剖宫产手术,在第一时间到训练营准时打卡!终身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此处这行文字的配图不是产房,不是自拍,也不是母婴合照,而是一个完成演讲训练营的今日作业的打卡截图。

“剖宫产手术”“打卡”“更好的自己”……一时间我真的无法把这几件事联系在一起。

我也是妈妈,也经历过这样的时刻。我还清晰地记得剖宫产手术结束后我被抬回病房时的疲惫不堪的状态、如释重负的心情。那时候,刚刚只见了一面的“小幼崽”还在护士站里被“翻来覆去”地清洗、打针、称重……我心心念念的是,什么时候她才能被抱进来?我在想我要先数一遍她的手指头、脚指头是不是数目正合适。我在想如果没有母乳怎么办,背在身上的麻药泵要是没了麻药夜里伤口会不会很痛,输尿管这个东西真是让人尴尬……

在这样的时候,在第一时间准时完成“打卡”就能成为更好的自己吗?

难道成为母亲,不正是我们此刻最值得欢呼的成长吗?

成长,还是“假装”努力

我想对于以下的一些情形,大家并不陌生。

随着网上的知识付费产品越来越多,有的人买了很多课,但其实根本来不及听,下单的那一刻仿佛就代表着他们已经学习过了。如果遇到好的资料,他们会收集、下载,好像资料在电脑里留着,就代表着这些内容自己已经拥有了。买了、收藏了、下载了……完成了这些之后,自己总要安心些——这代表着,“我努力过了”。

看到朋友圈里流行锻炼,有的人也抽出时间去了一趟健身房。服装一定要穿专业的,装备也是经过专门研究后选出来的。为了凑够朋友圈的九宫格,有的人前前后后要选择好几个场地,精心设计不同的姿势和角度。发完朋友圈,看到点赞数一个个增加,一种欣慰的感觉产生了,随之而来的还有一种错觉,我真的努力过了。

我认识一位挺优秀的女生,她本科毕业以后顺利保研,研究生毕业以后又读了博士。博士毕业后,她拒绝了一家单位的邀请,又去申请博士后。在博士后的科研工作即将结束的时候,她开始抑郁。她因为不能适应人际关系而想拒绝正式工作。她很努力地读书,原来是为了努力地逃避工作。

还有很多人热衷于加入学习团体、励志团体……其目的是在人群里找到归属感和存在感,在群体里体会努力成长的感觉。然而,他们的现实生活却并没有因此而发生什么改变,甚至经济状况、家庭关系变得越来越糟。

这些感动自己的努力,真的让我们成长了吗?

我们为何要追求、迷恋,甚至沉迷于这些形式上的成长呢?

“安全行为”会让你失去更多的可能性

离开危险,保护自己,是人类的本能。当你走在光线昏暗的街道上,感觉不安全时,你就会本能地加快脚步,想赶快离开这个区域,走到有光的地方。这个本能的“加快脚步”的行动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安全行为”。在当今时代,未来的不可预测性或不明朗的生存状况,对人来说也是一种“危险”。当我们面对这些时,我们就会产生非常忧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会触发身体的反应,比如,心跳加速、呼吸变快、胃部紧张、烦躁不安。这时候,焦虑就发生了。我们本能地需要“加快脚步”“离开危险区域”。于是,各种安全行为就出现了。

“假装努力”就是典型的安全行为。这些努力背后有一些共同点,那就是焦虑的心理状态——担心跟不上,担心不够好,而又“害怕”或不愿意去面对现实问题。于是,有些人就制造了这些“加快脚步”的“假装努力”来让自己安心。

安全行为有它的短暂的好处,它帮助你回避了令你焦虑的情境,可以迅速减轻你的焦虑体验,其效果有时候确实立竿见影。比如,在面对信息爆炸时,你认为自己储备的知识不够,你产生了焦虑,于是你买几个“大咖课”。在下单的那一瞬间你的焦虑就得到了缓解。然而“安全行为”很可能会带来新问题。你有时间听这些课吗?听完了这一堂课,你会不会又发现新的知识盲区呢?你会不会“越努力学习”越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呢?你会发现,安全行为不但不能减少你对特定情境的恐惧,反而会强化并维持这种恐惧。比如,你因为不想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而把自己留在了象牙塔里。在读书的那几年里,这的确大大减轻了焦虑,可是每逢毕业季到来,你就会再次陷入巨大的焦虑之中。你会发现你越是“努力读书”,回避社交,你的社交恐惧越是如影随形。随着年龄的增加,同龄人的社交能力和资源积累得越来越多,此刻你将面临更大的社交劣势。你可能会因为缺乏经验而感到更焦虑。

安全行为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它们使你无法搞清楚让你担心的结果是否一定会出现。在一部电视剧中,女主角田蕾曾被房东从出租房里赶出去。在一个经典镜头里,她一边哭泣一边跟朋友说:“我当时就发誓,我一定要有自己的房子,谁也别想把我从自己的家里赶出去!”她说,“我交完首付之后,我兜里就剩下384块钱,所以我第一年没有买家具,所有的工资都用来还房贷,我家里只有一张床垫,我能吃泡面就吃泡面……”这一段故事令很多人产生了共鸣。但田蕾在那一刻所做的,恰恰就是一种安全行为。

这种安全行为比“逃避”更具有迷惑性。因为它被我们赋予了“励志”的意义。房东一定都是这样不讲道理的吗?到底是租房的困难还是内心的不安全感让我们对搬家充满恐惧?最明智的选择是租房还是买房?如果我们决定买房那么我们是否选择了合适的时机?要追求好生活我们是不是一定要天天吃泡面?

当你真的静下心来,面对自己的内心时,你会发现,你终归是因为太想“加快脚步”“逃离危险”,而失去了未来的多种多样的可能性。

失效的生存策略

安全行为的核心目的就是回避、消除、减轻焦虑。一开始,它可能是有用的。适度的使用也会带来一定的心理缓冲的效果。可是一旦安全行为掩盖了真实的问题,它就会带来一种问题已经解决了或我们正在努力地解决问题的假象,从而导致生存策略失效,我们会变得更加焦虑。

过度依附他人

过度依附他人是一种安全行为。一开始我们可能获得了帮助、得到了肯定,这让我们获得了力量。可是一旦依附成瘾,人们会不断地寻求支持和认可。如果凡事都要得到他人的保证和确认,那么这时候的安全行为就已经成了影响自我发展的障碍。

过度追求控制

追求完美、刻板、强迫等生存策略也都是安全行为使用过度的结果。比如,一开始我们可能会为了提升工作效率而列出工作清单,后来我们发展为所有事都要一一列明,甚至每分钟该怎么做都要落实,这就产生了过度控制。再比如,工作中的反复检查、购物时千方百计地各方比价、生病时在网上查阅各种医疗信息、坚持把所有细节都做到极致……

事事亲力亲为

有的人事事亲力亲为,不敢把事情托付给他人。在家,有的人对家务大包大揽,还坚持要求所有的家务都得按照自己的方式做。在单位,管理者不敢把工作授权给下属完成,即使将工作指派给了别人也要不断“监督”,信不过别人;甚至越俎代庖地把自己不放心的事都亲自干了。这样的结果是严重破坏关系中的平衡,形成关系中的焦虑。

回避和拖延

拒绝面对现实、逃避现实是通过不行动来保证安全的生存策略,例如,为了不工作一直读书,为了不走上社会而“啃老”。在“佛系”等说法的“掩护”下,人们不去面对真实的困境。拖延是最常见的回避,是内心的“做”与“不做”之间的冲突。人有时候甚至会无意识地把事情往后拖,迟迟不采取行动,直到最后,时间所剩不多了,无路可逃了,再“背水一战”。这对自我力量是非常大的消耗。

不完全投入

不完全投入的表现有:在关系里不完全投入,很难真正地投入恋爱;在家庭中,以忙为借口不愿意分担家务、承担责任;在工作中不能完全投入,常常认为这个工作不够有趣,或者认为这个岗位不能发挥我的能力,很可能因为一些小挫折频繁地跳槽;对生活也缺乏热情。这样的人既没有勇气全力以赴面对“苟且”,也没有勇气真正努力地奔向“诗和远方”。

冲动行事

与不投入和拖延相反的另一个极端就是冲动。例如,因为焦虑和不安而在网络上发泄;在遇到困难时,不负责任地放下工作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闪婚”或“闪离”;有时候甚至依靠抛骰子做出重大的决定。学生中,因冲突而引发的自我伤害的行为越来越多,成年人中,冲突和暴力愈演愈烈,这些都是失效的生存策略。

现实的或想象的“危险”的刺激,让我们本能地产生了“加快脚步”或“停滞不前”的安全行为。这些行为导致我们的生存策略的失效。因为这些“努力”其实都回避了我们内心真正的脆弱。长此以往,这些“努力”不仅不能使自己强大,还可能对自己造成巨大的伤害。

成长是一条自主之路:努力不是被动的选择

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赵昱鲲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的采访时说:“很多努力的背后,其实都是焦虑……努力是否真正有效,要看你是否失去了自己,要看你的努力是自主的,还是他主的。”

什么是自主?努力是我自己想要的。

“这个是我自己想要的”,不是孩子气的“任性”和“异想天开”,而是我以一个成熟的人的姿态,经过自我内在的妥协和整合后,为自己做出的负责任的决定。

同时,这个“想要的”,是由正面情绪驱动的:我因为工作和学习有趣所以投入,我想要为了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考一所好学校。我愿意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这让我感觉自己活得充实而有意义。我做好了准备迎接困难,但我并不会失去自己。

什么是他主?努力不是自己想要的。

他主是指人被外界所操控,被压力和焦虑所驱使。“安全行为”看似是自主的,甚至在一开始也不失为一种应对问题的方法,然而它在掩盖你内心的恐惧的同时,也日渐淹没了你的真实愿望,变成了让你无力自拔的“不由自主”。

如果负面情绪成了主要驱动力,那么其表现就是认为工作好、学习好是最起码的要求,要求自己一定要做到最完美,一旦做不到完美,人就充满了焦虑和自责。别人都在努力,你不努力就输了!那些最迷惑人心的“励志外衣”下隐藏着挥之不去的“空虚”。

只有自主的努力,才会带来真正的成长。自主要求你在外界的刺激和你的行动之间,建立一个反思的过程,让行动笼罩在你笃定的、带有觉察的理性光辉之中。

成长不是被不安驱赶着奔跑,成长是一条迎向未来的自主之路。

成长不是自我感动

爱因斯坦说:“不是所有能被测量的东西都重要,也不是所有重要的东西都能被测量。”

成长,很多时候是不能被测量的。

有人说:“假如你有机会回到20岁,并拥有那时候的样貌、体力,以及更多的时间,但是同时,你的心智状态也会回到20岁,你愿意回去吗?”很多40多岁的成年人都说:“我不要回去。因为当下我已经拥有了非常好的状态。”这不是说他们已经拥有了多少财富、多高的地位,而是说他们有一种成熟稳定的内心状态。他们能从容地选择、平静地面对,在琐碎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快乐。而回到过去虽然能让人重回年轻,但恐怕也会让人重新经历很多的挣扎和迷惘。成长,归根结底就是获得这样一种让自己不断感觉“充实”、感觉“值得”,感觉“有意义”的内在状态。我们对自己的感觉越来越好,我们的内心就越来越强大,我们就越来越能从生活中、从他人那里感受到友善和爱意。这样的成长是无法被测量和量化的。

当然,成长也可能意味着获得了某一项技能,拥有了某种系统的知识体系。这些是可以被测量的,比如,对自己锻炼身体的时间和强度的测量、针对某项知识技能的考试。可是,当这些指标看起来更好了,你的内在是否获得了同步提升的满足感和充实感呢?一个人要获得真正的成长,必须经历内在的参与。即使是外在的可测量的成长,也必须经由内在的不可测量的反思、整合、升华、内化,才能变成自己的感觉。这些可以测量的东西,必须被转化为你的内在力量感的一部分,这样,一个人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成长了。

痛苦的经历并不一定能带来成长,痛苦只是成长的序曲。同样,焦虑驱动的自我感动式的努力,即使再艰难、再完美,也不一定能带来成长。你只有在痛苦和艰难中不断反思、不断调整、克服困难、战胜恐惧,并获得自我的蜕变,才能成长。所以成长不仅仅是置办了一个漂亮的书架,坚持听完了多少分钟的课,每日努力去打卡,而是真的把书都读到你的“肚子”里,把书变成你的气质和谈吐,变成能够陪伴你度过余生的力量和信仰。

谁在说,你不能停

有人可能会问,如果成长是不可测量的,我怎样才能知道自己到底是在成长,还是在“假装努力”?其实成长,没有标准答案。只要你肯勇敢而真诚地面对自己,每个人的心,都能指引成长的路。

你要学习倾听自己内心的真实声音。

当你真正走在成长的路上的时候,你的心里会时常出现富足而美好的声音。

“生命很美好,今天又是美好的一天。”

“我拥有的一切都已经很好了,明天还会有很多的机遇和惊喜。”

“一切都会越来越好,我对生活充满期待。”

“所有的挑战都能帮助我成长,我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当你不断使用安全行为时,即使你看上去很“努力”,但是一旦你停下来,很多诉说着空虚与匮乏的声音就会出现。

“我不够好,我没资格,生活是没意义的!”

“如果我不这样做,我就一定会被抛弃,我会输、会失败!”

“我还想要更多,为什么我没有?”

“凭什么这样对我,这个世界就是不公平!”

“必须这样做!必须完成!你不能停!”

这些真实的声音,只有在你独自停下脚步,安静下来,真正和自己在一起的时候,才会一一浮现。

愿你顺着这指引,走上属于自己的成长之路。

自主书写刻意练习:基本功,自由书写

20世纪80年代,以书写帮助自己的内心成长在西方流行开来。那个时候的西方刚刚经历了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现代女权主义的兴起、经济发展的滞胀……后现代思潮日益流行。人们疲惫的心灵经由写作这样的形式获得了慰藉和自我救赎。

(用手机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边听边做)

得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心理系主任詹姆斯·彭尼贝克和他的研究生在一项有关心理创伤治疗的研究中使用并总结了一套有关“表达性书写”的方法;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行为健康学教授约书亚·史密斯博士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大大拓展了这一技术领域,把书写发展成一种处理情绪、改善创伤经历、自我疗愈的心理治疗方法。

娜塔莉·戈德堡是诗人、画家、作家、书写教练。1986年她出版了代表作《写出我心》,并开办了“真正的秘密”写作营,30余年来,她的学生已遍布世界各地。娜塔莉·戈德堡主张把书写作为修行,倡导一种自由书写的形式。“写作造就了你胸中之自信,让你的精神觉醒。”

这样的“表达性书写”和“自由书写”的目标都不是创作文学作品或者商业文章,而是指向内在的自我成长和自我疗愈。

我在本书中给大家推荐的“自主书写刻意练习”,是定位于普通人的自助式自我成长的刻意练习。它使用了大量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表达性书写”“写作治疗”“叙事治疗”等心理治疗方法,同时把治疗方法进行了教练式、家庭作业式的转化,期待学习者能经由自助式的刻意练习完成自我成长。我希望每一个学习者都能将自由书写的核心精神作为刻意练习的基础,打通自己与自己的内心之间的对话,从而开启自我探索和成长之路。

自主书写不同于在社交媒体上的自我表达

2013年有研究人员在密歇根大学做了一项有关社交媒体使用的有趣研究,他们发现人们在两周内使用Facebook的时间越长,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就降低得越多。当然这并不是说使用Facebook一定会让你痛苦,而是说并非所有在线社交互动都是有益的。因为在社交媒体上的自我表达,毕竟是“向外求”。这些表达的底层的、隐蔽的需要就是,它需要外界给予你“反应”。这其实并不利于你真正地回归内心。

自主书写也不同于“写日记”

写日记,是一种自发的抒发内心的形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自我陪伴。但日记并没有特别的标准。自主书写则有其刻意练习的方法和对书写的“纪律要求”。它比日记更加科学,你可以将它理解为一种有技术含量的“心理学日记”,其目标是促进心智发育的整合。

自主书写的基本功:自由书写技术

精神分析中有一个名词:自由联想。这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一个经典心理治疗方法。简单来说,自由联想就是让“病人”在治疗中尽可能地放松,针对一个主题依次报告出现在脑海中的任何一个词语、画面,期间不要进行任何评判和思考。自由联想的最终目的是把“病人”压抑在潜意识内的一些情结、矛盾或冲突释放出来并带到意识领域,使“病人”对此有所领悟和发现。自由书写,亦是如此。

自由书写,让文字从心流淌

✧ 写字的仪式感

要一下子从传统的书写范式进入自由书写的状态并不容易。因为这是一个人从意识频道转到无意识频道的过程。你需要将自己归零,让身体全然地放松,与自己的内心联结。为自己创造一些写字的仪式感,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进入放松的状态。你可以选择特定的位置,布置特别有意义的摆设,播放静心的音乐……在刚开始练习的时候,一切可以让你进入安静状态的措施都是有帮助的。你可以先闭上眼睛,做几个深呼吸。

✧ 为你的书写设置时间

要保持“自由书写”的状态,并有效地觉察、控制自己进入这样的状态并不轻松。所以,你可以从5分钟、10分钟开始。请注意,时间不要太短,否则你很可能无法真正进入状态。时间也不要太长,如果时间超过20分钟,那么你很可能由于专注力的下降,被纷繁的念头打扰,再一次陷入经由思考输出的意识化的书写之中。

✧ 信任自己,不要停

你要一直不停地写,手不能停。

不要怕写错别字,或者担心标点符号、语法的错误。不要停下来重读或思考自己所写的,因为这会使你一下子又回到“理性”的状态。即使你写出来的似乎并不是你原本打算写的东西,或者很多话很可能“吓了自己一跳”,你都不要停。要相信自己并没有“疯掉”或“坏掉”。如果你觉得自己写不下去了,你就可以写“我觉得我写不下去了”“天啊,我这个想法简直太可怕了”……总之,你要写下去。

✧ 如实地报告,别思考

自由书写的技术只是一个与内在的“无意识”过程相联系的过程,很多时候你书写的是大量无意识的“碎片”,在后面我会给大家介绍各种自我整合方法。所以,别担心你的想法是否合乎逻辑,也不必在这个时候去思考这些想法的对错和意义。过去,太多的思考使我们自己的内心一层层地被覆盖了,以至于我们都无法听到自己最真实的声音。而自由书写就是要去掉这一层层的理性的“面具”,把内在的压抑释放出来。无论你的真实想法是什么,不要随意给自己贴标签,不要对自己动用暴力。对自己诚实和仁慈,是爱自己的起点。

如果你在一开始觉得有一些困难,总是无从下笔,你可以尝试用这样的方式开始:“此时此刻,我看到……”

你可以睁开眼睛,随意地环顾,任由目光落在任何一个地方——可能是一扇窗,或者是一只维尼熊玩偶,或者是留着咖啡印的水杯……

接下来你就可以写下,此时此刻,我看到我的手边放着我的水杯,它是一个有着大大开口的陶瓷杯……

你还可以使用“此时此刻,我的身边有……”“此时此刻,我坐在……”“此时此刻,我想起……”的句式。

试着从这里开始。

If you are depressed, you are living in the past.

If you are anxious, you are living in the future.

If you are at peace, you are living in the present.

如果你经常郁郁寡欢,你正活在过去,

如果你经常紧张焦急,你正活在未来,

如果你总是泰然处之,你正活在当下。

相关图书

真希望妈妈这样和我说话
真希望妈妈这样和我说话
你的天赋价值千万
你的天赋价值千万
写作疗愈 用写作赶走焦虑、拖延症、坏情绪
写作疗愈 用写作赶走焦虑、拖延症、坏情绪
如何拥抱一只刺猬:恋爱与婚姻中的人格识别、接纳与付出
如何拥抱一只刺猬:恋爱与婚姻中的人格识别、接纳与付出
考试心理学:心理素质与考场表现
考试心理学:心理素质与考场表现
掌控情绪 别让坏脾气毁了你一生
掌控情绪 别让坏脾气毁了你一生

相关文章

相关课程